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思考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思考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科建设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是20世纪80年代初提上重要日程的。但从思想政治教育自身的发展来讲,早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进程中,就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深厚坚实的理论渊源。为这一学科理论体系建设提供了重要的依据。经过教育主管部门和一些执着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在大约10年的时间里,为这一学科理论体系的建设奠定了很好的基础。许多专家学者潜心研究,发表了大量学术论文,出版了许多学科专著。以这一学科建设为依托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也曾经得到迅速的发展。学科的建设为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以及促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果说,20年前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是不是一门科学、能不能成为一门学科,一些人士曾提出不少质疑;那么20多年后的今天,时过境迁,那些疑虑早已成为过去。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确实经历了艰难的历程。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今学科建设的发展水平还不能令人们完全满意,却是我们面对的现实。

近几年来,学科建设蓬勃发展的势头被削弱了。许多富有创见的研究成果没能及时荟萃一堂,融入学科理论体系。在学科理论的发展创新上突破性进展也少了,学科建设在一定程度上处于半停滞状态。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但有决定性影响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在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被删除。诚然,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合并在一起,列入国家学科专业目录,对于更好地发挥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专家、学者的作用,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课的师资培训,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并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但改变学科、专业名称之后,在实践中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它使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地位被严重削弱,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以至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去学科和专业的支撑,挫伤了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德育工作者的工作信心,并且助长了一些人们心目中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忽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倾向。

其实,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高于思想政治教育;而作为公共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部分,与思想道德教育课程一起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何况,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有规律性是客观存在的,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愿,承认或不承认。关键在于必须尊重科学,要揭示、掌握和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规律。我们不能因为专业名称的改变而放松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现在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研究的许多专家学者,原先大多是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或其他相关学科教学科研的专家学者,十几年来,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希望今后会有更多的专家学者、特别是中青年专家学者,加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行列。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学术领域,可以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作出重要贡献。

近几年来,对于学科建设的认识,也有一些误区。

一是将专业课教材的编写与学科建设混为一谈。诚然,学科理论体系与专业课教材有密切联系,但有重要区别,不能简单地划等号。首先,从根本上讲,学科理论体系是基础,是专业课教材建设的依据,专业课教材是学科理论的教学运用;其次,学科理论研究是不断发展、与时俱进的,而专业课教材是相对稳定的课本。虽然,这一学科的建设与专业建设是同时起步的,专业教材的编写曾经对学科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特别是许多教师辛勤地编写教材,满足教学需要,为培养人才作出贡献,功不可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教材的编写和修订往往滞后于学科理论的发展,不能很好地代表学科理论发展的最新水平;再者,学科理论是按自身理论体系整体构建,专业教材要服务于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专业课程的设置,是将学科理论划分为论、史、原理和方法论等几门实施教学,并在许多方面不能不侧重于实践性、应用性,理论层次与学科理论体系有一定的差距。综上所述,如果完全混淆两者,既贻误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发展,也有碍专业教材编写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是将其他学科的应用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混为一谈。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借鉴、吸纳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有益的,一些学者在这方面作了不少的努力,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如果仅仅局限于相关学科理论体系之中,未能达到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特有规律的深度和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虽其成果很有价值,也许仍然属于相关学科的应用研究成果。

三是以“两课”建设替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思想品德课的建立是广大德育工作者的一个创举,开拓了一条思想道德教育进教材、进课堂、求实效的新路。经过十几年的艰辛努力,终于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公共课一起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受到高度重视。“两课”地位的确立及相关措施的贯彻实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但是,“两课”不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还需要更多的内容、方法、途径来丰富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机活力,增强针对性、实践性、有效性。认为只要抓好“两课”就万事大吉的观点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以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就是“两课”学科的认识,更是一种误解。“两课”包括多门课程,其中讲授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理论的课程,都是依据特定的学科理论开设的;几门思想道德教育课程的内容,都是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紧密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与社会实际进行启迪诱导。很难设想,这些课程能合并成“一个学科”来建设。如果“两课教育”作为“一个学科”来建设,似应以“两课”教学的特有规律为研究对象,而不能与以整个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特有规律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混为一谈。造成如此的思想混乱,也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正常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基础,揭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特有规律形成的科学体系。它是一门综合性、应用性、时代性很强的学科,是一门与时俱进、富有生命力的学科。加强这一学科的建设,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是新时代的要求,是社会的需要。就教育事业来讲,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和进一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的重要条件。

1986年、1993年曾经举行过两次学科基础理论研讨会,1994年的一次重要座谈会上,也就这一学科建设的成就作出过许多专家认同的评价,都对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状况可以说是枝繁叶茂,这固然体现了广大专家学者作出的成绩。但是,如果一颗树的主干根不深、干不壮,尽管枝繁叶茂,五彩滨纷,却呈现不出这棵树应该独具的共性本质特征,它的生命力是有限的。一个学科的基础理论体系不严谨、不规范,就难以在学术领域享有盛名。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作为德育工作者自身来讲,也有值得我们共勉之处。一是更好地发扬科学精神。大家都关注学科建设水平的提高,追求学科理论体系的完善,一如继往,潜心研究;二是更好地发扬团队精神。同心协力,互相学习。学科理论体系建设只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不是个人或少数人能够成就的事业。共同努力,携手前进,才能为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三是少一点功利色彩。做学问不能急功近利,不能浅尝辄止,要深入研究,精益求精。只有作出了高水平的成果,才是学术人生中的闪光点。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建设,是时代赋予广大德育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时值新世纪初,我国已经迈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江泽民同志曾特别强调指出:“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各级领导干部和政工干部都要努力认识和掌握它的基本知识和规律。”这就赋予我们更加重大的责任,我们应该以此作为新的起点,将学科建设推向新的高度。为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学术地位,加强思政队伍的建设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科学化水平,提供更加有力的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

标签:;  ;  ;  ;  

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的回顾与思考_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