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_教育论文

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研究生教育论文,评价论文,高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推进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采取措施加快我国研究生教育走向世界的步伐,进一步扩大我国研究生教育在国际上的影响”[1]已成为21世纪头十年中国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目标之一。随着越来越多的国内高校提出要建设具有国际化水平的研究生教育,提升研究生教育的国际竞争力,不断推进高校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一个行之有效的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则日益重要。评价体系的构建一方面有助于定量分析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便于高校自评或他评;另一方面通过评价指标体系的制定和考核,可以使各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在国际化进程中的目标更加明确,有利于其及时进行改革、调整,取长补短,更好地引导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工作不断深化和持续发展,从而提高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国际竞争力。

一、国内外大学国际化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践

在高等教育机构国际化重要性不断增加的进程中,面向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评定、保证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1999年,由OECD(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发起,Hans de Wit教授和Jane Knight教授建立了IQRP(国际化品质评价标准程序)[2]。IQRP采用基准化分析法制定了大学国际化指标,指导大学的国际化活动。2000年,在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ACE(美国教育理事会)参考了IQRP,推进了制定适合美国大学的指标,为将要调查的四类学校(社区学院、文科学院、综合大学以及研究型大学)中的每一类学校制定了“国际化指标”,并于2003年出版了《大学的国际化:引导指南》一书。ACE的国际化指标涉及的核心问题在于[3]:①为什么要国际化?②谁必须参与国际化?③怎样推动国际化?④我们需要做什么?2005年,日本大阪大学在参照IQRP和ACE构建的“大学国际化的指标”基础上,从日本大学的角度出发制定了面向推进日本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4]。此外,国际教育领域的著名学者Dirk van Damme[5]和Paige[6]先后对此问题进行了探索。

2005年国内学者李盛兵根据大学国际化指标体系的构成、观测点和权重,初步构建了一个包括国际化观念与规划、大学国际化机构设置、学生结构国际化、教师结构国际化、课程国际化、科研国际化、中外合作办学等7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7]。此后,葛建一等[8]、王璐[9]先后构建了大学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自此,国内学者开始踊跃关注教育国际化的评价问题,但仍缺乏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指标体系的构建研究。

二、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界定

1995年Hans De Wit等学者在《高等教育国际化策略》一书中探讨了高等教育国际化涵义的三种观点:“第一种观点把高等教育国际化看作是一个发展的趋势与过程,高等教育的国际化是把国际的意识与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的职能相结合的过程;第二种观点倾向于高等教育国际化就是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活动。包括课程的国际内容、与培训和研究有关的学者与学生的国际流动、国际技术援助和合作计划;第三种观点强调形成国际化的精神气质和氛围,国际教育与教育的国际化是同义语,包括全球的意识、超越本土的发展方向及发展范围,并内化为学校的精神气质和氛围。”[10]

与本专科教育相比,研究生的培养更加强调国际化导向。第一,研究生教育尽管属于高等教育,但由于其在高等教育中处于最高层次,在许多方面具有不同于本专科教育的特点,使得它在高等教育中具有比较独立的地位。研究生教育强调对新知识领域的开拓、对新研究空间的扩展,而不仅仅是对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承[11]。其目的可表述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以及创新成果的获取;研究生教育更加强调关注国际学术动态,吸收最新研究成果,掌握先进的研究方法和学科前沿知识;更加强调先进教学方式的使用,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模式。第二,“国际教育要求国际内容既要渗透到基础知识领域,也要渗透到高层次的学术知识领域。它所要求的实践经验也不仅仅是为了就业而进行的教育拓展活动,而是作为整合不同学科与文化的一种方法。国际教育还要求掌握‘元学习技能’。而研究生拥有能够运用于实际工作的大量基础知识与学科知识”[12],相比本科生而言,研究生教育更加满足国际化教育的要求。

由此,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内涵界定与高等教育国际化既有联系又有所不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1]中定义“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教师国际化、学生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实习场所国际化、学位制度国际化、研究生教育观念国际化。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将促使大学办学更加开放,大学间的联系交流更加紧密,使研究生教育与人才培养能够充分利用国际的学术环境和条件,在国际交流的学术氛围中得到发展。”国内学者林伟连、许为民认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是指国际范围内研究生教育在教育思想、模式、内容,以及课程、教材、教师、学生等诸多方面国际间交流的趋势。并进一步界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要素包括教育观念国际化、人才标准国际化、教育市场国际化诸方面[13]。

综上所述,我们倾向于把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理解为一个发展的趋势与过程,认为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是推动世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发展的一大重要力量和发展趋势;是一个国家研究生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或一所高校努力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过程;是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融合国际化元素,在教育观念、导师队伍建设、研究生培养、科研产出、教育资源等诸多方面加强国际间交流和合作,追求提升研究生教育国际竞争力,培养能够在国际交流与国际竞争中发挥积极作用的人才和观念。它包括研究生培养目标、模式、课程、科研、导师、研究生和管理人员等方面的国际化。

三、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确立评价要素是构建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核心和关键。课题组在合理界定和理解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内涵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遵循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列出了评价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一系列关键要素,此后通过采取专家访谈或座谈的形式听取专家意见,最终确定了评价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5个一级评价指标:战略定位国际化;人员要素国际化;运作要素国际化;财务要素国际化;组织要素国际化。

课题组在对一级指标进行逐级分解的基础上,通过参加会议征询国内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者的意见,组织专家座谈会听取专家意见,并结合在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高校的《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战略研究》问卷调查,确立了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三级评价指标体系。

1.战略定位国际化

ACE曾指出“如果没有一系列清楚的目标和战略将分散的活动联系起来并使彼此得到协调,国际化将可能被限制为一些仅仅对自发的学生与教师集体发生影响的边缘性活动”[14]。高校在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中,必须充分理解本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目标与对象,明晰目前的努力方向与能力,制定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战略规划。我们认为应结合实践和态度两个方面对高校研究生教育战略定位国际化进行考察。

(1)政策举措。政策举措是高校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的行动纲领。这一指标重点考察高校是否从战略的高度重视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具体考察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生培养目标及方案制定中是否体现国际化;高校有无研究生教育国际化战略及具体措施。另外,在研究生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过程中,国际学分互认或学位互换是一大重要前提,高校还应努力寻求建立“学分互换制”和“学历学位互认制”的途径。

(2)教育观念。教育观念的国际化不同于自发的人员流动和学术互通等浅层次的国际化表现形式,它属于深层次的国际化。深层次的国际化将浅层次的行为变化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形成开放与竞争的体系和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使国际化贯穿和渗透到研究生教育的各个方面[15]。管理人员、导师及研究生的国际化意识直接关系到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进程,美国学者Harari.M曾提出,大学的国际化应当以“明确的赞同,积极的态度,全球的意识,超越本土的发展方向及发展范围,并内化为学校的精神气质”[16]。这就要求在研究生教育进程中树立全球意识并形成国际化的精神气氛和文化氛围。

2.人员要素国际化

人员的国际流动不仅是教育国际化最为显著的一个内容,而且一直是国际教育的关注点。世界各国政府和高校都在积极推动师生的国际流动。1991年美国《国家安全法》修订案将为本科生提供海外学习资助进一步扩大为研究生提供海外学习资助。1999年,欧洲29个国家教育部长签署《博洛尼亚宣言》,启动旨在推动欧洲高教与科技一体化的“博洛尼亚进程”,促进师生的国际流动。人员要素国际化的衡量指标主要集中以下两个方面:

(1)研究生的国际交流。研究生的国际流动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标志。研究生是高校学生中的“高端人才”,其中国际学生的比例更说明了高校的国际影响力和学科实力。在美国大学的研究生院中,超过25%的学生来自美国以外的世界各地[17]。此外,国际知名高校还积极拓展海外学习计划,资助研究生出国留学。研究生的国际流动,可以进一步推进高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高校的管理模式、师资建设、科研水平向和谐化、可持续化的方向发展,进而提高高校的国际影响力和知名度,加快高校的国际化进程。推进研究生的国际交流,一方面要拓展研究生海外学习计划,选派优秀研究生出国留学或参与国际会议,为研究生提供跨国学习的机会。积极实施“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选拔一流的学生,到国外一流的院校、专业,师从一流的导师。”另一方面必须创造条件,发挥自身优势,吸引更多的外国留学生来校攻读硕士、博士学位。高校要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制定相应的政策,改善办学条件,吸引和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

(2)师资的国际化。师资力量是影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研究生导师与本科生教师最大的区别在于对学生的影响更为深刻和直接。承担着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重任的研究生导师,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准和国际交往能力。教师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不仅有利于扩展教师自身的国际化视野,了解国际学术研究的动向,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其对研究生的指导能力,增强高校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学术吸引力。

3.运作要素国际化

运作要素的国际化可以理解为具体的研究生教学、科研活动及其教育产出的国际化。我们主要选取课程国际化、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中外合作办学及教育产出国际化这四个二级指标来考察“运作要素国际化”这个一级指标。

(1)课程国际化。随着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发展,研究生教育的重心转移到重视课程教学的美国后,强调课程教学成为各国研究生教育改革的一个中心内容[18]。而在研究生教育不断发展的过程中,课程教学的国际化又成为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重要内容。国际知名高校都高度重视课程的国际化,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每年开设了约600门国际方面的课程和80余种外语课,社科与人文以及教育等学科领域的50%的博士论文涉及各种国际问题。课程设置是实现培养目标的重要保证,要提升高校的研究生教育国际竞争力,培养国际人才,必然要求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构筑体现开放性、通用性和先进性的现代课程教学体系。积极引入国际先进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材,在课程内容上融入国际最新研究成果,提高研究生教学的整体水平。

(2)国际科研合作与交流。科研创新是研究生教育的重中之重,通过参与、承办或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承担国际性课题或国际科研合作项目,积极与境外高校、研究机构以及跨国公司加强科研合作,与国际知名学者进行沟通和交流,增加高校各专业领域的专家、学者接触世界学科前沿理论的机会,实现资源的共享,不仅有助于提高高校自身学科建设水平,增强整体科研实力,也有利于培育良好的学术环境、激发研究生创新思维,提升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竞争力。

(3)中外合作办学。伴随着教育国际化的逐步推进以及国家政策的积极鼓励,中外合作办学已成为我国高校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一个重要形式。中外合作办学是提升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的现实需要[19]。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可以加强与国际大学间以及学科专业间的学术交流与合作。高校应在追求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合作办学项目规模扩大的过程中,努力提高办学层次,以提升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为目的,注重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学的合作办学。同时要追求合作办学形式的多样化。

(4)教育产出的国际化。研究生教育产出主要包括人才培养产出和科研产出两类,人才培养产出指的是高校培养的研究生的数量和质量,科研产出指的是专业教师及研究生的科研产出。高校培养的研究生能否达到国际人才标准,在国际人才市场的竞争中获取成功,被国际机构或国际企业聘用是检验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而高校研究生及专业教师在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或获得专和授权等科研成果的取得,则是高校科研实力的充分展示,也直接影响着外界对高校教学或科研水平的评价。

4.财务要素国际化

财务要素的国际化是衡量教育国际化的重要硬件指标之一,也是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必要条件,它主要包括教育经费的来源与分配的国际化。

(1)教育国际化经费来源。研究生教育经费来源的国际化一方面指研究生教育经费来源渠道国际化,包括从国外政府、国际组织或国际民间组织争取的教育经费,主要以技术援助、项目合作或发展援助的形式体现:国际私人捐赠的教育经费,主要以校友捐赠或名人捐赠为主,另一方面指国家或高校用于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专项经费拨给。

(2)国际化专项经费支出。国际教育专家Josef A Mestenhauser曾撰文指出缺乏国际教育专项资金是制约国际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14]。推进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必然离不开经费的支持,这就需要高校从教育经费中给予支持,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一切国际交流与合作事宜。

5.组织要素国际化

组织要素的国际化主要指国际学术研究机构和涉外管理机构的设立。该指标可分解为以下两个指标:

(1)国际学术研究机构。国际学术研究机构可以整合研究生教育各个学科、专业的学术资源,也可以利用国内、国外其他学校、研究机构的资源,以远远大于单一学院、学科的优势,寻求与一个或几个外国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便于争取国际组织及有关国家政府的经费支持,举办大型的合作研究项目,带动教师、学生交流等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全面发展。高校应以研究生教育科研为载体,设立外国问题研究机构,利用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和课题的机会,积极与国外联合建立研发机构或实验室,以一系列研究中心为平台,展开高层次的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2)涉外管理机构。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国际合作与交流机构等涉外管理机构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就2001年国际大学联合会对其成员的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调查显示,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的行政管理人员数量及能力不足等是影响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阻力[20]。因而,评价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程度时,需要对高校涉外管理机构的人员配备、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制度规范等影响国际交流与合作效果的事项进行评价,引导高校尽快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机构,促进教育国际合作。

综上,课题组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根据指标体系设立的影响因素和依据,初步构建了《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指标体系设计上还存在着尚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如指标系统的权重赋值、如何进一步完善指标体系等,有待我们进一步探讨。

标签:;  ;  ;  ;  ;  ;  ;  ;  

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初探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