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鄞州区街区尺度的思考论文_蒋翔,任远

宁波市鄞州区规划设计院 浙江省宁波市 315100

摘要:由于新城区的发展,交通出行方式的改变,而形成了大型街区,这种大型街区必然形成“疏而宽”的道路结构。而过宽的道路形成了隔阂,类似河流带给人不可穿越的距离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已经从最初的物质追求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本文结合鄞州新城区的建设对城市的发展提出了部分建议。

关键词:街区 交通方式 尺度 灰空间

鄞州经过撤县设区后十年的建设,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水平在宁波市中已经走在了前列,但也正因为快速的建设,造成了新城区有许多问题并没有解决。鄞州新城区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代表了我国目前其他县市造城运动中所形成的问题,而其中巨大的街区尺度所产生的问题正在缓慢而又极度深远的影响着城市人的生活。

在城市建设中巨大的城市街区空间短期内会给居民带来新奇感和自豪感,但是这种情绪逐渐会被孤独感和迷茫感所取代,因为巨大的城市空间相比传统的街区尺度并不能带来丰富的生活,相反是单调的、沉闷的。沉闷的街区会让城市的建设变成机械的拷贝,无亮点和特色。

古希腊学者普罗泰格拉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的知觉、认知、感受和所处的周围空间的尺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对于街区的尺度研究也应该在人的尺度上考虑。

万达广场附近是鄞州区目前比较成熟的地段,小区较多,人口较为密集。而一般行走时间在15~20分钟公左右人不会感到疲劳,所以按人的行走速度是4~5公里/小时计算,对以万达广场为中心的1.5公里左右的范围进行了调查。调查时间定在了元旦,周边的居民都休息,外出的概率会高很多。

调查中发现,除了贴近万达的公交站到万达广场之间的范围内,也就是仅超出万达200米左右的范围内,行人较多。但是超过这个范围后就变得相对冷情,

没有沿街商业的道路基本无人行走,有沿街商业的道路基本用来停车,而主干道上只有糟糕的交通,路上堵的基本是私家车。以上问题说明人们相比步行更加愿意选择私家车出行,而且有一定数量的人更愿意去老城区。

天一广场周边路网 世纪东方周边路网 鄞州万达周边路网

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除了天一广场外和鄞州区万达相似相对比较年轻的世纪东方广场附近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分析现天一、世纪东方、万达三者之间有着相同的业态。在相同的城市中,有着同样的一群居民,唯一不同的就是街道。那么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可能就是街道不够吸引他们。分析以上三地的路网可以发现天一的路网密度远远大于世纪东方和万达广场周边的路网。天一附近的路网间隔基本在200左右,而另两个的路网间隔基本控制在400~500左右,考虑到天一为开放形态的商业广场,世纪东方和万达广场为封闭的商业广场,那么这种居民的可步行路网密度差距将进一步拉大。

纵观世界商业比较发达的城市巴黎、东京、香港、伦敦可以发现,他们的街区尺度基本控制在150*150左右的范围,这势必带来了更大的道路网密度。

随着世界科技的发展,交通工具的改变,相比步行和自行车人们可以通过汽车轻松到达更远的地方,我国的新城建设起步时间和汽车大量出现的时间点基本吻合。新城之初基本处在老城区外围,公交及其他配套比较落后,这就给私家车的出现提供的理由。而交通方式的改变,进一步影响了城市的建设。

目前我的的街区普遍是400米左右跨度,而这种大型街区必然形成“疏而宽”的道路结构。而过宽的道路形成了隔阂,类似河流带给人不可穿越的距离感。而根据国内外很多学者的研究100m*100m左右的街区是最有人情味的。

目前人们已经从最初的物质追求上升到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在以人尺度适中的城市中,令人感到温馨宜人。但是那些有着巨大空间、宽广的街道和高楼大厦的城市则使人觉得冷漠无情。

通过对我们城市的观察可以发现,我们的城市非黑即白,相比老城区和其他商业较为发达的城市缺少了一种作为过渡的灰色空间。

在建筑中灰空间就像灰色是黑白的过渡色一样,“灰空间”就是封闭空间与开放空间的中介,或者说是内容与功能不同的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这种特质空间一定程度上抹去了建筑内外部的界限,使两者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空间的连贯消除了内外空间的隔阂,给人一种自然有机的整体的感觉。

那么在城市中是否也存在这种“灰空间”?我想答案是更定的,他是介于城市开放的公共空间和住宅之间的过渡空间,这种空间可以是广场,小型绿地,当然也可以是条支路。广场绿地等不是广泛分布于城市各个角落,但是支路的使用范围却很广,在支路上可以为多种生活活动提供场所。这也正是为什么热闹的地方总是小尺度的街区的原因。

小尺度的街区具有城市活力,渗透性、视觉趣味和可识别性。尺度合适的空间营造了一种围合感,能让心理感到舒适,然后会对城市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在这种环境之下,给予居民极大的安全感,居民开始彼此熟知,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随着接触频率的增大和接触范围的缩小,这种亲密性的强度会越来越高。这种情况正是我们正是所缺少的。

建筑师芦原义信在《外部空间设计》和《街道美学》中提到,“使空间更充实和更具人情味,就是将大空间划分为小空间,尽可能将消极空间积极化。”我们从事城市规划设计的目的是构建一个人性化的最佳尺度的城市空间,注重城市生活的品质,关注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我们的城市变成一个宜人的场所。

通过形体构成的模型我们可以发现小尺度的街区将使居住小区等私密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道路等)增加接触面,从而形成城市灰空间。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我们在城市完善和优化公共基础设施的同时,却忽视了对城市宜居的内涵建设和居民的心理感受。我们不仅要关注城市的硬环境建设,更应该关注软环境的创造。一个尺度宜人的城市就可以达到两者的兼容。杜绝居民活动范围和居住城市的规模成反比,城市规模日渐增大,能供人们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小的问题的发生。

参考文献

[1]李晓西、卢一沙.适宜的城市街区尺度初探.

[2]李强.从邻里单位到新城市主义.

[3]王兰.小尺度空间城市与人的心理感受关系.

论文作者:蒋翔,任远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6

标签:;  ;  ;  ;  ;  ;  ;  ;  

关于鄞州区街区尺度的思考论文_蒋翔,任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