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收支中净误差与遗漏项目波动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际收支论文,误差论文,项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任何国家在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时,都有误差与遗漏项目。由于“净误差与遗漏”项目不仅能够平衡一国国际收支账户的借方总额和贷方总额,还能够为判断该国是否存在资本外逃或热钱内流的现象提供参考,因此,研究人民币实际汇率对我国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影响,对于分析我国短期资本流动、国际收支调节和国际收支平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净误差与遗漏的含义及功能
净误差与遗漏是国际收支账户中的一个平衡项目。由于国际收支账户运用的是复式记账原则,因此,理论上一国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的借方总额与贷方总额应该始终相等。但是,由于资料不完整、统计口径、统计时间、统计分类和计价标准不一致以及不同币种间的换算差额等原因,造成结账时出现净的借方或贷方余额。为解决这一问题,人为设立一个抵消账户,即净误差与遗漏项目。
国际收支中的净误差与遗漏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一是统计方法和数据来源等技术原因造成的误差与遗漏,二是由于管理等非技术因素造成的遗漏。其中,非技术因素造成的遗漏所反映的是一国“资本外逃”或“热钱内流”① 中的隐蔽部分,即非法的、躲避官方管制和监测的资本流出入(另外还有一大部分是通过合法的或貌似合法途径的资本流出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如果一国的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占该国进出口额的比重大于5%,那么该国极有可能存在资本外逃。由于资本外逃和热钱内流的性质基本相同,只是流向相反,因此我们同样可以应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这一指标来判断一国是否存在热钱内流现象:即如果一国的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为负值、且其绝对值占该国进出口额的比重大于5%,则可以认为该国存在资本外逃现象;如果一国的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为正值、且其绝对值占该国进出口额的比重大于5%,则可以认为该国存在热钱内流现象。
实际汇率影响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传导机制
如前所述,国际收支中的净误差与遗漏主要来源于两大方面,这里我们从资本外逃或热钱内流的角度分析实际汇率对净误差与遗漏账户的影响机制。
影响资本外逃和热钱内流的因素很多,对实际汇率的预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为了方便分析,在这里把实际汇率定义为以间接标价法表示的外部实际汇率,其表达式为其中,e为以间接标价法表示的本币名义汇率,p和p*分别为本国和外国的物价水平。我们知道,实际汇率理论上存在均衡值,即每个国家都存在符合自身经济条件的均衡实际汇率。均衡实际汇率定义为在中期内与内外均衡相一致的实际汇率,内部均衡指经济实现了潜在的产出,外部均衡指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均衡的实现。由于现实经济中通常存在各种管制、交易成本及价格刚性等现象,这就导致现实中的实际汇率并不总是等于均衡实际汇率。当现实中的实际汇率低于均衡实际汇率时,被称为实际汇率低估;而当现实中的实际汇率高于均衡实际汇率时,则被称为实际汇率高估。无论是实际汇率低估还是高估,都会对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如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所以,实际汇率必须向均衡实际汇率回归,才能消除这些不利影响。当实际汇率低估时,其应当升值以接近均衡实际汇率;而当实际汇率高估时,其应当贬值以接近均衡实际汇率。根据前面实际汇率的表达式
实际汇率升值或贬值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名义汇率e升值或贬值,另一种是相对价格
上升或下降。当人们普遍认为一国货币的名义汇率存在低估,应该升值时,出于投机套利的考虑会出现热钱内流,且这种升值预期越强烈,热钱内流的数额就越大;而当人们普遍认为一国货币的名义汇率存在高估,应该贬值时,出于风险规避的考虑会出现资本外逃,且这种贬值预期越强烈,资本外逃的数额就越大。理论上,当人们普遍认为一国与其他国家的相对物价水平有较强的上升预期时,出于对房地产等固定资产以及紧缺性资源的套利需要会出现热钱内流,且这种上升预期越强烈,热钱内流的数额越大;而当人们普遍认为一国与其他国家的相对物价水平有较强的下降预期时,出于风险规避的考虑会出现资本外逃,且这种下降预期越强烈,资本外逃的数额越大。而实际上相对价格是一个很难控制的变量,因为外国物价水平p*是不受我们控制的,且对本国物价水平p的调控又具有较长的时滞,再加上一国经济无法承受较大程度的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物价可调控的范围较小,所以不能较快地解决问题。也就是说,当我们希望现实中的实际汇率逼近均衡实际汇率时,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调整名义汇率e。由此,我们可以认为当实际汇率低估或高估时,会导致实体经济运转不良,为了使实体经济良好地运转,就需要现实中的实际汇率升值或贬值以接近均衡实际汇率,而令实际汇率升值或贬值的最有效途径是令名义汇率升值或贬值。由于资本外逃和热钱内流的隐蔽部分能够通过一国的净误差和遗漏账户体现出来,所以当一国货币的名义汇率处于低估或高估状态时,会导致人们对一国货币产生名义升值或贬值的预期,进而导致该国的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增多或减少。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实际汇率和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之间的理论关系:当一国实际汇率低估或高估时,为了消除其对实体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名义汇率需要升值或贬值,这会令人们在实际汇率低估或高估时产生名义汇率升值或贬值的预期,从而导致热钱内流或资本外逃,进而导致该国的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增多或减少。
我国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变动态势
1982②—2006年期间我国净误差与遗漏账户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到:
图1 我国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走势图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各期
1.这25年间我国净误差与遗漏账户在大多数年份当中均以负值形式出现,共计有18年。
2.阶段性特征比较明显。1982—1989年为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的正负值交替出现,各占4年,且数额均较小,绝对值不超过16亿美元;1990—2001年为第二阶段,在这一阶段我国净误差与遗漏账户却全部以负值形式出现,且数额较大。1990—1997年,我国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绝对值逐年上升,从1990年的32.05亿美元上升到1997年的221.2亿美元。1997—2001年,我国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绝对值开始逐年回落,从1997年的221.2亿美元回落到2001年的47.3亿美元。2002—2004年我国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又开始出现正值,2004年甚至达到268.34亿美元。2005年以后我国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又转为负值。
1982—2005年期间我国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如图2所示,从图2中可以看到:
1.1982—1989年间我国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远远小于5%,图1中我们提到这一时期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有正有负,分布较平均,且数值较小。可以判断这一时期我国不存在资本外逃现象。
2.1991—1999年间,除了1994年我国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略低于5%以外,其他年份该比重始终大于5%。图1表明这一时期我国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始终为负值,且数额较大,所以基本可以判断这一时期我国存在资本外逃现象。
3.从2000年开始,我国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始终小于5%,但我们并不能据此断定这一时期我国既不存在资本外逃也不存在热钱内流现象,理由如下:(1)前文我们提到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中非技术因素造成的遗漏所反映的只是一国“资本外逃”或“热钱内流”中的隐蔽部分,即非法的、躲避官方管制和监测的资本流出入,另外还有一大部分是通过合法的或貌似合法途径的资本流出入。(2)我们注意到这一时期我国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和比重正逐渐由负值向正值转变,且数额逐渐增大,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到2004年已达到268亿美元。所以我们的判断是:这一时期我国的资本外逃在逐年减少,同时热钱内流在逐渐增加,即由资本外逃向热钱内流转变的时期。
图2 我国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
资料来源: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国际金融统计》各期
人民币实际汇率失调程度的测算
本文前面对一国实际汇率影响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传导机制作了理论分析,为了验证人民币实际汇率对我国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影响是否符合前面的理论分析,下面我们首先需要对人民币实际汇率相对于均衡实际汇率的失调程度进行测度,在此基础上分析人民币实际汇率升值或贬值预期与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变化的关系。
本文使用适合发展中国家的均衡实际汇率理论(ERER)来测算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均衡实际汇率理论(E quilibrium Real Exchange Rate,或ERER)最早是由Edwards于1989年提出的,是专门针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实际的均衡汇率理论。后经Elbadawi(1994)、Baffesetal(1997)等人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扩展,使之逐步得到完善。
依据上述均衡实际汇率理论(ERER),并考虑我国的具体国情以及数据的可得性,使用贸易条件、对外开放度、政府支出占我国GDP比重等变量来测算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人民币长期均衡实际汇率走势如图3所示。
图3 人民币长期均衡实际汇率走势图
(注:REER和ERER分别表示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
人民币实际汇率相对于均衡实际汇率的失调程度如图4所示。
图4 人民币实际汇率失调程度示意图
(注:MIS表示人民币实际汇率相对于均衡实际汇率的失调程度,单位:0.1或10%)
由于我们使用的是间接标价法,当MIS大于零,表示人民币实际汇率高估;反之,表示人民币实际汇率低估。
从图4可以看出:1985年、1989年、1995年、2002年人民币实际汇率接近均衡水平,1982—1984年人民币实际汇率高估,1986—1994年人民币实际汇率持续低估,1996—2001年人民币实际汇率持续高估,从2003年开始,人民币实际汇率重新转为低估。
人民币实际汇率对我国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影响
根据前文的理论分析,当一国的实际汇率低估或高估时,为了消除其对实体经济产生的不良影响,名义汇率需要升值或贬值,这会令人们在实际汇率低估或高估时产生名义汇率升值或贬值的预期,从而导致热钱内流或资本外逃,进而导致该国的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增多或减少。下面我们来验证人民币实际汇率高估或低估对我国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影响是否符合前面的理论分析。人民币实际汇率失调程度和我国净误差与遗漏项目之间对比关系如图5所示,由图5我们可以看出:
1982—2005年期间人民币实际汇率失调程度对我国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影响效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1995年以前为第一阶段,1995年以后为第二阶段。
1982—1995年期间人民币实际汇率失调程度对我国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影响效果与我们前面的理论分析存在很大差异,1982—1989年人民币实际汇率失调程度很大,其中1988年人民币实际汇率低估程度甚至超过20%,但是这期间我国的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远远小于5%,并没有出现较大的异常波动。1991—1995年期间虽然人民币实际汇率存在较大程度的低估,但是我国的净误差与遗漏项目余额却在逐年递减,其占我国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一度超过5%,显示出资本外逃的倾向。
1995—2005年期间人民币实际汇率失调程度对我国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影响效果与我们前面的理论分析比较吻合,1995—2002年人民币实际汇率存在高估时,我国的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就逐年减少,人民币实际汇率高估程度越大资本外逃迹象越明显;而当2002年以后人民币实际汇率转为低估时,我国的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又开始递增,显示出热钱内流迹象。
我们认为1995年以前人民币实际汇率失调程度对我国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影响效果与我们前面的理论分析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一时期人民币存在双重汇率,在官方汇率仍然钉住一篮子货币的同时,对贸易结售汇采用内部结算汇率,从1980年起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双重汇率和外汇留成制度的存在均体现出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市场化程度低,进而导致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失调程度变化不敏感。
1994年,我国对外汇管理体制和汇率形成机制进行了重大改革,以结售汇制度取代外汇留成制度,由单一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取代官方牌价和市场调剂价并存的双重汇率制,通过官方汇率一次性大幅度下调完成汇率并轨,并建立全国联网的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中央银行通过在市场上买卖外汇来稳定汇率。应该说这一系列措施使得人民币汇率决定的市场化程度比以前大大提高,进而导致对人民币实际汇率失调程度变化比以前敏感。
总体上说,人民币实际汇率对我国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影响比较符合我们的理论分析。
图5 人民币实际汇率失调程度与我国净误差与遗漏项目对比图
(注:NEO表示我国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MIS表示人民币实际汇率相对于均衡实际汇率的失调程度,单位:0.0 5或5%)
小结
本文研究了人民币实际汇率对我国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影响。
1.通过测算人民币均衡实际汇率,我们发现:1985年、1989年、1995年、2002年人民币实际汇率接近均衡水平;1982—1984年人民币实际汇率高估;1986—1994年人民币实际汇率持续低估;1996—2001年人民币实际汇率持续高估;从2003年开始,人民币实际汇率重新转为低估。
2.总体上说,人民币实际汇率对我国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影响比较符合我们的理论分析,即当人民币实际汇率低估或高估时,我国的净误差与遗漏账户余额增多或减少。这为通过人民币实际汇率变动来调节我国国际收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注释:
① 所谓资本外逃和热钱内流,是指以规避风险、逃避管制和投机牟利为目的的非正常的资本流出和流入。
② 1982年我国开始编制国际收支平衡表,并对外公布。
标签:国际收支论文; 实际汇率论文; 名义汇率论文; 资本外逃论文; 汇率决定理论论文; 汇率贬值论文; 汇率变动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账户分类论文; 市场均衡论文; 误差分析论文; 汇率改革论文; 外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