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意识_文化自觉论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意识_文化自觉论文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思想政治教育论文,自觉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5707(2012)2-0017-05

一、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要重视文化的价值导向

(一)文化价值导向的概念及特点

文化自觉的价值导向是文化实践活动的一个重要内容,与文化实践、文化生产和文化关系紧密相联。文化自觉的价值导向是在人类文化活动过程中有目的进行的,用是非、善恶、正义等价值观念评判的一种行为活动,涵盖了人类文化活动的行为领域,渗透于人类文化活动之中。生产力的发展最终会促进文化自觉的价值导向的自觉,而文化自觉的价值导向又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从而焕发劳动者的积极性,推动社会实践的进步。

文化价值导向有以下特点。

1.文化选择的善恶评价性。在社会生活中,人们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某些行为进行善恶判断和褒贬评论,这些判断和态度影响着人们对某些行为的取舍,从而在内心信念和道德舆论两个方面规定了文化环境。能够进行善恶评价、具有善恶意义是文化自觉的价值导向的主要特征。

2.文化选择的自主自律性。文化自觉的价值导向是人有目的地主动选择的行为,因而它具有自主性;同时它所遵守的又是既定的法则和规律,因而具有自律性。

3.文化选择的内在超越性。文化自觉的价值导向反映出行为主体的道德境界与层次。文化自觉的价值导向不同于其他一般的人类活动,后者的实现需要特定的环境和条件,而文化自觉的价值导向却不然,它在许多情况下可以不顾及周边环境和条件而做出义勇善德之举。

4.文化选择的自由意志性。文化自觉的价值导向是自由的主体运用意志使自己的思想付诸行动。

5.文化选择的规范约束性。文化自觉的价值导向之成为价值的,当然是遵守了一定的价值原则和规范,符合一定社会的价值要求,这种规范有可能是外在的、被迫遵守的,但大多数情况下是自觉地履行其义务,遵守规范的调节。

(二)文化价值导向在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过程中的作用

1.价值意识和价值规范产生的根据。人们对价值现象的认识,来源于社会生活中的价值交往实践。人们在生产劳动的分工协作和生活过程中,为了促进共同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创造了各种规范和禁忌,自觉或不自觉地演变为各种各样的社会组织形式和风习。不仅作为种族的人类之价值意识和规范是来自文化自觉的价值导向,而且个人的价值观念也来自于他与周围的人和社会组织交往的文化自觉的价值导向。

2.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直接推动因素。民族文明素质的提高和进步,固然离不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社会关系的改善和进化,但这都是从终极的、根本的基础性意义上说的。其实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依赖的因素很多,如社会风气的改变、科学技术的普及、文化艺术的推广等,但直接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的,还是文化的价值导向。正是社会中存在着不同的价值行为,影响着人们的价值意识和选择,由此形成的价值观念又反过来极大地左右着人们的文化的价值导向行为。中国古代素重“践履”和“知行合一”,意即强调要把优秀的价值品质付诸行动,去促进全民族文明素质水平的提高。

3.衡量一个民族文明素质状况的标准。衡量一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不仅要看它倡导的价值观念是什么,还要看社会现实中体现着什么样的价值行为、价值交往关系,这才是更根本的衡量标准。只有实在地从文化价值导向的实际状况出发来评价,才不至于为虚假的幻象所迷惑,既不因社会倡导的先进价值观念之进步性而误以为该社会价值水平果真如此之高,也不因社会中流行的价值观念比理想中的要低而误以为该社会价值状况如此之糟。这样我们才能正视社会的价值现实,找出相应的行为实践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的价值理想层次,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使我们的价值分析准确真实。

二、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文化知与行的关系

(一)文化自觉是一种理智的行为

在文化自觉过程中,包含着欲望、动机、目的、情感、意志、信念和理想等诸种价值意识因素的作用。文化自觉作为一种自知的行为,是在理智的支配下通过意志的推动产生的行为。在这里,自觉的理智活动虽然是非价值意识,但它是一切价值意识活动的前提和基础。任何文化自觉,都是理智的行为,而理智的行为必然以对事物、对象、关系和要求的正确认知为前提。如果说意志是推动行为的动力,那么理智活动就是意志的内在机制。对于文化自觉来说,意志和理智、认知,并不是分离的东西,而是主体的同一个内在的机制。不过前者司职行为、实践活动,后者司职思维、认识过程。在这个意义上,文化的自觉就是理智的行为。

在文化自觉过程中,理智活动是一种意识功能,认知则是理智活动的结果。理智与行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认知与行为的关系,即知与行的关系。这里的“知”包含两种意义:一种是指导关于对象、事物、关系的知识。这种知识包括关于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知识,这种知识对人的文化自觉是必要的。因为文化自觉不是孤立的,它首先是社会的行为,是有一定社会生活内容的行为。没有一定的生活知识,就不能产生具有一定生活内容的行为,当然也不可能产生文化自觉。一般地说,关于这方面的知识,可以称做事实的或实然的知识,也可以表示为“是什么”的知识。另一种“知”就是作为文化自觉的“知”。文化自觉的认知,主要是指文化价值的知识,是应然的知识,即“应该如何”的知识。文化的行为就是出于“应当”的行为。所谓出于“应当”,就是按照普遍性的文化原则和文化规范,指导和约束自己的特殊行为,把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起来,使特殊性上升为普遍性,从而使行为具有社会道德价值。

(二)文化自觉要求按照“应当”的知识实现应有价值

一般地说,“应当”就是一般原则与特殊行为的关系。人的现实行为是一种有限的活动。有限就是行为的现实规定和限制。但行为要成为文化自觉,就要向着善的目标前进,使自己符合普遍性的文化要求。这种普遍性要求对现实行为来说,是一种理想的标准或尺度,这就是行为所要追求的“应当”。做出一种文化自觉,就是按照“应当”的知识和觉悟,使现有价值向应有价值转化,实现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严格地说,一个行为只有当它出于对文化的“应该”的自觉认识和自愿践行时,才具有文化价值。它的价值就体现着社会进步的文化要求,体现着文化原则和规范的要求,因而具有高尚性。人的行为的文化价值,就存在于朝着道德所要求的理想目标的奋斗过程中。

对“应当”的认知,是文化自觉的主观条件。没有对“应当如何”的认识,对自己应当如何行为无知或半无知,就不可能产生真正自觉的文化自觉。但是,有了对“应当如何”的认识,知道自己应当如何行为处世,也不一定就能够做出“应当”所要求的行为。事实上,不少人是有知而不行、明知而故犯,这就是说,知与行并非是必然合一的。有了对文化“应该”的认知,可能产生文化自觉,也可能不产生文化自觉。这里的关键在于是否自愿自扶。从认知到行为是一个由内到外、由知到行、由想到做的转化过程,实现这个转化的中介和动力就是行为者的自愿自扶和努力。自知还必须自愿自扶。只有自知而没有自愿自扶,“应该”还仅仅停留在思维领域,还没有变为行动的意志,因而就不能实现从知到行的转化。知和行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志与行的关系。志是行的动力,人行于世,应立大志,人无大志就不会有伟大的行动。但是只立大志而不行动也是不行的。立大志还必须行大志,成大事,否则这种大志就等于零。文化之所以注重自觉,是因为认知只能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道德认知,只是在内心自赏而不付诸行动,那么这种认知再正确、再高尚也没有实际意义。道德行为中的知与行,是在行为实践的基础上统一的。真正的认知作为目的而成为文化自觉的指针,决定着行为的成败;价值意识作为目的而成为行为的动机、动力,决定着主体行为的活力和命运。

(三)文化自觉要求文化建设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原则

知行统一,就是要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在文化建设中,我们必须遵循这个基本原则。一方面,理论是行动的指南,要学习和掌握科学理论。另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科学理论只有面向实际、指导实际、受实践检验、随着实践发展,才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和战斗力。要做到理论和实际相结合,最根本的一条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文化建设一定要从人民群众的思想、劳动、工作、生活实际出发,把工作做到点子上,使文化建设落到实处。实践证明,思想文化工作只有结合群众的思想、工作和生活实际,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解开思想疙瘩,端正思想认识,提高思想觉悟,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才能使群众从切身的实际效果中,感受到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性,乐于接受这种教育,使思想文化工作深深扎根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开出艳丽的鲜花和结出丰硕的果实。在文化建设中要做到及时发现问题,认真分析问题,正确解决问题,这样就能掌握思想文化教育工作的主动权。要及时发现问题,就要及时调查研究,善于观察分析问题,要当思想文化工作的有心人,争取主动找上门,不要坐等问题送上门。认真分析问题,是指发现问题之后,要善于分析、研究和核实,抓住问题的本质和主流,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为假象所蒙蔽。正确解决问题,是指在弄清问题以后,必须采取正确的恰当的方式和方法,实事求是地加以解决,是思想问题就解决思想问题,是实际问题就解决实际问题,同时要注意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群众提高精神境界,增强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从而使文化建设工作落到实处。

三、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文化自觉的根本途径是人的社会实践。人们的文化观念,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产生和确立的,文化的社会作用是通过实践活动转化为现实的。也就是说,精神并不能直接改造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有通过实践活动这一物质与精神相统一的力量,才能使精神转化为物质,才能使客观世界得到改造,发生变化。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和贯穿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最基本、最重要的观点,是顺利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

(一)坚持以人为本,符合文化自觉主体性的客观要求

人是文化建设的主体。社会是人的社会,实践是人的实践,人是社会的主体,人是实践的主体。文化自觉是社会实践主体的文化,是以活生生的、现实的、具体的自然人为生命载体的文化自觉,是生成或内化了的实际支配、影响、规范人的思想行为的伦理文化。离开了这一富有生命的社会主体,离开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指导和支配,文化自觉就只是外化或物化了的抽象存在,并不能在社会生活中真正发生作用和影响。因此,在全社会确立起人这一主体地位、主体价值、主体尊严、主体权利和主体理念,是文化自觉思维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的首要目标和任务。当把人作为文化自觉的主体这一理论前提确立以后,人的利益要求、文化水平、伦理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尺度、理想追求等思想实际状况,就成为文化自觉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不了解、不掌握现实的人想什么,做什么,要什么,为什么,怎么能够知道文化自觉的实际状况呢?不承认、不正视人的文化自觉的实际状况,又怎么能够知道如何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呢?不懂得、不认识如何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又怎么能够提出正确的方针、原则、政策和措施呢?总之,人的理念、人的实际、人的思想状况、人的价值追求,是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的社会前提和思想基础。目中无人,社会无人,集体无人,只见物、不见人,只见关系、不见人,都不可能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

(二)坚持以人为本,是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的社会实践要求

社会实践是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的重要载体。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又只能存在于人的实践活动过程中。也就是说,人的本质、人的社会关系的总和,是在社会实践、社会互动过程中实现的,即伴随社会实践、社会互动产生、发展、变化、成熟和升华。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始终贯穿于社会实践、社会互动的全过程,伴随着社会实践、社会互动的产生、发展、变化而产生、发展、变化。作为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的生命载体,如果只是孤立地存在,就不可能有效地承担和履行这一使命。文化自觉的提高,不可能离开自己参与社会实践、社会互动的实际过程。教育传授的是知识、是技术,实践培养的是精神、是灵魂。社会实践、社会互动对文化自觉形成和提高的作用,不仅体现在精神生产、精神生活的实际过程中,更重要的是体现在物质生产、物质生活的实际过程中。离开社会实践、社会互动的实际过程,特别是离开物质生产、物质生活的实际过程,人的文化自觉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真正发育和成长起来。如何挖掘人们在推动物质生产、精神生产过程中生长和锻造出的伦理道德,不断培养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境界,是社会转型时期伦理道德发展的重大历史课题。

(三)坚持以人为本,是文化自觉的自律性要求

文化自觉不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全部,也不是人类精神世界的全部,但是,文化自觉覆盖和渗透于人类实践活动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各个环节和各个因素,是任何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发展的重要构成,是指导和推动人类社会实践活动胜利前进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总的说,社会现实决定文化自觉,是文化自觉的物质技术基础和前提条件,是从事和产生任何社会文化的客观环境。离开这一基础、条件和环境,文化自觉就无从谈起。

但是,必须清醒地看到,物质决定精神、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决定政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哲学原理,并不否定实践活动是在一定的意识、目的、思维支配下进行的。可以说,在既定的历史前提下,在客观的物质基础上,在现实的社会条件中,实践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具有能动性、选择性、多样性、易变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文化自觉不可避免地发挥着思想先导、意志支配、行为实施、效果评价和行为调整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文化的学说、思想、理论、口号,是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专家、学者等对社会文化的概括、总结、向往、号召、引导,是对象化、固态化、抽象化、提升化的社会文化。这种社会文化无疑对全体社会成员形成个性化文化具有启发作用、导向作用、渗透作用、参照作用,但是绝不能等同于、更不能代替普遍存在于人们内心的、具体的、生动的、鲜活的、真实的文化世界,也绝不能等同、更不能代替人们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创造和形成的社会文化世界。社会文化的思想、理论、口号,只有通过理解、认同、接受、吸纳、模仿、践行、示范等中介环节,才能转化为社会大多数人自觉或不自觉的观念、意识、价值,才能成为现实社会文化的原则和规范,才能影响和支配人们的思想行为。

(四)坚持以人为本,是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性的方法论要求

以人为本,是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的正确方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体系,是我们提出的目标任务。如何才能顺利实现这一目标任务,需要寻找到科学的路线、科学的方法,即科学的途径。所谓科学的途径,就是正确认识和成功处理文化领域出现的各种矛盾、问题、冲突的思想方法、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新时期特别是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思想政治领域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人们的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主流是好的。但是,也确确实实存在着各式各样的噪音和杂音,甚至出现了各种各样错误的政治观点和主张,给人们的思想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混乱和干扰。是否承认这一客观现实,如何对待这些问题,关系到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和执政地位能否加强巩固,关系到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能否加强巩固,关系到国家改革、发展、稳定的根本大局能否加强巩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加强正面教育,以教育为主。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教育,进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进行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教育,宣传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实践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大力弘扬时代精神和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崇高精神。通过教育,提高全党全民的思想道德觉悟,在全党形成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的良好氛围,以激励、调动和发挥广大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自觉性、积极性、创造性,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

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要求怎样坚持以人为本呢?

1.要总结经验,遵循思想文化传播与教育的规律。总结并运用好我们党领导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正确分析和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道德领域的特点和规律,遵循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科学生动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引导干部和群众不断克服和抵制错误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的影响与侵蚀。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以积极进取、科学务实的态度,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努力增强各项工作的原则性、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2.要把正面教育为主与批评错误思想结合起来。历史经验证明,用“搞运动”、“大批判”的办法,而不是用透彻说理、从容讨论的办法,去解决群众性的文化思潮问题,从来都是不成功的。要贯彻民主的原则和疏导的方针,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的文化矛盾和问题,着眼于团结、稳定、鼓劲,以说服教育为主,着眼于提高人们的思想文化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着眼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着眼于调动、发挥和保护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着眼于运用先进典型、先进思想教育人、引导人。同时,要全面理解和贯彻执行重在建设的方针,批评的武器一定不能丢。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提倡什么、反对什么、允许什么、限制什么,必须旗帜鲜明。对那些散布腐朽文化、颓废情绪以及传播封建迷信、渲染色情暴力文化的东西、特别是那些毒害青少年身心健康、有损于国格人格的文化垃圾,必须予以有力地揭露和批判。

标签:;  ;  ;  ;  ;  ;  ;  ;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意识_文化自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