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诗”“文”比翼双飞论文_方海霞

让“诗”“文”比翼双飞论文_方海霞

方海霞(浙江省义乌市义亭镇义亭小学 浙江 义乌 322000)

摘要:古诗词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在小学开展古诗词教学的意义也是重大的。本文剖析了当前古诗词教学的现状,提出“随文读诗”这种新式的指导策略,并从“随文读诗”的时机、类型及方法几个方面阐述如何高效开展“随文读诗”,以期使古诗词教学走向完善。

关键词:小学高段;随文读诗

中图分类号:G6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9)06-177-02

诗歌是汉语言文字的精华,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一部分。从小学开始,通过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对继承与弘扬传统文化都有着重要意义。《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明确要求小学1至6年级学生背诵不少于160篇的优秀诗文,这让广大语文老师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反观我们目前的古诗词教学,还是存在着诸多问题。

【现状点击】

现象一:教法单一,偏重记忆。

学生距离诗词创作的年代久远,所以比较难理解古人的情感,至于对古诗词的学习也主要依赖老师。在讲课时,老师往往代替了学生的理解,一味进行知识的灌输,仅仅强调死板的记忆。

现象二:不受重视,缺少研究

多数的语文老师都不太喜欢古诗教学,因为老师的不重视,学生自然难以提高兴趣。另外相比识字、阅读与习作教学来说,古诗词教学的研究和探讨活动也偏少,老师不能得到相关的培训,也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原有的教学方式。

现象三:内在动力不足,学习兴趣不浓

由于小学阶段需要学习的古诗不多,学生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对古诗大意的复述能力和感知能力确有提升,但总体偏弱。学生在这方面的学习中找不到自信,缺少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兴趣也会大减。

【我的思考】

这些现状的存在,主要在于老师对古诗词这种体裁的教学把握不准确,教学手段单一,脱离了新课标中要求的对学生语感的积累、体验和培养。这才会让越来越多的孩子对古诗词的学习欲望不强,课堂上也常有“冷场”现象。

新课标倡导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并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

【践行与探索】

为此,我仔细地对第三学段的四册书进行了研究,将隐埋于课文中的诗词进行了整理。并将视角聚焦文本中“文”、“诗”的结合点,探索出一种“随文读诗”的教学操作策略:

一、聚焦文本,寻求“随文读诗”的时机

(一)于精读入手

我们首先会想到,“随文读诗”中的文应该是何文呢?教材中的“精读课文”是首选,因为这些文章要读得透彻,重在“精”和“细”,所以如果在读文品文的同时学习一些与文意相关的诗句,对理解课文主旨、品悟人物特点是很有帮助的。

(二)由略读延伸

除了精读课文,我们当然不能忽略了“略读课文”中“随文读诗”的学习。精读课文是语文学习的基础,略读课文则是很好的补充。在五、六年级的课本中,略读课文的比重加大了,可见对学生自学能力的要求也提高了。在学习这些课文时要基于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之上,挖掘文本背后隐藏的诗歌,学生在吟诵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巧用“回顾?拓展”

每个单元的“回顾?拓展”是单元拓展性学习板块,通过“回顾——再现——运用”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养。不论是“交流平台”、“日积月累”还是“趣味语文”,如能将学习的知识点拓宽,同样可以寻觅到许多优秀古诗词的踪影。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随文入观,品味文诗并兼的魅力

对于小学高段学生,学习古诗词时要彻底摆脱教师的讲解变为有意识地自主感悟,才能真正有所收获,而“随文读诗”的方法则会在潜移默化中教会学生读中积累、读中理解、读中品味。就随文诗本身而言,值得学生感悟积累的主要有三类:

(一)文包“诗”

所谓文包“诗”就是作者为了推动情节、铺设情感的需要在文中直接选用一句或几句古诗,如第12册课文《老师领进门》引入了《增广贤文》中的“有意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恰到好处地体现了田老师“无心插柳”的独特教学风格;《在小学毕业典礼上的讲话》引用了孟郊写的名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朱自清的《春》中也提到了志南的诗句“吹面不寒杨柳风”。遇上这类包含在文中的古诗,老师要善于选取最佳的时机加以运用,或在感情凝噎处,或在趣味迭生处,或在联想质疑处,从而使诗与文达到真正的契合。

(二)“文眼”诗

“文眼”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的关键性字词,它可以出现在标题、篇首,也可出现在篇中、篇末。打开这些文章的“窗户”,我们也可以积累到很多优美的诗词,而这些“文眼”诗同时也为课文的学习推波助澜。如《匆匆》一课就是抓住“匆匆”这个文眼来感慨时间的飞逝,所以在教学时可补充学习几首关于珍惜时间的诗句——“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让学生感受到时间的珍贵。再如《山雨》一课描绘了一场山雨降临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所以不妨以“雨”为文眼,补充吟诵关于雨的古诗——“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让学生感受不同的雨。

(三)同类诗

在四册课本中不乏一些经典古诗词,在学习这类古诗词时,可以用同类相聚的方法积累一些同类诗,如学习了《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后再读读辛弃疾的另一首词《破阵子》或者其他词人写的《西江月》;品读了《诗经?采薇》后一同来吟一吟同样堪称经典的《诗经?子衿》和《诗经?小雅?鹿鸣》;学习了儿童诗《舟过安仁》后,回顾另两首有趣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和《小儿垂钓》。学生在对这些同类诗歌进行感悟、比较、欣赏中,自然就提高了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能力。

三、濡染心灵,感悟“随文读诗”之“妙”读

(一)妙在——会读乐读

一首好诗必然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或一段历史,在随文品读这些好诗时,首先要让学生“会读”:即将诗读对读准,读出节奏与韵味。而后要善于从意境激趣着手铺设情感,使古诗最美妙的一面随着丰富生动的文字翩然而至。

(二)妙在——读出其意

学习“随文诗”意在积累与体验,所以光会读是远远不够的,还得让学生领悟诗意。而我通过实践发现,每次学习诗歌切不可由老师直接将诗意说出来,而是要让学生借助对课文的理解及以往积累的学习古诗的方法去理解诗意。

(三)妙在——品味其情

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衡量学生是否真正读懂古诗的标志便是是否体会诗中的情感。“随文读诗”虽是教学的小环节,但是老师也不能任学生随意理解而要加以点拨与引导。首先应简略介绍诗歌的出处及写诗的背景,其次要以情激情,促进学生的情感迁移,使学生与诗人产生共鸣,而后再教会他们在诵读中想象画面、把握基调,实现真正的“以情读文”。

通过“随文读诗”,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也有了随时积累古诗的机会,在潜移默化中渐渐喜爱上古诗词,将原先古诗学习的“苦学”变为了“乐学”。多数学生的品诗赏诗能力有了提高,特别是学会运用“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的方法来自学古诗。一些学生开始尝试有意识的仿写和创作,一篇篇佳作和一本本诗集应运而生。由此可见,在教学中多尝试“随文读诗”,便可让“文”“诗”比翼双飞,飞向古诗词教学的另一片蓝天。

参考文献

[1]《小学古诗文教学模式优化的实践研究》 汪华姿《新课程》2015年第10期.

[2]《古诗文的教学策略——读为主线》 胡助金《小学教学研究》2014年第1期.

[3]《徜徉诗行,沐浴书香——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古诗文诵读活动的策略》 张永成《新课程》2013年第2期.

论文作者:方海霞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9

标签:;  ;  ;  ;  ;  ;  ;  ;  

让“诗”“文”比翼双飞论文_方海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