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铁工业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_钢铁工业论文

我国钢铁工业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钢铁工业论文,道路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20世纪我国钢铁工业崛起中形成的共识

回顾20世纪,我国钢铁工业在曲折和前进的历程中不断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钢产量逐年增加,1996年超过1亿吨,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2000年钢产量达1.28亿吨,比1990年翻了将近一番。进入21世纪,钢铁工业增速加快,2003年钢产量达到2.22亿吨,成为世界上钢年产量第一个超2亿吨的国家。与此同时,我国钢铁行业的集中度也越来越大,我国钢产量超过100万吨的钢厂的数量由1990年的16家增加到2003年的53家,总的趋势是地理分布改善,集中度提高。

表1 我国钢产量在世界钢产量中所占份额的变化

对我国钢铁工业在20世纪的表现称之为“崛起”是适当的。在崛起过程中,我国工业界在以下问题上达到了共识。

1、我国实现工业化需要强大钢铁工业的支撑

20世纪90年代我国经济走上快车道,2000年实现了人均GDP800美元的目标。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不仅需要钢铁工业强力的支撑,而且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崛起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表3对1980-2002年钢材消费、第二产业、建筑业增长情况进行了对比,表4则将1981-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进行了汇总。

表2 1995年以来我国钢产量与国内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之比

年份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钢产量/GDP 0.17 0.15 0.15 0.14 0.15 0.16 0.16 0.18 0.19

kg/万元

钢产量/投资 0.49 0.43 0.43 0.40 0.39 0.41 0.41 0.42 0.40

kg/万元

从表3和表4的对比可以看出,第二产业增加值、建筑业增长率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均高于钢材消费量的增长率。2002年的钢材消费量为1980年的7倍,而对第二产业来说,2002年比1980年增长10.5倍,建筑业的同比增加值为7.2倍。表4中,2002年钢材消费量为1981年的7.8倍,固定资产投资则为1981年的13.4倍,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率高于钢材消费量的增长,表明经济发展为钢铁工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表明钢铁工业的发展是健康的。

表3 1980-2002年钢材消费、第二产业、建筑业增长对比(1990年不变价)

年份 钢材消费第二产业增加值

建筑业增加值

万吨 增长率%亿元 增长率% 亿元 增长率%

1980

2800

100.003119 100.00

372100.00

2002

21100 700.00

32796 1051.49 2666

716.66

表41981-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情况(1990年不变价)

固定资产投资 建筑安装 住宅投资 交通邮电

钢材 增长率 工程投资投资

年份 消费

%增长 增长

增长

增长

万吨 亿元

率% 亿元 率%

亿元 率% 亿元 率%

1981 2500 100.00 1612 100.00 1157 100.00 496 100.00 112 100.00

2002 19622 784.88 21607 1340.4 1318 1139.2 4970 1002.0 3889 3472.3

2、我国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有可能成为世界一流钢铁强国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过程中,基本实现工业化的任务将持续到2020年前后,也就是说,钢铁工业的发展空间还是非常广阔的。

先期工业化国家的实践表明,国家进入工业化阶段,钢产量开始增长并会出现高峰期,保持若干年后进入后工业化阶段,这时,钢产量水平开始下降,逐渐进入稳定期。

目前,我国钢产量已进入高峰期,预计将维持到2020年前后。要想支撑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实现,钢产量必须有一个最低值,低于最低值将妨碍工业化的实现。表5示出了21世纪支撑我国实现工业化的最低钢产量的估算值。

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空间不仅限于规模与数量。工业化过程中除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外,制造业将获得大发展,并融入国际市场,制造业产品的品种、质量、档次将有大幅度提升,对钢铁产品的品种质量和使用性能的要求将不断提高。

我国钢铁工业要生存,就必须大幅度提高钢铁产品和钢铁制造工艺技术水平,这将大大拓展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空间。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钢铁工业的发展空间比任何先期工业化国家都大。我国钢铁工业已具有一定的基础和技术力量,如能抓住空间的机遇,我国构建世界一流的钢铁工业是完全可能的。

表5 21世纪支撑我国实现工业化的最低钢产量

项目 1990 2000 2005 2010 2020

GDP美元/人(1990年价) 443 760

2125 3200

增长率,%

10

7.2

人口数量,亿11.412.6

14.0 15.1

计算最低钢产量,亿吨

按100kg/人·年

1.141.27 —— —— ——

按110kg/人·年

——1.39 —— —— ——

按140kg/人·年

——

——

—— —— ——

按160kg/人·年

———— 2.08

2.26 2.48

按180kg/人·年

———— 2.34

2.54 2.72

实际钢产量,亿吨 0.621.62 —— —— ——

3、能源、资源和环境承受能力是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方面,钢铁工业发展的支撑条件是资源、能源和环境。另一方面,资源、能源和环境又是钢铁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钢铁工业所需的黑色金属矿产资源包括铁矿、锰矿、铬矿等。我国铁矿石资源含铁品位低,按铁金属储量计算,在全球排第9位。我国铁矿石经济可采储量为115亿吨。按自产铁矿量供应年产钢1亿吨计算,现有可采储量保障年限为30-33年,远低于世界铁矿石可采年限的150年。

除铁矿石的50%以上要进口外,所需锰矿的50%以上及近100%的铬矿要依赖进口。

依赖进口矿石支撑强大的钢铁工业,国际上已有先例,在资源全球化的今天是可行的。然而,国际铁矿石的获得也存在一系列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全球铁矿石年产量大致在10亿吨左右,我国钢产量的迅速增长打破了过去20年的供需平衡。进入21世纪,我国钢年产量以3000-4000万吨/年的速度增加,年需增加铁矿使用量5000-7000万吨。即使国外大矿山具有丰富的资源,要增加如此大的产矿能力也殊非易事。

随着矿山生产能力的增加,运输能力包括陆运;海运和装卸能力都要相应增加。由于我国进口铁矿石大量增加,导致2003年以来铁矿石和海运价格大幅攀升。铁矿石的制约因素是21世纪我国钢铁工业面临的一大挑战。

我国石油与天然气储量不足,能源组成以煤为主。钢铁工业所需的主要能源是煤。在我国煤资源中,炼焦煤储量比例低。近年来我国焦炭出口增加,已成为世界第一焦炭出口国,使我国钢铁工业用煤日趋紧张。2003年起,我国许多钢厂焦炭质量下降,有的钢厂不得不从国外进口炼焦用煤。预计到2020年我国炼焦用煤的缺口约为2000-4000万吨/年。

我国属于贫水国家,人均占有淡水量在世界上排名第104位,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年平均降水量只及世界平均值的77.07%,亚洲平均值的87.57%。我国水资源分配不均,南方多,北方少。华北、东北的水资源只占全国的11.62%,而该地区的钢产量却占全国的41.5%。

我国生态环境压力相当沉重。钢铁工业对地球生态环境的压力主要是制造过程中的废弃物和排放污染所造成的。长期以来,我国发展工业重生产轻环保,实行的是先污染后治理的老办法,致使环境治理欠账严重。实际上,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

经济的发展,增强了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近年来,我国钢铁工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已有所提高,出现了一些清洁工厂。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钢铁工业仍是排放大户和环境污染大户。

城市化发展进程对钢铁企业生态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今后将出现钢铁企业由于环境压力而不得不缩小规模、搬迁甚至关停的局面。如何改善生态环境是关系我国钢铁工业生存和发展的严峻挑战。

以上共识是在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在总体达到共识的情况下,仍存在个别观点上的分歧。尽管有关我国实现工业化有1亿吨钢就够了的议论已经听不到了,但对制约我国工业化影响因素的认识仍有差别。如有的观点认为,我国要生产3至4亿吨钢。此外,对环境和生态保护的认识也有很大差距,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还停留在口头上。

总之,我国必须建立强大的钢铁工业来支撑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实现。历史提供了我国构建第一流钢铁工业的机遇,问题在于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二、我国钢铁工业的现状

我国虽已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但与国际水平相比,仍有相当大的差距。

1、钢铁企业规模、技术装备水平、产品档次多层次并存

虽然我国钢的生产量已超过2亿吨,但对企业来说,无论规模或装备水平、技术水平、产品档次均呈现多层次并存的现状。

2003年我国产钢22011.53万吨,其中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产量18768.39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85.27%;大中型企业以外的钢产量为3243.14万吨,占14.73%。对重点大中型企业而言,其规模也是多层次并存,具体情况如表6所示。500万吨产能以上的重点大中型炼铁高炉占全国高炉总数的比例不到20%。

此外,在技术装备水平上也是多层次并存。既有当代国际先进水平的装备,也有上世纪60年代的装备,甚至早应淘汰的装备。以炼铁高炉为例,表7详细示出了我国重点企业高炉结构的具体状况。

2003年,运行的炼钢转炉公称容量大于100吨的只有8家企业,200吨以上的有2家,50吨以下的转炉则大量存在。2003年运行中的电炉中,单炉公称容量大于100吨的只有4家企业。由此可见,轧钢技术装备多层次并存的现象尤为突出。

表6 2003年我国重点大中型钢铁企业规模分类

规模,万吨 ≥800800-500 500-200 200-100 <100 合计

企业数4 9

21

19 13 66

所占比例% 6.1 13.6 31.8 28.819.7

100.0

年产量,万吨 4664.73 5124.24 5548.67 2815.39 615.39 18768.39

在重点大中型 24.9 27.3 29.5 15.0 3.3100

企业中占的比

在全国产量中 21.1923.2825.2012.802.885.27

占的比例,%

表72003年我国重点企业炼铁高炉结构

一方面,我国在运行的轧机中有年产400-500万吨的热连轧机和技术装备先进的薄板坯连轧生产线(其总生产能力已在世界领先)。而另一方面,我国轧机总数已超过1万台,每台轧机的平均年产量尚不足2万吨。这种多层次结构完全不能适应建设钢铁强国的需要。

2、产品、工艺结构、地区分布与经济发展不适应

长期以来,我国长材比例大,高附加值板材不足。长材自给有余,板材依靠进口。近几年的钢铁投资热,导致结构矛盾更加突出。长材供求平衡,略有盈余。板材需求远低于供给,且呈逐年扩大之势。

产品结构的不适应反映出工艺结构的不适应。生产高附加值板材的技术装备增长慢,而技术含量低的长材装备增长快。这一不适应早已列入结构调整的内容,而钢铁投资热从某种程度来说加剧了这一矛盾。产品结构的不适应还充分表现在进口钢材数量及结构的变化上。

由于产品结构不适应,除彩板与油井管外,2003年高附加值钢材的自给率比2002年进一步下降。表8示出了2003年我国高附加值钢材消费的情况。

表8 2003年我国高附加值钢材消费量及市场占有率

品种

热轧冷轧 镀锌 镀锡 彩涂板 冷轧硅钢 油井管

普板普板 板 板

表观消费 总量 t 1670

1672 762157254252 112

增长率 24.00 22.71 41.67 11.21 36.49 40.29-7.36

国内市场 % 58.22 42.29 29.54 66.82 56.65 37.2176.83

占有率 与2002相比 -12.93 -6.24 -8.34 -4.90 15.76 -11.086.2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钢铁工业的布局有了很大改善,由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钢铁工业集中在东北、华北,发展为除西藏外,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有钢铁工业。但由于我国钢铁工业建厂思想的资源导向型及地区经济本位主义的影响,出现了钢铁生产能力分配与地区经济需求不协调的现象。

华东地区经济增长快,钢产量随之也加速增长,但地区外钢材流入量仍不断增加。华北地区钢产量增长过快,地区需求虽有增长,但仍是钢材大量流出的地区。东北则长期是钢材流出地区。

地区钢材产需的不平衡,增大了运输成本。华北与东北地区属于水资源贫乏地区,过多的钢铁生产能力集中在缺水地区,不利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能耗高、劳动生产率低、质量水平低、环境负荷重

2003年,我国大中型钢铁企业吨钢综合能耗降至0.767标煤/吨,比1995年的1.156标煤/吨下降了0.389标煤/吨,下降幅度为33.65%,但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约0.1标煤/吨的差距。我国只有一小部分钢厂的综合能耗已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相当多的钢厂综合能耗还在0.9-1.0标煤/吨。其他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均属于相同状况。

我国钢铁企业人员多,劳动生产率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企业改革使我国重点大中型企业的全员劳动生产率由40吨/人·年提高到100吨/人·年,先进企业超过了500吨/人·年。而与此同时,国际钢铁工业的重组与调整,已使相当多的钢铁联合企业劳动生产率超过1000吨/人·年。

我国目前大致有40%左右的钢材尚未按国际标准生产。高技术含量、高质量要求的品种有的不能生产,有的产量太少,要依赖进口。在已按国际标准生产的产品中,质量稳定性差,不能适应制造业高端产品的要求。

我国环保意识也有了很大增强,出现了若干清洁工厂,有的已达到国际水平。但总体上看,钢铁工业仍然是我国污染环境的大户。

综上所述,我国钢铁工业的现况与实现构建钢铁强国的目标差距仍很大,从整体上讲,我国钢铁工业仍属于粗放型。

三、我国钢铁工业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沿着先期工业化国家的老路来发展我国的钢铁工业是行不通的。钢铁工业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解决以下问题:

1、统一“以最低的钢铁年产量支撑我国GDP2020年翻两番”的认识

先期工业化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人均钢产量至少300kg/人·年。如照搬传统工业化国家的办法,我国钢产量将达到4亿吨/年以上。显然,这种能源和资源的消耗需求是地球环境无法支撑和承受的,唯一的出路是用尽可能低的钢年产量水平来支撑我国2020年GDP翻两番的目标。

20世纪后期,随着科学技术发展,钢的性能大幅度改善,各产业部门物耗与能耗大幅降低,为我国21世纪以比先期工业化国家低得多的资源与能耗和尽可能低的钢产量实现工业化提供了可能。我们要努力做到以人均钢160-180kg/年来完成我国的工业化进程。

2、构建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新一代钢铁制造工艺流程是钢铁工业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核心

钢铁工业是典型的流程制造业。流程的合理化与优化决定钢铁工业的效率、产品水平和效益。只有对工艺流程不断优化,才能做到能耗和物耗低、污染少、成本低、质量好、效率高。20世纪后半期,工艺流程的创新与优化,促使钢铁工业空前大发展。21世纪新一代钢铁制造工艺流程要做到:不断提高钢的质量水平,增加新品种,提高钢的使用效能,以达到用较低的单位GDP钢产量支撑我国

实现工业化;用较低的能源、资源消耗生产出我国工业化所必需的最低钢产量,就必须使我国的钢铁制造流程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钢铁工业的环境负荷不因产量增加而加大,努力实现钢厂排放无害化,排放物的再资源化,循环利用,减少排放量,并向构建生态链方向发展。

构建新一代钢铁制造流程要依靠技术创新。21世纪前20年钢铁工业技术创新的主要目标是:在2000年的基础上,钢铁工业总体再节能15%-20%,节水70%;在2000年的基础上,钢的利用率再提高10%-20%;实现钢铁工业的清洁生产,实现排放无害化;大型钢铁企业和大部分中型钢铁企业达到钢铁制造绿色化,为钢铁工业向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3、开放式的自主创新与集成是钢铁工业技术进步的主流

所谓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本质上讲,就是从我国具体条件出发,对生产要素进行新的组合,使其产生资源更节约且效率更高的新的生产力。

新一代钢铁工艺制造流程不是脱离现有的科学技术成就另起炉灶,而是在已有先进工艺流程的基础上,开发新的工艺技术和更为先进的界面技术,通过工序与装备的优化组合、集成,使新构筑的工艺流程实现新的功能。

“开放式的自主创新与集成”中的“开放”指的是既要引进消化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同时又要开展自主研究开发,将引进、消化和自主开发结合起来。

必须强调的是,集成与优化是关键因素。世界上一切科学技术成就,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先进技术的集成和优化是创新的主要内容,而且是21世纪前20年我国走向钢铁强国的主要内容。

标签:;  ;  ;  ;  

中国钢铁工业如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_钢铁工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