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书院门;更新;改造;保护
西安市书院门大街,明清时期的城巷名。东西横街,西起南门,东至安居巷南口,整个街区长约570米。书院门历史街区内有孔庙、三学街形成的“一庙三学”,有碑林、关中书院、宝庆寺塔三处文物保护单位,使得书院门地区与周边古迹一同形成古色古香的景观,成为西安城市文化展示最具魅力的区域之一。
一、书院门历史街区价值分析
1.1文化遗产价值分析
书院门是西安古城文化的缩影。书院门历史街区的书香墨宝反映着这一地区发展的历史层面,记载着书院门学府聚集之地的发展信息。人们可以从书院门遗留下来的建筑、街道甚至是现在街道两旁的商品种类去了解它的过去,了解书院门独有的特征。这些特征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与文化魅力,同时也是书院门区别于西安其他历史街区的所独有的个性。
图1:书院门历史街区建筑改造范围演变图
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2商业市场价值分析
书院门周边有已经形成的南院门、竹笆市、东大街、骡马市等为主的商业区,拥有着浓厚的商业氛围。并随着东大街、骡马市与书院门六坊五巷商业街改造,书院门片区已形成了新的最具有西安古城特色文化的商业片区。临街商业为字画零售,部分巷子内部为字画装裱加工场所。部分古玩店开通网上店铺,获取新的销售渠道方式。由此可见,现在书院门历史街区的部分商业已经是集生产、加工与销售为一体的完整的系统。
1.3民居建筑价值分析
书院门历史街区的民居样式丰富,风格不会过于华丽,而倾向于自由活泼,与官式建筑不同。清代规定民居建筑不得使用斗拱与色彩,因此,书院门民居都较为素雅。
经过改造后的书院门建筑虽然是以仿清式建造,但不能简单的定义为“仿古”,其主要倾向还是较为朴素的关中民居和铺面房的形式。
1.4小结
从文化遗产、商业市场与民居建筑三个角度,对书院门历史街区的价值进行分析,书院门文化街是以碑林、关中书院、宝庆寺塔为文化遗产核心,以文化交流、展示、销售为载体,传递古城文化特色的信息,并与骡马市、东大街等商业街相呼应,使书院门成为融合秦风、唐韵、关中民居、古城文化为一身,集购物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文化商业街。
三、书院门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旅游业逐步得到发展,书院门作为明清历史街区,加之周边有碑林、宝庆寺塔等文物保护单位,游客量也逐年增多,沿街商业随之兴起。但由于年代久远,建筑及街巷风貌较差,制约游客量的进一步增长。1991年9月,借助西安旧城改造项目的启动,西安对书院门历史街区进行更新改造,并编制更新与保护规划。
3.1更新与保护规划
书院门街区历史上为西安最高府学所在地,且书院门毗邻以碑刻、墓志及石刻为主要馆藏文物的碑林博物馆,现状商业经营范围也多为字帖、碑帖、文房四宝、古玩等与其文化相关的内容。由于街区本身已具有浓厚的文化氛围,所以当时的规划提出了“建设书院门文化一条街”的设想,希望在改善整个街道环境容貌和提升以碑林为主的文物旅游的同时,进一步开发以书法交流活动为代表的西安人文旅游资源。
规划以保护为主,整治为辅,改造主要涉及沿街立面及街巷景整治,新建西侧入口处商业建筑,并严格控制建筑高度,在整体风貌上延续明、清建筑风格。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书院门街区多为木构建筑,对其改造成本大于新建,因此采用了沿街建筑推到重建的方式,但在建筑风貌及高度上与改造前一致。同时,对于越靠近文保单位的片区,改造越少,以保护为主。
3.2更新与保护成果
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发展,书院门历史街区得到不断的更新,且2000年以后大吉昌巷的改造将整体街道环境与商业空间向街区内部进一步延伸,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今日的书院门已经成为西安旧城人文历史景观旅游的重要街道,以销售文化商品为主的商业活动日益繁荣,规划设想的古城特色文化商业街区已经实现,并且在空间尺度、建筑风格、商业业态等方面也获得了居民与游客的认同,街区的更新与保护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是,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改造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
四、书院门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问题梳理
(1)书院门历史街区只是对步行街的景观进行改造,交通组织和停车场只依照现状进行了考虑,周边停车位较少,部分可作为临时停车的广场用地也被摊贩所占据。许多车辆沿路边停车,造成三学街与顺城巷路段只能容纳一辆车身通过。因此,应当在规划中结合书院门南区的改造,建设地下停车场,缓解书院门地区的停车压力。
(2)书院门历史街区的基础设施仍然较为薄弱,1991年的改造没有涉及步行街的市政基础改造,致使现在整条街没有消防栓。书院门街道多为木构建筑,加之道路中间布置一排木构销售亭,使得原本并不宽绰的街道更为狭窄。在历史街区保护中,应当从2014年香格里拉与束河古镇大火的事件中吸取教训,提升安全意识,完善市政设施,保护文化遗产。
(3)忽视了街道与传统民居院落之间的关系,书院门历史街区的改造实际上是“两层皮”的改造方式,只对街区表面的商业建筑进行了改造,并没有深入到街区内部院落空间。改造后,街道空间环境的改善与内与院落的破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街道和院落失去了有机的联系。街区的改造从根本上并没有提升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导致了内外环境的脱节,因此沿街“两层皮”的改造方式是不可取的。
五、书院门历史街区更新与保护策略
对书院门历史街区应进行有秩序的保护和改造,将其与其他历史街区和商业片区的发展联系起来,并与城市的发展接轨,跳出文化意义层面的局限,以它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优势在城市的发展、经济和社会中扮演独特的角色。在保护与更新中应当注重保护关中传统民居特色,改善居住环境,完善基础设施。
书院门历史街区有着大量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针对其不同特点,应当以不同的方式加以保护。对于街区的建筑主要是恢复街区传统的风貌,以展示街区历史、保护和发扬历史街区的风貌特色;非物质性保护主要是保护街区的书院文化和街区内部居民的邻里关系,展现关中的民风民俗。
六、结语
在书院门历史街区更新和保护的过程中,应该当充分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的重要意义,把书院门历史文化的保护与发扬结合起来。在更新与保护作出规划策略与理念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到文化、市场的价值,也要考虑到其社会价值,协调规划与居民之间的利益。历史街区的保护是动态的,其更新是为了更好的保护,科学的更新改造方法会为历史街区注入新的血液,形成新的造血机能。将文化与经济发展协调起来,文化得以延续的同时,历史街区也将更加具有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朱文龙.西安老城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6.
[2]李骍,苏义鼎.书院门改造方案[J].新材料新装饰,2005,04:16-23.
[3]祝永明.书院门•关中书院•冯从吾[J].陕西档案,1999,02:45.
[4]裴子瑜,鲁炜,巨荩蓬.西安三学街历史街区风貌保护与延续[J].规划师,2011,01:51-55.
[5]李保宁,许传刚.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使用后调研与分析——以西安书院门步行街为例[J].工程建设与设计,2012,05:99-101+106.
[6]王永胜,张定青.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中传统生命力的延续——以西安市三学街历史街区保护规划设计为例[J].华中建筑,2010,04:132-135.
论文作者:李森,冯淼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13
标签:街区论文; 书院论文; 历史论文; 西安论文; 关中论文; 建筑论文; 民居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第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