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高科技 实现产业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科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这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抉择!
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经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科学技术的竞争。50年前原子弹制造成功,人类社会进入了“原子时代”;50年后的今天,电子计算机的诞生和广泛应用,人类社会开始了“信息技术和智能摸拟”和“微电子多媒体时代”。随着工业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空间开发技术和海洋开发技术等六大高新技术领域的发展和相继开发一大批高新技术群的出现,形成了一股前所未有的开发高新技术浪潮,揭开了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以知识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序幕,使整个社会经济结构、经济关系和人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
现代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影响深远的科学技术革命。它起源于美国,以后波及到西欧和日本等国,进而又逐渐向发展中国家扩展,最终形成了世界范围的科技革命。进入90年代后,科技革命再次形成高潮,科学技术尤其是高新技术发展空前加快,引起了世界范围的经济结构、经济关系、物质生活以及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战后科技革命包括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紧密结合,汇合成统一的科学技术革命过程,并使高新技术向其他工业领域的广泛渗透,给传统技术注入了新的活力。这样使高新技术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加快了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从外延型、数量型、粗放型向内涵型、质量型、效益型转变的步伐,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
其主要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促使世界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产业结构是指劳动力、资金、技术和自然资源等生产要素在产业之间,以及在各产业内部分配时形成的一定的比例关系。当前高新技术革命浪潮正在不断推动世界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革。高新技术产业的高效益、高附加价值正在吸引世界各国、各地竞相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利用高新技术强大的渗透性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发展。在本世纪70年代,制造业约占一个工业化国家国民生产总值(GNP)的30%~50%,近几年这一比重一直在下降,现在至多只占20%左右。在制造业中,知识和科技的含量也大大增加,新的软的成分不断加重。在传统产业的产品中,通过增加知识和技术的含量加以软化和产品结构中软产品的出现,使软产品比例不断增加。由于信息技术的推动,企业资产中的无形资产的比例正在不断增长。据测算,美国1995年很多企业的无形资产的比例已高达50%~60%。(注:杨福家:“迎接知识经济的新时代”,《新闻报》1997年11月6日。)美国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已连续三年居世界首富,现已拥有510亿美元的个人资产。这一事实表明当今世界个人资产集聚所依赖的行业已从传统的石油、钢铁等行业转变为电脑、投资或媒体等行业。如美国福布斯(Forbes)杂志公布1997年全球十大富豪中就有2人依靠电脑软件、2人依靠房地产、1人依靠股票市场而致富的。该杂志1918年第一次公布美国十大富豪中,基本上都是从事石油、钢铁、汽车、铁路等传统行业,而1997年公布的美国十大富豪中,3人从事电脑业、2人从事媒体、1人从事投资的。国际互联网络迅速发展,使计算机网络化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改变着国家、企业和个人的行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东南亚金融危机是由于有关国家对高度信息化条件下资金流速空前加快的世界资本市场“不适应”的结果。因此,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新科技革命浪潮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促进了全球科技产业化、商品化、国际化趋势迅速发展,使全球的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发生深刻和巨大的变化。
(二)推动社会经济形态向知识经济形态转变
社会经济形态是指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上的生产关系总和。信息社会的经济形态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社会经济形态。以知识经济时代为特征的高新技术革命推动社会经济形态向知识经济形态转变。在知识经济社会里,要靠知识致富,把知识作为资本或重要的生产要素来发展经济。人们要掌握和拥有知识、技术及知识产权,以此来积累财富。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因此,把知识作为生产要素也已成为分配的主要依据之一。比尔·盖茨就是靠高度知识化、信息化的软盘产品而居于世界首富的地位。美国微软公司创立不到20年,现在已有1.5万名雇员,资产达到1500亿美元,其产值大于美国三大汽车公司产值的总和;近年来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是5000家软件公司,它们对世界经济的贡献不亚于名列前茅的500家世界大公司;美国每三户家庭就有一台计算机,而日本每十户以上的家庭才拥有一台;私人网络的使用率,日本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芯片工厂,美国有280家,日本只有20家;计算机软件公司,美国比日本多千倍以上。在高新技术革命浪潮推动下,从知识经济社会形态看,日本已大大落后于美国。总之,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为指导,认识社会经济已变革到知识经济正在兴起这样一个事实,对决策者及战略研究者是至关重要的。
(三)加快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世界经济一体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活动越来越呈现全球化特征。这就意味着主要生产活动全球化和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可以感知伴随各国产业结构调整而引发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国际分工的发生。
1960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GNP)占全世界的45%,在全球经济中,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约各占一半。1960年至1973年,全世界工业平均增长为5.5%;1973年至1975年,由于石油危机,中东地区石油价格上涨4倍,全世界工业平均增长下降为1.7%;1975年至1979年,全世界工业增长又回到4.1%;1979年至1982年,由于两伊战争的爆发,石油价格再次上涨,经济增长速度又下降到1.8%;1982年以后,全球经济增长又回升到3.2%。直至80年代末,世界经济集中在美国、日本和欧洲,这三个地区的GNP总值占全球GNP20万亿美元的70%。有人预测,2000年的世界经济中,美国、日本、欧洲共同体将各占22%。在这种态势下,科研、生产和销售将打破国家的界限而在全世界最有利的地方建立,以最有效的方式发展国际贸易。国际性的企业也将更大规模地打破国家的界限,形成真正的国际化公司,整个世界经济将愈来愈趋向于一个统一的整体。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企业若不挤入这三个势力范围内,则面临更多的困难。世界各国的企业为了生存而加强相互依存,从而推动了各国进出口贸易的不断增长。尽管各国政府制定了一些贸易保护措施,但各公司仍然千方百计地加入国际贸易,并采取在市场附近建立制造厂的办法,以不断适应市场的变化,同时也避免了各国的进口关税,有效地提高了市场竞争的能力。这就加剧了国际投资活动的进行,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生产要素的再配置。资金流量的扩大和资金流动速度的加快是经济全球化的明显标志。推动全球化的主要力量是西方大国的跨国公司。这些跨国公司投入大量的研究开发费用,技术上占据领先和主导地位,以先进的技术开道,配以雄厚的资金支撑,不断向全球市场扩张,这就是生产要素全球再配置的动因。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公司为考虑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在强大的国际投资资本面前,联合起来建立区域性的统一的市场。进入90年代以后,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欧洲共同市场的建立,美国也联合美洲一些国家建立北美区域经济,东盟经济区和亚太经济区也相应形成。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实质是世界各地区的国家联合起来提高竞争能力,以谋求占领更大的市场,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区域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客观上导致经济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有人认为,目前世界经济态势是:一个超级经济,即美国;二个经济动力,即美国和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三个经济增长中心,即美国、欧洲和亚洲;五种经济力量,即美国、日本、德国、中国和俄罗斯。(注:“当前世界经济运行特点”,《上海工业信息》1997年6月24日,第48期。)这五种力量还不平衡,有的是现实的力量,有的是潜在的力量,这些力量的消长,影响未来经济格局的发展。
(四)增强世界经济的合作与竞争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条件下,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无一例外地面临着经济调整和改革的问题。各国都把发展本国经济放在优先地位,努力调整自己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贸易结构及投资结构,以适应世界市场的需要。在调整中普遍重视质量和效益。主要表现在:一是特别重视产品对用户价值的高低,凡是企业成绩突出的公司都十分注意用户评价,用户评价是衡量产品质量的标准;二是特别重视质量控制,这种质量控制不仅是流水线上,而且包括产品销售及用户的反映;三是特别注意安排青年一代开展战略研究,使他们在工作中不是单纯依靠上级,而是要由下而上地进行独立思考。在调整中,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各国加快实施企业兼并。此时的企业兼并不只是中小企业的行为,也不只是大企业兼并中小企业,而是大企业之间的兼并。如1995年5月,作者考察美国长岛的国际计算机联合公司(CA公司),当时国联已有资产26亿美元,其总裁王嘉廉正忙于办理用17亿美元购进一家计算机公司的法律手续。又如麦道公司和波音公司的合并。现已发展到大银行之间的兼并。这样的企业兼并主要目标是争夺更大范围的世界市场。
世界经济全球化加快的结果促使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加强。现在全球已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区域性合作,已形成多层次、跨地区和不同类型国家间的区域性合作。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各国相互依赖程度的加深,导致国家之间或集团之间的利益冲突和矛盾上升。同时,发展中国家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在不断增强,地位在上升,有人表述说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崛起在20世纪下半叶,其经济腾飞将在21世纪。这些对发达国家或中等发达国家又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利益冲突和矛盾上升,是竞争加剧的反映,最终表现为经济主导权的争夺,这是目前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不稳定因素。这也是为什么各国各地都把发展高技术产业、争夺高技术主导地位、在世界高技术之林中占有一席之地作为基本国策的原因所在。
当前的世界经济竞争是显而易见的,这种竞争不仅是在国内,而是在全球市场,是不受国界限制的竞争。各国都在调整自己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通过调整来掌握经济的主导权。如日本在新一轮结构调整中,将大量生产、销售、消费的家电、汽车等转到海外;在中国经济调整增长的吸引下,75.5%打算来华投资的日本企业准备将生产转向中国,改变中国生产—欧美消费为中国生产—中国消费。由于上述两个原因,致使日本对华投资在1990~1996年间总额高达119.37亿美元,比1979~1987年间的21.1亿美元增加了4.7倍,尤其是1993年以来,连续出现两位数增长。在1976年至1986年这十年间,日本向海外的投资增加了8倍,吸收海外投资仅增加2倍,而美国吸收海外投资则增长6倍。世界上有些大公司还采取超越国界合并其他一些跨国公司的作法。如通过购买股票来实现合并,以减少公司的风险性;制造业与销售业合并,以增加企业的安全感;尽快提高国际市场占有份额,采取横向合并,如美国的霍尼尔公司合并法国的布莱公司。近年来,美、欧、日等发达国家通过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后,改变了原有的产业转移内容。他们将高新技术改造过的产业留作为自身发展提高竞争力的资本,将大量未能改造的产业或污染重的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这是在技术创新推动下的新一轮国际分工的特点和动向。谁是主导地位?谁是从属地位?在新的国际分工形成前我们应占据怎样的位置?这些问题值得人们密切注意。
(五)加速科技人才的流动与争夺
人才在“第一生产力”中是个非常重要的生产要素。谁拥有高级的通用的人才,谁就能实现本国的高技术计划和经济发展目标,谁就能占据经济发展的主导地位。从80年代初开始的世界高技术竞争中,各国相继推出发展本国高技术及其产业的计划,其本质是通过计划的实施来吸引国际投资和其他国家的人才,从而壮大本国科技和经济实力。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实行技术移民的政策,使争夺人才的手段表现得更加突出。法国索菲亚科学园区将研究室、实验室对全世界开放,通过协议共同完成研究课题,在396位研究人员中,有99人来自法国、英国、阿尔及利亚、象牙海岸、荷兰等36个国家,其中教授主要来自加拿大、韩国、美国和德国4个国家。美国、加拿大、法国、意大利、英国等国家都采取类似的策略来吸引大批科学家和技术人才为它们服务。这些措施使全球优秀人才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科技人员定向流动,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影响极大,引起各国政府、企业的关注。
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作贡献
1991年4月23日,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这是邓小平科技思想的战略重点。“下一世纪是高科技发展的世纪”,中国必须发展自己的高科技,才能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一)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现代科学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的洞察力已经从大于10[-9]厘米的原子集团深入到小于10[-17]厘米的基本粒子内部,人的眼界已经从直径10[18]千米的银河系扩展到10[23]千米的大尺度总星系。(注:“九十年代日本对华投资新特征”,《新闻报》1997年6月19日。)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很快,其集成度已无法分清级别而统称为超巨规模集成电路,如P6的芯片尺寸为2.64英寸×2.66英寸,共封装2150万个晶体管。光割线条为0.35~0.5微米技术已得到应用。笔者于1995年在美国考察时,看到他们已在研究0.1微米的工艺技术。CD-ROM能记录声音、图形、图象和其他数学形式的信息,记录密度可达每英寸1.6万道,使用时间长达30年。这些特点导致电子出版物应运而生,促进了社会信息广泛传播和应用。生物分子和有机分子有存储和处理信息的功能,有可能成为电子材料,被加工成计算机的元器件。1978年,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有机晶体管,五年后诞生了第一次生物芯片。用生物芯片构造成生物计算机,每立方毫米的体积可以容纳10[15]分子元件,运行频率可达10[12]赫兹,DNA存储器的容量约为10[10]比特。生物计算机的元件密度比人脑神经的密度要高出100万倍,传递信息的速度也比人脑快100万倍,模仿人脑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这就是神经网络计算机的形成和发展。(注:杨福家主编:《现代科技与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年版。)人类基因组计划自1990年启动以后,现已成为全球性的合作项目,旨在认识人类基因组3×10[9]核苷酸的序列,识别其中的8-10万个基因,破译全部遗传信息。至今已提前完成了作图计划,进入了大规模测序基因识别阶段。到今年1月份,人类基因组测序已完成全序列的3.3%,基因识别已识别了半数以上的人类基因,其中获得全长DNA的基因已近9千个。(注:茅矛、陈竺:“人类基因组计划”,《华东科技》1998年第6期。)基因工程的发展将对人类的健康、食物、药品等带来巨大的影响。计算机在全社会广泛应用,形成了建立信息高速公路的物质基础。许多国家和地区建立和发展信息高速公路,通过国际互联,从而缩短了国家之间、机构之间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社会信息的传递能力和速度大大提高。信息高速公路对人类社会、经济、科技带来巨大的变化,也极大地影响人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集中的、同步的工作方式将被分散的、不强求同步的方式所替代。人们能在家里消费、购物、存取款、办公、学习,也可以在家里查阅全国乃至全世界图书馆的资料。总之,当前科技发展,尤
其是高科技发展对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不能不使我们考虑面对现实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问题。
(二)建立科技工业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我国现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52个,自80年代以来,主要从事基础设施建设和建立支撑服务体系,现已形成相当规模和取得很大发展。据对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的统计,“八五”期间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3324亿元,工业总产值达2961亿元,利税402亿元,出口创汇53亿美元。(注:凌南、彤云:“兴办科技工业园:本世纪的重要创举”,《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1996年12月5日。)但是高新技术开发区进一步发展面临大量资金投入和参与国际竞争两大问题,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才能获得进一步发展。因此,较成熟较有实力的高新区也转向引进外资和国外先进技术,也转向对外开放。江泽民同志在1996年11月25日亚太经合组织第4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建议:在亚太经合组织建立一个科技工业园区网络,以鼓励亚太地区科技工业园区之间的经济交流与信息问题。与此同时,中国愿在现有的52个国家级科技工业园中,开放若干有代表性的园区,用以扩大同亚太经合组织成员之间的合作,为成员在共同感兴趣的高科技领域的研究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活动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江泽民同志的讲话为我国高新区对外开放指明了方向,这将使我国高新区获得更强大的发展启动。
与此同时,我国还建立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2个,近年来,开发区经济也获得了迅速发展。1990年至1994年全国经济技术开发区累计工业总产值达1842.5亿元,税收总额为108亿元,出口总额为106.6亿元,三资企业工业总产值达1258.9亿元。(注:国务院特区办编:《大有希望的事业》,中国法制出版社1995年版。)在新科技革命浪潮推动下,许多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把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作为自身进一步发展的目标。近年来,各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及产品结构更趋高技术化,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方面也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三)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
企业孵化器是培育有良好市场前景的,可以使其商品化的高新技术成果成为比较成熟的高新技术企业的一种服务机构。现在这种企业孵化器全国已有90余家。企业孵化器也可创造条件吸收各国留学人员来创业,努力培育留学人员企业。随着留学人员企业的增加,孵化器培育对象的结构随之而变化,它的国际性特点日益明显。这样就使企业孵化器,成为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与留学人员创业园区相结合的具有国际企业孵化器特征的功能上“三位一体”的新颖的科技企业服务机构,改变了过去的一个概念、一幢建筑、一笔投资、一块牌子的企业服务机构的传统观念。留学人员创办的企业具有境外的人、境外的资金、境外的技术项目这三个特点,他们身在海外,来去自由,带了资金和技术回国创业,既解决我们引进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问题,又帮助他们实现回报祖国的愿望。在他们回国创业的艰难时期,正是孵化器为他们服务的大好时机,同时又能检验我们的工作是否符合国际惯例。上海生工生物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今年4月从上海留学人员漕河泾创业园区毕业了,这是全国第一家从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器中毕业的留学人员企业。该企业的创办者是留学加拿大的高级访问学者王启松先生,他对核酸、化学合成基因等技术颇有研究,曾在联合国遗传中心主持过一个实验室的工作。1994年他携带8万美元和技术成果来到漕河泾创业园区,建立了自己的公司,并在园区内获得了迅速发展。1996年该公司经市科委认定为“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1997年实现当年销售总收入589万元,已在全国形成广泛的销售网络,拥有2000多个用户。今年8月又被列入上海市火炬计划,从事年销售收入第一期达2000万元的产业化工作。可见,大量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对“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
民营科技企业是以科技人员为主体,从事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高新技术产品研制、生产、销售业务的科技型经济实体。民营科技企业用知识创新经济,努力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生产经营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灵魂,从而使民营科技企业有旺盛的生命力。有人总结说,和国营企业相比,民营科技企业的长处是比较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机制比较灵活;和乡镇企业相比,民营科技企业产品技术含量比较高,队伍素质比较好;与三资企业相比,民营科技企业的研究开发投入比较高,力量比较强,能研究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注:《人民政协报》1998年6月、8、9、10日。)据统计,至1997年底,全国民营科技企业总产值达3500亿元,其中产值超过亿元的有500多家,产值超过10亿元的有40多家,产值超过50亿元的有10多家。虽然他们在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只占5%左右,但他们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已不可忽视。尤其是在民营科技企业极其重视技术创新活动这一特征,对经济发展依赖于技术进步有较大意义。技术创新是指与技术的研究开发、试制、生产及其商业化有关的技术经济活动,它的成功与否用市场实现程度来检验。民营科技企业为了竞争必须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因此他们的研究开发经费投入较大,每年近200亿元,占技工贸总收入的6.2%。
在全国高新技术企业中,60-80%是民营科技企业。党的十五大提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使民营科技企业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活动中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邓小平科技思想指引下,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完善和创造有利于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社会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五)建立风险投资体系
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以后,其产业的发展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投入,除了一般意义上的投资行为以外,高回报率的风险投资正是适合于技术成果向生产转移的项目。技术转化和创新具有极大的市场风险,导致银行业、保险业及企业集团望而却步,这正是风险投资者大有作为的领域。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的企业孵化器在十年内培育了不少高新技术企业,也出了不少产品,但真正能进入产业化的为数不多,就其规模和作用而言,仍是小打小闹。后十年中国的企业孵化器必须与风险投资相结合,才能促使其在技术成果商品化以后能迅速转入产业化阶段。若不建立风险投资体系,则企业孵化器的发展只是数量和空间上的变化,而不会有本质的进步。当前的现状是大量的国内外游资和技术成果同时存在,比较难以使技术与资金紧密结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国风险投资体系和机制尚未建立。不能把风险的投资行为都称为风险投资,因为风险投资有特定的投资对象、投资作用点、增值机制、投资的退出及高额获利体系。创造获取高额利润的市场体系是风险投资的关键。我国的产权交易市场和技术市场的建立,已为风险投资活动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还未开放第二股票市场和柜面交易,资本市场也未真正形成,法律环境尚不完善,这就使我国还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公司。我国的法律决定了风险投资不可能成为政府行为,因为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制度是非常强硬的,不允许单个项目的投资失败,而风险投资又是追求整体高额利润的行为,这对矛盾导致拥有大量国有资本的投资者不敢涉足风险投资业。然而民间资本市场尚未形成,投资公司的审批又极其严格,这就造成我国风险投资活动难以展开的局面。对此,进一步贯彻邓小平科技思想,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促进技术与资本结合,就显得愈加重要。在全局范围内发展风险投资比较困难,不妨先从局部着手,以企业孵化器或留学人员创业园区为基础,大量吸引民间资本,以民间资本为主体,以孵化器企业为投资对象,开展风险投资活动的试点,在局部范围内建立风险投资体系和机制,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风险投资在我国已讲了十余年,现在是到了该做的时候了。可以相信,依靠我国丰富的智力资源,建立风险投资市场体系,一定能为“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作出应有的贡献。
标签:国家经济论文; 企业孵化器论文; 科技论文; 世界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 风险投资论文; 风投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