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探析_循环经济论文

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探析_循环经济论文

马克思的循环经济思想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马克思论文,探析论文,循环经济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全球人口剧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形势日趋严峻,面对人类的健康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共同课题,人类在重新审视发展历程的同时,也在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就成为人们破解经济发展难题,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理智选择。

关于循环经济思想,目前理论界普遍认为是美国经济学家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实际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已提出了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和“生产排泄物的利用”的观点,马克思虽然没有直接使用“循环经济”概念,但是,他的循环经济思想已经十分清晰。并且,马克思的分析和论述不仅超越了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具有前瞻性,而且跨越时空的限制,具有针对性,对我们正确处理人类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废弃物利用的观点,使其思想更具现实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运动规律,也揭示了人类社会普遍适用的经济规律,并辩证地论述了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马克思认为,摆脱社会形式的劳动,“这只是一个抽象,就它本身来说,是根本不存在的”。[1] 如果把劳动作一般生产的要素来考察,那么它就只是指人用来实现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一般人类生产活动。马克思明确地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以人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2] 这里说的变换,就是通过劳动实现的物质变换,包含着社会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强调劳动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是利用自然与保护自然的统一。

马克思《资本论》第三卷第五章,在前一章研究周转对利润率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对利润率的影响。马克思的分析基于利润率的高低和不变资本的大小成反方向变化,因此,节约不变资本是提高利润率的重要条件,指出不变资本的节约是资本的一种趋势。所以,在这一章里马克思用大量的笔墨说明了不变资本使用上节约的种种途径及必然性。在分析节约不变资本的具体途径时,马克思用了一节的内容,论述了在大规模社会生产条件下,生产的排泄物由于数量大而能得到利用,这也会降低流动资本的支出,提高利润率。

马克思的分析是循序渐进的。首先,分析了排泄物的种类。马克思认为,排泄物有两种,一种是生产排泄物,即工农业生产的废料;另一种是消费排泄物,即人类消费生活资料后留下来的东西或人类的排泄物。“我们所说的生产排泄物,是指工业和农业的废料;消费排泄物则部分地指人的自然的新陈代谢所产生的排泄物,部分地指消费品消费以后残留下来的东西。”[3] 马克思认为,后者对农业来说最为重要。

其次,分析了废料利用的必然性。马克思认为,原料的日益昂贵,是利用废料的重要原因。“原料的日益昂贵,自然成为废物利用的刺激。”[4]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第六章里分析到,既然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原料是预付总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的价格变动也就必然影响利润率,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的大小和原料价格的大小成反比例变化。所以,昂贵的原料刺激资本家利用废物,以达到节约不变资本,提高利润率的目的也成为必然。

再次,论述了废料利用的可能性。马克思认为,这种再利用的条件有三个:一是由于生产规模庞大。大规模社会劳动所生产的废料数量很大,这些废料才重新成为商业的对象,从而成为新的生产要素。马克思指出,这种废料,只有作为共同生产的废料,因而只有作为大规模生产的废料,才对生产过程有这样重要的意义,才仍然是交换价值的承担者。但在同时,马克思还指出在伦巴第和中国南部的小规模园艺式的农业中,也有这种节约。二是由于机器的改良。机器改良的结果,使那些在原有形式上本来不能利用的物质,获得一种在新的生产中可以利用的形态。三是由于科学的进步。马克思说“科学的进步,特别是化学的进步,发现了那些废物的有用性质”。[5] 马克思还列举了工业废料利用的情况,指出当时无论是麻纺织业,还是丝织业,都对废料进行了利用,而利用工业废料最显著的是化学工业,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转化为苯胺染料和药品。

从马克思《资本论》中提出大规模生产的排泄物再利用的观点,到20世纪60年代,已经过去了70多年,这在半个多世纪里,人类凭借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达到空前水平。创造物质财富的能力也达到了空前水平,与此同时,伴随着全球人口的剧增,人类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蜕变的严峻形势,迫使人类重新审视发展历程。现实提示我们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为特征传统经济已经难以为继,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的非持续局面已经成为事实。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Kenneth Ewert Boulding)鲍尔丁提出了“宇宙飞船理论”,对传统工业经济“资源——产品——排放”的“开环”模式,提出了批评。几乎同时,美国生物学家卡逊出版《寂静的春天》一书,对“杀虫剂”等化学农药破坏食物链和生物链的恶果进行了起诉。正是由于他们的批评和建议,才有了1992年联合国世界首脑环发大会发表《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才促使2002年世界环发大会决定在世界范围内推行清洁生产,并制定行动计划。发展循环经济被认为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

由此可见,马克思《资本论》对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再利用的观点,在今天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成为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必然选择。

二、马克思把废料利用和废料减少区别开来的观点,使其思想更具科学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并非仅仅提出的循环经济思想,而且具体提出废料利用和废料减少问题,把生产排泄物的再利用和节约资源、提高原料的利用率加以区别,同时还进一步从机器的质量和原料本身的质量上分析了减少废料途径。

马克思认为,应该把废料利用和废料减少区别开来。“应该把这种通过生产排泄物的再利用而造成的节约和由废料的减少而造成的节约区别开来,后一种节约是把生产排泄物减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6]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分析与今天循环经济提出和坚持的“再循环”、“减量化”的原则是一致的。

按循环经济的要求,就是把传统的“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线性开放式的经济过程,转变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闭环反馈式循环过程。就是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不断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根据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原则,在生产的投入端应尽可能少地输入自然资源,从材料选取、产品设计、工艺流程各个环节减少资源和能源的使用,即要求实行清洁生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提出的“把生产排泄物减少到最低限度和把一切进入生产中去的原料和辅助材料的直接利用提到最高限度”,就是对生产中如何节约资源的问题的精辟论述。马克思认为,“废料的减少,部分地要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质量”。“在生产过程中究竟有多大一部分原料变为废料,取决于所使用的机器和工具的质量”还取决于“原料本身的质量”。当今循环经济的实践已经验证了马克思的观点。而且,从长远来讲,循环经济已经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唯一选择。

马克思所讲的“通过生产排泄物的再利用而造成的节约”,是指通过对生产中的废弃物中可用资源的发掘,发现“废物的有用性质”,经过再利用而提高利润率的方法。马克思并举例说:“化学工业提供了废物利用的最显著的例子。它不仅找到新的方法利用本工业的废料,而且还利用其他各种各样工业的废料,例如,把以前几乎毫无用处的煤焦油转化为苯胺染料,茜红染料(茜素),近来甚至把它转化为药品”。[7] 马克思分析的就是今天循环经济思想中倡导的废弃物利用的“再循环”原则,即在生产中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并使废弃物最大限度地变成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这一点正是循环经济所大力提倡的。循环经济最重要的是要使得物质的流动能够循环起来,成为环状,没有废弃物再利用产业的形成,没有这些节点,这个环状是形成不了的。因此,马克思所说的生产排泄物的再利用,是循环经济所形成的产业链中必需的生产环节。

三、马克思提出问题的社会历史条件,使其思想更具前瞻性

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同样提出循环经济思想,马克思与当代经济学家不仅在时间上相差半个多世纪,而且,由于所处时代的工业化程度不同,社会经济发展中出现的资源、环境等问题的严重程度也明显不同。马克思是在问题刚刚出现就敏锐地意识到了,并提出“生产排泄物和消费排泄物的利用”问题;当代经济学家是在问题已经非常严峻,且社会生产规模不断扩张,科学技术已经发展到可以有效利用生产排泄物的条件下提出的。

马克思所处的历史时期,社会经历了近百年的工业革命,并且已经进入机器大工业阶段。这时,不仅资本关系随着以劳动资料为起点变革生产技术和生产方法的过程而确立统治地位,而且,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的物质技术基础也建立了起来,使劳动资料取得机器这种物质存在方式。由于机器的使用,改革了生产的工艺过程和劳动组织形式,促进劳动生产率迅速地空前地提高。但是,马克思时代的工业化程度毕竟比当代低得多,在当时的科学技术条件下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能力也要比当代低得多,因此,人类面临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绝没有今天这样严峻。从另一方面看,马克思虽然在《资本论》中分析了信用制度促进了资本的集中和股份公司的发展,但是,资本主义还没有发展到垄断阶段,生产规模没有扩大到今天这样程度。因此,生产中资源、能源短缺问题并不突出,生产的排泄物,无论是再利用价值,还是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都没有引起人们的关注。马克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下提出了“生产排泄物的利用”问题,阐述了清晰的循环经济思想。

与马克思时代相比,当代经济学家提出循环经济思想的社会时代特点确有不同。一方面,工业革命已经进行了200多年,工业化的程度不同带来的问题也不同。传统工业化生产模式的特点,突出表现在资源与能源的高投入、高消耗,以及对环境的高污染,经济的发展是以牺牲环境和生态为代价的。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现代科学技术的空前繁荣和进步,大大克服了自然界对人的活动的障碍,人类借助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资源进行掠夺式的开发,在短短的半个世纪时间里,就创造了以往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巨大社会生产力。但是,随着经济快速增长,资源的有限性和生态环境的脆弱性日益暴露出来,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人类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课题。另一方面,信用制度促进了资本的集中和股份公司的发展,资本主义垄断达到空前程度。特别是跨国公司成为国际经济生活中的举足轻重的力量,其遍布全球的销售网,使生产要素的流动打破了疆土的限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预期的“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成为现实。再一方面,经济结构、消费结构和城市结构的变化,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加大,资源短缺、能源紧张已经成为不能回避的问题,人类的健康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发展伦理的终极尺度。人类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受到了关注,经济发展中不断暴露出来的矛盾和问题引起了重视。当代经济学家就是在经济增长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免费使用达到极限,客观上要求我们转换经济增长方式,用新的模式发展经济的条件下,提出了循环经济思想。因此,今天,循环经济思想被强化,循环经济模式被重视是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的。

由此可见,马克思是在社会生产和人类消费对资源开发、环境破坏还没有达到严重程度,资源、环境、生态危机没有明显显现的时候提出循环经济思想的,应该说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当代经济学家是在人类面临着工业文明和进步与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同时存在,人类对难以为继的发展模式进行反思,可持续发展问题引起广泛关注的情况下提出循环经济思想的,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现实针对性。

四、马克思提出的循环经济思想,对现实经济生活仍具指导性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并非仅仅提出生产排泄物的利用问题,还进一步阐述了解决生态问题的社会机制。马克思认为,劳动总是在一定社会形式下进行,因而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质。如果撇开一定的生产关系谈劳动,那么它就“只是一个幽灵”。马克思指出“资本的文明面之一是,它榨取剩余劳动的方式和条件,同以前的奴隶制、农奴制等形式相比,都更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发展,有利于更高级的新形态的各种要素的创造。”[8]

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上是大工业的生产方式,它在推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以及劳动和人的异化。因此,马克思进一步展望了未来在代替了资本主义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内,会更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情况。“这个领域内的自由只能是: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9] 从而为我们阐明了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生态问题,需要消除造成生态破坏和劳动异化的社会制度,在自由人联合起来共同调控“物质变换”中,实现最小消耗下的最大效益。

在现代化的今天,我们回到马克思的《资本论》中,重温经典作家关于资源节约和生产、消费的排泄物利用的观点,就会发现,马克思在100多年前的分析和论述,离我们的现实生活是这样的近。马克思的理论不仅使我们更全面地理解《资本论》的科学内涵,同时还指导我们正确认识循环经济模式,理解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迫切性和可能性,而且,对我们自觉参与循环经济的实践,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不能否认,近一百多年以来,人类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当工业文明给我们带来物质享受的同时,也使我们陷于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的危机。社会发展到今天,忽视生态环境保护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已经走到了尽头。资源的有限性,人类发展要求的无限性,环境污染的制约性,是循环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因此,目前发展循环经济,在国际上已经成为一股新的潮流。发达国家不仅建立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法律和制度体系,而且正在争相开发循环型技术,建立循环型技术体系,并且在具体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先天脆弱的发展中国家。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努力缓解资源不足的矛盾,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我们十分紧迫的任务。目前,循环经济,成为我国的主流经济概念之一;循环经济模式,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选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全社会上下关注的热点。国家“十一五”规划要求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明确提出,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因此,在今后的生产和消费中,我们必须把人口、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作为一个大系统来认识,考虑到资源的承载能力和环境容量,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理性地选择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好的发展模式,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与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标签:;  ;  ;  ;  ;  ;  

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探析_循环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