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娴
山东省济南市匡山小学 250023
今天给孩子们讲解《中国画与油画欣赏》,课本上的内容相对简单,但忽有学生提问:“老师为什么你说中国画的写实和西方的写实不同呢?” 尽管我简单的给孩子做了解释,但这个问题仍然引起了我深层次的思考。
写实的概念,西方人谓之“模拟”,也就是说,这种艺术形式的构成,必须倚赖于对某些客观物像做如实的模拟。而且,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不论中西,其早期绘画都离不开这样一个阶段,这应该说是一个普遍规律,但是更深一层看,中西绘画的这种共性之中又包含了两者不同的特殊个性。
西方美学源于古希腊时期,“模仿论”是这一美学的中心。在这一美学思想指导下,一切艺术形式都是对美的临摹和传达。古希腊著名美学家亚里士多德根据“模仿论”指出:绘画和雕塑借助颜色和形式模仿现实,文学则借助语言和韵律。因此,西方传统绘画突出表现为写实再现,即“真”与“美”,所谓“真”,即模仿自然,刻意写实,达到乱真程度。而到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们把艺术比作反映自然界的镜子,发展并深化了“模仿论”这一美学理论,反对机械的摹写现实,主张运用有科学根据的手法来认识现实(艺术家应该懂得人体解剖学、透视学、数学、艺术史等)、模仿现实生活。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拉斐尔的《西斯庭圣母》、米开朗基罗的《创世纪》壁画,无不是借助自然或神话的外衣,对现实生活的最好模仿。在这一美学原则指导下,形成了透视正确、形体逼真、色彩浓丽、明暗强烈的艺术特点。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中国传统绘画理论源远流长,内容庞杂,顾恺之的“以形写神”和“迁想妙得”为中国传统美学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后南齐谢赫的“六法论”,再到唐代张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等等,这些画论名言,成为中国传统绘画理论的精髓,始终引领着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而中国绘画中写实的个性就在于“中得心源 ” 、“气韵生动”,在于“真”和“善”,中国绘画重要的除了描绘自然之美还在于描绘自然之善。
东方写实崇尚“善”,重视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在“再现”物像的同时希望能“表现”物像的本质即“神”, “再现”和“表现”直接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绘画风格。
西方写实绘画是立体的,东方的写实绘画却是平面的。中国画中虽然也出现某些写实性较强的作品,但它们并非完全照着物像描绘,而是包含相当多的理想性加工美化成分,它们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中国人习惯说“江山如画”,就是绘画比真山真水更美,那是一种理想化的美。可以说,和西方写实相比,中国绘画中最缺乏的就是物像的体积感和空间感。
其次,西方写实绘画运用焦点透视,画家“看”物像的角度是相对固定的,物像不动,画家的位置也不能随意变化。而中国写实则强调以“形”写“神”,“形”是表象,“神”才是主因,以崔白的《双喜图》为例,一只野兔大概惊扰了喜鹊,它们对着野兔大叫大嚷,野兔被闹的莫名其妙。所有形象都活灵活现,但哪一样都够不上真正写实立体。就拿主角野兔来说,头部和躯干虽有凹凸感,但仅此而已,缺乏准确的造型结构与明暗光色来体现立体感充分的写实性,认真检查野兔的结构比例,会发现它骨骼不清楚,只是一团肉,头部和眼睛比真实的兔子偏大。这是因为画家没有像西方画家那样严格写生,他是根据记忆中兔子的造型,结合自己认为兔子最美的理想形象来创作的。因此,中国的写实是意象型的,西方的写实是真正形象型的。
如何把这些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区别化为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准确的传达给学生是我下一步行动的目标。
论文作者:魏娴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3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8
标签:物像论文; 野兔论文; 美学论文; 中国论文; 中国传统论文; 画家论文; 中国画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3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