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者: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局直中学教师 刘金玉
点 评:黑龙江省农垦红兴隆管理局局直中学教师 张媛媛
课标要求及分析
了解乐音的特性。
维度目标是认知性目标,行为动词是了解,学习水平为了解,学习内容是乐音的特性。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声现象》一章的重点和核心内容,声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教材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加强与实际的联系,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实际知识。通过本节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掌握声音三大特征,其中音色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但在日常生活中有一定的感性认识,教学中应尽量让学生体验。
学情分析
优势:八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已具备了基本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对探究活动充满热情,求知欲望强烈,感性认识丰富。
劣势:八年级学生对知识缺少理性认识,对实际问题缺少辨识能力,给声音的特性的学习带来了一定困难。
教学重、难点
课标要求“了解乐音的特性”。教材分析中指出“让学生掌握声音的三大特性”,所以通过对课标和教材的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表征声音的三要素及其决定因素。
课标要求“了解乐音的特性”。但从学情分析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知识缺少辨识能力”。根据课标和学情分析,确定本节的教学难点为:响度与音调的区别。
学习目标
1、通过实验学生了解声音的特性.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和距发声体的远近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声音的音色不同.
2、通过展示不同的声音,让学生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是丰富多彩的,培养学生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音乐审美能力。
3、通过介绍我国在研究声现象方面的成就,学生感受物体发出声音的丰富多彩,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一)情境导入(预设时间2分钟)
歌曲引入,引出问题
师生齐唱歌曲《青藏高原》至高潮部分。提出问题:同样是歌曲,后面为什么唱不上去呢?
【点评:通过唱歌,让学生亲自体会声音的音调这一特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感知“音调”这一声音的特性,直接进入新课教学。】
(二)、推进新课
1.音调(预设时间15分钟)
(1)定义
根据引入内容,直接给出“音调”的定义。(板书)
提出问题:为什么同是振动发声,声音的音调却不同?
(2)决定因素
学生实验:(提醒学生注意实验安全)
将一把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拨动钢尺,听它振动发出声音,同时注意钢尺振动的快慢。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再次拨动钢尺。
比较两种情况下钢尺振动的快慢和发出声音的音调。
提出问题:根据实验,你知道是什么决定声音的音调了吗?什么是频率呢?频率的单位又是什么?用什么字母表示呢?
(板书:频率及频率的单位)
【点评:通过学生动手实验,感知进而总结出音调的高低不同的原因,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学生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及时练习
蚊子翅膀每秒振动的次数是500-600次,频率是多少赫兹?蝴蝶翅膀每秒振动的次数为5-6次,频率是多少赫兹?
提出问题:你听到过蝴蝶翅膀振动的声音吗?为什么?
(3)人耳的听觉范围,超声波次声波
讲授人耳的听觉范围,超声波、次声波,通过课本34页小资料,了解人和动物的发声和听觉的频率范围。说明为什么一些动物在提前预知地震或海啸的来临。并且让学生了解海啸或地震等自然灾害多发出的是次声波。
【点评:用蚊子翅膀振动频率和蝴蝶翅膀振动频率进行联系,让学生对频率的知识进行了总结,同时为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做了铺垫。过度自然,设计巧妙。】
及时练习,演示实验
教师敲装有不同高度水的瓶子,学生判断音调的变化情况。
提出问题:敲击过程中是什么在振动发声?1到8个瓶中,那瓶水的音调高?
请同学向8个瓶子里吹气,学生判断音调的变化情况。同样回答以上问题。
提出问题:通过以上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得出结论:物体越轻,振动越快,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过度环节
教师敲击同一个瓶子,轻敲和重敲,让同学体会声音的不同,提出问题:两次声音音调是否相同,若不同,又是什么区别?
【点评:“敲瓶子”环节加深了学生对音调这一声音特性的的理解,让学生感受到了物理的乐趣,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的同时,也对响度的引入做了铺垫。】
2.响度(预设时间8分钟)
(1)定义
通过过度环节,直接给出“响度”的定义。(板书)
提出问题:音调由频率决定,那么响度由什么决定呢?想知道响度由什么决定,就要制造出不响度的声音,想一想,我们如何能制造出不同响度的声音呢?(由于上节课敲击过腰鼓,所以学生很容易想到用鼓来做实验)
演示实验:用不同力量敲鼓,使鼓发出不同的声音。
提出问题:我们只听见了不同响度的声音,它到底由什么决定的呢?如何将这种看不见的现象间接的表现出来呢?(转换法)
演示实验:
在腰鼓上放碎纸片,用不同的力敲击,使鼓发出不同的响度,观察鼓上纸片的起伏情况,请同学归纳出响度的决定因素。
得出结论:响度大小与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点评:通过敲鼓这一演示实验,让同学很明显的看出振幅决定响度这一知识,引起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前面的同学发出响度不同的声音,让声音的响度越来越小。
提问后面同学:是声音的哪一特性在变化?最后发出的声音听清楚没有?坐在前面的同学是否听到学生最后发出的声音呢?
得出影响响度的因素:距发声体的距离。(板书)
【点评:距发声的远近这一响度的决定因素在生活中很常见,教师这样设计,在复习上一个响度的决定因素振幅的基础上,进一步过度出响度的另一个决定因素,过度简单、自然。将物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及时练习:
课件播放歌曲,教师调节声音大小,随着歌曲的播放,学生判断是声音的哪一特性发生了变化,最后由班任唱出最后一句。
提出问题:你们发现了什么不同(声音音色不同)?这是声音的哪一特性发生变化了呢?从而引入音色的教学。
【点评:练习方式新颖,不仅巩固了音调、响度的知识,用班主任的声音作为转折,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自然的引入了音色这一知识。】
3.音色(预设时间8分钟)
(1)定义
通过及时练习,直接给出“音色”的定义。(板书)
提出问题:音色又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演示:教师用教鞭敲击不同物体发出不用的音色的声音,提醒学生思考。
学生总结出音色的决定因素。(板书)
【点评:本部分内容讲解透彻,借助了生活中常有的物品,将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在一起,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梳理课堂、归纳总结(预设时间3分钟)
1、学生对本课时的学习内容进行回忆、小结。
2、学生说说自己本课学习的主要收获和存在的问题。
【点评:及时总结,使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个整体感知。】
(四)当堂检测(预设时间5分钟)
【点评: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总体点评:
板书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条例清晰。
总体点评:本节课结合了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激发了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将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在处理音调这一特性时,水瓶琴是一大亮点,让同学知道了物理在生活中的乐趣,而且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在问题分析上,循循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
本节课每个内容的过度环节都处理的很好,在音色的引出过程中,利用了学生熟知的班任的声音,学生更加容易分辨。在音色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利用身边的事物做器材,将知识传授的活灵活现。
从整体角度来讲,充分体现了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这一主旨。
论文作者:刘金玉,张媛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7/9/4
标签:响度论文; 学生论文; 声音论文; 音调论文; 这一论文; 音色论文; 知识论文; 《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7年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