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与利用FDI协同机制研究_协同创新论文

自主创新与利用FDI的协同机制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主创新论文,机制论文,FDI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Schumpeter(1934)较系统地提出了有关创新理论,指出“实现新的组合”的创造性毁灭过程才是经济发展过程的实质。创新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模仿创新,即通过模仿及消化吸收后再进行的创新;二是自主创新,即作为创新的领跑者,通过自身的力量实现管理或技术上的突破。此后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不断拓展出新的创新理论。演化观的创新理论认为创新存在着内生性、互相作用、协同演化的实质与不确定性等;系统观的创新理论指出创新是系统内的各要素间进行复杂作用的产物,是一个集成性的过程;而知识经济观的创新理论重视的是知识的形成、传播、利用以及学习的重要性。

       内生增长理论出现后,人们意识到技术创新及知识溢出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资本的流动是获取这一源泉的重要方式。在开放型经济背景下,国家或地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可通过内部驱动和外部带动两种方式,即一方面通过自主研发活动的内部驱动,扩大本国或本地区的知识存量。东道国公司与跨国公司的技术水平差异是影响FDI知识溢出的一个重要因素,若东道国公司与跨国公司的技术差距较大时,东道国公司会没有足够能力消化外来的先进技术,因而溢出效应将不会显著。

       而有关FDI创新外溢的研究显示,FDI对创新的作用会存在或正或负的影响,产生这种不确定性的影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内资公司对外国技术的吸收能力不同,只有当吸收能力较强时,FDI才会发挥正溢出效应,促进自主创新。一些研究认为,发展中国家FDI的溢出效应并不显著,乃至为负,但在那些发达国家却呈现出显著的正效应。马彦新(2012)的研究结果表明FDI技术溢出与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显著正相关,这说明目前中国的FDI有较强的技术外溢效应。李晓晨和刘金林(2015)的研究结果表明FDI和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存在着双向的Granger因果关系,即存在协同效应。孙江永和冼国明(2011)基于产业关联和技术差距的视角探讨了FDI对中国纺织业的溢出效应,研究发现,FDI能否通过水平关联提高内资企业生产效率决定于内外资公司之间的技术差距,只有在内外资公司的技术差距小于门阈值时,FDI才可通过水平关联产生技术溢出。所以,内资公司有必要提高自身的创新水平,以便能接纳外资公司的技术溢出。

       另一方面,利用对外开放的外部驱动来获得国际知识溢出。国内外的很多研究表明,FDI是国际知识溢出的一个重要来源。利用FDI的示范效应、竞争效应、产业关联效应及人员流动效应等溢出效应,对东道国或地区产生正向知识溢出。

       尽管自主创新会提高内资公司的创新能力并有利于可持续发展,但在不确定的外部环境里,也会使内资公司面临成本增加、创新成果被他人模仿的风险,进而减少创新收益,所以,发展中国家的自主创新应尽可能避免“从头做起”这种成本很高的不必要的重复过程,即并非是要遵循发达国家的技术累积过程而重新来过,而应发挥其后发优势,借助知识的外部性,借鉴FDI的先进技术范式并利用自身的高级人才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逐渐提高其自主创新能力。外资公司的研发活动会引发未来的研发方向,带来领先的科研管理经验,带来市场竞争,推动内资公司提升研发水平,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带来知识与信息的溢出,拉动内资公司的创新。

       尽管模仿创新会使内资公司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技术进步与产品更新,获取短期的较大利润,但对外资公司的过多依赖将使内资公司面临资源流失、技术锁定等风险。由此说明,自主创新与模仿创新这两种创新模式都各有利弊。对发展中国家来说,那些技术能力不足的公司,要取得创新的最大收益,并获取自主创新能力,应加快对国外先进技术的消化吸收,采用从制造模仿到创新模仿再到自主创新和利用外资的两者协同,以实现在更高的起点上进行创新,这种做法将会快速提高内资公司的技术创新速度与效率。外资的引进不单单是扩大资金来源,更主要的是获取国外的新技术,使中国融进全球的创新网络。自主创新与利用FDI的协同机制指的是两者相互作用的关系、相互协作的模式与实现途径。

       二、自主创新与利用FDI的相互关系

       1、自主创新与利用FDI的互适性。这种互适性需要的是双方的双向调适。既要通过对利用FDI的产业、区域调整,使之为国内自主创新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又要对自主创新的创新目标、环境等加以调适,使之与利用FDI的发展目标相辅相成,达到两者协同发展的目的。

       2、自主创新与利用FDI的互依性。两者之间存在着双重的依赖关系:一方面,自主创新的发展可依存于FDI的技术溢出贡献。利用FDI通过外资企业的创新能力,产生的新技术、新产品,甚至是新行业将会为自主创新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外资进入东道国地区,外资R&D机构的研发活动产生并促进了知识及技术的溢出,当地的创新主体会处于一个技术水平更高的创新环境中,立足于一个较高的自主创新的起点上,促进引资地区不断加大研发投入。跨国公司所采用的先进技术与管理方法可通过产品、人员等渠道,在东道国进行扩散,进而产生出溢出效应。

       另一方面,高质量地利用FDI依赖于自主创新的水平。技术势差原理表明了与创新源的技术势差越小,将越易获得先进技术,即引资地区的自主创新水平决定了其是否容易引进他国的先进技术,是否对外资有吸引力。

       3、自主创新与利用FDI的互促性。指自主创新与利用FDI之间一方的发展可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有利的条件,进而促使对方的发展,彼此间形成良性循环的状态,且都能从对方的发展中有所收获。

      

       图1 自主创新与利用FDI的相互关系图

       三、自主创新与利用FDI的相互协作模式

       (一)产业协同

       跨国公司的进入会带动东道国的内资公司利用其国际化的经营网络,间接地参与到全球产业价值链体系中,在全球化分工中获取一席之地,促进内资公司的创新能够紧跟全球创新的步伐。

       跨国公司可能会以供应商、客户或合作伙伴等身份,和内资公司建立起业务前、后向联系网络,通过这种关系网带来知识溢出,促进东道国提高创新能力。跨国公司注重建立全球零部件生产及采购网,有些已经投资零部件生产制造业,并加大在中国的零部件采购力度,促进了中国融入世界经营网络的进程。跨国公司在中国加工生产或采购零部件,为确保其产品品质,会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相应的标准、设计、技术及管理等,由此将提高中国供应商的创新能力。

       (二)空间协同

       自主创新与利用FDI的空间协同是通过两者的相同空间集聚来实现的。FDI的集聚为当地自主创新的发展提供了孵化可能,FDI的集聚会带来自主创新的集聚,自主创新的集聚有助于带来FDI的集聚。自主创新与利用FDI的空间协同应以创新要素的市场化流动为基础,提高企业获取外部创新资源能力,实现创新要素共享。空间协同创新的构成,其推动力主要是创新主体的流动,然后是创新成果的市场交易及知识流动促成空间内的集体学习过程。

       在创新过程中,人、企业、组织间技术与信息流动对创新活动的空间集聚、区域协同创新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创新主体流动可在组织间、区域间产生创新扩散及知识溢出,区域间溢出发生的原因是蕴含于创新主体的知识与技术随创新主体的流动而流动。当新知识因素作用越强,创新活动的空间聚集趋向越显著。张文武和熊俊(2013)通过省级数据分析,得出中国FDI与技术创新呈现明显的空间集聚效应和循环累积效应,地区FDI的规模及技术创新积累对将来的资本流入及技术创新都具有决定性的促进作用。

       东道国的跨国公司比本国公司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所以,其在选取投资区域时,常采取“跟进”策略,由此导致了FDI的空间集聚呈现出双集中,即在国别上表现为大集中,国别集聚时,外资公司常常会选择游戏规则明晰,法律法规、市场环境及经济运行等存在较少不确定性的国家,目的是降低投资风险及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高信息搜索成本。具体来说,外资公司较喜欢选择同一来源国公司集聚的国家,即所谓的来源国效应,目前FDI主要集中在美、中等少数几个国家;而在一国之内,FDI则表现出小集中,即集中于一国内的一些发达地区(杜晓燕,2005)。如中国FDI的空间分布很不均衡,总体表现为大量FDI集中在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少量FDI分散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并且FDI的聚集效应也将为FDI的区域选择发挥重要作用,前期FDI水平高的区域能在当期吸引更多的外资。

       空间协同集聚区内的创新能力是吸引跨国公司FDI的关键因素,区内的人才、信息、技术等高级要素的供给充分,易形成技术外溢,创新的文化氛围浓厚,有利于加快产品创新及产业升级,国内外的投资者都竭力寻求充满活力的集聚区,加入到这样的集聚区会提高他们的实力和活力,反过来又有助于吸引新的技能和资本,形成集聚区内的良性循环。1999年的《世界竞争力报告》将创新能力、竞争力与繁荣相联系,指出创新能力是形成竞争力的基础,而竞争力又是区域繁荣的决定因素。综上,区域的创新能力越大,对FDI的吸引力越强。

       空间协同导致的集聚会带来一些有利方面。首先,空间协同导致的集聚会带来市场规模扩大,而市场规模扩大导致中间投入品的规模效应;另外,集聚带来了市场需求空间的扩大,如增加了对专业化更强的产品与服务的需求量,两者间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将带动空间集聚区内的整体生产效率。其次,空间协同导致的集聚将带来劳动力市场规模效应。一是为空间协同集聚区内提供了充沛的劳动力市场;二是劳动力在空间协同集聚区内的自由流动,有助于提升劳动力的素质,从而降低了劳动力的培训成本,保证了劳动力的质量供给。最后,空间协同集聚降低了交易成本,如因为空间协同聚集而大大降低了区内的物资流的运输、库存费用及信息流的扩散费用。

       (三)研发协同

       在科技迅猛发展及产品生命周期逐渐缩短的背景下,采取直接投资与非股权模式的技术联盟方式,跨国公司的研发业务不断离岸化,并逐渐进入到发展中国家。研发是指在系统研究基础上并利用已有知识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其目的是增加知识总量,发明新的应用。

       Romer(1990)认为R&D活动一方面能为私有公司提供新设计,这可能将给创新者带来最大化的利润,即垄断利润;另一方面R&D活动带来的新设计也会提高总知识存量,这表明了其能够为后续创新者提供所使用的信息与方法的集合,即存在研发外部性。

       研发存在两面性,对于技术落后国家来说,研发投入既是原始创新的源泉,也是消化吸收外来技术扩散并实现再创新的重要因素。Cohen和Levinthal(1989)指出,研发既能产生新知识与新产品,又能提高一个公司消化并利用已有知识的水平。Griffith、Redding和Van Reenen(2004)提出研发促进技术创新,也促进技术转移,即促进对他人新发现的模仿。对于那些加大研发投入的落后国家可特别快地追赶上那些生产率领先国家。

       利用研发的外部性可达到“站在肩膀”效应,因为研发知识具有的非竞争性和部分的非排他性特点(Romer,1990),使得开拓者的研发成果将为后来者提供较高的研发基础,并降低后续研发的风险。而研发努力的重复,或者如果都是先开发最易开发的知识,将会造成人力及物力的浪费,并减少了后续高端研究的机会,这种重复创新即表现为“踩在脚尖”效应,而不注重吸收外来技术所带来的重复创新可导致“踩在脚尖”效应(Jones和Williams,1998)。由此说明,东道国公司在利用FDI的过程中,应通过研发协同,加强吸收外来技术,充分发挥“站在肩膀”效应,尽量避免“踩在脚尖”效应。

      

       图2 自主创新与利用FDI的协同机制图

       四、实现自主创新与利用FDI协同的路径

       (一)实现产业协同的路径

       内资公司在发展初期,应通过产业前后向联系力争成为跨国公司的配套公司或利用贴牌生产的方式来积极模仿引进外资后带来的先进技术,同时注重技术革新,逐渐由贴牌生产转化成技术加工,当在技术上积累一定程度、条件成熟时,积极寻求与外资公司研发合作,特别是探索和同一产业内的外资公司咨询研发机构进行合作,在合作中积极吸取其创新思想与方法,以此更快地提高自身的技术创新水平。

       (二)实现空间协同的路径

       通过加强信息、资源、人员的流动性,有助于知识外溢,创新扩散。提高区域的创新能力,形成空间协同创新集聚,该集聚区内将会推动外资公司的本土化,并提升和当地经济的联系,促进外资公司的R&D投资,基于产业链基础上的外资公司与内资公司的合作,以及外资公司的竞争和示范效应,将加快集聚区内资源、信息的流动与共享,导致创新的层出不穷,区内实现以创新收益为核心的协同创新体系。

       (三)实现研发协同的路径

       要提高自主创新与研发方面的协同,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引进R&D投资比重较高的外资,这样其所带来的知识资源要更具有前沿性、高价值性。二是引进外资研发机构,鼓励外资研发机构与内资公司、研究院所及高校建立联合实验室,在科研设施、科研组织、科研经费等方面弥补自己的不足。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为取得自主创新能力,加快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采取从制造模仿到创新模仿再到自主创新和利用外资的两者协同,以实现在更高的起点上进行创新,这种做法将会快速提高内资公司的技术创新速度与效率,使中国能更快地融进全球的创新网络。

       注释:

       ①杜晓燕:《产业集群:东道国吸引FDI的特殊优势分析》,《浙江社会科学》2005年第1期。

       ②李晓晨、刘金林:《FDI与自主创新协同效应研究:来自中国的证据》,《宏观经济研究》2015年第5期。

       ③马彦新:《人力资本、技术溢出与区域自主创新——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上海商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

       ④孙江永、冼国明:《产业关联、技术差距与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世界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

       ⑤张文武、熊俊:《外资集聚、技术创新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空间计量分析》,《华东经济管理》2013年第7期。

       ⑥Cohen,W.M.and Levinthal,D.A.,Innovation and learning:The two faces of R&D.Economic Journal,Vol.99,No.9,1989.

       ⑦Griffith,R.,Redding,S.and Van Reenen,J.,Mapping the two faces of R&D:Productivity growth in a panel of OECD industries.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Vol.86,No.4,2004.

       ⑧Jones,C.I.and Williams,J.C.,Measuring the social return to R&D.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Vol.113,No.4,1998.

       ⑨Romer,P.M.,Endogenous technological change.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Vol.98,No.5,1990.

       ⑩Schumpeter,J.A.,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Boston,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34.

标签:;  ;  ;  

自主创新与利用FDI协同机制研究_协同创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