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从居家养老的特点、老龄人口的特征等处罚,提出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时所需要遵循的原则,以期给业内人士提供借鉴参考。
关键词:居家养老;居住区规划设计;人口老龄化
前言
现如今,我国人口逐渐呈老龄化趋势,老年人的人口总数在逐年递增。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经济、社会储蓄等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除此之外,还会对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产生影响。那么如何做好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以促使其能够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使其满足老年人口的需求,已经成为我国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1.居家养老的模式特点分析
现如今,我国的养老模式主要为“居家养老”,根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发达国家早在很多年前就进入了老龄化国家,而这些国家的养老模式主要为“社会养老”。由于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国情有所不同,所以在人口老龄化的特点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如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1)增长速度较快、(2)养老起步较晚等等,这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很难与人口老龄化发展的速度相同步。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我国的“家庭养老”的养老功能逐渐下降,很难满足我国广大老年人的“居家养老”需求。现如今,我国虽然处在“家庭养老”的这一阶段,但是正朝着“社会养老”的方向过渡,当然这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才能够实现[1]。
家庭养老乃是居家养老的拓展延伸,指的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以社会养老为辅的一种养老模式,通过将社会其他力量调动起来,为我国老年人口的养老提供最大化的保障。针对我国当前的社会情况,以家庭养老为主,以社区养老为依靠,以养老机构为辅的这种居家养老体系跟适合我国的国情。
2.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居家养老模式对其设计的相关要求
2.1重视“家庭养老”的功能
2.2.1这种家庭模式在我国较为常见,而这种模式乃是风险最高的一种家庭结构模式,导致“家庭养老”的养老功能逐渐下降。对于任何一个老年人而言,家庭都是他们难以舍弃的养老居所,甚至大多数年轻人也抱有同样的观点。之所以大家会达成这个共识,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1)家庭乃是老年人长久居住的场所;(2)在家庭生活更能够节省开支;(3)家庭能够更好的方便家人的照顾,能够得到家人的精神安慰。因此,在进行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之时,就应突出“家庭养老”为核心的功能。
2.2老少共居的住宅选择
因为老年人与年轻人的性格有所不同,另外,在思想观念上以及生活习惯上,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而且在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需要对老年人的外出范围以及外出方式等进行考虑。故此,在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保证住宅的阳光充足,要确保老年人居住环境的良好,也就是要设计出既可以独立居住,又能够方便家人互相照顾的户型。另外,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设计过程中还需要对老年人的安全性进行考虑,并对其出行的方便性进行考虑,且需要做好相应的防护措施[2]。例如,现在在许多养老机构,只要超过两层都会设置电梯;在走道、厕所、房间等处,都会设置防护栏杆或者紧急报警措施;尽可能地布置连续性的安全扶手;为便于老年人及轮椅人事轻松灵活的使用,厨房龙头应采用拉拔式,并明确清晰冷热水标示等相关的防护措施。
2.3加强居住区的养老功能设施建设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善,人口老龄化的发展也非常的迅速,在这种背景下,对居住区的规划设计需要作出一些补充,也就是对居住区的老年设施进行不断的完善,以满足广大老年人口的个性化需求。具体有以下几点:
⑴照料中心:指的是老人白天在该机构中享受专属日间照料服务,晚上可回到自己家里与家人团聚,既可减轻长者家属的照料负担,也可让长者在不走出社区的前提下享受养老服务。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⑵老人社区:将老年人作为目标服务对象,老年住宅楼栋的集合体,并为老人们提供针对性地助老、护理的服务。该社区拥有完善的配套与医疗服务体系、老年大学、老年活动中心等设施。
⑶老年公寓:指的是为老年人居住而开发的公寓式产品,供老年人集中居住,以服务协助、护理老人为主的居住模式。
⑷咨询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权益、旅游或者其他方面的咨询服务等。
2.4 加强居住区的场地建设
社区养老中,老年人在退休之后往往会抽出大量的时间外出锻炼,所以在许多公园、居住区园区内,都会有许多的老年人在里面散步、下棋、唱戏等[3]。因此,在社区养老中,绿色场地的建设也极其重要。
⑴构筑高品质的出行方式:在居民区的规划设计中,路网结构需要做到人车分流,尤其是要强调老年公寓式住宅与老少共居住宅之间应当以方便、快捷的步行系统相连。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人的体力与精力远不如从前,如果居住区的设计缺乏方便、快捷的步行系统,那么会加大老年人的出行困难。
⑵提高出行通道的步行质量水平,增加行道树与休憩空间,或通过风雨连廊将居住空间与周边的医疗系统、交通网点、购物中心等日常生活设施相连接。
⑶塑造丰富、互动性强的公共空间:在居住区规划时,应充分考虑老年人公共空间的营造,例如在老年人步行空间中增加丰富多彩的老年人设施活动空间、在小孩子活动区域增加一些老年人讨论区域、架空层区域增加老年人棋牌区、健身区;
2.5加强居住区居家养老空间的建筑设计要求
⑴建筑朝向:对于我国光照特性而言,南偏东是最优的朝向,不仅因为受光面最大,并且在冬季不至于太过寒冷,这个朝向适宜设置卧室或起居室等老年人长期停留的空间。
⑵规划模式:从老人实际的需求出发,规划应采用院落式、回字型的模式更加适合他们的需求,在提供给他们平均而舒适的照度同时,也给了老人家聚集、交流的区域。
⑶走廊过道:走廊过道是养老建筑中一个重要的公共空间,老人们希望在这样的空间上停留、交流或者欣赏室外景观,所以可在走廊过道上采用全景落地玻璃,在保证老人们安全的同时拥有更好的景观视野。
⑷阳光室:老年人晚年的生活匮乏,所以一般养老建筑多设立阳光室供老人休闲娱乐;
⑸集会空间:养老建筑里经常会使用集会空间用于老年人大学、健康咨询、交流活动等。这个空间人员十分密集,在这段时间中容易积攒较多的热量,将其设置在建筑外围,其热量加之室外光线以及紫外线容易导致室内温度过高,从而增加空调的负担,因此该空间建议设置在建筑的北面或内侧,避免设置在东南朝向,以获得更好的空间体验。
2.6相关设施的规模与指标要科学合理
在“居家养老”模式下,在对居住区进行规划设计时,需要考虑以下几点:(1)老少共居住宅及老年公寓的兴建比例,需要根据老年户的独居率进行确定,要按照老少户共居率进行确定。(2)在对各项老龄服务设施进行设计时,需要按照服务范围以及设置的内容来确定服务设施的处所以及规模。例如,小型医院应当设置在3000人以上的居住区。(3)在居住区内,对于有关老少中青的共用设施,则需要根据相关的规范标准进行制定,如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来合理制定[5]。(4)对于涉老建筑单体内的设置要求,也需要根据相关的规范标准进行设置,如按照《方便老年人使用的建筑设计规范》来进行设置,以保证各项设置都科学合理。
结语
综上,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的人口呈老龄化的趋势发展,这使得我国已经进入到老龄化国家。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养老是以“居家养老”模式为主。居家养老模式对于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这种模式下,居住区的设计要更重视“家庭养老”的这个功能;在规划设计中要选择老少共居的住宅;在设计之时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居住区的养老功能。此外,由于老年人的体力与精力有所下降,所以在设计中要强调方便、快捷的步行系统;在设计中要体现人人平等的居住生活环境。最后,相关设施的规模与指标要科学合理。只有遵循这些设计原则,才能够使居住区的设计满足广大老年人的需求,使老年人能够欢乐地渡过晚年。
参考文献
[1]李小云.面向原居安老的城市老年友好社区规划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2.
[2]马晓强.城市人口老龄化对居住区建设的影响分析[D].同济大学,2008.
[3]祖祺.居住区规划设计与人口老龄化的适应性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
[4]张雯.西安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现状及规划对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3.
[5]李珩.探究居家养老与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J].智能城市,2015,101:51-52.
论文作者:黄华聪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1
标签:居住区论文; 老年人论文; 我国论文; 规划设计论文; 家庭论文; 模式论文; 老年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9年8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