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53106
摘要:目的:分析与探讨优质护理对患者静脉抽血的影响。方法:随机抽样调查我中心静脉抽血患者300例,按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150例,对照组患者150例。观察组患者在静脉采血前后实施优质护理,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抽血前后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可明显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对护理工作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优质护理;静脉抽血;应用分析
作为体检和临床检验的常规手段之一,静脉抽血已广泛应用于健康检查评估、疾病的诊断与治疗、医学研究等各项医药工作中。在静脉抽血过程中一些患者出现紧张、疼痛、皮下淤血、晕针等静脉抽血不良反应[1],这些都让抽血工作带来不便和影响治疗工作进行。为了最大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护理质量,实施护理干预在整个护理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为分析与探讨护理干预对患者静脉抽血前后的影响。现对我中心2017年1-12月间静脉采血前后实施优质护理干预效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在本中心抽血的患者300例,其中男175例,女125例,年龄20-81岁,平均(51.2±2.6)岁。所有患者均意识清醒,无脑血管意外、器质性心脏病。按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150例,对照组患者15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配合程度、病情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两组患者的静脉采血方法相同,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行优质护理干预,具体方法为:
1.2.1心理护理
对于初次静脉采血或者是已经经历过静脉采血的患者,恐惧、紧张等心理在进行静脉穿刺前不可避免的会产生。有的患者害怕见血会晕血、会担心采血一次不成功、又怕其他部位被针头刺到而产生焦虑心理;有的患者害怕疼痛而产生恐惧、紧张情绪;而家属由于儿童患者不配合产生焦虑、急躁等情绪。患者在生病期间,心情比较差,更由于紧张、恐惧等心理而易产生烦躁、易怒等情绪。作为护理人员,言行举止要端庄得体,积极的与患者进行沟通,在交流时,要面带微笑,态度和蔼,对于烦躁易怒的患者。要耐心细致的加一解释和全解,安抚其情绪,在操作前应将采血的过程对患者进行说明,对疼痛程度进行估计.让患者对穿刺的相关心理有准备及接受.对于血管暴露不明显的患者,为能够一次穿刺成功,护理人员要耐心、细致地寻找血管。在静脉采血成功后,需告知患者正确的按压方法,即用无菌棉签同时按压皮肤穿刺点和血管穿刺点,且持续按压2min以上,且力度不宜过轻或过重,适度为宜。
1.2.2皮下淤血护理
在临床护理操作中,常见能够引起皮下淤血的因素有以下几种:①采血后,患者采取错误的体位,即站立位,患者采血后使双臂自然下垂,因而加速出血。②按压部位,只按压了皮肤穿刺点,而忽略了隐藏在皮肤下的血管穿刺点。③按压时间较短。若在静脉采血后采取正确的按压方法可避免造成皮下淤血。作为护理人员。必须在患者进行静脉采血后给及正确的健康指导,必要的时候,给予手把手指导。采血完毕后。护理人员用棉签斜压皮肤穿刺点及静脉穿刺点以后.嘱咐患者用拇指指腹按压穿刺点,且按压面积要大。告知患者需将上臂抬起或反折,切勿自然下垂。按压时间至少为2min以上[2]。有血液病、肝病、维生素K缺乏症的患者需适度的延长按压时间。需使患者注意的是,在按压的过程中,切勿揉搓穿刺点或者旋转棉签。并保持穿刺点在12~24h干燥,以防发生静脉炎。对于皮下淤血、血肿的患者,24h内不要采取热敷或者红外线照射等治疗。以减少皮下出血。
1.3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穿刺情况、一次穿刺成功率、耐受性及疼痛、晕针、皮下淤血、静脉炎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统计数据处理
相关数据的处理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为计量资料,2组对比采取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百分率(%)加以表示,2组对比采取χ2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明显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93.2%,对照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为87.9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对照组不良反应要明显多于实施优质护理干预的观察组,且临床护理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穿刺情况及不良反应比较
3.讨论
抽血化验是诊断疾病、评估健康状况的常规手段,如何才能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患者痛苦,做到操作顺利,患者满意是护理人员在静脉穿刺抽血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抽血是否顺利,血液流进试管是否快速,抽出的血液是否溶血等都会影响检验结果[3]。但面对抽血,患者普遍存在不安和恐惧心理,因为绝大多数患者看到针头和血或多或少会产生紧张感,还有一些患者对于抽血缺乏了解,想起抽血就联想到疼痛和产生安全顾虑。另外护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服务态度也是影响患者心理的因素之一,有些护理人员因操作不熟练造成皮下瘀血、肿胀或者态度冷淡、对患者的情绪反应不理不睬则会加重患者的负面情绪。
综上所述,通过对患者实施优质护理干预,从而使病人在安全、和谐的氛围中进行静脉采血,同时,护理人员精湛的护理技术、和蔼可亲的态度、良好的心理素质等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和不适感,减轻其心理负担,使患者放心并积极的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从而降低了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因此,在整个静脉采血过程中,实施优质护理干预非常有必要。
参考文献:
[1]张爱萍.护理干预减轻静脉输液疼痛感的临床观察中外医学研究[J],2011(1):58—59.
[2]成昌盛,龚秀琴,黄美,等.门诊患者采血晕针反应的影响因素及预防对策[J].护理学报,2011,6(18):57—58.
[3]陆健,王爱萍.门诊抽血患者的心理护理[J].华夏医学杂志,2003,16(5):698
论文作者:常佳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6
标签:患者论文; 静脉论文; 皮下论文; 淤血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不良反应论文; 统计学论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第13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