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加强民族文化建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讲话热点问题综述_全国政协论文

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加强民族文化建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讲话热点问题综述_全国政协论文

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加强国家文化建设——--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大会发言热点问题综述之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民族文化论文,文化建设论文,热点问题论文,一次会议论文,大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社会主义现代化应该有繁荣的经济,也应该有繁荣的文化。繁荣的经济是指繁荣的物质文明,繁荣的文化是指繁荣的精神文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上各界委员对此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和心血,提交的24篇大会发言中充满了真知灼见。

弘扬中华文化精神

委员们说,爱国主义是凝聚中华民族的最强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我们宝贵的民族性格。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各条战线又涌现出大量为国争光的英雄人物,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焕发出新的光彩。对此,我们应及时发现楷模,宣传典型,通过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尤其以对青少年加强教育为重。因为国力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力的竞争,青少年的状况已经成为衡量当今各国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成为各国建设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要对他们进行以爱国主义为中心内容的中国历史特别是近代史教育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教育,让青少年知我中华,爱我中华,为振兴中华而奋斗。让全国人民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全社会进一步发扬以热爱祖国、贡献全部力量建设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祖国利益和尊严为最大耻辱的良好风尚。把全国各族人民的爱国主义热忱,转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振兴中华的强大力量。

在全民族树立艰苦创业精神,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思想保证。我们必须在全社会掀起大力弘扬艰苦创业精神的新高潮,组织媒体宣扬艰苦奋斗的主旋律,将树立艰苦创业精神列入干部考核内容。坚持对青少年进行艰苦奋斗教育。祖国的发展没有止境,艰苦创业也没有止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只要全体人民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精神,并使之熔铸成中华民族坚不可摧的精神支柱,那么无论遇到何种困难和风险,我们都能战胜,我们的事业都将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在处理不同思想道德体系中的人们之间的关系时,要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精神。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实行对外开放,实行“一国两制”,坚持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就使我国的社会成员比较复杂,不同思想道德的人们在一起,当然不能按一个标准要求和管理。在现代的中国,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团结尽可能多的社会各阶层人民共同奋斗、发展生产力,就要协调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就要弘扬和合文化的精髓。我们弘扬和合文化,不是复古、易经至上、儒学回归,也不是建立新的文化体系,而是把弘扬和合文化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紧密联系,使其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巨大力量,通过对不同思想道德的人们采取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的宽容态度,尊重他人的信仰、宗教和生活方式,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使各阶层人士和谐、和睦地共处,同心同德,紧密团结,共建中华美好家园。

守护中华文明之源

委员们指出,文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和载体,珍贵的历史文物是一个民族前进的足迹,是祖先们遗赠给后人的文明精粹。它可以教育启迪后人,提供历史借鉴,进行科学研究。保护和利用好文物,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和义务。但在新形势下,文物工作任务加重与经费相对短缺的矛盾愈显突出,全国文物工作队伍出现人才流失、断档,野外文物被盗掘、走私与馆藏文物在库房中被损毁都比较普遍,对近现代革命文物、少数民族文物的征集保护、研究相对薄弱。对此,加强文物工作势在必行,各级领导应予以高度重视,带头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文物工作方针,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祖国灿烂辉煌的文化遗产。

--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三峡库区留存着丰富灿烂的文化遗产。目前库区文物保护规划滞后,经费不足,文物盗掘、走私等犯罪活动猖獗,以致有人形容三峡库区文物保护是“与盗掘和推土机赛跑”。对此,中央应加强对三峡文物抢救工作的领导和管理;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高度,增大文物抢救的经费投入;召开三峡库区文物保护规划评审会;建立国家级的三峡博物馆;坚决打击库区文物犯罪活动;注重培养业务骨干,抓好初、中级人才的后续教育。

--现在人们仅对城市古建筑比较重视,殊不知建于乡村中的古建筑以及古村镇以其多姿多彩的风貌同样蕴含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由于缺乏保护,大量民俗建筑和古村镇正在消失或遭受破坏。为加快抢救,确保考古工作人力、物力等资源的充沛,建议扩大文物局职能,立即着手这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由于历史档案史料的严重散失,造成我国历史档案的严重断代。为改变这一现象,各级档案馆应引起重视,收集散失在国外的历史档案与收集散失在国内社会上的历史档案并重进行。为此,呼吁社会各界予以帮助,建议国家财政部门拨专款给予支持以收回历史档案这种无价之宝。

--一个民族最纯粹的文化,往往活生生地保留在风俗中。风俗不但不应该破坏,反而要审慎对待乃至放置在保护之列。建议有关部门组织一次较为全面、系统的调研,摸清情况,制定《无形文化资产保护法》,进一步对有学术价值、文献价值、历史价值而濒临失传的传统文化资产进行紧急抢救。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全世界华人都以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引为自豪。未来的中华文明起源研究,需要有更广泛的各学科专家密切合作。作为“九五”国家重大科研项目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完成后,将使中华文明起源的研究在深度、广度上有大的发展,对象范围也将在时间、空间上大为延伸。工程是一项浩大、复杂、多领域的课题,因此在组织队伍过程中需改变以往各个学科长期自我封闭的状况,尽可能地结合不同学科专家,以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途径来探索中华文明起源。

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委员们指出,我国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它区别于其他文化不同的思想内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立足当代,总结过去,同时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必须弘扬主旋律,同时提倡多样化,从多方面向人民群众提供优秀的精神食粮,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的需求。

我国是农业大国,这一基本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把农村文化建设置于重要地位。但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广大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与城市相比差距日益拉大,部分贫困农村的文化建设甚至出现倒退趋势。十五大提出,我国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是面向“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要落实这一要求,需要中央和省级政府对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给予更大的政策倾斜,建立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以扶持农村文化建设,尽快消灭部分农村中文化建设的空白点。

各级政府兴办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在党和政府开展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中具有主导作用。建议各级政府强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具有主导地位的意识,转变观念,调整职能,根据文化建设的自身规律对于那些应该或适宜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的文化事业,尽早放开,使其真正进入市场;同时,集中力量加强国办公益性文化事业特别是基层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使其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化事业有了新的发展。然而,一些长期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并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造成了职能交叉、上下错位、政出多门等现象,不利于整个国家文化事业的结构和布局。要根本解决文化建设存在的这些矛盾和问题,就要下大决心理顺、调整文化行政管理体制,重新组建统一领导、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文化行政管理体制,在此基础上,加强立法,实现以法治文。

此外,香港回归祖国后作为中国对外的一个窗口,需要建立一套本地文化特色,利用其经济文化优势建设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与北京、上海等中国大都市联合一线,合力发挥中华文化的力量。只要文化艺术工作者和政府能够以长远眼光高瞻远瞩,终有一天可将香港建成一个具有东方色彩的国际文化大都会,发挥中华文化的优越性和感染力,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标签:;  ;  

弘扬民族文化精神加强民族文化建设&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讲话热点问题综述_全国政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