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蕾
(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人民医院药剂科 安徽合肥 231600)
【摘要】 当前,中西药联合用药治疗疾病日趋增多,中西药已逐渐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到中医药常识的普及有限,临床上在中西医联合治疗中缺少科学的指导,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这不仅在药物经济学上存在浪费,而且也给安全用药带来了很大的隐患。
【关键词】中西药联合应用;现状分析;优势;弊病;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1-0084-03
近年来,随着中西药联合应用在临床的深入开展,中西药合用的效果正日益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广泛重视。合理的中西药联合应用可取长补短,发挥各自优势,有助于疾病的治疗。然而,目前很多中药的活性成份和作用机制并不明确,盲目进行中西药联合应用,不仅不利于疾病的治疗,还可能性会加重严重的不良反应。因此,开展中西药联合应用的临床研究和总结,对指导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有重要意义。
1.中西药联用的模式
1.1 中西药并重
1.1.1病毒感染类疾病(感冒、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性心肌炎、病毒性肝炎、带状疱疹、SARS、艾滋病)。
1.1.2某些内科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高脂血症、脑动脉硬化、冠心病、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上消化道出血、肝硬化、肾小球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
1.2 西药为主、中药参与
这类模式适用于西药疗效确切,但因存在严重的毒副作用、衰减效应和耐药现象、停药减量后易复发等情况,而不得不限制使用者,采用中药参与,可减少西药用量,减毒增效,减缓衰减效应及耐药现象,延长西药使用时间,减少复发,缩短病程。
2.中西药联合应用的给药途径
2.1 中西药物的同时服用
多为中、西药物协同作用或为减少西药胃肠反应时同时服用。大多制成成药,感冒清片(组成为:金盏银盆、板蓝根、大青叶、山芝麻、岗梅根、穿心莲、盐酸吗啉双胍、扑热息痛、扑尔敏等)、咳特灵片(组成:榕树叶干浸膏360mg 扑尔敏1.4mg)均是制成联合制剂用于临床。
2.2 中西药餐前、后、中服法
根据所用中、西药物对胃肠道刺激作用和所用药物之间有无配伍禁忌。主要药物在餐前(饭前半小时)服;次要治疗药物餐后服;而对胃刺激作用较强的药物则可餐中服,即药饭同服。例如:治疗痹证(风湿、类风湿等)中药桂枝芍药知母汤、雷公藤片等餐前服,而消炎痕、强的松等西药餐后服。
2.3 西药注射、中药口服给药法
临床上西药注射给药如抗菌素、静脉补液已为广泛使用。从静脉的途径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或者抗感染,以中药改善证状。如许多感染性疾病、发烧、腹泻等。
2.4 中药注射、西药口服给药法
中药注射液的研制正日益运用于临床。已达数十种之多。如治疗病毒性感染用柴胡注射液、口服西药APC或息斯敏等以急救。
2.5 中西药内外联用法
如对疮疡肿毒可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拔毒祛腐生肌敛疮中药外用治疗,西药用抗菌素内服或注射,对皮肤疾患用中药汤剂泡洗,同时给予西药内服,或内服中药,外用西药的皮肤用药。
2.6 中西药上、下联用法
即西药口服、中药灌肠。如临床对慢性肠炎、妇女急慢性盆腔炎,常用口服抗菌素、中药锡类散、白芨合剂、桃红四物汤等保留灌肠,配合运用,取得良效。
3.中西药联合应用的相互作用
3.1 体外物理化学上的相互作用[1]
体外的相互作用一般指注射剂中的相互作用,如心血管用药刺五加注射液与维生素C配伍,有效成分降低;与双嘧达莫、维拉帕米配伍,出现浑浊,有沉淀产生。双黄连粉针剂与红霉素配伍,可使红霉素的抗菌活性降低;与复方葡萄糖注射液配伍时,前者有效成分含量减低;与维生素C配伍,双黄连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同时维生素C含量降低;与妥布霉素或氯霉素配伍,产生白色沉淀。解热药复方大青叶注射液与复方氨基比林注射液配伍,降温作用减弱,毒性增强[2]。
3.2 在药动学方面的相互作用[3]
3.2.1相互作用影响药物吸收
3.2.1.1理化因素:影响药物吸收的理化因素有络合、螯合、吸附等。含大量鞣质的中药或中成药如大黄、地榆、石榴皮、虎杖浸膏片等与含金属离子、生物碱、强心甙等,西药如硫酸亚铁、麻黄素、洋地黄等配伍应用时,在消化道内可形成难以吸收的沉淀,影响吸收降低疗效。上述含鞣质的中药与胃蛋白酶、淀粉酶、胰酶等酶酶制剂同用时,能与酶剂所含蛋白质结构中的酰胺键或肽键结合形成牢固的氢键缔合物,降低其疗效。
3.2.1.2生化因素:有些药物可影响胃排空速度,改变肠道菌群,黏膜损害等均可影响到药物的吸收。如含颠茄类生物碱的中药与洋地黄类强心苷合用,因前者可减慢胃排空和胃肠蠕动,使后者吸收增加,血药浓度增高,易致中毒。黄芩、砂仁、木香、陈皮对胃肠道有抑制作用,能延长利福霉素、灰黄霉素在小肠上部的停留时间,有利于吸收,可提高抗菌作用。
3.2.2相互作用影响药物分布: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伍后,不同药物的血浆蛋白结合率不同,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可使血浆蛋白结合率低的药物从血浆蛋白上置换下来,使游离的药物浓度有所变化,从而影响其功效。绣球菊属植物和黑柳可以和某些西药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如和华法林竞争与血浆蛋白结合,降低华法林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影响各种出血反应。含有鞣质类化合物的中药在与磺胺类药物合用时,导致血及肝脏内磺胺类药物浓度增加,严重者发生中毒性肝炎。
3.2.3相互作用影响药物代谢:肝药酶(细胞色素P450,CYP)是影响药物代谢的主要物质。中药也会对肝药酶有抑制或诱导作用,特别对P450 2C9,P450 2D6,P450 3A4作用更强,是影响化学药物代谢的一个主要方面,中药制剂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产生药动学的相互作用。波依定(非洛地平缓释片)说明书明确指出:葡萄柚汁抑制CYP 3A4,同时服用非洛地平和葡萄柚汁导致Cmax和AUC升高约2倍。这种合用应避免。同时实验也证实了葡萄柚汁可以提高抗艾滋病药物沙奎那韦生物利用度。
3.2.4相互作用影响药物排泄:尿液的酸碱度影响药物的重吸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酸化或碱化体液可促进或减少药物的排泄。如乌梅、五味子、山茱萸等酸性较强的中药或中成药与磺胺类及大环内酯类药物合用时,因尿液酸化,使磺胺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溶解性降低,增加磺胺类和大环内酯类药物的肾毒性,导致尿中析出结晶,引起结晶尿或血尿。
3.3 在药效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3.3.1协同作用:中药联合来氟米特治疗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与单用中药相比有显著性差异。联合用药后,既保留了来氟米特在控制风湿活动的优势,又突出了中医扶正祛邪、调整机体气血阴阳平衡的治疗效果,二者具有协同作用。
3.3.2拮抗作用:最常见的是甘草、鹿茸具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会使血糖升高,从而减弱胰岛素、甲苯磺丁脲、格列本脲等降糖药的疗效。同时,因甘草能引起高血压,不宜与利血平、降压灵、复方降压片等降压药合用。
4.中西药合用的优势
4.1 辨证辨病达到标本兼顾
整体观念与辨证施治是祖国医学的两大基本特点。临床上中医辨证结合西医辨病,常能达到标本兼顾、相辅相成的作用。如胆道感染,中医辨证为肝郁化火,运用庆大霉素等抗生素常能有效地控制感染,抑其肝火,而对于肝气郁这种功能的失调,则运用中药来疏肝理气,如枳实、白芍、柴胡等。药理研究表明:枳实柴胡能松弛胆括约肌,有利于庆大霉素进入作用部位。
4.2 协同增效作用[4]
许多中西药合用后,均能使疗效提高,有时是很显著的呈现协同作用。如:黄连、黄柏等与四环素、痢特灵治痢疾、细菌性腹泻有协同作用,常使疗效成倍提高。甘草与氢化可的松在抗炎、抗变态反应方面有协同作用,因甘草甜素有糖皮质激素样作用,并可抑制氢化可的松在体内的代谢灭活,使其在血中浓度升高,从而使疗效增强。
4.3 降低药物的毒副反应
某些化学药品或提纯品,成分单一,治疗作用明显但毒副作用较大,与中药配伍既提高疗效又能减轻毒副作用。甘草是最常用中药,其通行十二经,具有调和诸药、引药归经之功。甘草中提取的甘草酸与链霉素同用,能降低乃至消除后者对第八对脑神经的损害,使原来因链霉素毒性作用而不能继续使用者,有80%可以续用,并且不影响链霉素的活性[2]。长期运用皮质激素的病人,往往停药时出现反跳现象,甘草可增强肾上腺皮质功能,减少病人对皮质激素的依赖现象及临床撤药时的反应,从而提高了机体的内分泌调节能力。
4.4 中西药联用还能促进药物的吸收
木香、砂仁、黄芩等对胃肠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延长维生素B12、灰黄霉素、地高辛等在小肠上部的停留时间,从而有利于药物吸收。
4.5 减少禁忌扩大适应范围
近年来,碳酸锂治疗白细胞减少症广泛用于临床,但其胃肠反应也限制了其适用范围。如同时用白芨、姜半夏、茯苓等复方中药,就可减轻胃肠反应,适用于有胃肠疾患的白细胞减少症病人。氯丙嗪治疗精神病时因对肝脏有损害,故肝功能不良者忌用,但氯丙嗪与珍珠层粉、三硅酸镁制成珍氯片不仅对肝功能无害,且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5.中西药合用的弊病
5.1 合用影响药物在人体内的过程
5.1.1影响药物的吸收 黄芩注射液、何首乌注射液在碱性条件下稳定,但如果与葡萄糖注射液等酸性注射液配伍,就会使黄酮、蒽醌类溶解度降低。黄酮类成分多与金属离子形成络合物,含此类成分的中药如与西药制剂碳酸钙、硫酸亚铁,氢氧化铝等同用时,会发生络合反应影响药物的吸收[5]。
5.1.2影响药物的分布 碱性中药硼砂及其制剂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如卡那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新霉素等同服时,能使这些抗生素排泄减少、吸收增加,使药物分布于脑中的浓度增加,产生前庭紊乱的毒性反应,导致暂时性或永久性的耳聋及行动蹒跚,尤其对少年儿童危害更大[8]。
5.1.3影响药物的代谢[6] 药物的代谢多与酶有关,乙醇是一种药酶诱导剂,能增强肝脏药酶活性,中药药酒与鲁米那、苯妥英钠、安乃近、胰岛素、降糖灵等西药同服时,使这些西药在体内代谢加快,半衰期缩短,从而显著地降低疗效。
5.1.4影响药物的排泄 酸性中药与碱性西药如氢氧化铝、碳酸钙、氨茶碱等合用时,会促进其有效成分尽快排泄,使中西药物都失去一定疗效。碱性较强的中药与阿司匹林、胃蛋白酶、乳酶生等酸性药物合用时,会发生中和反应,而使两种药物的排泄加快、疗效降低,甚至失去治疗作用[7]。
5.2 合用产生药效作用的拮抗药效拮抗会使药物应用的作用降低或丧失
鹿茸、何首乌及含有这些药物的中成药含有糖皮质激素,有升高血糖的作用,糖尿病人在服用降糖药的同时服用上述中药,可减弱降糖药的作用。庆大霉素、红霉素可抑制穿心莲促进白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8]。清宁丸、四消丸等含大黄用于泻下的中成药,若与新霉素、土霉素等西药同服,则因肠道细菌被抗生素抑制,影响了大黄的致泻作用。
5.3 合用产生有毒化合物
中药酊剂和药酒中都含乙醇,如与水合氯醛合用会产生有毒的醇合三氯乙醛,严重者可以致死。含朱砂的中成药,如朱砂安神丸、六神丸、六应丸、仁丹、七珍丸、紫雪、苏合香丸、冠心苏合丸等,不宜与还原性西药如溴化钾、溴化钠、碘化钾、碘化钠、硫酸亚铁、亚硝酸盐等同服,因为朱砂的主要成分为硫化汞,与上述西药化合后可产生具有毒性的溴化汞或碘化汞,引起赤痢样大便,导致药源性肠炎。
5.4 合用会产生或加重毒副反应
中西药合用可出现重复用药、剂量增加现象,使毒副反应加重。如冰凉花、蟾酥、罗布麻、荚竹桃等中药都含有强心甙或强心物质,若与洋地黄、地高辛、毒毛旋花子甙K等强心甙类强心药合用,则总剂量增加,可引起强心甙中毒,易出现心动过缓,甚至停搏等严重中毒症状。而能增强强心作用的麻黄、鹿茸等也不宜与强心甙同用。
6.结束语
中西药的联合是一把双刃剑,联用得当,可以取得1+1>2的效果,但是如果不注意中西药之间的作用的话,将会导致我们不希望看到的结果,所以,在我们日后的用药过程当中,不管是医务工作者给病人处方,还是老百姓自己去买药,都应当要十分慎重,注意中西药的搭配,以保证在我们自身的安全,以及合理的用药。
【参考文献】
[1]裴红.中西药相互作用浅析[J].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7年13卷1期:108-108.
[2]万多祥.中西药联用协同增效常用典型实例的药理机理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7年18期4卷:995-995.
[3]彭博,李建荣,贺蓉.中西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0,(02).
[4]邱红玲.浅谈中西药联用的优势[J].中华医学写作杂志,2002年9卷13期:1035-1036.
[5]陈益石,陈润东.中西药联用利弊分析及规范化使用建议[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26卷5期:9-10.
[6]周波林.中西药不合理联用的药动学及药效学研究概述[J].中国药房,2007年18卷5期:382-384.
[7]卢训从.合理用药与不良反应中西药联用的基本原则[J].实用医学进修杂志,2005年33卷1期:63-64.
[8] 佚名.抗生素与中药合用要谨慎[J].中外健康文摘,2008年3期:39-39.
论文作者:李蕾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8
标签:药物论文; 中药论文; 西药论文; 作用论文; 中西药论文; 相互作用论文; 注射液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11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