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阶段,我国逐步迈入了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时代,信息技术的产生、发展、创新以及广泛应用,深刻影响着广大人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一背景下,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也得到了愈来愈多主体的关注,深刻影响着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推进状况。文章从实际出发,探讨了现阶段我国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发展状况,并结合实际分析了该领域的发展前景。希望理论的研究,可以对实际工作的开展有所助益。
关键词:电气工程自动化;发展现状;前景探析
引言:
电气工程在国家科技体系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是一些高新技术的重要科技组成部分,为我国现代工业提供技术科学依据,也大力支撑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水平近年的逐步攀升,综合国力的不断提高,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自然越来越先进,电气工程为工业发展也作出不可忽视的贡献,且惠及多个领域。电气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创新与突破对该技术所引导的电气设备运行及其管理的高效性、安全性和稳定性发展奠定了基础,全方面地实现多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和自动化调节,所以电气自动化技术的运用更多的普及开来。由此可见,加强对电气工程的研究是刻不容缓的,不仅能把握行业方向促进行业快速发展,也可以为国民经济做出贡献。也正是因为电气自动化技术的高效运用,我国的社会工业的生产水平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水准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
1、电气工程与自动化
电气工程是以电力网和控制理论为依托,借助计算机系统和电子电力技术而得以应用与发展。其实,广泛推广电气工程和自动化,其直接目的是降低人力投入,提高工作效率。简而言之,借助先进的技术达到自动执行命令,进行产品加工、生产,达到自动化标准。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的发展有着较强的优越性,其可以提升工作质量、确保工作效率,有助于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现阶段,电气工程和自动化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领域中,作用显著,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经济发展。以往电气工程发展中,主要依靠有关独立构件达到计量、控制作用,利用不同构件的融合和关联,以此达到有关要求。自动化控制是利用硬件与软件的连接,展开设备的管理与控制。电气设计过程中,首先需要立足于用户角度分析,掌握设备荷载需求、位置等状况进行有效中低压变配电系统设置。此外,也要根据用户用电要求与系统管理入手进行二次保护、计量、控制设计,根据自动化程序与技术管理需求,利用电气设备进行配电系统设计。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必要性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我国工业行业经济结构的转型,工业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中的中流砥柱,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是促进工业行业产业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力量。第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有利于实现无人值班,优化人力资源配比,使得企业的人力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配置,有利于企业减少人力资源成本支出。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探析
现阶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相关理论和技术,在我国多个领域得到了有效的应用,其价值也得到了愈来愈多主体的认可,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电气工程的规模得到了有效的拓展,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底,我国累积发电装机容量高达136019万千瓦,其中新增发电设备容量为10350万千瓦,同比增长8.7%。在此基础上,设备发电所涉及的技术研究工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电气工程将具备更高的自动化水准,助力我国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长效推进。
其次,电气工程的维护、修理以及操作趋于简单。究其原因,离不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在此基础上,人们可以更加简洁的进行人机交互,更加高效的实现对电气自动化平台的控制,为电气工程自动化设备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最后,伴随着该领域的持续、高速发展,国家层面也加大了制度上的管控力度,推行了一系列统一化、标准化的行业规章。如此一来,有利于提升电气工程领域的编程效率,促进不同领域间科学技术的有效融合,为电气工程事业的发展,创设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4、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的现状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的好的方面,主要有以下三点:
4.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范围广现阶段,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已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紧密的联合在一起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被运用在了各行各业中,同时其也已经被社会所认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电力行业中运用的范围最广,其的应用提高了电力行业的工作的效率与质量。
4.2 国家制定了统一的标准随着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快速发展,为了保障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应用的规范性,国家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制定了相关的标准,这些标准将有利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
4.3 分布式的运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对其的运用实现了分布式的运用模式,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分布式运用模式的实现将标志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技术市场上已经取到了一些质的飞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分布式运用模式的实现,不仅仅可以为生产现场设备的使用提供一定的表里条件,而且将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与对资源的利用率。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点:①不同企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要求程度不一。由于不用企业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要求程度的不一样,这就使得企业在运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过程中产生了很多额外的经济开出,例如,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运用在工业行业领域中时,由于不同的工业行业领域,其生产的设备,其工作性质的不同,使得其对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运用的要求也不尽相同。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中专业人才较为稀缺。尽管在我国各大高校中都开设有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但是由于该专业高校中开设的数量相对较少,加之高校的毕业生实践经验相对较为匮乏,这就致使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中缺少一定的专业人才。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过程中污染较为严重。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只重视经济效益,较为容易忽视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这与社会上倡导的“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是不符的,将严重影响到现阶段习总书记提出的实现“五位一体”战略中的相关要求。
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
伴随着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的发展,具有几点明显特征:第一,电气工程和自动化有关人员专业水平与技能操作水平有了实质性提升。第二,涉及领域更为广泛。第三,统一的电气工程和自动化适应各行业发展需求。第四,随着应用范围的增加,其需求量也将得到提升。第五,电气工程和自动化逐渐走向节能低碳。这也是现阶段电气工程和自动化发展主体趋势。
5.1 人员专业水平的提升
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发展前景可观,上升空间较大,但终究其发展离不开人的研发与创造,人是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的创造者与执行者,人员专业水平直接决定应用效果。因此,需要有较高水平的研究人员进而更好地推动电气工程与自动化进步,提升我国综合实力。操作人员专业水平影响设备工作效果。所以,想要更好地提升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水平,首先需要提升相关人员专业水平。
5.2 涉及领域广泛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其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发展将会逐渐提升,其需求也将会扩大。所以,基于这一角度而言,电气工程和自动化在今后发展中涉及领域将会进一步提升,逐渐深入至人们生活中。
5.3 构建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
构建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是现阶段缓解社会资源、能源的有效途径。企业需要根据要求建立电气自动化系统,其系统能够具有一定相通性,其信息数据多为重复。针对电气与自动化系统维修和运行成本投入也占据一定比例,在运行与维修上将会有较多人力、物力支持。因此,想要建立电气工程自动化系统还需要进行资源整合,统一要求。为提升电气工程和自动化系统安全性与时效性,还应让电气工程和自动化系统走向服务化,构建通用的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系统。确保企业网络结构的流畅性,实现资源信息的分享。
5.4 电气工程和自动化产品的创新
想要确保符合需求,则首先需要实现创新进而更好地符合人们要求。也就是说,企业想要达到理想效果,则需要注重产品的研发与创新。此外,通过相关科学技术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只有不断地研发出新的产品特质,才能更好地跟上时代发展需求。
5.5 趋向低碳节能
根据现阶段生态环境发展状态看,环境保护一直我国重要研究课题,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此,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成为重要研究课题。想要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离不开电气工程与自动化技术,建立低碳节能、环保型环境则成为发展主体趋势,进而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6、结语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应用在现今智能化社会里无所不在。科技技术的发展必须不断的完善、与时俱进,技术更新速度更应该适应时代的需求。因此我国迫切需要相关技术人员在以后的发展中,推陈出新;企业更要把握机会,各行业尽力完善和配合,齐心协力促进电气工程自动化更好更快的发展是我们共同的夙愿。
参考文献:
[1]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 孙建东,闫洪刚. 决策探索(中). 2018(02)
[2]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探讨[J]. 何曦.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8(05)
[3]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J]. 龙锴鹏,张传兴,何沁. 科技风. 2018(04)
[4]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J]. 李承昱.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18(01)
[5]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发展趋势[J]. 江杰. 化工管理. 2017(14)
论文作者:吴允梨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7
标签:电气工程论文; 及其自动化论文; 领域论文; 现阶段论文; 我国论文; 技术论文; 自动化系统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