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中段学生统计图表阅读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图表论文,能力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小学数学教材中都有关于统计的教学内容,相信许多教师都曾经向学生问过“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信息”这样的问题.而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大都会说出诸如“冰箱卖出最多,空调卖出最少”“2012年比2011年拥有电脑的人数多”等类似的信息,却很少有学生会想到“这幅统计图统计的目的是什么”“统计图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看到统计图的名称我知道这幅统计图要关注的是什么”.在低段甚至中段的统计教学中,我们还常常会看到学生提出“苹果比梨多几人”“太阳比下雨多几天”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主要是因为学生不会阅读统计图表,首先是没有阅读统计图表名称的意识,其次是不知道统计图表的作用,他们不知道统计图表统计的是什么事,需要关注的内容是什么.学生只会看到统计图表的表面,看到太阳的图标就认为是一个太阳,却不知道要统计的是天气情况. 统计教学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鼓励学生能够从统计图表中获取有用的数据信息,并能通过数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培养学生阅读统计图表的能力也就成了提高统计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 一、重视图表标题,提取统计信息 如何让学生通过阅读统计图表,分析数据作出判断,体会数据中蕴含信息的作用,这是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的.怎样阅读统计图表,教师似乎觉得无须有特定步骤,教师往往习惯这样提问:看了这幅统计图(表)你有什么发现?从统计图(表)中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可是正如前面所说,学生会提出数学问题,可是提出的数学问题往往不够严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首先,从教材来看,从一年级到二年级大都没有在统计图表上标明统计图表的名称,也没有要求添加名称,这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对统计图表的名称就有所忽视.其次,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计算结果,没有让学生分析统计图表所统计的内容,使得部分学生不清楚自己统计的是什么,才导致类似问题的出现.因此,教师要想培养学生的数据意识,就要在教学中将数据统计活动贯彻始终. 【案例1】草莓蛋糕近5天销售情况统计图

如图1,如果只看横轴、纵轴并不知道统计了什么.只有先看标题才能知道统计的是什么事情.因此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这幅统计图统计的是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接下去再讨论从图中的数据可以发现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通过这样的提问,让学生知道阅读统计图(表)的步骤首先就是要看标题,知道统计的内容;再看横轴和纵轴,了解统计的项目,这是阅读统计图(表)的基础. 【案例2】全班学生最喜欢参加的兴趣小组人数统计 师:刚才我们完成的这张统计图,你能给它取个名称吗? 师生互动讨论怎样才能完整地将统计内容体现在名称里.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这张统计图的名称是201班学生最喜欢参加的兴趣小组人数统计图,那么从统计图的名称中你能知道些什么呢? 生:统计的是201班的学生人数. 生:统计的是学生最喜欢参加的兴趣小组的人数. 生:最喜欢参加美术兴趣小组的人最多,美术兴趣小组的场地要大一些. 生:还应该多准备些画图的用品. 在本案例中,通过给统计图取名称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统计的内容、目的和意义,加深学生对统计的认识、理解,而不仅仅局限于根据统计数据回答问题. 二、选择合适内容,感受统计价值 教师要想让学生对统计的数据有兴趣,使他们自觉地、饶有兴趣地去阅读数据内容是关键.因此,教师应该选择学生熟悉的、贴近学生生活的数据,选择能激发学生进行探讨、讨论的数据. 【案例3】全班学生最喜欢的动物的统计 在这一情境内容中,如果单纯统计“全班学生最喜欢的动物”,学生很难感受到统计的目的.但是,如果教师对情境作进一步设计,情况就会不一样了.具体做法是:我们班想设立一个动物角,想从小乌龟、小金鱼、小兔子、蚕宝宝这四种动物中选一种来养,大家想养哪种动物呢?这样数据统计的目的就很清楚了,因此在必要时教师可以对教材中的例题或习题进行适当的改编,让统计目的更加清楚,题目更有趣味,学生就会更自觉、更仔细地去阅读. 【案例4】某班视力情况统计表

师:你发现这张统计表和以前认识的统计表有什么不同? 生:它统计了两行数据. 师:这两行数据分别表示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请选择其中一个数据说一说. 生:横的第一行表示视力,竖的第一列表示年级,中间的数字表示人数.所以38就表示二年级的时候这个班视力5.0以上的人数有38人…… 师:从这些数据的变化中你有什么发现? 生:我发现这个班视力5.0以上的人数在减少,视力5.0以下的人数在增加. 生:我发现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视力在下降. 师:产生这样的情况,你觉得可能有哪些原因?你会怎么做? 生:可能有的同学电视看多了,电脑玩多了,要少看电视,少玩电脑. 生:也可能看书的时间长了,看会儿书要休息一下. 案例4选取的视力情况统计表具有数据纵向变化的特点,选择这样的内容有利于体现复式统计表的优势,容易使学生产生探讨的兴趣,能够通过阅读统计表发现数据的变化,找到数据变化的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从而让学生感受到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分析图表结构,处理统计数据 学会分析统计图表结构,强化图表结构意识,也是统计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学习要点.如前面案例4中的复式统计表,学生只有先认识统计表中横行标题、纵栏标题、指标数值这三部分结构才能知道统计表中的数据表示的意义,而统计图首先要认识的则是横轴、竖轴以及单位刻度表示的意义. 【案例5】几种动物平均寿命统计表

师:观察统计图(图2),你发现和我们以往认识的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生:以前条形统计图都是竖着画的,这幅图是要横着画的,横轴与竖轴换了个位置. 师:继续观察还有什么发现? 生:横轴表示动物的平均寿命,纵轴表示动物的种类. 生:每格表示5年…… 师:在这张统计图(图3)上你能表示上面的数据吗?25怎么表示?

生:画两格半就可以了. 师:请想象一下,如果每格表示一年的话,你觉得这张统计图会有什么变化? 生:横轴要画得很长了. 生:每格表示的数量越多,统计图就可画得小一点.每格表示的数量越少,图就要画得大一点. 师:猫的平均寿命大约是17岁,你认为在哪张统计图中表示比较准确,为什么? 在本案例中,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统计图中每格表示的数量可多可少,如果每格表示合适的数量,就能画出大小适中、数量关系表达清晰且漂亮的统计图. 又如,在四年级下册,首先出现了具有省略刻度的统计图(见图4),对于省略部分刻度,学生往往会认为其原因是节省画图空间——画不下了,实际上有不少教师也是这么对学生解释的.那么真的是这样吗?试想如果每一格表示的数量足够大,怎么会画不下,之所以省略必有其内在原因. 【案例6】某市人均寿命统计图 在这幅统计图中,之所以省略了70岁以下的数据,其原因并不是因为画不下了或者画得太高,而是说明该市从1980年到2010年期间人均寿命没有低于70岁的,省略部分刻度还有利于放大差异,便于比较.

通过对统计图表结构的分析,能够使学生发现数据背后蕴藏的统计意义,提高学生提取数据、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为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数据意识,提高统计实践能力打好基础.
标签:统计图论文; 统计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