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道德——职业教育的精神基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基石论文,职业道德论文,职业教育论文,精神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
德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和学生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对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学校工作起着导向、动力和保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普通中学普遍认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工作方针,把德育放在素质教育的首位,加大了德育工作的力度,取得一定成效。职业学校作为一个育人部门,在传授学生科学知识和基本职业技能的同时,也一样肩负着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重任。与普通中学相比,中等职业学校应该把德育工作摆在更重要的位置,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一)从职业教育对象的特点来看,必须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与普通中学学生相比,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具有鲜明的自身特点。深入分析这些特点,有助于提高我们对加强中职学校德育工作的认识。
1.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科学习上是单一教育评价体系的“失败者”。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初中毕业没能考取普通高中的学生。这些学生不仅在学科学习方面落后于整体水平,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处于一种自卑的心理状态(往往认为自己比普通高中的学生差)。这种心理极其强烈、深刻、持久地影响学生学习的精神状态和目标动力。究其原因,除了社会上对职业教育的偏见,父母对子女扭曲了的期望之外,最重要的是目前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所导致的。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用考试分数评价学生,而考试主要是学科知识点的考查,不仅具有标准化的倾向、学科化的特色,更重要的是产生了评判方式和评判标准的单一性和聚焦性。在这种评价体系之下,学校工作往往会向应试教育的方向靠拢,使学生产生两种情况的分化:一部分学生放弃全面发展,沉浸题海战术,极力应付考试争取对它的适应,以提高自己的应试能力;另外一部分学生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自觉或不自觉地离开学习的主流。后者中有相当大一部分就读中等职业学校,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机不充分,学习精神状态不饱满,使得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学科知识及其学习能力素质状况普遍较低。面对这种现状,我们更应该把德育工作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以客观的技能评价方式增强学生学习动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社会弱势群体的子女,具有“边缘者”的特点。这部分学生的父母在对社会的认识、对社会发展的理解和对社会成果的分享状况等方面具有自己的特点。他们往往缺乏自觉、自立和明确的社会发展的大局观和历史责任感,在经济发展的成果分享上也往往不足。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容易采用批判性的眼光、情绪性的观点来看待整个社会,采取过激性的行为来对待社会。在父母的影响下,子女们也很容易自视为“边缘者”,使得自己在人格尊严上缺乏自信,在人生价值的选择上缺乏自立,在道德自我构建的过程中缺乏自觉。面对这样的学生,学校更要做好德育工作,重建他们的人生自信,重立他们的个人尊严,重构他们的人格道德形象。
3.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学科学习的基础、能力和素质方面较为薄弱。他们往往是学科知识学习的不适应者和失败者。长期以来,对单一的教育评价模式的内心抵触和反抗,加上个人尊严和自信的缺失,使他们对学科学习产生了厌倦情绪。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基础差、底子薄,没能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中良好的思维素质和意志素质也没有养成。因此,我们培养学生学习成才,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德育工作,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认识到,人的素质是多方面的,既有学科知识学习的素质,更有技能学习的素质,还有社会适应性能力的素质等等,因而学科知识学习的不足可以通过技能素质的超常发展来弥补,从而使他们找到自己发展的理想道路,获得自己人生的理想地位。
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只有通过加强德育工作,才能将单一教育评价体系下的失败者转变成为客观技能评价方式下的优胜者;将弱势群体中的“边缘者”转变成为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的技能人才;将学科学习的不适应者转变成为实用型人才的“武状元”。
(二)从职业教育的特点来看,必须加强学校德育工作
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存在着共性,也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分析职业教育的主要特点,我们发现,加强学校德育工作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必然要求。
1.实操性和应用性。教学贯穿于职业教育的整个过程,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教学强调了技能性和操作性,必须通过实践性的教学过程才能体现,因此,职业教育的实操性和应用性的特点非常突出。这种特点决定了职业教育中人文社会科学的课程会相对较少,但是,为了适应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复合岗位的需要,中等职业学校在注重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培养的同时,还应该肩负起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德育工作,将道德教育贯穿和渗透在应用性和实操性的教学过程当中。
2.职业性和就业性。职业教育是技术性、职业性很强的专业教育,它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和造就某一技术领域或职业领域(岗位)的专门人才。这种教育具有很强的功利性,就是使学生能顺利地从学校的学习生活过渡到专业领域的独立工作。然而,职业教育同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一样,应当促进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职业教育以促进学生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发展为重点,但是重点发展不等于片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职业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作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我们教师有责任去引导、启发学生对崇高的向往和对美好的追求。
3.专门化和单一化。职业教育是专门化和单一化的教育,它要培养的是某一特定职业领域 (岗位)的专门人才,所以在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上难免会出现专门化和单一化。然而,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正在于人摆脱了他的生物专门性,社会又为人提供了无限的丰富性。这种丰富性是一种“应然”的状态,要把这种丰富性的“应然”转化为“实然”,就要通过学校的德育工作。因此,虽然职业教育是最具有专门性和单一性的教育,容易造成对人的丰富性的压制,但是仍然可以通过德育工作,通过建立学生社团、开展实践活动等,使学生的这种丰富性得以保留,为他们未来丰富性的发挥奠定基础。
(三)从职业教育及其教育对象的特点出发,来把握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几个根本任务
职业教育以及职业教育对象的特点,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除了要完成普通教育所要完成的德育任务之外,还应特别强调:
1.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要使学生在掌握专门技能的同时摆脱人的专门化,从而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应当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素质、专业技术素质和心理素质。职业教育除了有为经济服务的社会功能外,仍然具有教育活动的核心职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只不过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因其自身特点而必须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要求我们要发挥思想政治素质对其他素质形成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探索研究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德育新思路、新方法。
2.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要克服学生内心的自卑和不自信,重建他们的人格和尊严。自卑、不自信,是职业学校学生的普遍心理特点之一。这种自卑心理造成了学生消极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态度,同时也给职业学校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造成了很大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和德育工作者必须正视困难,转变教育观念,认真理清思路,充分了解学生心理特点,采用科学方法,不断加强思想教育和心理辅导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3.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要彰显人自身内在的丰富性,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开辟一个可继续开发的空间。人的丰富性的内在依据来源于人所特有的学习能力,因此,培养和提高职业教育中的学生的学习能力,是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是对学生的现在负责,更是对学生的将来负责。我们要善于突破岗位技能局限,拓展学生交际、团队协作以及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能力,以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的要求和未来工作变化的需要。
因此,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课教学、社团活动、第二课堂活动、岗位实践等德育工作都应该围绕这几个任务来进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真正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从职业教育最大现实出发,去寻求学生的培养之路。
二、职业道德教育是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
(一)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
道德规范是指一定社会条件下评价和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一定的道德规范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为一定的经济关系所决定,是人们一定行为的善恶标准,是一定道德关系的规范化。道德规范是社会通过约定俗成或有意制定的方式向人们提出的道德要求。只有建立在与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的经济体制的基础上,道德规范才具有旺盛的生命力,才会为人们所接受。任何一种道德都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稳定的道德规范体系,社会主义道德更是如此。由于人们的社会生活领域不同,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就具有不同的层次结构:有公共生活领域的一般道德规范,有基本道德规范,还有家庭道德和职业道德等特殊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政治制度,特别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多样性和多层次性,决定了我们当前的道德规范体系具有多样性和多层次性。职业道德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职业道德在现代社会中具有越来越大的社会影响力
1.职业行为是现代社会人类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职业就是人们带着明确的经济目的,在社会分工和生产内部劳动分工的基础上,长期从事的具有专门业务和特定职责,并以此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活动。职业活动是人们社会生活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领域,是人们最基本的实践形式之一。随着生产力社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分工日趋细致和复杂化,为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人类的职业活动也日益多样化和专门化。当前,在高度工业化、知识化和信息化的现代社会,职业分工日新月异,涉及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各种各样的新职业不断涌现。职业行为成为现代社会人类最基本的社会行为。这种行为与人的生存和发展紧密联系,深刻影响着人的存在样式、发展道路和发展水平。
2.职业道德是现代职业伦理的集中表现
(1)现代职业具有明显的社会性、经济性、技术性和伦理性的特征。其一,技术性。凡能称得上职业的社会生产活动,必定有其专门的职业技能,并且不经过学习和训练不容易掌握。其二,经济性。职业活动要求解决个人的“主要生活来源”问题,并且是通过连续从事的工作,而不是打零工式的挣钱活动。其三,社会性。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由工人、农民、教师、商人等各种社会角色来承担的。个体的人固然是为了生计而工作,但这工作体现出了连续性和协作性特征,从这点上可以看出职业的本质内涵反映着人与社会的关系。其四,伦理性。随着职业分工的扩大和各种各样新职业的不断涌现,职业的伦理性特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职业伦理是关于从事某种职业的群体或个人的一些总体性的价值要求。职业伦理其实是一种特殊的伦理立法,从社会伦理的角度确立了职业的伦理规范和价值观问题。很多时候,职业伦理甚至主要体现为一种否定性意义上的东西,其存在的必要性恰恰在于着力解决职业领域内的伦理失范和价值混乱问题。从社会意义的角度提出要求,应该是职业伦理的基本定位。
(2)职业伦理通过职业道德最集中、规范的表现出来;职业道德是现代职业伦理的集中表现。职业伦理是某一职业的从业者对具有总体性的社会伦理和社会主导价值观的遵循;职业道德则主要是对某一职业的从业者个体的特殊要求。职业伦理具有总体性特点,职业道德具有个体性和主观性特点。职业道德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由于从事某种特定职业的人们,有着共同的劳动方式,经受着共同的职业训练,往往具有共同的职业兴趣、爱好、习惯和心理状况,因而就会结成某种特殊的关系,形成特殊的职业责任和职业纪律,从而产生特殊的行为规范和道德要求。职业道德是历史形成的一种优良职业传统,对规范从业者的言行,保障职业的正常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职业道德是现代职业伦理的集中表现,因此,教师教育学生遵守最基本的职业伦理,就必须通过高度理性化的职业道德课程的灌输来完成。
(三)在职业道德教育中,我们应该重点突出几个精神要素
1.敬业。敬业是职业道德的核心结构之一。敬业,就是要在自己的工作中尽责、尽心、尽力。它要求从业者尊重自己的职业,认识到每个人所从事的职业都是平等的,只要跨入了特定的职业,就应该尊重它,充分认识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意义和为人类发展所带来的贡献,从中感受到一种职业的尊严,产生一种自豪感,从而能自觉献身于自己选择的职业。
2.乐业。乐业是指安心于、乐于自己的事业。实现职业价值,爱岗敬业是前提,乐业是根本保证。只有具备乐业精神,才能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正确地面对自己的失败,总结经验,完善自己。乐业,还要求从业者要有爱心,热爱自己的本职工作,继承和创新本职业的知识与技能,从中发现乐趣,提高自己工作的自觉性。
3.精业。精业是一切有成就的人必备的职业道德。只有精业才能创新,使本门职业常干常新,不断发展。它需要谦虚好学的精神。只有虚心好学,才能博采众家之长,提高自己的职业水平。它需要奉献的精神。只有要多付出、少娱乐,惟业是重,方能成就一番事业。它需要创新的精神。只有立志在精通本职工作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才是做到真正的精业。
4.责业。责业就是要求从业者要有社会责任感。社会责任感是指在特定的社会中,每个人在内心里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每一个职位所规定的工作内容就是一份责任。选择某份工作,就应该担负起这份工作相应的责任,并对所担当的责任充满社会责任感。社会学家戴维斯说: “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的生存机会。”当我们对工作充满责任感时,就能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就能从全身心投入工作的过程中找到更多的快乐。
5.廉业。廉业,就是在工作中要有廉洁奉公、洁身自好的理念,就是在头脑中不能存有丝毫的贪心杂念。廉洁是人格的体现,是每个人思想道德品质的反映。古语云“不廉无以立身”,要安身立命于世、留传清名于后,就必须廉洁奉公、洁身自好。只有坚持廉洁奉公、洁身自好的理念,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武装自己、约束自己、提高自己,才能保持心灵的宁静与淡泊,才能以良好的心态正确对待荣辱得失,才能干出一番事业。
三、新形势下学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
德育工作是全校从上到下,方方面面,齐抓共管的一项系统工程,是贯穿于学校日常管理、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一项整体工作。理论和实践研究都表明,面对新形势,我们的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必须以生为本,实行生本教育,以人的自主学习为核心,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和力量,在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将教材建设、实践教学和第二课堂等渠道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的生命得到激扬,人的固有的向上的力量得以发挥。此外,要加强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的建设,注重突出班主任的育人作用,全员参与,全过程渗透,不断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
(一)以生为本,营造良好的教学生态,使教学发挥最强大的德育作用
如前所述,中等职业学校的许多学生在学科学习上是“失败者”,他们普遍地缺乏自信,带来了消极的学习态度和人生态度。这是传统注重教师教,以师为本的课堂教学的产物,它压抑、控制着学生的生命活动,违背学生的学习天性,与生命的自然取向相抵触,使得教学领域成为德育的问题源,所有无心向学,灰心丧志,厌倦课堂,冷漠社会,不守纪律,辍学流动等常见“德育问题”,都可溯源到传统的师本教育体系所导致的教学生态的扭曲变形。因此,教师更应该转变观念,树立以生本的理念,把主要依靠教转化为在教者帮助下主要依靠学,全面改革课堂教学,由控制生命变为激扬生命,让学生充分享受学习和成长的快乐,从而变得大方自信,向真、向善、向美,形成积极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道德本性。这是德育之根本。
生本教育和师本教育在德育观上有显著的区别。在师本教育的架构中,常把德育的基础建立在“塑造人”的单向性工作上。特别是,尽管我们认识到课堂是职校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场所,却忽视了教学在德育工作中的基础性的地位。人们所肯定的“教学的教育性”,只注重了在教学中渗透德育,设置相关课程,强调在基础课、专业课、实习课中都要渗透德育内容,使德育课与其他课程之间能够互相促进等,这些做法当然是必要的,可是它和既有的德育工作一样,倾向于对学生外施的、刻意的、控制的方面,它只反映了教学与德育的较低层次的非本质的关系。而在生本教育观点下,对“教学的教育性”的认识发生了质的改变。生本教育认为德育的真正基础是学生的美好学习生活,主张“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主张把“教”最大限度地转化为“学”,以主要依靠学取代主要依靠教,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这样就对教学进行了根本的改造,出现了两方面的积极变化:一是当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机会时,形成了积极向上、高质高效的良好的教学生态,教学从职业学校学生的畏途,变为他们所喜爱的佳境,学生进入孟子所说的“有恒产者有恒心”的境界,其本性中的求知、合作、享受成长、自信等等素朴的德的因素得以发扬;二是在主要依靠学的教育教学体系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既是教学的主体又是自身生活的主体,这时他们的全部生活和全部聪明才智成为最重要的教学资源,并被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发挥人格培养的作用。每个学生都亲身体验真理的产生和被认识,感受到人类文化的精彩、美好及和谐,教学内容中的真善美的因素,将通过与学生生活的紧密联系而进入每个学生的心灵和脑海之中,这就使教学自身发挥了前所未有的强大的教育性。
除了上述,各科教师不仅传授本专业的理论知识,还要善于捕捉德育教育机遇,积极创设德育教育情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行为习惯,都仍然应当坚持,但必须明白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地学习,营造良好的教学生态,促进学生德性的发展,这才是“教学的教育性”的本质所在。学习生活作为学生生活基本的核心部分,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的德性及其未来走向。
(二)组织学生接受职业岗位群的体验,以道德实践促进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
职业教育突出的是能力为本,特别是动手操作能力和技能水平,这就必然要求职业院校应把教学实践摆在重要的地位。通过工学结合,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带到实践活动中去巩固和深化,践履笃行,能够更好的理解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更自觉地把社会的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规范,从而实现道德自律。因此,组织学生接受职业岗位群的体验,是加强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岗位体验教育法是按计划、分步骤组织学生到生产第一线,进行实操训练的教育方法。这是职业学校德育工作的特有方法,它能有效地解决学生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的矛盾。岗位实训的德育方法,其形式是先学习职业道德规范,掌握规章制度,然后按照职业岗位要求进行实训,养成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良好的工作习惯。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实训计划,反复练习,经常检查,巩固已获得的正确道德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由于岗位实训是在职业岗位上进行,对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的形成,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已日益受到人们重视。
此外,开展第二课堂、学生社团和校园文化活动等其他实践活动,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提高学生的道德境界;也能使学生在参与活动中看到自己的优势,增进交往,提高自信心,调整心态,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实施者,他们的教育教学观念、思想道德水平、技能水平、教学水平的状况,将直接影响到德育工作的效果。因此,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教师是关键。一是抓好教师队伍的师德师风建设,使教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增强师德信念和责任感。要严格执行师德考评制度和教师行为规范检查评比制度,要把师德考评作为教师评先、晋级和年终考核的一项重要内容。二是抓好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要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业务进修和学历进修,使教师了解教育的新动态、管理的新知识,学习生本教育理论,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技能水平,提升自己的责任感。要加大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形成具有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群体,使一批掌握生本理念的具有较高教学能力和水平的教师能够脱颖而出。
(四)注重班主任队伍建设,发挥班主任在职业道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
1.班主任工作是职业学校里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班主任和学生接触最密切,其工作效果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班级班风、学风的好坏。班级是学校教导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基层组织。班主任对班集体的组织建设负有专门的责任。班级需要由班主任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通过大量的工作,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和培养学生,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集体。职业学校的学生个性突出,较难管理,因而对班主任的组织和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班主任要树立为学生而管理,依靠学生进行管理的观念,使学生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体。
2.班主任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领路人。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特别因职业教育的对象和特点所致,职校学生特别需要职校班主任专业的指导,使他们在德、智、体诸方面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因此,职校班主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不仅要教会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特别是适应职业生涯,同时还要帮助他们开发潜能,指导他们创造新的职业生活。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是使学校中的所有活动突出学生为主体。正是在教学和他们的全部生活的主体一致的情况下,有利于人全面发展的所有活动才能为主流的活动,并促使人全面发展。
3.职校班主任是联系班级中各任课教师的纽带。职业学校主要采用班级授课制,同一班级的学生需要在这个班集体里共同学习和生活,修习多门专业课程,完成学业。不同专业课程由不同教师任教,他们都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但是,教育、教学的成果不是靠个别教师单独创造出来,而是教师集体长期共同劳动的结晶。职校班主任是班级学生与各课程教师之间,以及课程教师与课程教师之间联系的纽带,通过及时沟通、反馈信息,使各位教师互相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增强教育的整体效应。职业教育实习时间长,工学交替多,岗位体验情况复杂,班主任应跟班工作,组织育人资源和力量,为学生健康成长和职业道德养成提供及时的指引和帮助。
4.学校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是调动班主任工作积极性的有力保障。班主任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同时,学校要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制定班主任工作制度和班级量化考核制度等工作守则;通过开设讲座、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定期对班主任进行培训;建立健全班主任工作的激励保障制度,以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只有加强班主任队伍的规范化和制度化管理,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学校的德育工作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