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50100
【摘 要】目的 分析闽侯县2016年登革热疫情流行病学特征,评价综合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为今后登革热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闽侯县2016年登革热疫情资料和蚊媒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因素和特征,用发病率、二代发病率、布雷图指数评价综合防控措施的效果。结果 2016年闽县县共发生登革热病例498例,年发病率77.57 /10万,疫情涉及7个乡镇(街道)共62个村(居),发病率以中壮年及 60 岁以上老年人群较高,职业以农民和家务及待业为主,临床症状为轻型,大多数病例表现典型登革热症状;经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病例数于9月1日后呈逐步减少趋势;之后全部病例治愈出院;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结论 2016年闽侯县登革热疫情呈地方性流行特征,流行病毒型别为II型;经政府重视,多部门联防联控,动员社会参与,采取综合防控措施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关键词】 登革热;流行病学;预防控制效果
2016年闽侯县发生较大规模的登革热暴发疫情,疫情发生后,县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了综合防控措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现对闽侯县2016年登革热疫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评价综合防控措施效果,为今后登革热预防控制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闽侯县2016年登革热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表、疫点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记录表、实验室检测报告、疫情调查报告资料、蚊媒监测资料。人口资料来源于疫情网。
1.2 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
闽侯县疾控中心及收治医院采集疑似登革热病人的血标本送福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检测登革热 NS1、IgM抗体和 IgG 抗体,采用荧光定量 PCR 方法进行登革热病毒核酸检测。
1.3 诊断标准
依据卫生部《登革热诊断标准》(WS216 -2008)对病例进行诊断[1]。
1.4 蚊媒监测
对各疫情暴发地点采取入户调查和周围环境采取入户调查方法进行蚊媒密度调查,采用布雷图指数评价疫点周围环境蚊媒密度。
1.5统计分析
采用 Excel97-2003 和sas8.2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登革热病例的三间分布、临床表现、血清学和病原学特征等,检验水准 α =0. 05。
2 结 果
2.1流行概况
2016年闽侯县共累计报告登革热本土病例498例,均为确诊病例。涉及7个乡镇(街道)共62个村(居)。病例主要集中分布在尚干镇、祥谦镇和青口镇,占 92.77%(462/498)。累计发病率77.57 /10万,无重症病例和死亡病例,疫情持续了106天。
2.2流行特征
2.2.1地区分布
498例分布在7个乡镇(街道)62个村(居);其中尚干镇271例(12个村),祥谦镇103例(14个村),青口镇88例(23个村、居),南通镇11例(5个村),上街镇21例(4个村、居),上街镇大学城1例(江夏学院),竹岐乡1例(1个村),甘蔗街道2例(2个村、居)。尚干镇、祥谦镇和青口镇病例最多,3个乡镇合计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 92.77%(462/498)。
2.2.2时间分布 全年7-10月份发生病例,其余月份无病例。首发病例发病时间为7月24日,末例病例发病时间为10月13日。病例发病时间分布:7月份36例;8月份380例,为发病高峰,占报告病例总数的76.30%;9月份72例;10月份10例。自7月24日我县尚干镇红新村首发病例以来,报告的病例数呈逐日明显增加趋势,总病例报告发病高峰期主要出现在7月30日到9月2日区间,后呈逐步减少趋势。(详见图1)。
2.2.3人群分布
498例病例中,男性225例,发病率 68.50/10万,女性273例,发病率87.04/10万,男女性别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0969,P﹤0.05);病例年龄最小3岁,最大91岁,60岁以上老年人病例数较多,占44.38%;40~岁组、50~岁组、60~岁组与≥70岁组发病率较高,20~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较低,各年龄组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58.140,P﹤0.05),(详见图2)。职业以家务及待业最多,195例(占39.16%),农民161例(占32.33%),工人65例(占13.05%),学生30例(占6.02%),商业服务12例(占2.41%),民工9例(占1.81%),其他6例(占1.20%),教师与离退人员各5例(各占1.00%),医务人员4例(占0.81%),保育保姆、干部职员与饮食从业人员各2例(各占0.40%),
2.2.4暴发疫情发生情况
在33个行政村发生33个暴发疫情,7月29日至10月12日发生449例,为近邻居民、同一工厂同事、家庭聚集等,有流行病学关联。
2.2.5二代病例发生情况
全县有108个疫点,其中有25个疫点发生了二代病例,共85例,二代发病率0.059 %。78户家庭发生了续发病例共93人,家庭内续发病率为7.79%。
2.3 临床特点
2.3.1临床表现
498例病例中,有72.29% 的病例呈现典型的登革热症状,病例临床特征为:发热 483 例(占96.99%)、乏力353 例(占70.88%)、头痛 279 例(占56.02%)、关节痛114 例(占 22.89%)、肌肉痛226 例(占45.38%)、皮疹 61 例(占 12.25%)、皮肤出血点11例(占2.21%)、出血症状1 例(占0.20%)。
2.3.2住院情况
498病例全部入院隔离治疗,住院时间最短2 d,最长20 d,中位数为7 d。全部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
2.4 血清学和病原学检测
对498 例病例均采集急性期血标本,检测登革热 NS1,结果 484例登革热 NS1抗原阳性,阳性率为97.19%;14例登革热 NS1抗原阴性病例,再次检测登革热 IgM 抗体和 IgG 抗体,其中登革热 IgM 抗体阳性14例,IgG 抗体阳性9例。首发尚干镇病例与继发祥谦镇病例登革热病毒分型、核酸序列一致,均为II型。
2.5 蚊媒监测
针对全县疫区的7个乡镇进行了蚊媒密度监测,共调查户数50328户,阳性容器6816个,平均布雷图指数15.00;其中对病例分布重点的尚干镇入户调查10285户,阳性容器1036个,平均布雷图指数11.02;祥谦镇入户调查10721户,阳性容器1085个,平均布雷图指数11.33;青口镇入户调查13614户,阳性容器1592个,平均布雷图指数13.58。随着防控工作的有效推进,布雷图指数不断下降,9月下旬,尚干镇平均布雷图指数下降到4.00,9月上旬,祥谦镇平均布雷图指数下降到4.74,10月中旬,青口镇平均布雷图指数下降到4.17,10月下旬,南通镇、上街镇、甘蔗街道疫点的布雷图指数也相继下降至5以下。(详见图3)
2.6发热病人监测
2016年8月8日至11月8日,闽侯县人民医院、祥谦中心卫生院、上街中心卫生院、南通卫生院共接诊发热病人6456例,分布在尚干镇(391例)、祥谦镇(390例)、青口镇(2079例)、南通镇(623例)、上街镇(2973例)5个乡镇。其中达到疑似标准的有1360例,全部初筛后阳性335例。
2.7预防控制措施
2.6预防控制措施
2.6.1领导重视,联防联控。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启动Ⅳ级应急响应,成立闽侯县登革热防控领导小组,由县长任组长,常务副县长任第一副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常务副组长。下设办公室、疫情监测、医疗救治、环境消杀、环境清理、宣传报道、后勤保障、效能督查等一室七组。并在尚干镇设立现场指挥部,县政府分管副县长,县卫计局、县爱卫办等部门领导亲临一线坐镇指挥,协调调度。指挥部每日下午召开登革热疫情防控工作会议,分析研判疫情形势,总结防控经验,研讨薄弱环节,布署下一阶段工作。
2.6.2加强流调,处置及时。疫情监测组对确诊病例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密切接触者主动搜索工作,以便及时了解疫情波及点及疫情传播流行过程,为进一步采取措施,控制疫情,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疫点蚊虫孳生地清理和灭蚊效果进行分析、评估,提出防控建议。
2.6.3加强发热病人监测。全县各医疗机构均开设发热门诊,按《闽侯县发热门诊发热病人监测指导意见》,加强发热病人的监测,对疫情严重的尚干镇、祥谦镇、青口镇发热大于38℃以上或38℃以下可疑症状者全部采血清,由采样医院进行登革热病毒抗原初筛,其余乡镇发热疑似症状者采血清进行登革热病毒抗原初筛,对初筛阳性者,采取转收定点医院住院隔离治疗。
2.6.4加强蚊媒密度监测。闽侯县卫计局组织县卫计部门、县疾控中心、县监督所、各乡镇卫生院联合市疾控中心专家组共50人组成10队蚊媒监测工作小组,每日对疫点、收治病例医院、学校、公园、市场等区域进行蚊媒密度监测和发热病例搜索。新疫点核心区每3天监测1次,连续3次,布雷图指数控制在5以下后,每周1次;警戒区每周监测1次,直到布雷图指数控制在5以。
2.6.5开展消除蚊幼孽生地、消杀成蚊工作。闽侯县爱卫办聘请消杀公司,每日组织专业消杀队伍,根据疾控部门监测成蚊、布雷图指数超标的数据及疫原点情况,确定消杀点位,开展消杀工作。对疫点核心区与警戒区前期每天1次,连续3天后,每周1次,直至疫情结束。同时动员相关乡镇,加强自身队伍建设,自行购买药品器械,组建规模约700余人的镇村级消杀队伍协助专业消杀队进行灭蚊消杀;组织相关乡镇、村逐家逐户上门发动群众开展以“翻盆倒罐、消除蚊幼孽生地”为主的群众性爱国卫生运动;组织人员包干入户督导检查,力求1周内将疫点周围布雷图指数降低到5以下,有效遏制疫情的蔓延。
2.6.6加强对病例的管理与治疗工作。全县设3家登革热病人定点收治医院,通过设立专门隔离病区、病房改造、加快病床周转等措施扩充隔离病床169张,要求所有登革热病例就近集中隔离治疗,个别重症病例转福州市传染病院隔离治疗。市卫计委派市传染病院医务人员4名驻点指导。在全县卫生系统范围内抽调
2.6.7加强人员培训,提高业务水平。闽侯县卫计局先后多次组织全县各医疗单位(包括民营医院、诊所、村卫生所等)医务人员开展登革热医疗救治应急及防控技术培训,省、市专家从登革热的历史、流行病学特征、蚊虫的监测与控制措施、开展医疗救治、消杀等方面进行了培训,共计12场,培训约3000余人。
2.6.8加大健康教育力度,增强群众防病意识。在全县开展登革热防控知识宣传健康工作,利用电视、广播、墙报、流动宣传车等宣传舆论工具,将登革热防控知识传递给广大群众,提高自我防护能力。
2.6.9加大行政力度,避免扩散传播。时值中元节、中秋节,疫情暴发乡镇出台相关文件,要求群众近期避免聚积性活动,群众近期尽量少到外地出门,有效控制疫情进一步传播蔓延。
3 讨论
3.1 流行因素
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及商旅活动的频繁,全球登革热疫情高发,全国疫情也剧增。2013年-2015年福建省南平市、莆田市、福州市发生过登革热输入性病例引起本地暴发流行[2-3]。闽侯地理位置特殊,呈拱月型环绕福州城,人员往来频繁。闽侯县发生登革热疫情与其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有关。闽侯县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温暖湿润、雨量充沛,适宜白纹伊蚊发育、繁殖。且2016年降雨量明显比去年多,媒介监测蚊虫密度比去年高;疫情暴发时正值蚊媒活跃和登革热高发季节。首发病例所在乡镇,人口绸密,流动性大,环境卫生差,居家有储水缸,村民有房前种花与养水生植物、屋顶种菜习惯,房前屋后屋顶积水容器较多,闲置房屋、出租屋较多,环境积水较多,白纹伊蚊孳生较严重,有利于登革热传播。闽侯县与广东、东南亚地区、非洲的经贸、旅游、人员交往较频繁,登革热输入的机会较大。村民对登革热防控知识欠缺,防蚊灭蚊意识不强,容易感染登革热。近十年来闽侯县未发现本地登革热病例及暴发疫情,导致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对登革热敏感度差。
3.2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
2016年闽侯县登革热发病率77.57 /10万,疫情涉及7个乡镇(街道)62个村(居),呈多点暴发的低强度流行态势。病例主要集中分布在尚干镇、祥谦镇和青口镇,可能与这三个镇连在一起,人口较密集,相互交通便利,人口流动性大有关。病例发病主要分布在 8 -9 月,男女性别间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女性发病率多于男性发病率,主要与当地家务及待业的家庭妇女较多有关,以中壮年及 60 岁以上老年人群较高,低年龄组发病率相对较低,职业以农民和家务及待业为主,临床症状为轻型,大多数病例表现典型登革热症状,短期内出现多点暴发疫情及二代病例与家庭内续发病例,其流行病学分布符合地方性流行的特征,疫情发生是由隐性感染者传播引起本地感染。此次疫情大部分病例登革热症状不明显,无皮疹、出血点等,容易误诊、漏诊,提示流行季节医疗机构应加强对此类病例监测,避免造成登革热疫情传播。发现首发病例时,经调查该病已在尚干、祥谦两个乡镇蔓延传播,当地登革热疫情已经呈现多点暴发,警示每年应加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培训,提高医务人员职业敏感性,以便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避免暴发。
3.3防控措施效果
疫情发生后,县政府统一部置,相关部门联防联控,采取了隔离病人、迅速杀成蚊、整治环境卫生、清积水灭蚊幼、定期疫点蚊媒监测、评估防控工作效果及开展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控措施,取得显著的效果:登革热病例数于9月1日后呈逐步减少趋势;蚊幼密度呈现持续下降趋势,9月上旬重点3个乡镇布雷图指数控制在 5 以下,10月下旬全部疫点布雷图指数控制在 5 以下;保证了全部病例治愈出院,没有因治疗不当造成病情加重或死亡,没有因隔离治疗管理问题而造成新的传播;二代发病率0.059 %,家庭内续发病率为7.79%;做好发热病人监测工作,掌握疫情动态,及时调整防控措施,避免疫情复燃。
3.4 防控经验
县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开展现场调查处理工作,疾控部门定期调查各疫点蚊媒密度及防控工作进展情况,评估风险和效果,提出建议,是促进防控措施落实的重要手段。创造性地实施在医疗机构开展门诊抗原初筛检测,打破原有等待市里检测结果的单一模式,将病例发现时间由3天以上缩短到2小时以内,大大缩短发现病人时间,极大地提高了疫情监测的及时性。此项创新举措获得省市卫计、疾控部门的充分肯定,并在全市防控工作中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卫生部.登革热诊断标准:WS216-2008[S]
[2]陈宏彬,翁育伟,等.福建省莆田市2007-2015年登革病毒E基因序列分析.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17,23(3):1-3.
[3]陈炜,王金章,等. 福建省2009-2014年登革热流行特征分析.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2015,(6):589-591.
论文作者:陈晓燕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3
标签:登革热论文; 病例论文; 疫情论文; 闽侯县论文; 防控论文; 发病率论文; 流行病学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1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