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职业经理人“发育中的阵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阵痛论文,职业经理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出版职业经理人正在发育,且正在经历“发育中的阵痛”!这不是2010年书业的“头号问题”,却是浓缩了时下书业乃至整个中国在震荡中转型的“隐形焦点话题”。因为,出版职业经理人,从来就不是书业的主流话题;甚至,出版职业经理人这个群体是否存在,在两三年前似乎都还需要证实或证伪。
而2010年,书业“转企改制”、“融资上市”、“全媒体出版”……等宏大叙事的“潮流话题”,更是掩盖了出版职业经理人“发育中的阵痛”这样的实操性难题!然而,这才是真正的“事实”,是书业回头看向前走需要直面的“逻辑”。
书业现在的问题,不是书业本身的问题;这个国家的出版困境,正在制造书业的困境;而出版职业经理人的遭际,不过是我们在为这个时代埋单的象征和隐喻。所以,“出版职业经理人”,比起其他书业话题,更能浓缩和聚焦时下书业甚至整个中国的“头号问题”。
所以,出版职业经理人“发育中的阵痛”,折射了这个国家“大国成长的烦恼”,也隐含了整个书业“震荡转型的挑战”,当然,也潜藏着出版职业经理人自身成长成形的困境和契机。
被改制:从国家到书业的成长性危机
“成长性”是2010年整个中国的核心关键词。
从资本市场对百元股的追捧,到国家大力投资的高铁、智能电网,市场的最大认可来自于“成长性”;从地产调控到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再到新能源、新材料的低碳未来和绿金时代,让社会可预期的都是“成长性机会”;从大国崛起,复兴之路,到“中国改变世界?”的反复追问,整个中国—世界都在聚焦“中国作为大国可持续发展的成长性路径”……
这意味着在国家大力投资高铁、智能电网、低碳经济等“中国制造”产业升级和调整转型方面,将经历艰难的蜕变之外,中国教育、培训、文化出版等“中国智造”,亦将获得不错的成长性机会: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投资,就是对人的投资。“智力短缺不仅妨碍了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影响了中国产业的价值链的形成。”(麦肯锡)
中国出版业也正处于这种“拐点”上——但是,恰恰是这拐点上,中国出版断掉了最重要的链条。于是,从被改制,被上市,被多元……中国书业骤然面临“成长性危机”。
这两年,为何“转企改制”的话题如此之热?为何新国进民退在出版业重新抬头?
答案很简单。我们高估了“转企改制”的商业战术价值,却低估了其“融资上市”的政治战略高度。换句话说,我们刻意忽略了转企改制背后的中国国家战略。
后危机时代,世界——中国需要新的变革图景:世界新秩序,中国角色的自我定位和重塑。但当需这么做时,整个中国都发现自己正处于两种潮流的交锋与博弈之间:一种是“向西方朝拜”的潮流,让中国“被绑架”;另外一种,中国奇迹带来“向东方渐进”的潮流,却被中国制造拷问中国价值的缺失:我们缺失“中国中心观”,没有被朝拜的“偶像”。
在两种潮流的夹击之间,我们仍然没有可以堪与西方现代文明和古老东方文明所匹敌的中国现代文明——不要讲源远流长五千年的中华文明,那是过去,不是现在。现在,中国需要给世界一个包孕着过去和现在的未来文明模式。
于是,在中国国家战略的远见和谋略中,500多家散、乱、小的出版社/出版集团,已经发挥不了“文化大船”、价值舵手、文明旗舰的角色。所以,必然重组和改造,造出中国式的“文化诺亚方舟”,以强力塑造和推进全球化道路中的“中国价值”。这必然让整个中国出版业“被改制”。
被上市:出版人才的结构性再造
“被上市”使得整个书业都在发生裂变。而裂变最显著的一个现象,便是出版人才的结构性再造。
未来书业,将进行结构性的调整,重塑四种核心人才,且优先顺序如下:出版政治家—出版职业经理人—工作室团队—御用品牌作者。
在这种出版人才结构性重构的版图之中,出版职业经理人的“成长发育”处于夹缝中,其“成长空间”在于他们是上述各种人才间最重要的弥合剂。因为,这种出版人才的结构性再造,由X轴和Y轴构成了一个坐标图:X轴便是轴线2,出版生态——国家商业模式的重构,体现在一个硬币的两面:中国制造的结构性转型和升级换代,以及“中国智造”的契机与挑战;Y轴便是轴线2,屏阅读时代:直逼产业链和图书内容与形态的双重变革。而X轴和Y轴最佳的交汇点,便是“出版职业经理人”。
三网融合(电信网、互联网和电视网),手机-移动互联网,IPAD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互联网……这逐层推进的新技术革命,给书业和出版人带来的深刻影响,从未得到正确的评估——就像比尔盖茨所说:“我们总是高估一两年的变革,却低估十年之内的变化。”
在这两种轴线的演进逻辑中,图书内容与形态、出版商业模式、产业链都在发生变化。它使得图书的需求链、价值链和商业链都在发生演变。我们身处其中,却知之甚少。比如,屏阅读时代,新的出版商业模式正在形成:做书还是赚钱,但让我们赚钱的不是书!于是,所谓的全作者培养、全版权战略、全渠道营销、全媒体出版等新概念所标称的“新出版模式”正在孕育形成。而这,必然会淘汰旧的出版人才,调整重塑新的人才——出版职业经理阶层的诞生和发育,就势在必行。而它们的出现,使得整个出版人才进一步发生结构性的重整与再造。
首当其冲的,便是现在的编辑“将死”,编辑中心/编辑部(室)将被灭亡,取代它们,将是工作室团队,以及工作室中“大写的人”。
这种出版治理结构雏形可预期形成:在出版政治家掌舵,出版职业经理人操盘之下,一个著名出版商的价值,将会用“多少工作室团队的1+1≥11”来计算。现在单兵作战的编辑或散兵游勇式的编辑室,都必须向“工作室团队”转型,否则无以生存。
而这种人才结构的调整,也必然会影响整体书业“生物链”的调整。游离于各大出版商之外的图书工作室,也将面临着向左还是向右,庇护于哪个羽翼之下才能生存和发展!就像在世界500强的商业链条上,生存着无数中国中小型企业;而依附于中国移动羽翼下的,有多少一连串上市公司……所以,未来的新出版商业模式:必然是1个著名出版商的链条上,生存着一连串精小强干的工作室。
这种模式,在2009年下半年,就开始初显端倪——工作室和出版社/出版商彼此频繁接触,洽谈合作联姻。从外部观察,华文天下这种模式已渐具雏形——它旗下已经积聚了数个已渐有品牌的工作室。
1个领头羊+N个核心编创团队+1-2个辅助人员,将构成出版社/出版商的经营单元。
而如何服务好未来的大客户,充分挖掘自身的潜质,被国有出版集团或民营出版商“招安”,成为这条价值链上的“经营单元”,也是时下大大小小工作室活下来且活得更美好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工作室团队,最重要的角色和功能便是将为御用品牌作者量身定做商业出版方案——从研发,设计,制作,到出版营销,甚至包括商业经纪,做出自己的“出版个性”。每个出版社/商,有可能会“豢养”自己的品牌作者。
现在,出版社/商同质化。未来,将要做差异化——差异的,便是品牌,产品和作者。这将驱动出版商或工作室“按需定制”或“量身订制”作者和作品,以保证成书能够符合市场需要和出版商定位。而定制化、工业化、商业链化……出版业这些操作模式的变化,都在为出版职业经理人准备着“舞台”。
被多元:“发育中的阵痛”
事实上,这些变化都只意味着一个趋势:出版越来越需要职业化操盘。
过去十年,中国出版业制胜的法宝是一个策划人,一个创意,一种畅销书;而未来,考量的是团队,产品线,产品结构,以及公司治理和品牌战略……产品重要,但产品线更重要;产品结构重要,但出版板块更重要;产品经营重要,但是运营模式、公司治理结构更重要……
畅销书及商业出版已经从“个人英雄时代”(个人式创意“偶然性”引爆社会潮流),向“出版职业经理人操作时代”(操作团队遵循“必然性”的商业逻辑,掌控整体畅销诞生奇迹)转型……读客,或许正在探索这个路数。由此可见,出版职业经理人阶层的成长和成形、成熟,将直接影响中国式出版商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前途、钱途。
2010年,从外部观察,亦可见出,国有企业“转企改制”和民营企业“融资上市”,对“出版职业经理人”也处于直接的饥渴需求之中,而且呈现出两种需求路径:一是跨行业空降,有点类于三国时代聚贤;二是内部培养,有点像接班人计划……由此,我们说,出版职业经理人“正在发育”。但是,由于对书业震荡转型操作的路径理解有异,让出版职业经理人也正在亲历“发育中的阵痛”。
比如,国有出版社转企改制,从1亿到100亿,利润率仍是2.6%!为了追求利润增长率,被“多元”:纵向多元——向数字出版、手机业务、阅读基地产业链延伸;横向多元——向金融投资、文化地产、外贸交易等切涉……使得出版集团上市“主营业务”逐渐发生迁移。
无论纵向多元化,还是横向多元化,主业或产业,都需要职业出版经理人来运营。原有的人才结构已无法胜任。人才的结构性矛盾,已经非常突出。于是,空降或内部培养,都可以成为职业出版经理人阶层很好的成长路径。但问题是,从业外“空降”至书业,出版职业经理人存活率低;从内部培养、晋升和提拔,出版职业经理人鲜见成阶层、成梯队。为何?
从根源上说,是因为出版职业经理人的移植土壤或内生气候还不成熟——虽然,“出版职业经理人”诞生的生态环境,正在像上面所描述的那样发生变化;但是,那毕竟是趋势,而不是事实;是逻辑,而不是现实。
趋势是,转企改制是要践行中国国家战略,但是,事实却是,多元化多出于现有的政治意图。如果纯粹是从企业自身发展规律导致的多元化,亦即“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时,其规模经济效应趋于下降,投资收益递减规律开始发挥作用,便要寻找新的盈利点,转而追求范围经济效应,走向多元化”(陈昕),那么,中国出版集团的这种多元化,是有利于“职业出版经理人阶层”的发育和壮大的。
但问题是,多元化的商业性和政治性交织在一起——现实中,出版集团中国式多元化,有着比商业性远为复杂的“内生动力”。
比如说,被暴利困局下的突破重围——纵向多元化,做产业链,是为了圈钱,圈人,圈地;而横向多元化,出于逐利冲动——做实业不赚钱,投资、房地产赚钱;导致出版主业的空壳化,或者只是用这个作为壳,得益于融资和政策,却从金融、房地产上获取,有点类似于中国制造企业,用厂信贷,然后炒房、炒股。
被体制:生存境遇之痛
在这种生存境遇之中,其实,发育本身就是一种阵痛。而这还只是表象和枝末。如果再往下发掘,出版职业经理人发育中的阵痛,还痛在体制,痛在人性。
为什么空降至书业的职业出版经理人存活率低?
因为,他们死于“中国式道和术”——不了解国有企业“委任官员制+隐形特殊利益集团(官本位化的严格等级制度)+山头分封地”(给领导开车的司机,拿的都可能比编辑多);不了解民企“三制”(土皇帝制、江湖聚义制+家族制)的中国式传统。这两种治理结构模式都是“台阶式”——当然,匹配有“火箭式”,用于优化系统和提升活力。
但是,我们理解中的出版职业经理人生存和发展的机制、体制和制度,应该是什么样的呢?优秀的教育背景、良好的职业素质、开阔的国际视界,精通市场商业规则……至少能够匹配并激励他们的外企式绩效和激励制度。
但是,一如《杜拉拉升职记》的外企式套路,在占比达85%的中国式私企职场不适用一样,出版职业经理人理想中的工作风格,也不适用于从民营出版商到国有出版社的生态环境。不了解这一点,他们书业的“存活率”就会不断地降低、降低、再降低……
比如,资本逐利、套利,和对堵协议的本性,使得业外资本投资民营出版商,必然要求在创始人之外,强化出版职业经理人阶层,以增厚公司业绩和未来赢利的可预期性。但问题是,民营出版商的“中国式体制”以及植根于这种体制之中的人性之“国民劣根性”,使得职业经理人阶层的发育“异常阵痛”。
大多数民营创业,都是这三种体制混生,尤其是带头大哥,“至死”都摆不脱“土皇帝情结”;轰轰烈烈地江湖兄弟聚义创业,最后总是会发展成兄弟反目,元老出走,鲜有能够善终的。
中国式私企何时才摆脱两个发展极端的魔咒——要么土皇帝式,要么学500强式——在濒临崩溃的边缘,理性回归,直面危机转型的紧张、混乱、变化、挑战,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亲历“发育中的阵痛”,从一个并不伟大的中国式公司成长为“世界性的百年老店”?
特别是,如何能够抑制人性膨胀,优良体制,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让一个职业经理人阶层得以发育和长大?
被拯救:先改变自己
无论是国企,还是民营,当这种体制式问题冰山浮出水面、亟待变革时,“职业经理人”总是被当作“救世主”引进,最终又当作“替罪羊”出局。一如当年TCL的吴士宏之变。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书业空降或培育职业出版经理人,实际上也面临着此事件所揭示的“三种问题”。
第一,大势研判有误。我们或许会以为,面对国有出版社或民营出版商的诸多体制式问题,引进或培育“出版职业经理人阶层”,就能解决一切问题:规范业务流程、量化管理、标准化和连锁化操作……把整个出版企业都市场化、商业化和契约化。
但事实上,国有出版社/民营出版商的发展不可能是完全“直线进化”的:官僚制、特殊利益集团、员工阶层/土皇帝制、家族型VS江湖聚义型——震荡转型期——职业出版经理人完全掌控的新经济市场契约型。
在新市场经济体制下,震荡转型,契约、情谊和权谋并行,因此,出版业的转企改制、融资上市,完全可能是“螺旋上升”式的混生形态——比如,导致中国民营书业最适合中国式国情的治理方式,可能会是两小一大:“君天下”(土皇帝+兄弟元老集权制)+出版职业经理人阶层(管理层)+家族、聚义、市场契约混生型经营模式。
出版职业经理人阶层在其中的操盘者角色和作用不可或缺,但亦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掌舵者——如前所言,掌舵者只能是政治化的国有出版集团的政治领袖,和向组织靠拢的民营领导者。
第二,放低身段,调整心态,从头做起。中国式家族或国有企业的思维逻辑、行为方式,以及所谓的“潜规则”,复杂性都不亚于世界500强向中国接轨的商务活动本身——这对“职业经理人”来说,基本是一片空白。因此,从外企到私企、国企,从他业到书业,身在出版业,比起“用世界500强/成熟行业的商务规则改造中国书业”更重要的是,洞悉书业“中国式体制”的人和事,褪去欧美式或市场化的工作风格,学会自己的一套“中国术”——无论你想做什么,最重要的是先活下来。
第三,最重要的是等待——无论国有出版社“被多元”,培育出版职业经理人,寻找思路和出路;还是民营出版商“被风投”,引进职业经理人做出版,寻找改变和蜕变……这都意味着出版职业经理人即将走过漫长的发育煎熬,迎来一个可以施展拳脚的舞台。一如我们前面所说,整个中国和全体书业正在面临的成长性危机,其实也是出版职业经理人这个阶层的成长性契机。
只是,仍然有一点需谨记:黑暗过后,并不即刻就是黎明,而是一段晦暗不明的中国式阴霾……在我看来,用这句话形容“中国书业成长性危机中的出版职业经理人成长契机”是最为妥帖的。这意味着一种改变、蜕变和蝶变——之前的暗夜。
标签:中国职业经理人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