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引进的实例探讨_课堂导入论文

新课程引进的实例探讨_课堂导入论文

新课导入例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万事开头难”,授课亦然。

新课的导入是教师把学生引入兴趣的大门,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的重要一步。良好的导入像戏剧的序幕,令学生心驰神往,像巨大的磁石,使学生倍受吸引,像投石激浪,让学生启开思维的大门,点燃智慧的火炬……“一粒沙里见世界”,虽然它仅仅是一个小小的开头,却熔铸了教师的智慧,凝聚了教师的心血,体现了教师的素养。

新课导入的方式林林总总,精彩纷呈。在语文教学这片土地上,它们犹如一株株奇花异草,弥散着诱人的芬芳,焕发着灿烂的光彩。请随笔者漫步那几垄花畦,采撷那片片馨香吧。

(一)“一波才动万波随”

1.明知故问。胡明道老师讲《变色龙》时,首先说:“今天我们学习《变色龙》,变色龙是一种什么样的动物?”接着又问:“这篇课文就是写这种动物的吧?”学生回答:“不是,是写人的。”老师又说:“既是写人的,为什么要用‘虫’命名呢?这个名字真令人费解!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学习这篇课文吧!”教师这样明知故问,就极大限度地刺激了学生大脑的兴奋点,让学生以饱满的情绪进入课文的学习。又如《荔枝蜜》,我这样设计导语:“同学们吃过荔枝蜜吗?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介绍荔枝蜜的说明文吧。”学生马上就站起来反驳:“不是说明文!不是介绍荔枝蜜的!”我接着问:“哦,不是啊!那它是什么体裁?又是写什么的呢?”为了驳倒老师的“错误观点”,证明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他们的那种兴奋急切的心情,那种群情激昂的氛围,简直是想压也压不住了。我抓住时机,稍加疏导,整篇课文的教学就在教师轻松、学生活泼的情境中瓜熟蒂落了。

2.石破天惊。有位教师在教《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鲁提辖,男,39岁,膀大腰圆,满脸络腮胡子。因三拳打死镇关西,畏罪潜逃,若有人捕获前来开封府,或首告到官,可得赏钱一千贯。”这种悬赏缉拿的“告示”一出,下面的学生就炸了锅,纷纷为鲁达鸣不平,且为他辩护:“鲁达无罪!镇关西罪有应得!”在辩护过程中,教师注意掌舵、调控,水到渠成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3.背道而驰。喜爱新事物是青少年学生的共性,只有灵活多样的手法才能让他们对语文课始终保持新鲜感和浓厚的兴味,“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陶行知)。我在教《谈骨气》时这样设计导语:“民族英雄文天祥失败被俘后,元朝多次派人劝降,但他坚决拒绝,宁死也不动摇;古代有个穷人,饿得快死了,有人丢给他一碗饭说:‘喂,来吃!’穷人拒绝了这带有侮辱性的施舍,宁可饿死,也没吃这嗟来之食;民主战士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从这三个中国人的身上我们看到了什么?”学生的感情被激发起来,慷慨地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我马上就势摆舟引渡:“是的,从这三个人的事例中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同学们已经学会了从几个事实中归纳总结出一个道理,这说明同学们已经很会听别人说话,那么怎样把你的话说给别人听,并且说服对方相信你的观点呢?今天,我们就来学学怎样先摆出一个观点,再论证这一观点的方法。”这种与课文写作顺序背道而驰的导入,既让学生感到新鲜,又激活了其思维,诱发了他们学习议论文的浓厚兴趣。

4.巧设悬念。海明威在谈到自己的创作时曾提出“冰山原则”:“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某些新课的导入也要运用“冰山原则”,巧设悬念,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吸引学生去探索那水面下的“八分之七”。如《纪念白求恩》一课的导入:“请同学们看课本封面后最后一幅图像,他是谁?一个外国人,白求恩!他的肖像为什么能出现在我们的课本里,与伟大的鲁迅先生并列在一起?他满头银丝,年逾半百,为何来到中国?他为何长眠在中国的土地上?‘秋风吹着细雨,延水奏着哀曲’,他牺牲了,人民为何这般哀痛?他具有什么精神?毛泽东为何写文章赞扬他?我们应该从哪些方面向他学习?让我们一起来听听毛泽东的评价吧!”一连串的发问,在学生心中设下了一个又一个的悬念,激发了学生探索、学习的兴趣。

5.妙改标题。心理学认为,刺激物的新异性是引起不随意注意的最重要的原因。在导入新课时,若能妙改标题,形成刺激物的相对新异性(即刺激性特征的异常变化),定能引起学生高度注意,使之意趣沛然,记忆牢固。如宁鸿彬老师在讲授《七根火柴》时,故意将标题写成《六根火柴》,并说:“假如有一座红军博物馆,展台上摆放着六根火柴,你能以讲解员的身份,根据课文内容,介绍这六根火柴的来历吗?”当学生指出应是七根火柴时,宁老师笑道:“明明是七根火柴,为什么我变成六根火柴呢?这一根火柴到哪里去了?这一根火柴在漫漫草地上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这样妙改标题,欲擒故纵,既强化了关键词语,又让学生兴趣盎然、跃跃欲试。又如将《论雷峰塔的倒掉》,改成《记雷峰塔的倒掉》,《周总理,你在哪里》,将标题中的“你”改为“您”,《多收了三五斗》,将标题中的“多”改为“少”……这些均为切入课文的佳妙角度。

6.质疑激趣。面对一篇课文,会有字词句篇、语修逻文、思想内容等许许多多的疑问。质疑或高屋建瓴,或切中要害,或发微见著,或探求精蕴,均能引起思维冲突,开启学生心智,激发浓厚兴趣。如《大自然的语言》可以这样设计导语:“大自然会说话吗?大自然的语言指的是什么呢?”再如《死海不死》可以这样导入:“它为什么被称为‘死海’?‘死海’为什么又‘不死’呢?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这样质疑导入,激发兴趣,就会促使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

以上导入方法均属投石激浪,牵一发而动全身。其特点是利用导语刺激学生思维的兴奋灶,激发动机及兴趣,从而带动全篇的教学,以“一波”之“动”带动“万波”之“随”。

(二)“似曾相识燕归来”

1.温故知新。教育心理学认为:经常运用已有知识是使旧的知识得到巩固和保持,进而获得新知识的有效方法。讲《爱莲说》一文,可这样导入:“我们曾学过杨朔的《荔枝蜜》和贾平凹的《我的小桃树》,这两篇文章都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试回忆这两篇文章各托什么物?各言什么态?”明确答案之后接着说:“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篇《爱莲说》也是一篇运用赞扬言志写法的文章。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篇文章所托之物是什么?所言之志又是什么?”这样,学生复习了旧知识——托物言志的手法,进而领会新知识——托物言志的手法在文言文中的运用及其特色。这种导入简洁流畅,步步为营,让学生夯实基础,稳扎稳打。

2.类比求异。将同类事物进行比较,抓出其不同点,既能巩固已学的旧知识,也能于比较中求鉴别,于鉴别中明本质。如讲《范进中举》一课,可这样导入:“在封建社会,读书人一旦中举,就会平步青云。科学制度使读书人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利禄。孔乙己一生热衷功名,但他没有考中,而又好喝懒做,迂腐可笑,以致穷困不堪,被人们当作笑料,最后因偷窃遭毒打,孤零零地死去,成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孔乙己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科举制度乃至封建制度的罪恶。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也有一位读书人,虽也经历坎坷,从20岁起就屡试不第,但最后到了54岁终于考中了举人,并且一举改变了窘迫的处境。这是不是科举制度给知识分子带来的好处呢?”如此导入后,再读课文,并作分析,比较孔乙己和范进的同中之异(同为科举制度下的知识分子,结果却不同),进而鉴别二者的异中之同(结果虽不同,却都被科举制度所毒害和腐蚀)。这种形式的导入可以促使学生披文入情,沿波讨源,给学生以哲理的启迪。

3.多向钩连。事情是普遍联系的,我们不仅要“见树木”,还要见“森林”。在新课导入中,借助学生熟悉的多种样式的语言知识进行纵横钩连,或借其他课文,或引诗词名言,或讲故事俗语,或示谜语对联……既借此导入了新课,又开拓了学生视野,丰富了学生语汇,久而久之,耳濡目染,学生的文学素养必将有显著提高。如余映潮老师在讲《天上的街市》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课文《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为《天上的街市》提供了具体可感的时代背景,那就是:当时的中国,社会黑暗腐败,国家贫弱不振。诗人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写下了这首充满浪漫主义幻想的抒情小诗。诗人展开丰富奇特的想象,在我们的面前展现出具有童话色彩而又瑰丽动人的《天上的街市》”这样引缀课文,勾连互用,在学生头脑中建立知识网络,实乃匠心独运的一大创举。又如:《春》可以杜甫的《绝句》、王安石的《泊船瓜州》导入;《回忆我的母亲》可以对联“八路公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导入;《谈笑》可以俗语“笑一笑,十年少”导入;《蜘蛛》可以谜语导入,《在烈日和暴雨下》可以骆驼祥子的故事导入……

以上导入都是从已有的旧知识出发,或引出新知识,或类比以求异,或多向而勾连,让知识来一个螺旋式的循环反复,使能力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似曾相识燕归来”,那种对过去温馨的回味,也是一个新的春天的开始。

(三)“山雨欲来风满楼”

1.激情演说。我们的课文是文情并茂的,但心智不太成熟、阅历颇为单纯的学生往往不能一下子就有所领悟,尤其是那些内蕴较深或因时代、环境的不同而易形成思想距离的课文,怎样才能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动情而入境呢?笔者认为激情演说是一种较好的导入方法。如魏书生老师在讲《周总理,你在哪里》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有这样一个人,全中国人民都觉得他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博学多才,对国防外交、教科文卫、工农商学兵各个行业都给予及时指导;他精力过人,在全国各地党委政府被夺权,公检法被砸烂,军队被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他力撑危局,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他廉洁一生,无儿无女无遗产,联合国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致哀。”这样的演说让学生很快沉浸在对总理的深情怀念之中,进入学习时就更能涵泳体味其深挚殷厚的感情和荡气回肠的韵味了。

2.标题分析。一篇文章首先展示给人的是它的标题。好的标题就是一页透射着阳光的窗棂,是一道凝聚了精华的风景。从分析标题入手导入课文,也是别出心裁的一招。如《竞选州长》一文的导入:“今天我们学习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从短语的结构来考虑,‘竞选’和‘州长’之间是动宾关系;如果将这两个词位置互换为‘州长竞选’,它们之间又变为偏正关系。我们今天学习这篇课文,就是要通过竞选州长理解那是一种什么样的州长竞选。”又如《小橘灯》一课,可这样设计导语:“‘小橘灯’属哪种类型的短语?橘皮做的灯当然不大,‘小’字是否有点多余?”学生明确此标题是偏正短语之后,会想到“小”字所包含的意义及情感:小橘灯是小姑娘做了送给“我”的,它给了“我”无限的温暖和鼓舞,因此“我”很喜欢它。这样以活用语法知识分析标题导入新课,又巧妙地转入对课文总体内容的讨论,真可谓“窥一斑而见全豹”。对课文标题的分析除了从语法入手,还可以从标点修辞、正副标题的分析或抠挖题眼等方面入手。

3.常识介绍。有些课文的导入,必须介绍有关常识,如有名的作者、特定的背景、体裁的知识等等。这样可以帮助学生积累知识、理解课文,如《统筹方法》的导入可介绍作者,《谁是最可爱的人》可介绍背景,《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可介绍背景和体裁……而《看戏》则可以京剧的常识导入课文:“京剧,是我国传统的戏曲艺术,已有二百年的历史,是祖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璀璨夺目的艺术瑰宝。梅兰芳是我国著名的京剧表演大师,也是享誉世界的艺术家。他8岁学艺,11岁登台,在半个世纪的舞台实践中,形成了‘梅派’艺术的独特风格,新中国的建立,更使他焕发了艺术青春。《看戏》所描写的正是梅兰芳先生演出时的动人场面。让我们也来看看这场精彩的戏吧!”这样的导入让学生了解了京剧及梅兰芳的有关知识,自然就兴致勃勃地进入了课文。

4.学法指导。授人以“鱼”享用顿餐,授人以“渔”受益终身。新课的开始,就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运用该学法进入对课文的学习和研究,是一种新颖且实用的导入方法。如胡明道老师教《第二次考试》的导入语:“我们上语文课是不是就只是读课文?今天我们就研究如何读课文中的资料问题。主攻方向就是:在一篇课文里,如何读自读提示,如何利用课文提示学习课文。请同学们读课文的自读提示,试就课文提示提问——方法就是:把自读提示的句子加上‘吗’变成问句。”然后教师示范,学生学习提问,自结小组,自选问题,自解问题。这无疑是一种大手笔的创造,令学生兴味盎然,让听者叹为观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所追求的只是那种表面的、显而易见的刺激,以引起对学习和上课的兴趣,那你就永远不能培养起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你应当努力使学生自己去发现兴趣的源泉,让他们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自己的劳动和成就——这件事本身就是兴趣的最重要的源泉之一。”以学法指导导入课文,帮助学生找到了质疑门径,有了方向,有了方法,在自己的劳动中撷取成果,兴趣也就会如久壅顿开的泉水,汩汩不绝。

以上导入均创设了良好的教学情境,作出了巧妙的铺垫,为整篇课文的教学搭桥铺路、蓄势兴波,“山雨欲来”之时,“风”已“满楼”。

除此而外,还有“他山之石以攻玉”的导入法,如伴乐入境、看图说“画”、录相投影、游戏竞赛等。不同门类的艺术及活动渗透到语文学科之中,可以让语文课堂生意盎然、多姿多彩。教者“常教常新”,学生“越学越乐”。还有一些“看似寻常最奇崛”的导入法,如即兴谈话法(信手拈来)、知识检测法(扫清障碍)、不导而入法(惜时如金)等等。也可以几种手法综合运用,熔于一炉。

漫步至花畦尽头,你是否有所收获?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诚然,这一半相当重要,但它充其量也只能算作一半。一堂课要有精彩的导入,更要有丰实的内容,否则就只能是“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墙上芦苇。

新课的导入方法只是语文教学艺术浪花里的一滴水,绝不能一叶障目,更不可越俎代庖。

标签:;  ;  ;  ;  

新课程引进的实例探讨_课堂导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