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粮食供大于求及其对策_农民论文

我国粮食供大于求及其对策_农民论文

我国粮食供大于求及其解决办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供大于求论文,解决办法论文,粮食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粮食供求,经历了多年的短缺之后,已进入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时期。从长远看,我国人口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粮食需求(特别是间接用粮)将大大增长,而耕地资源日益减少又会限制和约束粮食产量的增加,因此未来粮食供求总的来看是偏紧。但从近期看,粮食又供大于求、大量积压,国内外都面临许多问题。对此,需要认真对待,深入研究,寻求妥善解决办法。

一、我国当前粮食供大于求的原因

近几年来,由于连续丰收,我国粮食积存较多,出现相对过剩,许多地方市场卖难,收购销售不振,价格走低。其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供大于求, 首先同国内生产与需求有直接关系。 我国粮食生产在1984年达到4000亿公斤以后,连续几年徘徊,整个80年代大体在3900—4000亿公斤左右,只有1989年超过1984年。90 年代前几年, 产量达到4300亿公斤以上。1993年到1994年初市场供应紧张,自上而下采取经济和行政措施,连续五年粮食取得好的收成。1996—1999年粮食总产量都在4900亿公斤以上。1995年4666.2亿公斤,1996年为5045.4 亿公斤, 1997年为4941.7亿公斤,1998年为5123.0亿公斤,1999年预计为5000亿公斤左右。目前我国粮食的生产能力已达4900—5000亿公斤,同80年代4000亿公斤相比,增加了1000亿公斤,上了一个台阶。然而,按当前我国人口和购买力水平来看,每年需求粮食约为4800亿公斤,同国内生产相比,最近四年每年产量超过需求140—320亿公斤。

据有关测算,目前条件下我国人均每年粮食需求量大约在385 公斤(原粮)左右,供应量超过此数,达400公斤以上时, 容易出现卖粮难和积压。我国自1996年以来,已连续3年,人均占有粮达400公斤以上(1996年为419公斤、1997年401公斤,1998年412公斤)。1999 年也可能在400公斤左右。

据报道,1995—1998年四年间,我国粮食生产增长累计达1840多亿公斤,而同期需求只增长了500亿公斤, 因供大于求而形成的结余量达1300多亿公斤(有的数字为1400亿公斤)。至于国有粮食收储企业库存,则增加更多。如果再加上往年的存粮,目前库存达2500亿公斤(2.5 亿吨),相当于全国半年多的粮食总消费量,若再考虑农户存量,全国储存粮食达5000亿公斤,相当于全国一年的消费量,储存的确很大。

生产大于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必然出现过剩、积压、卖难,这是目前供过于求的基本原因。同时,当前供求矛盾突出也有其他一些原因,它们是:

(1)产需的结构性矛盾。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消费向优质粮转变,主要粮食品种结构供需之间日益不协调,低质粮严重积压,优质粮供不应求。这以大米、小麦最为明显,一方面存在积压,一方面又要进口。玉米既有总量过多又有质次积压问题。

(2)处理陈粮对市场的冲击。当前, 陈化变质和超期存粮在库存粮总量中的比重,中央专储粮为22%,地方储备粮为31%,全国商品周转库存为17%。这些粮食如不及时处理,将陈化变质,也不能及时腾出仓库收购新粮。但处理时,会加大市场供应量,它的出售价格较低又会压低市场价格。

(3)农民、销区、加工厂、零售店、居民不愿存粮, 更加重了供求矛盾。粮食是供求弹性低的产品,求略大于供,价格会更多上涨,供稍大于求,价格会更多下跌。前些年求大于供,各方面都争购多存惜售,现在供大于求,则各方都不愿存粮,争取尽快销售出去。

例如,近几年来,小麦价格低而稳,形成买方市场,使小麦储存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很多农民减少存粮,不够时再从市场买。本来面粉厂的小麦库存一般要保证三个月的加工量,粮店和消费者一般要保持经营或消费一个月的面粉存量。但近年来,小麦主产区的面粉加工厂和粮店,基本上不存小麦和面粉,而是根据需要随用随调,大多是先货后款;消费者家中也很少存放面粉,随吃随买;京津沪和一些面粉主销区更是如此。这样,全国几千家面粉厂、几万家粮店、几亿消费者和农民减少的库存,都集中到小麦主产省的收储企业粮库,“过剩”问题更加突出。其他粮食也有同样情况。1995—1998年, 我国年均粮食多余数量约280亿公斤,但国有收储企业库存年均增长量却高达350亿公斤,就能说明这个问题。其实这里的供过于求情况,有相当程度的假象。如果农民、销区、加工厂、粮店、消费者都按正常情况存粮,国有粮企收储压力肯定小得多。

(4)定购和保护价过高,改革政策措施未能全部到位, 市场没有完全管住,有些地方不能真正敞开收购,难以顺价销售,出口比较困难。

我国1994、1996年两年大幅提高粮价之后,定购价、保护价不但高于国内市场,也高于国际市场,1998年后虽然逐渐调低价格,但是仍然偏高。加之不区别品种、优劣、范围和对象,都加以保护,敞开收购,这给农民一个错误信号:不管优劣和市场情况,只要生产了粮食国家就会包收。这不但不利于缓和供求、调整结构,相反,低质粮照样生产,供求更加突出。

中央要求国有粮食企业政企分开、精减机构、改善经营管理,要求地方承担责任、补贴资金到位,要求各地管住收购市场严禁私营企业收购,但是这些政策措施并不能一一落实,因此往往没有真正做到敞开收购和顺价销售,市场流通不畅,加剧了供求矛盾。

再者,定购价、保护价过高,正遇到国际市场也是供过于求价格低迷,使出口困难,利用外贸来调节供求矛盾受阻。

(5)加入“世贸”的冲击。

去年中美达成农业问题协议,年底又达成了关于我国加入世贸的协议。消息不断传来:中国粮食进口配额2000年起每年为1400多万吨,到2004年以后每年应达2000多万吨,而且私营要占一定比例,并要不断提高。我国是资源短缺国家,在粮食生产上不具比较优势,相反,由于农户小、经营成本不断上升,处于劣势。加之,在进出口上同发达国家比相当不利。发达国家基于其经济实力普遍在国内进行很高的支持保护,进口征收很高的关税,出口则予以补贴。乌拉圭回合之后作出减让,是在高税收的基础上作一定程度的减税,减让之后税收依然不低或者很高,出口补贴也只是减少不是取消。我国原先对所需的进口粮,几乎没征关税。为了加入WTO,我们只能实行配额关税制, 即在限额进口数之内实行很低的关税,(如玉米进口只1%关税), 配额之外才实行高关税。至于出口方面,则要求不补贴。因此,人们担心入世之后,外国粮食的冲击,将加重卖粮难,使主产区农民更遭受减产减收、转产就业不易之苦。入世日期临近,人们日益担心,加重了对供大于求的预期和冲击。

综上所述,我国粮食供求面临许多国内外问题,时间持续较长,矛盾比较突出,牵涉到内外许多方面,需要认真解决。

二、正确认识对待当前粮食供求矛盾

如何看待当前的粮食供过于求,是正确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我国的农业和粮食生产发展,已进入一个新阶段,最近几年粮食又连续供大于求,人们不免提出问题:今后会不会再出现短缺局面,长期趋势是不是供大于求,新阶段的主要特征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关系到解决措施的安排。

所谓新阶段,就粮食而言,是指我国由过去长期短缺不得温饱,变为温饱已经解决并向小康过渡。新阶段的主要特征是:①粮食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②今后粮食的发展既受资源的制约,也受市场需求的制约;③粮食生产不但要达到一定数量,而且要满足人民对品种质量的要求。当前的“过剩”带有阶段性和结构性,不能认为今后的长期趋势就是供大于求,不会出现短缺局面。按我国政府粮食“白皮书”的预测,2030年我国粮食需求为6.4亿吨,而我们现在的生产能力大约为5亿吨。国内外一些专家预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21世纪特别是头一二十年,我国粮食缺口将逐渐扩大。因此,今后中长期趋势是粮食供应偏紧,多余与不足年份相交替。如果政策对头稳定、科技上去,上下波动可以缩小,反之,不排除大的波动,在不利因素重合时,甚至再出现新的短缺局面。例如,日本60年代以后,大米一直过剩,政府限产,但1994年遇到天灾,储备又不多,大米短缺,出现“米荒”。日本的大米问题比我国的粮食问题简单。日本人口比我国少得多,其大米主要用于口粮,且人均消费量不断下降,小麦和饲料粮靠进口解决。我国粮食问题,不但包括食用粮,也包括饲料粮,人口数量又比日本多六七倍,因而它远比日本大米问题复杂。日本尚可以出现大米短缺,我国将来出现粮食短缺更不是不可思议的事。

若从主要粮食品种来考察,问题更加清楚。

先看小麦。当前我国小麦产区仓库爆满、积压严重,但如不结合分析全国产销情况,不会有比较全面的看法。我国小麦的消费量,每年以1%—1.5%的速度增长。从1994—1999年大多数年份,我国小麦生产低于消费,缺口要靠进口来补。当前小麦积压主要是因低质小麦销不动、前几年进口小麦结转的库存、以及前述的各方面“卖落不卖涨”和“买涨不买落”造成的,并非小麦真的多得不得了。

再来看稻米。我国人均年消费大米在98公斤左右,按12.26 亿人口计算,全年口粮消费大米约为1.176亿吨,按68%的出米率折成稻谷为1.73亿吨,再加上工业用粮和种子用粮1300万吨,共计年消费稻谷1.86亿吨(有人估计,国内最大消费需求量为1.89亿吨)同1996—1998年产量相比,产大于消在900—1500万吨之间。 我国早籼稻年产量约为5000万吨,其中口味差不畅销的早籼稻占76%,这部分稻谷严重积压,如果扣除积压的早籼稻数再加上优质米进口数,供需之间大体平衡。今后随着人口增长和生活水平提高,早籼稻退出生产消费,中等和优质稻米消费肯定会增加,可能会在新的基础上又出现短缺问题。

再看玉米。我国玉米年产量,80年代最高时有8041万吨,年需求量最高只7600万吨。进入90年代,由于饲料工业、畜牧业迅速发展,加上出口数量较大,需求上升很快,1994、1995年达1亿吨, 以后继续增加,1997—1998年需求量达1.15—1.17亿吨,90年代以来,玉米年产量均在1亿吨以上。1996年和1998年分别达到1.27亿和1.33亿吨,1999 年预计达1.22亿吨。近两年,饲料和出口需求不旺,玉米消费量徘徊,估计目前年需求量在1.1—1.2亿吨之间,而产量连年一直很高,每年积存加在一起,总量上供大于求比较突出。但今后在降低收购保护价、调减面积、增加加工转化和出口之后,产需矛盾将逐渐缓解。有关人士估计,2005年之后,我国玉米将由出口转为进口。

综上所述,我国当前粮食连年出现供大于求,尤其是主产区和一些品种,表现比较突出。但属于阶段性、结构性过剩,从长期看供求是趋向偏紧的。因此,既要针对当前情况,采取必要的措施,又要放眼于未来,切实保护和稳步提高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最主要的是要保护好基本农田和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为此,国家划定的基本农田保护区,一定要切实保护好,同时要真正做到按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粮食。

三、解决当前供大于求的政策措施

我国当前粮食供大于求,使农民增产不增收,使国营粮食购销企业收储销售困难、经营亏损,使中央地方财政负担过重。因此应当采取正确政策措施加以解决。

(一)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种粮面积和品种结构

(1)适当减少种粮面积, 压缩与市场需求不对路和品质差的品种,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

当前供求既有总量上也有品种结构的问题,而且持续好几年,必须从市场需求出发进行调整,才能从根本上扭转。应该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产购销一体化”,地区间产销合同和开展地区间代购代销业务。沿海和大中城市郊区,种粮缺少比较优势,可以减少粮食生产,让出市场给中西部地区。

调整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并考虑农民的意愿。有些品种,市场需求有一定限度,如果大家都上,势必出现新的结构性矛盾,应该找好找准市场。有些品种虽非最优,但适合当地当前市场需要,就不宜随便调减。有些品种虽优,但种子、种植技术和管理跟不上去,推广也要受限制。有些品种(如早籼稻),大量积压,一般不宜再种,但在一些地区早籼稻作工业原料用,有的地方用它作饲料和开拓新的用途并取得积极成果,便不宜减掉。再者,当地的自然条件、农民种植习惯和意愿,也是调整要考虑的重要因素。调整时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经营自主权。

(2)有的地方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 有的地区可搞补贴休耕。退耕不但可以减少粮食产量,还可多消费一部分库存粮食,还林还草还湖,可改善和治理生态环境,减少灾害和水土流失,这在黄河长江中上游地区,应积极推行。华北地区缺水,应当减少耗水多的粮食生产。国家还可以在一些地区,有计划地实施补贴休耕,以减少供给压力,并储备和保护耕地在必要时动用。

(二)大力开展粮食加工转化、发展畜牧业,并利用有利时机,在国际上打开猪肉销售市场。

当前在亚洲,台湾的猪肉因疫病在国外退出不少市场,我们应抓住这个机会,赶快去占领。北京顺义农民柳显旺,看准加入世贸后发展养猪业十分有利,正筹建年销售10万头商品猪的大型猪场,并建设达到欧共体设计标准的现代化屠宰场,产品与国际接轨,把猪肉打进国际市场。这是有远见的行动,值得我国沿海或大城市有条件的地区仿效。

(三)对退出保护价的粮食收购放开市场,对非主产区农民出售商品粮不多的地方,可以试点在国家政策许可下搞多家经营,或由合作社和私商代收。

对于国家不保护的粮食品种,国企不应当统一收购,国家和地方也没必要背这个包袱,应该放开市场,让农民和各种经营者自行安排。

在一些非主产区农民出售余粮不多的地方,生产和购销都比较分散、零星,如果都由国企四处设点统一收购,再行销售,成本太高,不如允许在国家政策规定下搞国企、合作社、加工销售企业和私商多家购销,或者由国企委托合作社和私商代购,集中交售给国企。

(四)对某些品种适当调低收购价格。对国企过去以较高价格收购的难以顺价销售的存粮,应采取措施促其销售。

(五)正确解决加入WTO 之后世界市场对我国粮食的冲击问题。

首先,在参加双边、多边协议的谈判和制定国际贸易规则的会议中,应联合其他国家力争我国和发展中国家,在粮食准入的数量、品种、税率等方面有更多的自主保护权,比现在处于较有利的地位。

其次,对每次(批)粮食进口的数量、时间、销售方式等方面,采取多种措施,以减轻延缓冲击造成的不良后果。比如,限制每次(批)进口的数量,进口后先在沿海仓库存放,不让它立即冲击市场,限定在一定地区、部门销售,并且借鉴日本的办法,把它的销售尽量同国内市场隔开,将它用作转口贸易、对外援助、或者先存起来到需要时再投放。

其次,对国内受冲击较大的地区和粮食品种,国家和地方应给农民补贴,并帮助其调整生产、转向新的门路。

再次,开发亚洲、非洲等地粮食市场。当前,许多国家对美国的转基因玉米有怀疑不欢迎,而它的传统玉米成本价格比转基因玉米高得多(价格高40%—50%),这对我国玉米出口来说是好事,应抓住机会尽量扩大玉米出口,尤其是对东亚的出口。

标签:;  ;  ;  ;  ;  ;  ;  ;  

我国粮食供大于求及其对策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