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士中小企业的发展及其给我们带来的思考_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论文

瑞士中小企业的发展及其给我们带来的思考_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论文

瑞士中小企业的发展及带给我们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瑞士论文,带给我们论文,中小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根据中国和瑞士政府三年培训项目要求,由中国高级人事管理培训中心牵头,甘肃省组成甘肃省经济贸易研讨班,一行17人于1998年7月3日至19日赴瑞士联邦。在瑞士索罗图应用科技大学就国际经贸、企业经营管理进行了培训和研讨。我有幸作为研讨班成员参加了这次培训研讨。

这次组团参加赴瑞士的研讨、培训,得到中央组织部、甘肃省委、省委组织部的高度重视,瑞方对中国甘肃组成研讨班赴瑞寄予很大关注,研讨内容十分丰富,考察活动安排十分紧凑。紧张的16天研讨,既涉及中国瑞士经贸关系、瑞士的政治结构、经济结构、经济运行、经贸战略,又涉及到瑞士的企业尤其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势、企业家队伍的建设等。瑞士中小企业的发展动态,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和关注。虽然中瑞两国政治、经济制度完全不同,但瑞士中小企业的发展趋向、特点及成功有许多独特之处,瑞士政府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做法等,值得我们学习、思索、借鉴。下面,我就瑞士中小企业的现状、特点介绍如下,并就可供学习、借鉴之处提出几点意见。

一、瑞士中小企业的现状

1、瑞士经济状况及结构

瑞士联邦是一个政治多元化、高度自治、经济高度发达的国家。1996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44350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它国土面积不大,仅4.45万平方公里,资源贫乏,95%的原材料进口,但工业产品中有90%出口,在全球贸易中出口占第14位,进口占第15位;瑞士人口少,仅708万,其中外籍居民约占150万人,但却拥有418户银行,4179户分支机构,金融投资辐射全球;它国小但却拥有一大批享誉全球的名牌产品及公司,雀巢咖啡、瑞士手表、精密机械等、ABB公司、洛瓦蒂斯公司、布勒兄弟公司等在全球享有盛誉,并一直在全球500户企业中占重要席位。

在对瑞士的经济发展赞叹的同时,只要认真对瑞士的经济结构进行分析,就可以看出,支撑瑞士经济的三大产业中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瑞士经济发展起了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

1997年,瑞士从事三大产业的人员比例如下:

占总人口

%

一产(农业)

4%

二产(工业) 29%

三产(银行、旅游、保险、

信息、咨询、服务业) 67%

在第二、第三产业中,对经济发展作用最大、最具活力的是瑞士的一大批工商企业,而在工商企业中,众多的中小企业的作用不可低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由于一个适应市场化、全球化、集团化的企业结构,使瑞士的一些大型企业一直充满活力,正是众多的中小企业涉足工业、商业、服务业,并不断适应市场变化适时调整,使整个瑞士经济充满活力,社会保持稳定。

2、瑞士企业的划分标准及其结构

瑞士对中小企业的划定,不是以其销售额划定,而是严格按照雇员数量划定。其划定标准如下:

小型企业:1-49人

中型企业:50-249人

大型企业:250人以上

(注:这一标准与欧共体对企业划分标准完全一致)

瑞士工商企业总数为29.8万户,其中工业和商业(含饮食服务、金融、信息、咨询等)比例如下:

工业企业7.45万户,占25%。

商业企业22.35万户,占75%。

大中小型企业雇员比例如下:

1-9人企业:26.82万户,占90%。

10-49人:3.01万户,占10.1%。

50-249人:0.54万户,占1.8%。

250人以上:90户,占0.3%。

瑞士中小企业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5年至1984年十年间为发展阶段。中小企业共19336户,在瑞士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远不及九十年代突出和重要。

第二阶段:1985年至1995年,为快速发展阶段。共有中小企业64681户,较十年前净增3.34倍,它提供了大量就业机会,增加了大量税收,为瑞士经济发展做出了较大贡献。

第三阶段:1992年至1996年为巩固调整阶段。九十年代初,瑞士经济陷于萧条,经济负增长。1997年开始回升,当年经济增长1.8%,失业率5.2%。1996年当年净增8570户,共有中小企业73251户。企业发展进入一个正常发展期。

二、瑞士中小企业的特点

第一个特点:“小、散、专”。

小:即中小企业雇员少,便于管理,便于及时适应市场变化进行调整,劳动生产率很高。如世界驰名的梅花表厂,全公司仅60人,其中生产工人45人,管理人员15人,年生产梅花三大系列表20万只,全部销往国外,年销售额2亿瑞士法朗。

散:即中小企业涉及瑞士联邦25个州,涉足全瑞士各个角落、领域。尤其在商业、旅游产品、饭店服务及管理、信息、咨询服务等行业中,四分之三为中小企业,使第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

专:即专业性强。瑞士在企业发展中,大企业决不搞“大而全”,这为小企业的“专而精”提供了重要发展余地。在中小工业企业中,绝大多数为大中型企业专业化的生产进行加工、协作、配套、服务。这些小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大中型企业的发展唇齿相依,既促进了大中型企业的不断扩张,又促使自身不断提高和发展。如索罗通州格林肯镇,人口不过数万,世界名表“劳力士”、“雷达”、“梅花”表厂就座落在该镇。近一个世纪以来,该镇形成瑞士乃至全欧驰名的“表谷”。众多的小企业分工协作加工机械手表的各式零部件,按照严格的合同关系供货给手表厂进行装配,经严格检验后出口全球。

第二个特点:市场化、国际化、集团化。

市场化:即按市场规律运作。瑞士的经济体制是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就决定了企业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依赖市场,按照市场价值规律行动,按照法律规范市场行为。因此,中小企业自生自灭,企业的生存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按合同办事,依法经营,照章纳税是中小企业的自觉行为。1996年,瑞士中小企业新注册登记开办27071户,注销关闭18501户。正是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规律,使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发展、壮大。

国际化:即国际发展战略。瑞士是一个既不靠海,资源又缺乏的西欧内陆国家。但它以吃苦、理财、务实和精明,确立外向型经济为目标进行全方位的拓展。瑞士的中小企业在其发展目标、发展战略中,最突出的是产品如何打开或占领国际市场。企业十分注意捕捉国际经济信息,十分注意与国外企业建立经贸伙伴关系,千方百计拓展在国外的市场。瑞士国土面积在世界上居第140位,人口居世界第84位,而年出口总额占第14位,机械、化工支柱产业90%出口。这次我们代表团每到瑞士一地,总有一批中小企业家来访,进行交流,进入中国市场的心情十分迫切,瑞士经济界、政界人士多次热烈探讨发展中瑞经贸关系,就充分反映出这一特点。

集团化:即小企业依托大企业,大企业重视小企业。瑞士的企业结构中,大企业占的比例很小,但许多大企业在国际市场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如瑞士最大、最老的家族公司——布勒兄弟公司,自1860年由铸造业起家,制造磨粉机起步,止目前仅面粉设备销售年达10亿瑞士法朗。在四代人的持续发展中,主导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又不断收购中小企业,壮大其市场份额。位居全球制药市场份额首位的著名的洛瓦斯公司,在合作开发中重视与中小企业的开发合作,将其视为公司发展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每年从基金中拨出专项用于与中小企业的联合。他们认为作为一个大企业虽有文化、科技、信息各方面的领先优势,但也有其难以弥补的不利之处,这个部分必须依赖小企业加以补充,从中取得技术、产品,谋求发展。驰名全球,排名世界500强企业第86位的ABB公司的原材料、零部件、物资供应,80%由62户中小企业供货商供应,20%由300户供货商供应,形成组织结构上松散、经济关系紧密的集团化发展模式。正是这种集团化,使大、中、小型企业紧密地互相依托,拓展市场,推动发展。

第三个特点:创造性的思维,不断创新的产品及服务,不断挖掘的人力资源。

创造性的思维:即不局限于固定的发展模式,不断探索,不断提高。瑞士人十分注重开发思维,他们要求企业在发展中首先应该具备创造性的思维(即不断更新观念)。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大企业面向全球,产品科技含量高,因此中小企业发展中“拾遗补缺”,重点在大企业不愿或不可能发展的领域中寻求发展空间。中小企业产品不能只盯住发展高科技产品,在一些别人不愿涉足的领域,尤其一些低智能产品上小企业完全可以得到发展;二是在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市场营销、产品开发中必须体现出创造性思维。如在市场营销的定位中简单可以表述为以下思维:

我们要满足客户什么样的要求?

我们应该和谁去竞争?

带给客户(或者消费者)好处是优质产品、优质服务,怎样去实现它?

产品开发的思维方式可简单表达为:开发或拥有什么产品?

将以什么样的价格来销售产品?

在什么地方进行销售,进入怎么样的市场?

对产品怎样宣传?使客户能了解产品,进行产品消费的具体方式是什么?

这样的思维方式,紧紧扣住产品、市场,使企业不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提高。

不断创新的产品及服务:瑞士大多数中小企业高度重视科技成果转化及优质服务,把它视为企业发展的生命。依托大企业的中小工业企业按照产品技术、质量要求及销售对象的不同需求,采取与大专院校、科技部门联姻,购买最新科技成果方式,迅速进行转化或采取直接购买产品专利的方式,使产品加快更新换代。客户或消费者需要什么就服务什么,以优质、高效的服务赢得对方信任。瑞士全国邮政系统物资服务中心,为国有企业,职工仅44名,负责遍及全瑞士全部邮政局(所)所有的办公用品、后勤物资、职工劳保等供应工作。它仅有总经理一名,四个工作部门,各有一名不脱产负责人,职工分工不分家,按照工作轻重缓急进行调配。全部工作由微机联网、微机管理、微机调配,小至一页办公用纸,大至一辆邮政车,由此发往全国各地。参观考察后令人感叹不已。

不断挖掘的人力资源:瑞士高度重视人力资源挖掘、开发、利用。他们认为瑞士资源贫乏,但开发人力资源可以弥补资源不足,以人取胜。他们认为人力资源即人员资本,集知识、技术、教育程度、研究能力、经历等为一体。没有好的人力资源就不可能达到经济增长。中小企业十分重视员工培训,认为开发新产品首先在于开发人的思维,提高各方面素质,培训是重要环节。他们重技能不重文凭,重实效不重学历,采取专门培训、就业培训、在职培训等多种形式,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企业的专门培训内容主要有技术培训,即应达到一定技术操作水平而进行的培训。工作方法培训,即工作对象、工作程度、工作做法、工作态度要求方面的培训。社交能力的培训,对培训者就工作和生产环境的适应,人事关系的处理,礼仪、交往方面进行的培训。多数企业设有培训中心,采取理论为辅,实地操作为主的办法,旨在提高培训者的技能与实际能力。

三、瑞士中小企业对瑞士经济社会的影响

1、提供了大量的社会就业。目前,瑞士总劳动力有25.7%在大企业工作,74.3%劳动力在中小企业就业,其中在小企业的雇员就占到社会劳动力的一半左右。九十年代,瑞士经济虽然增长速度放慢,但失业率在西欧国家中最低,为2-5%左右,这一现象,不能不归功于中小企业的“溶纳”作用。

2、加快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小企业具有灵活、多变、风险小的特点。按照市场需求原则,近十年来瑞士小企业的绝大多数向以金融、咨询、信息、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迅速扩展。在工业领域,一些中小企业在电子产品开发、生物工程上进行开发,市场引导企业,企业作用与结构,使瑞士三产比例不断得到调整,一产即农业比例平稳下降,由60年代的30%降至目前4%左右。

3、充分利用了社会资源。瑞士众多的中小企业绝大多数远离城市。发达、便捷的铁路网、公路网、通讯网,充裕的水力资源、电力供应、高科技的互联网、因特网给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极其便利的条件,与欧洲发达国家接壤的有利地理位置,为企业的外向型经济提供了便利。企业充分利用、依托发达的公共设施和优越的国际位置,既使其发展有坚实的保证,又使整个国家基础设施为主的社会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和发展。

4、为全社会人力资源开发提供了保证。

众多的瑞士中小企业既“溶纳”了众多的社会就业机会,又充当了对人力资源进行培训的“推动器”。在中小企业就业的劳动力,除极少部分受过高等教育之外,绝大多数是学徒工,中小企业的学徒工,有一套极其完备的培训计划,通过这一计划,使就业者文化、技术、应变、社交能力迅速得到提高,又减轻了社会和政府压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瑞士国民素质。

5、保证了社会稳定。比较充裕的就业机会,完备的养老保险制度,保证了全瑞士失业率保持在一个较稳定的幅度。众多的小企业,风险小,转向快,企业雇员工资收入稳定,为瑞士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保证。

四、瑞士政府在中小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瑞士联邦政府,包括其25个州政府,都不直接管理企业,但政府在企业发展中却起着极重要的作用。

一是稳定政治环境的保证作用。从历史上看,中立国的瑞士没有卷入二次世界大战,经济基础没有遭受大的破坏,战争结束后经济迅速发展。在近几十年全球经济发展中,又以政治上中立取得了不少好处。政府对企业虽只关心生态环境、劳工关系,但制定完备的法律,建立社会保险体系,使人民安居乐业,生活富裕、安逸。安定的社会环境,稳定的政治环境给企业发展提供了政治保证。

二是高度发达的基础设施的支撑作用。瑞士政府为企业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瑞士自然环境多山多水多湖,山区占国土面积60%,气候变化大,南北差异大,但遍及全国各地的公路、铁路、电力、通讯、城市优越的基础建设弥补了自然环境带来的困难,正是高度发达的交通运输体系,水、电、气、服务配套设施等,支撑着全国企业的正常运转,而这一切,是瑞士政府大量投资,不断完善、配套、提高的结果。

三是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包括四个因素。一是通货膨胀率低。政府起了很大作用,主要控制货币投放量;二是税率低。和欧共体国家相比,瑞士税率最低,瑞士各州可自行确定税率,如新办企业的税率在三年内可按最低限对待;三是有较稳定的汇率。来自世界各地的货币,健全的银行体系,稳定的汇率,为客户保密的制度,使瑞士成为世界金融中心。充裕的资金,保证了汇率的稳定;四是财政调节因素。瑞士金融业高度发达,95%左右为私人银行。银行的法律地位为私有,完全独立于政府之外,但政府在中小企业的资金投放、放贷中仍有一定发言权,尤其中小企业的投资中,需财政机构支持也占有一定比例。以上四个因素,使企业发展具备了宽松的外部金融条件。

四是开放经济政策的引导作用。瑞士政府制定开放经济政策,鼓励、支持并保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参与国际贸易。1996年,瑞士GDP中的50%来自国际贸易。瑞士的企业以世界为目标制定战略,谋求发展得到巨大收益。可以说,开放经济战略起到了关键作用。

五是咨询、信息、投资等机构的中介作用。瑞士政府虽不直接管理企业,但十分重视发展咨询、信息、保险、投资等机构,在市场与企业间架起一座桥梁。如我们访问的瑞士方便投资协会,为管理咨询机构,为国家经贸部的下属机构,但由私人办,政府制定政策。全协会有7万会员,它的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主要围绕给企业提供信息,给企业寻找国内外合作伙伴,给企业提供项目管理知识,促进资本投资,促进资本专业化。为促进中瑞中小企业联合,由该协会实施中瑞小企业发展基金,该基金现有3500万瑞士法朗,其中中国政府承担10%。瑞士贸易促进办公室,为私人企业组织,但政府在信贷方面予以资助,承担部分政府性工作。瑞士贸易促进办公室机构方针是思维全球化,行为地方性。有三大任务,一是为支持企业产品出口服务;二是为瑞士企业在全球经济利益方面服务;三是为企业经贸寻求国外合作伙伴服务。这三大任务主要工作是提供全球市场信息,进行咨询,提供交流机会。该办公室有2000多会员单位,90%为中小企业,其中49%为50人以下企业。正是政府支持下并大力发展的信息、咨询服务业,为企业走向市场提供了重要中介服务、咨询作用。

五、瑞士中小企业发展的成功之处

1、严密的发展目标体系。瑞士企业,尤其大、中型企业十分重视企业的发展规划。发展规划一般为3-5年。这一规划,要求目标明确,指标具体。根据发展目标,层层制定计划。在计划执行中,如连续亏损,则考虑是否停产关门,如盈利则考虑扩大生产。在计划之下必须编制预算,每一目标要有财务报告,提出量化要求,进行检查。发展目标→部门计划→预算→财务报告,使企业处于严格的计划、财务监管之下,企业按目标生产、发展,按目标实施的效果调整计划、预算。

2、不断创新的发展意识。他们认为,创新就是不断开发市场,开发市场关键是产品要在竞争中取胜,取胜关键在于保持全球领先的品牌及名牌产品,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正是这种创新意识,激励企业不断进步。

3、高度重视的投入及开发意识。瑞士企业在发展中,高度重视对科技开发的投入及对新产品的不断开发。他们认为大量投入才能保持其产品强大的国际领先地位,大量投入才能增加效益。1996年,瑞士科技开发信贷达100亿瑞士法朗,投入的80%由私人企业投入,全国有5万多人从事科技产品开发。

4、管理的网络化、现代化、具体化。运用高科技手段对企业进行管理,是瑞士企业管理中的一个显著特点。用电脑联网,管理遍及全国的企业网点和全球的销售信息。运用因特网捕捉全球信息,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动。中小企业管理简单、实用,分解每一管理层次,提出每一层次管理要求,达到目标,注意调动员工积极性,提建议等等。这种具体化的管理,易于接受,效果很好。

5、高素质的员工队伍。瑞士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是有动力、有热情、灵活性、应变能力。他们认为企业如同一个乐队,设备如同乐器,员工如同乐队队员,老板如同指挥,乐队人员的素质对整个乐队影响至关重要。企业最重要的是工人,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工人的素质,是企业成败的关键所在。

六、思索和建议

这次赴瑞参加国际经贸、企业经营管理研讨活动,时间虽短,考察的企业不多,接触瑞士企业界人士有限,但收益匪浅。虽然中瑞两国政治、经济体制差异很大,两国企业有许多不可比因素,但仍有许多可供我们借鉴之处。

思索之一。坚定不移地按照党的十五大精神,落实“抓大放小”战略,推进企业改革。瑞士企业发展中不靠政府,没有幻想,只盯市场,优胜劣汰,自我发展机制活,经营活,管理活,发展快。中央提出放开搞活中小企业的战略决策是完全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因此,应该紧紧抓住中小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大胆地把中小企业从“国字”号退出。不在姓“资”姓“社”上纠缠,而在寻找适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所有制方式、劳动结合和资本结合、按劳分配与按劳动要素相结合上下功夫,做文章。不论采取什么形式的改造,紧扣产权,多么改制,务求实效,使中小企业彻底摆脱产权不清、政企不分、权责不明、管理不善的局面,在市场经济中寻找各自的位置,求得发展。

思索之二:政府在中小企业改组、改制乃至今后发展中,必须转变职能,突出重点,协调服务,决不能撒手不管。政府对企业的职能转变应该是由直接管理企业的生产、经营转为间接为企业协调、服务,创造并建立一个宽松优良的软、硬环境。应突出两个重点,一是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切实加强道路交通、能源、通讯、水、气管网、城市配套服务等企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搞好环境保护,资源的合理开发,落实好可持续发展战略。二是高度重视企业生存、发展中软环境的建设,在税收政策、财政扶持政策、银行信贷政策等方面,应加快改革步伐,落实好政策。向中小企业制定优惠政策,对不同行业采取重点扶持的办法引导产业发展,吸引中小企业。大力发展产业极为薄弱,不引人注意,而市场经济中必不可少的为企业及社会服务的信息、咨询、投资等媒介机构。这些中价机构应采取产业引导,政策激励,政府扶持,个体、私营承办的方式,对目前的半官方机构应采取措施,尽快使其摆脱旧体制束缚,自主走向市场。应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尽快立法,通过法律行为,约束并规范企业、职工、社会机构的关系和行为,保证社会稳定。

思索之三:高度重视科技开发,产品更新换代,专利产品转让,使企业始终充满生机和活力。企业转换机制,只能解决机制问题,而企业发展的最关键在于不断运用科技、增加投入,对产品进行不间断的开发。要十分重视创名牌、保名牌,不断提高名牌产品市场占有率,使企业发展始终保持后劲。因此,企业再困难,也应该下决心挤出专项经费用于产品开发。

思索之四:在经济结构调整中引导中小企业的发展。在解决企业及地方经济建设“大而全”、重复建设等问题的同时,应该适时地采用产业政策引导、税收杠杆调节、财政信贷手段等,为中小企业提供其生产经营空间,如引导中小企业按价值规律、市场法规为大企业服务、配套,走专业化协作、分工路子。引导一部分中小工业企业退二进三,转入第三产业及其他领域,解决目前一产重、二产大、三产轻的问题。

思索之五:以人为本,切实注重和抓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工作。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职工队伍。国家、民族的振兴,离不开国民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发展经济时,十分重视全民教育的作法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借鉴、学习。在中小企业改革中,必须把培养一支高素质的职工队伍工作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应重实效、重道德教育、重技能培训、重企业文化建设、重职工文化技术知识更新和提高,应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制定出一套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职工培训计划并尽快付诸实施。

建议:在瑞士期间,强烈地感受到瑞士经济、工商界、企业家,尤其中小企业对中国广阔市场的关注,进入中国市场的迫切心情。而瑞士的开放经济改革又为中国企业进入瑞士提供了条件,但由于信息不畅,沟通不够,影响两国企业之间合作。建议组织我省一批优秀或有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去瑞士进行考察,与瑞士中小企业进行洽谈,也可邀请对方带项目组团来华,还可通过中瑞友协等友好组织,举办中瑞中小企业讲座,举办研讨班,进行沟通。中小企业应尽快进入国际因特网,加快两国企业之间的信息交流。

标签:;  ;  ;  ;  ;  ;  

瑞士中小企业的发展及其给我们带来的思考_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