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根本区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管理学论文,经济学论文,区别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由于经济管理一词使用频率非常高,所以许多人误以为经济学和管理学大同小异。事实上经济学与管理学是有很大区别的两门学科。他们的根本区别在于经济学与管理学中的人是不同的人。人在经济学和管理学中都是行为主体,但作为独立学科的经济学和管理学并不研究每一个具体的、各不相同的人;而是根据各自的学科目的和研究对象,基于人们一般的普遍的行为特点,对人作抽象化、概念化的假定,以便于分析。这样得出的对人的认识就是行为主体的基本假定,这种基本假定是进一步分析的基本前提。正因如此,对行为主体的不同认识或假定导致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根本区别。经济学和管理学中对行为主体假定的区别表现在行为主体的基本倾向和相互关系两方面:
一、行为主体的基本倾向的区别
对行为主体基本倾向的抽象化认识形成经济学和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经济学和管理学内部对人性假设的认识也不一致,但内部只是大同小异,而两门学科之间却有很大的区别。
(一)经济学的人性假设
经济学以节约成本、扩大产出、优化资源配置为目标考虑规则的合理性,只能从大多数人的一般行为出发进行分析,所以假定人是经济人(Economic man)、理性人(Rational man),或者是具有机会主义倾向(Opportunism)的人。
经济人的行为决策都从自己的经济利益出发,通过收益与成本的比较使其净收益最大化。当然,讲到最大化时都是指一定条件下的尽可能大,而不是无限大,即最大化是条件极值。理性人的基本倾向与经济人一致,只是把经济利益扩展为综合利益和长期利益。比如暂时的奉献是为了长远利益或心理上和声望上的满足。但是经济学也认为,在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是一般等价物,而且具有可测性、可比性和客观性,因而是衡量交易对象的价值和人(劳动力商品)的价值的难以替代的尺度。所以综合利益的基础当然是经济利益,其衡量尺度也多用市场交换价值。正因如此,经济学一般不再区分经济人和理性人,而认为经济人的行为就是理性行为,理性行为就是追求净收益最大化的行为。
经济人假设借助于可计量的货币作尺度,特别有利于定量分析和模型化,但经济人假设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学的目标而不是为了计量和模型化,这可从较少使用定量分析和模型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也近似于假定人是经济人这一事实中得到证明。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虽然没有明确提出人性假设,但隐含着经济人假设。因为马克思把经济力量作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把经济基础作为上层建筑的决定因素,把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贪欲作为其理论的前提。无疑马克思是把行为主体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作为前提的,只是这一前提在分析抽象规律和资本家的行为特点时强调得多;而在分析工人的行为特点时强调得少。这说明阶级立场和阶级倾向也容易带来理论局限性。
新制度经济学仍然认为人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特征,只是对行为的理性程度颇有微词,认为人只具有有限理性(Bounded rationality),但是他们认为人具有机会主义倾向,总想搭便车(Free rider)。机会主义就是不仅追求自身利益,而且想方设法用诡计来实现其利益,尽管不一定所有的行为主体都表现为明显的机会主义,但很难肯定哪些人的机会主义倾向更小。显然,新制度经济学在否定完全理性的同时却更强调追求经济利益及其手段。从行为主体的基本倾向来看,这与经济人假设没有很大的区别。
(二)管理学的人性假设
管理学以激励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效率为目标,必须兼顾多数人的一般行为和少数人的特殊行为,因为少数人的特殊行为对提高组织效率也非常重要。正因为如此,经济学还坚守着经济人(机会主义)假设,而管理学认为追求经济利益虽然是人的基本需要,但在人的多种需要中属于低级需要,因而管理学对人的假设早已超越了经济人假设,而有了复杂人、社会人、管理人等新理论,沿着这一方向管理学从经济学中分离出来并独立发展起来。
较早的管理思想中把人当作会说话的工具,认为人总是好吃懒做、好逸恶劳,毫无责任心。麦克雷戈把这种传统的人性假设称作X理论。
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理论强调人追求经济利益的本性,使管理学与经济学的人性假设一度时期取得了共识。但不久后,梅奥从“霍桑实验”中认识到除了对经济利益的要求外,人们对社会和心理方面的要求也很重要,因而否定了经济人假设,提出了社会人假设。其他行为科学理论的代表人物从不同侧面强化了社会人假设。其中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社会人假设发展为一个经典又精致的需要模型。
当代管理学学派丛林中对人性的假设也犹如丛林,其中有代表性的是1978年诺贝尔奖得主西蒙在他的决策理论中阐述的人性假设。他认为管理就是决策,并且组织中不同层级的员工都在做决策,所以人都是管理人。
(三)人性假设的区别及其对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影响
经济人假设简单明了、便于分析,经济学以此为核心形成了公理体系和系统的方法、原理和定律;而社会人、管理人等假设内涵丰富、复杂,难以形成公理体系,管理学在此基础上结合丰富的管理实践,形成了艺术性和技巧性很强的许多方法、原则和定理。二者各有优缺点,但区别是很明显的。通俗而简化地说,经济学中类似于“坏人假设”,而管理学中类似于“好人假设”。
当代经济学和管理学都是学派林立、众说纷纭。但由于经济学的人性假设比较一致,因而经济学原理和实证分析领域的分歧并不是很大,分歧主要在经济学原理的应用(如经济政策制定)和规范分析方面。例如,经济学在不同时代都有比较权威的教科书,非权威的教科书也大同小异。而当代管理学由于其人性假设上分歧较大,导致了几乎没有经典的或权威的理论,也没有系统的理论框架,更没有权威的通行的教科书。有位经济学家曾经说,两个经济学家在一起讨论就会有三个经济学流派,借用这一思路可以说,两个管理学家在一起讨论至少会有四个管理学流派。
二、行为主体关系的区别
(一)经济学中行为主体的关系
经济学研究的核心是资源配置,分工与交易是资源配置的主要途径。通过市场进行交易能把行为主体的自利性动机转化为共利性结果,即实现“主观为自己,客观为社会”,所以经济学中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市场交易关系。市场交易的直接目的是交易双方都能获得利益,因而交易双方的地位必须是平等的契约关系。经济学中的人不仅在人格上和地位上是平等的,而且经济学中也不考虑社会分工、岗位职责和个人专长等方面差异必然造成的层级差序和隶属关系。经济学中行为主体的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行为主体(个体)的等同性。
上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没有在哪一本教科书中明确提出,但它隐含在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中。因为经济人假设是对每一个人都有效的,经济人并不是关起门来追求利益最大化,而是在交换中实现利益最大化。由于每个人都有同样的倾向,所以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限度就是别人同样的利益最大化。如果每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过程中只许我赚钱,不许你盈利,便不会出现经济学中需求与供给的均衡,也不会有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均衡。
从经济学角度看,所谓“顾客是上帝”之类的说法都是卖主为了实现自身利益而使用的营销策略,因为供给者和需求者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这些口号具有现实意义是由于特定的历史时期供给大于需求造成的。事实上顾客为了实现自己的营销目标也可以给卖主说一些好听的话(这种情况在市场上讨价还价中经常出现)。总之,由于行为主体关系的等同性,从经济学角度看,交易双方都可以向对方提出条件或拒绝对方的条件,也都可以用抬高对方地位或贬低自己地位的策略实现自己的交易目的,但不能反过来贬低对方的地位或抬高自己的地位。
(二)管理学中行为主体的关系
管理学以激励人的积极性、提高组织效率为目标,从根本上说更加尊重人、重视人的作用,当然管理学中个体(即行为主体,为避免与管理主体混淆暂用个体一词)在人格上也是平等的。但是管理学不得不考虑组织中不同层级和不同个体的职能,有的人要作为领导者,有的人要作为执行者,而且在不同场合下同一个体也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因而要把人看作“术业有专攻、能力有高低、地位有区别”的不同个体。管理学中的人虽然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在地位上是不平等的,这种地位不平等虽然不意味着高低贵贱的区别,但意味着主体和客体、主动和被动的区别以及职能的区别、对组织贡献的区别。这种关系可以概括为个体的差异性或差序关系。
管理学中有一个基本原理是区分了管理主体和管理客体。其中,人既是管理主体的核心,也是管理客体的核心。虽然同一行为主体在不同场合可能担任不同的角色,但在同一管理过程中行为主体担任什么角色是有明确区别的。这意味着管理学中人和人的差序关系是不可回避的。
事实上,不管是行政管理还是企业管理,不管是企业组织形式中的U型还是M型和H型,科层制(Hierachy,或译官僚制)仍然是管理组织的基本形式。科层制中不同岗位所要求的能力和个性特征差别很大,这决定了管理学中人的差序性是非常明显的。劳伦斯·彼得对科层制中人们的差序关系作了精彩的分析,甚至说他创立了一门新的层次组织学(Hierachiology)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尽管管理学没有明确指出人们的差序关系,但人们关系的差序性确实是管理学中隐含的前提。
正是由于管理学中的人是有差序性的人,因而实际管理过程中特别强调员工要有敬业精神、“干一行,爱一行”。由于实际生活中的不平等体验会挫伤人们的积极性,管理学也很重视从心理上和感觉上给员工营造一种平等的氛围,以补偿员工们因地位和角色差序导致的不平等感,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三、小结与补充说明
经济学注重设计合理的游戏规则,开发制度资源,因而经济学假定人是具有机会主义倾向的经济人,他们的相互关系是等同的。因为经济学对人的假设简化而一致,所以经济学理论的系统性、科学性、统一性较强;管理学注重调动人的积极性,开发人力资源,因而管理学假定人是具有多种需要的复杂人,他们之间是复杂的差序关系。因为管理学对人的假设丰富而分歧较大,所以管理学的权变性、艺术性、多样性较强。
当然理论抽象的区别并不意味着实际应用的泾渭分明。恰恰相反,正象工业生产中把物理学和化学原理的应用交织在一起一样,实际应用中经济学原理与管理学原理也是交织在一起的。尽管如此,理论上仍有必要明确两者的区别。认识到两者的区别有助于两门学科相互借鉴和各自完善,也有助于两门学科的交叉或边缘学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