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中国人口统计学研究述评_流动人口论文

2014年:中国人口统计学研究述评_流动人口论文

2014:中国人口学研究回顾与评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人口学论文,中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C92 [文章编号]1002-3054(2015)07-0121-0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262/j.bjsshkxy.bjshkx.150716

       2014年中国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各项社会改革不断深化和推进。其中备受瞩目的“单独二孩”政策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在2013年底十八届三中全会中被明确提出,并在2014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被视作中国生育政策调整与完善的一个重要步骤,其影响和效果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人口学界的研究兴趣。与此同时,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户籍制度改革路径及时间表提到日程之中,这无疑将对人口迁移与流动产生直接的影响,人口学界也将对这一领域产生的新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探讨。毋庸置疑,2014年是中国全面深化改革的元年,中国人口发展也随之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新的改革政策与正在转变的人口新形势影响着国家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与之相关的研究也不断涌现出优秀成果。综合而言,2014年,人口学领域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生育政策及其影响、人口老龄化、人口与经济、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等几个领域。

       一、生育政策及其影响专题研究

       2014年是“单独二孩”政策实施的第一年,学界以及社会各界对“单独二孩”表现出热切的关注,尤其对“单独二孩”政策可能产生的人口学影响展开了激烈的讨论。研究的焦点主要在生育水平的预测、生育意愿的测量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对中国人口发展产生的影响等方面。

       1.单独二孩政策

       2014年是各地“单独二孩”政策的初步实施阶段。鉴于各地“单独二孩”政策实施的时点、受益人群等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其实施政策的客观效果引起了人口学界的广泛关注。学界对“单独二孩”政策的效果进行预测和评估成为2014年生育研究的热点和焦点。预测和评估的焦点是“单独二孩”政策目标人群的结构和分布情况①以及政策初期的出生堆积程度。其中,对于出生堆积的争论最为激烈。一部分学者认为生育堆积不可避免;②③而另一些学者则认为不会出现生育堆积。④⑤两派观点的不同在于:对政策实施后人口峰值的预测结果不同;对政策实施初期生育潜能的释放程度估计不同。针对不同的预测结果,乔晓春对“单独二孩”政策下的新增人口测算方法进行了探讨,以期获得更为科学的预测结果。⑥然而,从对计划生育政策历史沿革的回顾中可以看到,⑦无论“单独二孩”政策的实际效应如何,其实施本身就意味着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迈入了新的阶段。乔晓春认为,“单独二孩”政策最重要的作用是缓解了“一个孩子”政策所带来的各种负面问题。⑧在肯定“单独二孩”政策积极意义的同时,学者们还对未来计划生育政策调整与完善的基本原则、⑨工作重点⑩以及发展方向(11)进行了初步的展望。这些研究既看到了“单独二孩”政策的积极意义,又通过实证研究指出了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随着时间的推移,政策的实施效果将进一步显现,而相关的研究结论也有待在实践中得到检验。

       2.生育水平与生育意愿

       生育水平的测量方法、生育意愿的调查以及低生育水平下的理论规律等主题的研究在2014年有新的进展。对生育水平评估方法的讨论,使得我们对于全国总和生育率(12)(13)以及中国流动人口生育水平(14)有了相对客观的判断。2014年,生育意愿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符合“单独二孩”政策家庭生育意愿(15)和生育行为方面,(16)这些研究为“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和调整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从总体上看,中国已经进入了生育水平低于生育意愿的新阶段,这意味着生育水平将维持在人口更替水平之下,(17)这再次引发了学界对“低生育陷阱”的担忧。通过重新审视和实证研究,靳永爱对“低生育率陷阱”的规律性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即使是在低生育水平下,通过适当的政策调整来提高未来生育率并不是没有可能的。(18)此外,对生育意愿测量指标的讨论与辨析(19)也促使未来的研究在方法上更加严谨和有效,对于完善学科发展和建设有重要意义。

       3.生育政策的影响

       学界对于现有生育政策与出生性别比偏高之间的关系有很多争论。所以,出生性别比失衡的问题愈发引起学界的重视。王军等研究了孩次结构变化对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影响,发现二孩和多孩比例的增加会加大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20)这为认识“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对出生性别比的影响机理提供了更多的研究空间。

       二、人口老龄化专题研究

       2014年的人口老龄化研究体现了一定的创新性。在延续老龄化影响因素研究的基础上,关注重点更多集中在老龄群体本身及其日常生活状况上,包括健康状况、照料状况和居住状况。

       1.人口老龄化

       老龄研究的规范性问题以及应对老龄危机的策略在2014年有了进一步拓展。翟振武等通过重建理论框架对老年的概念进行了重新定义,(21)这有利于促进学术规范和学科发展。此外,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重,社会将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影响较大的有老龄人口城乡分布不均、(22)社会收入不平等加大、(23)年轻劳动力供给不足(24)等瓶颈性问题。我们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呢?穆光宗等认为主要应当通过鼓励适当生育和人口迁入来调整人口结构的老少比和老劳比,以此来维护代际和谐的老龄化状态。(25)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人口学还需要进一步做出更加科学的预测和判断。

       2.老年生活状况

       老龄问题的研究离不开对老龄群体生存状况的关注。生活水平的高低、代际关系的好坏是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杜鹏等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近年来中国老年人自养水平有所提高,(26)这反映出老年人经济状况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从中国代际关系的状况来看,大多数三代直系家庭中的“抚幼”职责都由家中的低龄老人担当,(27)然而照看孙子女会降低老人的生活满意度。(27)同时,要提高老年人生活满意度还需子女多提供社会支持;(28)(29)从代际结构发展趋势来看,目前中国父母丧子风险大约是10%,(30)无儿无女老年人口将迅速增加,儿女双全比例迅速减少。(31)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老人将面临空巢的潜在风险,其养老保障问题令人担忧。此外,相关研究还关注了老年人宗教信仰状况、(32)身份认同变化(33)等问题。随着老龄群体规模的扩大,老少比加重、空巢老人增多、照料资源短缺等方面的问题应当引起社会的重视。

       3.老年健康与照料

       对老年健康与照料问题的关注是2014年老龄研究专题的一大亮点。通过对比城乡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差异,发现农村老人在生理健康上优于城镇老人,而在心理健康上较差于城镇老人。(34)在身心健康的影响因素上,社会支持被认为发挥了主要作用,(35)而不同类型的社会支持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作用也不同。(36)2014年老年健康相关研究的创新之处还在于讨论更加贴近日常生活,具体表现为对老年人口腔健康问题、(37)老年人被动吸烟情况(38)等方面的关注。

       随着中国老龄化程度的逐渐加深,失能老人比例也将提高。现阶段居家照料(39)这种以小家庭为主体的照料模式不仅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偏高,(40)而且往往以牺牲家庭成员尤其是家庭中女性的个人发展为代价。(41)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当前老年人长期护理上存在大量市场需求,(42)而相应的养老机构发展滞后,老年人护理服务处于供需失衡的状态。(43)因此,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和照料服务体系十分重要和紧迫。(44)

       4.居住与养老模式

       中国在居住和养老模式上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倾向于独居的老人在逐渐增加。(45)(46)这可以在不同居住方式引起的老年人幸福感差异上得到佐证:与配偶一起独居的老年人幸福感最强,而丧偶或二代家庭居住格局的老年人幸福感较弱。(47)此外,对于城市老年人来说,社区养老(48)和机构养老(49)正在取代传统家庭养老成为未来的主要养老模式;而对于农村老人而言,家庭养老模式仍将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子女的支持尤其是精神支持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50)目前关于农村老年人养老模式的创新性研究还比较匮乏,而未来农村将是老龄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

       三、人口与经济专题研究

       2014年人口与经济专题的研究主要围绕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展开。人口结构变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为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如何应对未来劳动力供应不足以及“人口红利”减少可能造成的经济发展减速,是学者们集中研究的主要问题。

       1.劳动力人口

       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导致劳动力年龄人口比重减少,也意味着“人口红利”减少。对此,原新等重新审视了“人口红利”理论,重点分析了其作用条件,提出了可以弥补人口红利缺憾的政策建议。(51)产业内部人口结构的变化也得到了关注。(52)尽管人口转变会给经济发展带来种种不利影响,然而需意识到危机也是转机,在人口转变的同时实现人力资本的深化以及劳动力市场的转型,可以保障社会经济的稳定和发展。

       2.人口变化与经济发展

       人口结构的变化通过生产、储蓄、消费等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生产领域,中国正面临着“人口红利”减少甚至逐渐消失的危机,因此需要提升劳动力素质、优化产业结构来弥补未来经济发展中因劳动力减少而造成的负面效应。(53)在消费及储蓄领域,家庭人口结构的变化会对消费结构及储蓄率产生影响,因而需要提高居民收入来扩大内需。(54)此外,与印度经验的对比也体现了人口红利的变化对经济效应的影响。(55)

       总的来说,2014年人口与经济专题的研究主要在强调人口变化带来的挑战和影响,在政策建议方面也在重申之前的结论,缺乏明显的创新和拓展。未来的研究应当往更具体的方向发展,将关注点集中在应对策略上。

       四、人口迁移流动与城镇化专题研究

       2014年,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提出和户籍改革的进一步推动,流动人口问题再次成为学界关注的一大热点。新型城镇化将何去何从,户籍改革是否能改变流动人口的生存状况,这些问题都是学界想要了解的。

       1.户籍改革

       户籍改革的目的是保障流动人口在公共服务上的平等权益,为人口流动创造良好的人本环境。目前,居住证和积分制作为户籍改革的有效措施,得到了越来越多城市的推广和借鉴。它既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合理路径,(56)也是目前适应户籍改革过渡期的最佳人口管理途径之一。(57)尽管如此,这项政策依然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申领条件偏高、管理技术和手段依然落后、配套制度和措施改革迟缓等。(58)(59)未来还应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在兼顾公平与效率的基础上达到“以人为本”的改革目标。

       2.人口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一项基本要求是实现人的城镇化,因而人口城镇化的发展模式及问题在2014年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从总体上看,人口自然增长、迁移增长和行政区域变动增长被认为是城市人口增长的三大主要来源,而中国城市人口增长的主要贡献来自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人口。(60)(61)从区域上看,主要的城市群分布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然而三大城市群的人口城镇化水平不仅存在差距,而且各城市群内部人口城镇化水平也存在显著差异。不同的人口迁移和经济发展模式是导致这些差距和差异的主要原因。(62)-(64)就此,倪鹏飞等研究了人口重心、经济重心、城市重心三者间的交互关系,并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实现区域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65)此外,特大城市的规模控制和发展战略问题也得到了关注。(66)总之,人口城镇化研究不仅要关注城市人口的增长,更要重视城市人口的增长模式以及区域发展的均衡性。

       3.迁移行为与模式

       研究流动人口的迁移行为与模式可以为完善公共服务政策和相关制度提供基础和依据。从流动人口的大致类别上看,按照户籍地和流入地的不同可以分为四类。(67)从迁移行为的总体特征上看,中国流动人口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性,并在流动趋势和重心上偏向于东部沿海。(68)第三产业的发展和较高工资水平等经济因素在此起到了主要的拉力作用。(69)(70)此外,就个体行为特征而言,流动人口的家庭化迁移规模在逐年增加。(71)(72)研究还显示,从“寄居”到“安居”,决定流动人口是否定居下来的主要因素是其当前的幸福感和融入感。(73)鉴于此,杨菊华提出,应当消除城市中对流动人口的居住隔离状况,保障流动人口平等发展的权益。(74)蔡昉也指出,推动农业流动人口的市民化不仅是对其基本权益的维护,也是中国社会实现改革红利的最佳途径,这是一项双赢政策。(75)

       4.流动人口生存现状

       对流动人口生存现状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和把握流动人口特征和属性的变化。流动人口的初职间隔时间及初婚年龄的变化引起了学者的关注。前者的研究结果显示,流动人口职业流动程度的性别差异已不再显著;(76)后者的研究结果显示,流动行为会推迟流动人口的初婚年龄。(77)此外,流动人口和留守儿童的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78)(79)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状况(80)以及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81)都得到了研究和讨论。总的来说,对流动人口生存现状的讨论较为全面,且理论性和创新性较之往年也有所提高。

       五、其他专题研究

       除了以上的专题研究以外,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婚姻与家庭问题、独生子女问题、教育问题、人口与健康问题、少数民族人口问题等。

       1.婚姻与家庭

       家庭是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婚姻与家庭模式的变化则关系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近年来,中国婚配模式在年龄上有所改变,“女高男低”的婚配比例明显升高,(82)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婚姻观念的变化。同时,农村妇女的婚姻匹配呈现出择偶梯度模式,(83)(84)这说明户籍制度以及户籍制度下的社会经济不平等的地区差异依然对居民的婚姻选择产生影响。郭志刚等的独生子女婚配模式研究回应了对“单独二孩”生育政策目标人群基数的讨论,因而对政策的实施和调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85)此外,一些研究还从人口学角度讨论了离婚、(86)残疾人婚姻状况(87)等问题。而家庭结构类型与家庭幸福水平(88)以及家庭结构变化与生活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89)等研究,则体现出了2014年这一研究主题的创新水平。

       2.独生子女问题

       随着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已逐步进入老年,目前独生子女问题主要体现为独生子女父母养老以及失独群体的养老问题。在家庭养老模式依然占较大比例的背景下,独生子女家庭在养老支持上存在明显弱势。与非独生子女相比,独生子女与父母同住的比例更高;(90)但同时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的“去家庭化”趋势也逐渐明显。(91)目前中国失独群体不仅呈现出高度老龄化特征,而且在数量和规模上也正不断增加。(92)独生子女属于历史阶段的产物,独生子女父母以及失独群体的养老问题应当受到国家和社会的关注,在提供精神慰藉的同时,政府应在财政上提高相关扶助标准,为其提供适当的养老支持。

       3.教育问题

       教育是提升国家人力资本的必要手段,对人口受教育情况的把握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教育成就的差异和不平等与出生队列、性别有显著相关。(93)(94)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在教育机会上也存在差异。(95)目前中国的教育不平等问题主要源于缺乏对出生规模和教育资源的一致性调节。同时,教育资源与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致性欠缺,导致出现了教育过度情况。(96)因此,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重视上述一致性问题。可以说,2014年教育问题的研究不仅在研究方法上体现了较强的专业性,同时还为相关政策的调整提供了参考价值,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4.人口与健康

       传统观念认为人口健康水平是衡量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然而研究发现,国民健康与经济发展和医疗卫生技术之间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97)同时在卫生费用支出比重的变化上也不能体现经济发展水平的变化。(98)但是对个体而言,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可以解释个体间健康不平等现象。(99)(100)此外,影响两性健康的因素也存在差异。(101)

       对研究方法的探索是促进学科发展和不断完善的有效手段。2014年,在婴儿死亡率指标测算、(102)(103)建立健康信息数据标准化体系(104)的方法上有所突破。

       5.少数民族人口及其他

       推动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实现民族发展是中国在民族人口政策上的基本立场。近年来,少数民族人口在文化水平、健康水平、就业水平等方面得到了总体性的显著提高,但由于民族的多样性,其内部存在差异性。(105)从民族人口的空间分布特征来看,新疆地区的民族融合尚未得到明显改善。(106)民族团结关系着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处理好民族关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共同繁荣,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必要保证。

       最后,赵俊芳等通过检索和分析指出,计划生育政策与人口增长、经济增长与人力资本、人口老龄化及影响因素、流动人口与城市化等问题为近年来人口学界持续关注的研究热点。(107)

       六、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2014年时值“单独二孩”政策落地以及户籍改革深化的重要节点,这一年人口学界在研究内容上既丰富多元,又有所偏重。具体表现在结合新的政策措施和改革方向,对生育政策、人口老龄化、人口迁移与城镇化等方面给予了聚焦式的关注,除此之外对涉及人口与社会领域的议题也保持了研究兴趣。2014年人口学研究有如下三个鲜明特点:一是体现出对社会焦点问题的敏感性。“单独二孩”政策从酝酿到实施一直备受社会热议,学界从专业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给出了政策建议。同样,对于户籍改革的相关问题也做出了相对客观的研究。二是体现了对健康问题的持续关注。与往年相比,2014年的研究成果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研究主题与健康有关,其中包括老龄健康问题和人口健康问题。身心健康直接关系着生活质量的好坏,这意味着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三是体现了对研究方法的严谨要求。学者们倾向于在同一问题上运用不同的研究方法进行讨论,以得出更加科学的研究结果。这反映出学科建设正在向更加精确和专业的方向发展。此外,要正视尚且存在的一些不足与缺陷,譬如基础性研究相对薄弱、跨学科研究和国际交流还比较缺乏等。

       当前,中国已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正处于经济转型升级、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也是人口转变的重要阶段。一方面,改革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将对人口变动产生深远的影响;另一方面,人口转变也将影响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方方面面。人口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有着紧密而相互牵动和制约的关系,人口学需要立足于现实,服务于社会才能有更好的发展。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预计人口学界的重点研究领域包括如下三个方面:一是生育政策进一步调整与完善,将重点围绕单独二孩政策的实施效果及下一步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进行重点的研究;二是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龄问题将日益凸显,其中老年健康护理、养老模式、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医疗改革、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方面值得重点关注和研究;三是人口城镇化是发展新型城镇化战略的重要议题,也将成为未来研究的热点。

       [收稿日期]2015-04-30

       注释:

       ①张丽萍,王广州.“单独二孩”政策目标人群及相关问题分析[J].社会学研究,2014(1).

       ②石人炳.“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初期的出生堆积及其特点[J].人口与经济,2014(5).

       ③翟振武,张现苓,靳永爱.立即全面放开二胎政策的人口学后果分析[J].人口研究,2014(2).

       ④姚引妹,李芬,尹文耀.单独两孩政策实施中堆积夫妇及其生育释放分析[J].人口研究,2014(4).

       ⑤乔晓春.“单独二孩”政策下新增人口测算方法及监测系统构建[J].人口与发展,2014(1).

       ⑥乔晓春.实施“普遍二孩”政策后生育水平会达到多高?——兼与翟振武教授商榷[J].人口与发展,2014(6).

       ⑦梁中堂.艰难的历程:从“一胎化”到“女儿户”[J].开放时代,2014(3).

       ⑧乔晓春.“单独二孩”政策的利与弊[J].人口与社会,2014(1).

       ⑨马力,桂江丰.中国完善生育政策战略研究——基于“十二五”期间放开“单独”的思考[J].人口与发展,2014(2).

       ⑩乔晓春.“单独二孩”政策的利与弊[J].人口与社会,2014(1).

       (11)徐俊.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反思与展望——由“单独二孩”引发的思考[J].人口与经济,2014(6).

       (12)陈卫.2000年以来中国生育水平评估[J].学海,2014(1).

       (13)陈卫,杨胜慧.中国2010年总和生育率的再估计[J].人口研究,2014(6).

       (14)李丁,郭志刚.中国流动人口的生育水平——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4(3).

       (15)庄亚儿等.当前我国城乡居民的生育意愿[J].人口研究,2014(3).

       (16)石智雷,杨云彦.符合“单独二孩”政策家庭的生育意愿与生育行为[J].人口研究,2014(5).

       (17)侯佳伟等.中国人口生育意愿变迁:1980-2011[J].中国社会科学,2014(4).

       (18)靳永爱.低生育陷阱:理论、事实与启示[J].人口研究,2014(1).

       (19)郑真真.生育意愿的测量与应用[J].中国人口科学,2014(6).

       (20)王军,郭志刚.孩次结构与中国出生性别比失衡关系研究[J].人口学刊,2014(3).

       (21)翟振武,李龙.老年标准和定义的再探讨[J].人口研究,2014(6).

       (22)朱勤.城镇化对中国城乡人口老龄化影响的量化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4(5).

       (23)蓝嘉俊等.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拉大还是缩小?——来自跨国数据(1970~2011年)的经验发现[J].人口研究,2014(5).

       (24)童玉芬.人口老龄化过程中我国劳动力供给变化特点及面临的挑战[J].人口研究,2014(2).

       (25)穆光宗等.适度老龄化:应对老龄危机的第一战略[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

       (26)杜鹏,谢立黎.中国老年人主要生活来源的队列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4(6).

       (27)王跃生.三代直系家庭最新变动分析[J].人口研究,2014(1).

       (28)刘泉.中国家庭代际关系与老年男子生活幸福度[J].南方人口,2014(4).

       (29)刘西国,王健.利还是弊:“啃老”对老年生活满意度的影响[J].南方人口,2014(2).

       (30)宋健,周宇香.中国父母丧子的概率与年龄分布[J].中国人口科学,2014(2).

       (31)王广州.中国老年人口亲子数量与结构计算机仿真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4(3).

       (32)杜鹏,王武林.中国老年人宗教信仰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研究,2014(6).

       (33)谢立黎,黄洁瑜.中国老年人身份认同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4(1).

       (34)李建新,李春华.城乡老年人口健康差异研究[J].人口学刊,2014(5).

       (35)罗雅楠.社会支持对我国高龄老人死亡风险影响的Cox模型分析[J].南方人口,2014(3).

       (36)陶裕春,申昱.社会支持对农村老年人身心健康的影响[J].人口与经济,2014(3).

       (37)郑真真,周云.中国老年人的健康行为与口腔健康[J].人口研究,2014(2).

       (38)王伟进,曾毅,陆杰华.中国老年人的被动吸烟状况与其健康风险[J].人口研究,2014(1).

       (39)姜向群,刘妮娜.老年人长期照料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4(1).

       (40)黄匡时,陆杰华.中国老年人平均预期照料时间研究——基于生命表的考察[J].中国人口科学,2014(4).

       (41)马焱,李龙.老年照料与城镇女性发展——基于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的数据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4(6).

       (42)海龙.我国高龄老人长期护理需求测度及保障模式选择[J].西北人口,2014(2).

       (43)景跃军,李元.中国失能老年人构成及长期护理需求分析[J].人口学刊,2014(2).

       (44)曹信邦,陈强.中国长期护理保险需求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4(4).

       (45)]王跃生.中国城乡老年人居住的家庭类型研究——基于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2014(1).

       (46)曲嘉瑶,杜鹏.中国城镇老年人的居住意愿对空巢居住的影响[J].人口与发展,2014(2).

       (47)任强,唐启明.中国老年人的居住安排与情感健康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4(4).

       (48)史薇.城市老年人养老“时间储蓄”的实证研究——老年社会参与的视角[J].南方人口,2014(5).

       (49)张文娟,魏蒙.城市老年人的机构养老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市西城区为例[J].人口与经济,2014(6).

       (50)宋月萍.精神赡养还是经济支持:外出务工子女养老行为对农村留守老人健康影响探析[J].人口与发展,2014(4).

       (51)原新,刘厚莲.中国人口红利真的结束了吗?[J].人口与经济,2014(6).

       (52)文华成.中国农业劳动力女性化程度、成因与影响——基于历史宏观截面数据的验证[J].人口学刊,2014(4).

       (53)孙爱军,刘生龙.人口结构变迁的经济增长效应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4(1).

       (54)倪红福,李善同,何建武.人口结构变化对消费结构及储蓄率的影响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4(5).

       (55)王颖,倪超.中国与印度人口转变的经济效应——基于1960-2010年时间序列数据的实证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4(4).

       (56)辜胜阻等.中国农民工市民化的二维路径选择—— 以户籍改革为视角[J].中国人口科学,2014(5).

       (57)彭希哲,万芊,黄苏萍.积分权益制:兼顾户籍改革多重目标的普惠型制度选择[J].人口与经济,2014(1).

       (58)王阳.居住证制度地方实施现状研究[J].人口研究,2014(3).

       (59)谢宝富.居住证积分制:户籍改革的又一个“补丁”?[J].人口研究,2014(1).

       (60)王放.“五普”至“六普”期间中国城镇人口的增长构成[J].人口与发展,2014(5).

       (61)王桂新,黄祖宇.中国城市人口增长来源构成及其对城市化的贡献.1991-2010[J].中国人口科学,2014(2).

       (62)王桂新,陆燕秋.长三角都市群地区城市化发展动向考察[J].人口与经济,2014(1).

       (63)李若建.珠江三角洲城市化得失探讨——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4(1).

       (64)李建民.京津冀城镇化及其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比较[J].人口与经济,2014(1).

       (65)倪鹏飞等.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时空演变——来自省会城市的证据[J].中国人口科学,2014(1).

       (66)陈钊,陆铭.首位城市该多大?——国家规模,全球化和城市化的影响[J].学术月刊,2014(5).

       (67)马小红等.四类流动人口的比较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4(5).

       (68)董上等.中国省际人口迁移的复杂网络研究[J].南方人口,2014(2).

       (69)张耀军,岑俏.中国人口空间流动格局与省际流动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研究,2014(5).

       (70)刘生龙.中国跨省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4).

       (71)盛亦男.中国的家庭化迁居模式[J].人口研究,2014(3).

       (72)盛亦男.中国流动人口家庭化迁居决策的个案访谈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4(4).

       (73)齐嘉楠.流动人口离城意愿实证研究——基于北京、上海、广州三市调查的初步分析[J].人口学刊,2014,(5).

       (74)杨菊华.混合居住模式:助推流动人口从“寄居”走向“安居”[J].决策探索,2014(7).

       (75)蔡昉.农民工市民化:立竿见影的改革红利[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4(6).

       (76)林李月,朱宇.流动人口初职时间间隔及其影响因素的性别差异——基于生存分析的视角[J].南方人口,2014(1).

       (77)刘厚莲.新生代流动人口初婚年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J].人口与发展,2014(5).

       (78)和红,任迪.新生代农民工健康融入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研究,2014(6).

       (79)李钟帅,苏群.父母外出务工与留守儿童健康——来自中国农村的证据[J].人口与经济,2014(3).

       (80)石智雷,施念.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与城市融入分析[J].人口与发展,2014(2).

       (81)杨菊华等.流动人口社会融合:“双重户籍墙”情景下何以可为?[J].人口与发展,2014(3).

       (82)刘爽,梁海艳.90年代以来中国夫妇年龄差变动趋势及其原因分析[J].南方人口,2014(3).

       (83)王丰龙,何深静.中国劳动力婚姻匹配与婚姻迁移的空间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4(3).

       (84)韦艳,蔡文祯.农村女性的社会流动:基于婚姻匹配的认识[J].人口研究,2014(4).

       (85)郭志刚,许琪.独生属性与婚姻匹配研究——对“随机婚配”假定的检验[J].中国人口科学,2014(6).

       (86)郭永昌,丁金宏.中国离婚人口性别比:时期变化与空间差异[J].南方人口,2014(4).

       (87)解韬.我国成年残疾人口的婚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人口学刊,2014(1).

       (88)宋健等.稳态与失稳:家庭结构类型与家庭幸福的一项实证研究[J].人口研究,2014(5).

       (89)傅崇辉等.生活能源消费的人口敏感性分析——以中国城镇家庭户为例[J].资源科学,2013(10).

       (90)原新,穆滢潭.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居住方式差异分析[J].人口研究,2014(4).

       (91)丁志宏.我国农村中年独生子女父母养老意愿研究[J].人口研究,2014(4).

       (92)陈恩.失独群体的人口结构、城乡分布及需求差异——基于10个省的数据分析[J].人口研究,2014(3).

       (93)巫锡炜.中国教育不平等的变动趋势:队列视角的考察[J].人口研究,2014(6).

       (94)马妍.出生队列规模变动对队列成员教育成就的影响研究[J].人口研究,2014(3).

       (95)田丰,刘雨龙.高等教育对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差异的影响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4(5).

       (96)刘金菊.中国人口的教育过度:水平、趋势与差异[J].人口研究,2014(5).

       (97)陈心广,王培刚.中国社会变迁与国民健康动态变化[J].中国人口科学,2014(2).

       (98)任强,张洁羽,吕智浩.人口转变、经济发展与卫生支出增长——以人口普查为基础的因素分解[J].人口与发展,2014(1).

       (99)李建新,夏翠翠.社会经济地位对健康的影响“收敛”还是“发散”——基于CFPS2012年调查数据[J].人口与经济,2014(5).

       (100)王勇,李建民.生命周期视角下与收入相关的健康不平等分析——基于组群分析的方法[J].南方人口,2014(6).

       (101)王森.我国人口预期寿命的结构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分析[J].西北人口,2014(3).

       (102)杜本峰,张寓.我国婴儿死亡率的计算及其差异分析[J].西北人口,2014(1).

       (103)吴晓坤,王晓军.中国人口死亡率Lee-Carter模型的再抽样估计、预测与应用[J].中国人口科学,2014(4).

       (104)郑晓瑛等.人口健康测量与大数据标准研究回顾[J].人口与发展,2014(1).

       (105)郭未.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发展分析:2000-2010[J].人口学刊,2014(6).

       (106)刘爽,冯解忧.新疆民族人口空间分布的测量与分析——基于“五普”,“六普”数据[J].南方人口,2014(6).

       (107)赵俊芳,王媞.近年来我国人口学的研究热点与作者分布[J].人口研究,2014(3).

标签:;  ;  ;  ;  ;  ;  ;  ;  ;  ;  ;  ;  

2014年:中国人口统计学研究述评_流动人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