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外交的新大西洋主义取向浅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西洋论文,德国论文,取向论文,外交论文,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来,围绕伊拉克战争中的德美分歧,德国外交界进行了深刻反思,在其政策讨论中 曾出现三种意见。一是新大西洋主义的“合作性对峙”,有条件地调整对美政策,以“ 使美国修正其路线”。二是受戴高乐主义影响的“均衡对峙”,包括建立法德俄轴心, 限制美国的单边影响。三是紧密跟随美国的“老大西洋主义”路线,并伺机施加影响。 经过权衡,德国政府认为应发展新的大西洋伙伴关系。11月外长菲舍尔和总理施罗德相 继访美,努力作出与美和解的姿态,德国外交“新大西洋主义”取向日趋明显。
战后,德国外交政策长期奉行大西洋主义,与美国关系密切,但随着德国统一和苏联 威胁的消失,德国外交的大西洋主义色彩淡化。1998年施罗德等新生代领导人执政以来 ,德国外交突破一直遵循的“克制文化”,(注:连玉如:《新世界政治与德国外交政 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20—22页。)对美“独立声音”不断增强。在这种 背景下,德外交部德美关系协调员福伊格特等人自2000年倡导新大西洋主义思想,(注 :Karsten D.Voigt,“Begruendung eines neuen Atlantismus,”Internationale
Politik,3/2003.)即针对欧美分歧,主张加强平等对话和密切共同利益。布什上台后, 德对美批评不绝于耳,明确表示要成为美的“平等伙伴”,在伊战问题上德明显靠近了 法国“戴高乐主义”。近来德国又转向新大西洋主义政策,力求在欧洲联合和密切跨大 西洋关系之间寻求平衡,在传统大西洋主义和戴高乐主义之间,摸索“中间道路”。
首先,避谈多极化,大谈多边主义,以免刺激美国。过去德在多极化问题上一直较顾 忌美国,避免公开和过多谈论多极化。但今年以来,施罗德一改以往的谨慎,积极附和 希拉克的思想。在多次讲话中明确表明支持多极化的立场。然而最近德国外交界改变了 态度,表示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提多极化不现实,而且容易招致美国反感,明显是希望 改变与美国的对立局面。
其次,变“硬顶”为“软磨”。在伊战问题上,德国曾公开与美“叫板”,导致布什 和施罗德从去年5月到今年9月长达16个月未举行正式会谈,德美关系陷入空前危机。有 鉴于此,施罗德的外交智囊提出,影响美国并不一定要摆出“对立面架势”;(注:
Bernard von Plate,“Die Zukunft des transatlantischen Verhaeltnisse:Mehr als
die NATO”,SWP-Studie,Nr.S17,Mai 2003.)如果继续与美尖锐对立不仅给欧洲带来强 烈震荡,而且也将失去与美对话和影响美国的活动余地;因此有必要加强与美磋商、必 要时用适当参与的“软办法”,来影响美国。最近,德表示愿效仿二战后美援德的“马 歇尔计划”,提供资金、技术和培训协助伊拉克战后重建即是其表现之一。
第三,重申北约是联结欧美的重要纽带。德国认为,应努力推动北约在应对新威胁方 面发挥作用,处理好欧洲防务建设与北约的关系。施罗德多次强调,“北约是欧洲安全 的保障,欧洲加强共同安全与防务能力是北约的补充,是为了承担更多的责任,符合美 国利益”(注:“欧盟外交和国防部长会议:诸多分歧有待协调”,德国之声中文网,1 7.11.2003。http//www.dw-world.de/Chinese/)。
最后,以其新大西洋主义理念加强与英国和中东欧国家的沟通。一是与英国建立互信 关系。施罗德政府通过4月中旬在汉诺威与布莱尔举行的高峰会议和9月中旬在柏林召集 的法英德高峰会议对英国做了“争取”工作,使其坚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担当重任, 并与德法保持一致,原则上赞同发展欧洲安全与防务政策。二是把改善与中东欧国家的 关系作为政策调整的重要一环。德国通过德、法、波协商机制(“魏玛三角”)重点做波 兰的工作,并与西巴尔干国家加强了关系。
施罗德政府转向新大西洋主义的政策与其国内政治、经济压力有关,但更重要的是出 于欧洲一体化的长远考虑。由于统一后德国已将其兴衰荣辱与欧洲一体化紧密联系在一 起,德国的战略利益只能通过欧洲一体化来实现,因此,巩固欧洲联合趋势、为欧盟的 扩大与深化创造环境既是欧盟也是德国外交的重要目标。战后50余年的欧洲联合是在美 支持下发展壮大的,而伊战中欧美出现严重分歧使美国对西方内部出现另一“竞争极” 的担心增大,(注:Karsten D.Voigt,“Kriseoder Kooperation?Das
transatlantische Verhaeltnis im Umbruch”,20.10.2003.http://www.
auswaertiges-amt.de)如果美国有意分裂欧洲,欧洲一体化必将遇到巨大阻力,欧洲共 同外交与安全政策也将遭受挫折。同时,德国对美国抛出的“新老欧洲”之说也深感不 安。在这种形势下,倘若结成“法德俄轴心”,建立“均衡对峙”,欧洲内部将不可避 免分裂成大西洋派和戴高乐派两个阵营;如果回到“老大西洋主义”、重新追随美国不 仅会失去自主,还会损害法德轴心,因此这两种选择都不符合德国的利益。而在大西洋 主义和戴高乐主义之间进行折中调整,突出“大西洋盟友”的共同价值观,则可使德法 英等国之间密切内部协调,增强对中东欧国家的向心力。德国希望通过调整争取美国对 欧洲政治一体化的认可,通过“新大西洋伙伴关系”表明与美国的盟友关系,打消美国 对欧洲加强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的疑虑,(注:Bundesaussenminister Fischer,“
Europa und die Zukunft der transatlantischen Beziehungen”,an der Princeton
University am 19.November 2003.)消除美欧矛盾对欧洲一体化的不利影响。
德国之所以重视新大西洋主义,还因为其与美国在国际安全问题上有共同利益。经过 反思,德认为国际社会面临的主要威胁不是美国的单边主义,也不应是“极”间的对峙 ,而是国际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地区冲突以及有组织犯罪。面对四大威 胁,欧美属于同一价值体系,当前大西洋两岸任何一方都不能单独应对。而且,未来“ 全球治理”离不开美国。如果“欧美对立,世界上的大事都不好解决”,为此大西洋两 岸需要弥合裂痕,改善关系。德国期望通过新大西洋主义政策,将美继续留在包括联合 国在内的多边体系中,以解决世界性的经济冲突和政治对峙,共同发展“合作性的安全 结构。”
施罗德此次外交政策调整将产生两方面影响。其一,加强“大欧盟”的内部团结。德 国新大西洋主义外交将使德国在欧美、英法、法美以及“新、老欧洲”之间起到四重“ 桥梁作用”。在欧美关系问题上,法国和英国向来分歧较大:英国历来尊崇大西洋主义 ,维护与美特殊关系;法国在国际上则以坚持戴高乐主义著称,对美有较强的“独立” 倾向。德国的新大西洋主义政策调整将使欧洲大西洋派的影响上升,德美及欧美关系一 定程度得到缓和。此外,德国通过政策调整,一定程度弥合与这些国家在对美政策上出 现的裂痕,有利于维护欧盟的凝聚力。其二,德国新大西洋主义政策取向对美国的政策 调整有一定影响。布什政府正面临巨大内外压力,危及大选,也在调整政策、寻求合作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对美政策调整有可能影响美国外交政策的改变。通过重新强调美 国在国际事务,特别是国际安全等方面的作用和欧美共同价值等,施罗德政府与美国缓 和了关系,使欧美在反恐问题上拉近距离。此外,美国决定于2004年6月移交伊拉克政 权和同意联合国在伊拉克问题上发挥作用等与德国的政策调整也不无关系。德国积极配 合美国参与阿富汗的维和行动以及新近为伊拉克战后治理提供经援等合作意向,有助于 美国重新回到联合国多边框架内。
尽管调整后德国在外交上“反美调门”有所降低、淡化了“多极化”说法,但施罗德 政府并没放弃建立“非军事大国”(文明国家)、加强欧洲行动能力和参与全球治理的外 交目标,也未放弃欧洲联合和建立世界多边协调机制的基本立场。施罗德在9月答记者 问时谈及其“外交风格”时说得非常明确,德国对外政策有“三个坚持”:不认同先发 制人;和平解决国家间冲突,武力是万不得已的手段;世界要由多边机制,如联合国治 理,主张建立合作性世界秩序。(注:Interview mit Bundeskanzler Gerhard
Schroeder,“Fuer eine kooperative Weltordnung”,Internationale Politik,9/200 3.)德国国防部长施特鲁克在11月3日有关大西洋关系的报告中强调了国际法、多边主义 、与美平等战略对话和欧洲的行动能力等因素是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重要内涵。因此就 本质而言,德国的调整是在坚持外交目标的基础上,加强与美国协作,并“在地区和世 界安全问题上承担与其分量相符的责任”。(注:Peter Struck,Ueber“den Kern der
transatlantischen Differenzen”,Rede von Verteidigungsminister auf dem 14.
Forum“Bundeswehr & Gesellschaft”der Welt am Sonntag,in AG
Friedensforschung an der Universitaet Kassel,3.11.2003.)
可以说,德国在戴高乐主义和传统大西洋主义之间寻求的“中间道路”不是被动的“ 中庸调和”,而是为欧洲一体化改善大环境所做的积极谋略。
标签:大西洋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