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村市场为何不动?_农民论文

当前农村市场为何不动?_农民论文

当前农村市场为什么启而不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不动论文,农村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开拓农村市场已作为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的一项重大举措。然而,目前农村市场并未如期启动起来。为此,本文将以湖南为例对农村市场现状、消费潜力及阻碍农村市场拓展的症结作一剖析,以求抛砖引玉。

一、发展滞后,份额偏小

湖南是典型的农村经济大省,农业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75%,全省经济总量的60%左右依赖农村。然而,近年来湖南农村市场发展却一直不如人意。

1、农村市场发展滞后于全省平均水平

较长时期以来,湖南零售市场发展经历了从城市到县城、再到县以下农村梯度减缓的格局, 农村市场发展速度落后于城市发展水平。1991—1997年全省县以下农村市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年均增长幅度为18.3%,较同期城市增长22.6%的幅度低4.3个百分点, 除1996年外,全省农村市场零售额每年的增长幅度均低于城市。

2、农村市场份额缩小

改革初期,湖南农村市场发展较快,在零售总额中所占份额逐年上升。“七五”、“八五”期间,农村市场发展降温,所占份额逐渐缩小,县以下农村零售额占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由改革初期的40%以上,一直下降到1995年的29%;1996年比重略有回升,占30.8 %;1997年又回落到30.4%;1998年估计比重仍为30%左右。目前,农村市场尚无明显的回升迹象。

此外,湖南人均实现零售额接近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却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80%。

二、潜力巨大,亟待开发

湖南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农村,最大的市场也在农村。 当前, 湖南75%的农村人口与30%左右的农村市场份额极不相符,农民的消费需求潜力亟待开发。

1、农村市场拥有最大的消费群体

以1997年为例,湖南农村有4836万人口,如果农村人口每人一年多购买10元钱的商品,即可增加近5亿元的商品需求。据测算, 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钱的消费支出,将对整个国民经济新增2元钱的消费需求。那么,5亿元的商品消费将带动整个国民经济新增10亿元的消费需求。

2、农村市场有一定的结余购买力

农村居民的结余购买力一般表现为手存现金和储蓄存款两种形式。一般情况下,农民手中的现金代表着一种现实购买力,适当引导,即可转化为有效需求。1997年,湖南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总收入2700元,当年用于生产和生活消费支出1860元,二者相差840元。以农村人口4836 万人计算,得总额为406亿元,即全省农村市场当年形成的购买力中有406亿元被分流或结存下来,没有形成即期购买力。考虑到历年累积下来的结余购买力,这一数据将更大。

3、农村居民消费水平低,上升空间大

首先从农业生产资料来看, 1997 年湖南农村户均购买:化肥 526.56公斤,比全国平均水平少39.85公斤,低7%;饼肥0.9 公斤, 少 7.86公斤,低89.7%;农用薄膜0.87件,少2.27件,低72.3%。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主要生产性固定资产数量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汽车,大中型、小型和手扶拖拉机分别低48.8%、87.1%和78.3%。

其次从衣着消费量来看,1997年湖南农户人均消费:棉布0.12米,比全国平均水平少0.26米,低68.4%;化纤布1.66米,少0.13米, 低7.3%;毛线及毛线织品0.08公斤,少0.07公斤,低46.7%;针织衣裤 0.2件,少0.08件,低28.6%;皮鞋0.23双,少0.03双,低11.5%;洗衣粉1.18公斤,少0.12公斤,低9.2%。

最后从耐用消费品的拥有量来看,1997年湖南平均每百户农户拥有:彩电11.21台,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和城镇居民水平低59%和 88.2%; 洗衣机6.98台,分别低68.1%和92.6%;摩托车4.44辆,分别低59.2%和44.3%;电冰箱3.447台,分别低59.5%和95.8%;照相机0.76架,分别低63.1%和97.5%;自行车97.38辆,分别低31.4%和29%; 缝纫机41.02架,分别低35.9%和9.4%。

三、“源头”受阻,环境制约

1、农产品卖难,价格下降,遏制了农民消费需求的合理增长

湖南作为农业大省,80%以上的农户以农业收入为主。而近年来农产品“卖难”,流通环境不畅,加上少数地方粮食、棉花、烤烟等农产品收购压级压价,生猪定点屠宰变相克扣农民,垄断市场,阻碍了农产品的合理流动,致命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全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与上年对比,1997年下降4.7%,1998年上半年下降6.9 %, 三季度下降10%。由于农副产品收购价格下降,农民增产难增收,预计1998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持平略减, 其中出售农副产品人均将减少收入150多元。农民收入减少,消费能力弱化。1998年前9个月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支出1462.42元,减少6.1%,其中生产费用支出和生活消费支出分别减少12.5%和3.1%。

2、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扩大, 影响了农民购买力增长和农村市场的发展

农村市场包括消费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两个部分,市场变换在很大程度上是工农产品交换。近年来,尽管化肥、农药、饲料、农机以及部分工业消费品价格稳中有降,但相对于粮食、生猪、棉花、苎麻、烤烟等农产品来说,价格仍然不便宜。1988—1997年的10年间,湖南省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除1995、1996年外年年存在,累计扩大19.2%。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的存在,一方面影响农业的比较效益偏低,收入减少,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另一方面工农产品的不平等交换,也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农村居民的实际购买力,抑制了农村市场的启动。初步测算,过去10年因价格“剪刀差”和其他原因,全省农民实际损失收入在400亿元左右。

3、农民负担仍然较重,削弱了农民的购买力

据省农调队98年4月份对湘阴、资阳、南县、安乡等4个县区5 个乡镇的农户调查,近些年来,湖区农民人均各项税收负担60多元,乡统村提费90多元,各项集资摊派费20多元,义务工、积累工人均18个,排渍防洪等共同生产费人均100多元,各项负担合计近500元。

4、收入两极分化,财富过分集中, 少数有钱的高收入户消费已饱和,绝大多数农民想消费又没有购买能力

农村市场虽然消费潜力很大,但由于农民财富过分集中,真正有购买能力的只是少数农民。大多数农民收入水平低,储蓄少,购买力弱,有效需求不足。据省农调队抽样调查,1997年全省农户按纯收入分组,2000元以下的低收入组户数的比重占54.8%,处在这一层次的居民,消费仍未摆脱以生活必需品为主的生存型消费模式,而4000元以上的高收入组户数比重不到5%。1998年前9个月全省农民按现金收入分组,2 %的农民结余购买力为负数(即负债),63.7%的农民的结余购买力在平均水平以下,而20%的高收入农民却占有整个农民期末存款的79%和期末手存现金的65%。也就是说,20%的农村高收入户掌握了65%以上的货币财富。收入分布中的巨大断层造成购买力悬殊,要买的人买不起,买得起的人又需求饱和,从而直接导致消费断层的产生,加大了开拓农村市场的难度。

5、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农村市场的需求, 限制了农村市场的消费空间

当前,从收入水平上看,农村居民落后城镇居民6—7年;从大件耐用消费品拥有量看,农村居民至少落后城镇居民10年以上。当城镇居民对电脑、电话、空调器、高级音响、VCD 以及新一代电器产品消费趋于普及发展的时候,农村居民对彩电、电冰箱、洗衣机等电器产品的消费才刚刚起步。时下,农民选择商品的普遍标准是价廉、物美、耐用,而当前许多工业、商业企业不注意研究农村市场需求的特点,不少产品不适应农民的消费特点和农村的消费环境。以农村市场家用电器这一潜在的消费热点为例。近年来,政府一直强调要重视开拓农村市场,但真正专门针对农村消费特点设计生产的价值低廉、功能简单、使用方便、适应农村环境的耐用消费品并不多。又如各地为开拓农村市场,送货下乡,往往是高档旅游鞋、皮鞋、化妆品、烟、洒等城里人用的商品多,而结实耐用的防滑鞋、几毛钱一盒的擦脸油,耐脏耐用的草帽、斗笠等适合农村的商品少。个别地方更有甚者,把农村当作倾销滞销商品和伪劣商品的场所,等等。

6、农村消费环境落后,制约了市场的开拓

农村基础设施严重落后,停电、电视信号覆盖面低、电价过高以及供水、通讯联络落后等问题突出。同时,农村商业网点很不健全。初步测算,75%的农村人口拥有的贸易企业单位(商业网点)不到30%。大中型企业(商店)不到3%;加之,农村交通不太便利, 商品信息不灵,产销之间的联系不够畅通,购买、使用、维修、售后服务均不方便,使农民对大件耐用消费品的购买和使用放心不下。

四、正本清源,促进消费

农村市场启而不动的关键是农民购买能力有限以及消费环境和消费空间受到限制。为此,我们建议启动农村市场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的购买力水平

一是加快产品品质的改良,提高农产品的优质率。湖南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究其主要原因是质优者量少,量多者质劣。据测算,1997年湖南省农产品的优质率只有38.9%。也就是说,农产品有一半以上因质次很难卖出去或卖不出个好价钱。根据湖南农产品的特色,改良品质的重点是粮食、生猪、水果。二是搞活流通,打开湖南农产品的销路。要鼓励和组织广大农民、下岗工人参与流通,组建农产品产销合作组织,采取联户运销、挂钩定购、代购代销、合同购销、期货贸易等多种形式销售农产品。要切实解决农产品流通中关卡多、税费重等问题,促进农产品的外销。加快国有、集体流通企业的改革步伐,发挥其促进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作用。三是采取招商引资、股份合资、群众集资和企业转向等多种形式,积极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围绕粮食、生猪、蔬菜、水果、烤烟、竹木、油料等农产品的深加工,培植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把解决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产品“卖难”有机地结合起来,改变湖南以销售原料和初级产品为主的不利局面,实现农产品的增值。四是加大对农业和乡镇企业的政策扶持,保证农业和非农产业的稳定发展,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提高农民收入。

2、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的购买能力

一是把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好坏作为考核各级各部门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标准,明确一把手负总责。二是设立和公开投拆电话,加强对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对农民负担问题的诉讼,免除诉讼费。三是尽快解决大部分地方农村税费负担按人头摊派的现象,逐步实行按收入状况来负担税费,以缩小农户之间的收入差距。四是建立健全农产品价格风险保护机制,加强以农业生产资料为龙头的农村工业品价格的控制和管理,加大农业投入和科技推广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逐步缩小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五是切实贯彻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对水利建设和水毁工程修复用工,要改变过去那无偿派工的做法,适当地进行有偿补助。

3、保护农民权益,合理引导消费

一是坚持打击和查处农村市场的假冒伪劣商品,加强农村市场商品销售的售后服务工作。二是坚决落实粮食顺价销售和生猪定点屠宰的政策,严禁少数地方执行政策走样,收购压级压价,变相克扣农民。三是根据农民一家一户购买能力有限的特点,尝试开展一些大宗商品消费,特别是农村具消费的贷款业务,直接启动消费。四是根据农户的消费需求,组织价廉物美、经济耐用的工业品下乡销售,对积压商品可实行企业与供销社联合削价销售,政府免收各种税费,让利于民。

4、适当加快农村人口城市化进程,大力发展小城镇

一是通过增加“非农”就业,减少农业人口,增加人均耕地面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动农民收入的增长。湖南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八十年代曾一度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九十年代初却开始慢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湖南非农产业劳动力比重仅为22%左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约8个百分点,低于东部沿海地区约30个百分点, 农村劳动力转移大有文章可做。二是通过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提高农村人口的生活质量和购买能力。 目前, 农村人口的购买力仅相当于城市人口购买力的42%,如果城市化进程每年递增1%,近一、二年内年均转移50 万农业人口,那么仅城市化进程一项每年就可形成12.5亿元的购买力。三是在发展农村小城镇的过程中,规划建设农村现代化商业设施,工商联手将名品、名店销售体系延伸到农村,逐步搞好农村市场建设,疏通产销渠道,加强商品信息宣传和需求信息反馈,为农民购买、使用、维修商品提供方便,让农民购物放心。四是通过发展小城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改变农村消费环境。

标签:;  ;  ;  ;  ;  ;  ;  

当前农村市场为何不动?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