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七八糟的“花”正变得痴迷:“爸爸的花不见了”,准备教材_爸爸的花儿落了论文

乱七八糟的“花”正变得痴迷:“爸爸的花不见了”,准备教材_爸爸的花儿落了论文

乱“花”渐欲迷人眼——《爸爸的花儿落了》备教资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落了论文,花儿论文,爸爸论文,迷人眼论文,资料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最有争议的文体

单就文本本身而言,我们可以把它当作散文去读。虽然这是作者的自传体小说(林海音本人曾表示不反对别人将其列为“自传体的小说”)。文中多次出现了“英子”的称呼(林海音原名林含英,小名英子),这是作者的影子,正如鲁迅先生在他的许多小说中也有“迅哥儿”的说法一样,虽然这样的称谓并不足以说明这就是写的真实的自己,但这样写更能增加小说的真实性、历史感。因此,就文体的特殊性来看,本文既是小说又是散文。从其回忆“旧事”,自叙童年生活的笔触来看,多少具有散文的形式风格。其实,文章是散文还是小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学生能否真正读懂,既是从小说的角度,又是从散文的角度,还可从诗的角度,能读出叙事作品的线索结构,读出叙事作品的独特语言,读出叙事作品的诗一般的意境。

最明显的一条主线

目前普遍认为全文有两条线索,从人物的角度去说,一条是“我”的活动线(这是实线,明线),指“我”参加毕业典礼的活动始末,一条是爸爸的活动线(这是虚线,暗线),指回忆爸爸的往事活动。

如果从物的角度去思考,笔者倒认为全文是以“花”为一线贯穿始末的,把“我”和“爸爸”的活动融合在一起。文章以写花开始,以写花结束。文章开头写道:“我的襟上有一朵粉红色的夹竹桃,是临来时妈妈从院子里摘下来给我别上的,她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文章还多次写到花:“爸爸是多么喜欢花。……他回家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浇花。那时太阳快要下去了,院子里吹着凉爽的风,爸爸摘一朵茉莉插到瘦鸡妹妹的头发上。”“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这样说来,全文线索是虚实相交,一线贯通,摇曳多姿。由此带来全文的层次之间是水乳交融,几乎分不清层与层间的明显的界限,比如第31、32段到底该放在哪个层次里(因为本段中现实与回忆是交织在一起的)?真的是有点为难学生了。

最朴实的语言

林海音文章的语言风格一贯是很朴实的,她用口语化的语言向我们娓娓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这可能与她的生活经历和作品是站在小孩子的角度来写的有一定的关系。小说以一个小女孩的口吻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孩子在失去父亲的一瞬间成长与成熟的历程。全文语言的特征有四:一是句子短促,一个字的,两个字的,三个字的,四个字的,五个字的……比比皆是,这与儿童的语言特征相吻合。二是口语化,文中运用了大量的生活口语,如“那时太阳快要下去了”,若是成年人通常至少会这样表达:“那时太阳快要落山了。”在写到“我”要穿衣上学时,作者写道:“我上学不但要晚了,而且要被妈妈逼着穿上肥大的夹袄,(是在夏天!)”其中的“是在夏天”活脱脱写出当时“我”的极不情愿的心态,是情急之下的脱口而出。三是语言思维的跳跃性,因为是小孩子的视角,就要考虑到是小孩子的思维,不像大人那样思维严密,如——

陈家的伯伯对爸爸说:“老林,你这样喜欢花,所以你太太生了一堆女儿!”我有四个妹妹,只有两个弟弟。我才12岁……

这几句话在跳跃的思维中呈现,与前面陈伯伯的话相得益彰,且含无限言外之意。四是在朴实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粘带着自然的情感。如:“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这是小孩子在快要离开母校,离开老师时,很自然地道出的心声!一切全是发自内心的,毫不做作,饱含真情。

最有内涵的“花”

根据林海音同题小说改编的电影《城南旧事》,也是以“淡淡的哀愁,浓浓的相思”为基调,采用串珠式的结构方式,串连起三段并无因果关系的故事,形成了一种以心理情绪为内容主体,以画面与声音造型为表现形式的散文体影片。同时,影片又辅以舒缓的节奏,象征、含蓄、对比、重复等艺术手法,创造出一种近乎中国水墨画般的宁静、淡泊、简约的意境。本文也如电影一样,以“花”为一条主线,“花”如空气一般弥漫在文中,它如泣如诉,如解人语。开头“我”戴花参加毕业典礼,妈妈说:“夹竹桃是你爸爸种的,戴着它,就像爸爸看见你上台一样。”于是回忆起爸爸的病来,接着又忆起爸爸爱花的禀性。结尾写石榴花自己掉下来,夹竹桃垂落了,“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花的盛开、衰败与人物的命运构成了和谐的一体,如诗歌中的意境一般,读之令人感动与忧伤。

如果我们再细细品味一下文中的“花”,我们还可以品出如下的味来。

1.花是爸爸的化身。如前所述。

2.花还是“我”的象征。本文写出了“我”成长的过程,也如花儿一样绽放生命历程。爸爸关心“我”,是真正意义上的关心与爱护。“我”的健康成长一如花朵一样需要历经风雨,文中反复写了爸爸的几句话:“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与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闯练,闯练,英子。”虽然“爸爸的花儿落了”,但“我”成长了,如同花结果了,成熟了。从这个角度去谈,我们还可以认为本文还有另一条很明显的线索——“我的成长”。“我的成长”是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代价的,但爸爸花一样的生命却在“我”的身上得以延伸。这样看来,“花是爸爸的化身”与“花是‘我’的象征”就融为一体了。

3.花作为映衬而存在。它映衬了爸爸的性格特征,以其柔韧的特性衬托了爸爸刚严慈爱的性格。当“我”不上学时,他毫不客气地打了“我”——这是爱“我”呀。为了叔叔给日本人害死的事,爸爸急得吐血了——这是气愤呀。当然爸爸也有其慈爱的一面,当“我”上学没有穿棉袄时,他是赶紧把棉袄送到学校去;当他下班回到家,是“唱着歌儿走到后院来。……摘一朵茉莉插到瘦鸡妹妹的头发上”。——这是爱美呀。

最有可能忽视的几个问题

1.“过了一会儿,妈妈进来了。她看我还没有起床,吓了一跳……”为什么妈妈会“吓了一跳”?此处细节可以想见爸爸在平时对小孩的要求是多么的严格,容不得偷懒,容不得“失职”(在爸爸看来,不上学就是小孩的失职)。也可见妈妈性格的温顺贤良与慈爱。“吓”字的内涵太丰富了。

2.“我”为什么称厨子老高为“老高”?若是小孩这样称呼有违常理。而作者这样写是为了证明“我”已长大了,是大人了。从这个角度去解释,才令人信服。不然的话就会误认为“我”是无礼的小孩,且不合情理。

3.文中的几处“不把我当小孩”。文章第44段:“这些人都随着我的长大没有影子了。他们是跟着我失去的童年一起失去了吗?”这里的疑问很值得探讨。宋妈对“我”说:“英子,你长大了,可不能跟弟弟再吵嘴!他还小。”——在宋妈看来“我”长大了,不能跟弟弟妹妹吵就是长大了的标志。兰姨对“我”说:“英子,你长大了,可不能招你妈妈生气了!”——在兰姨看来,不招妈妈生气就是长大了的标志。蹲在草地里的那个人说:“等到你小学毕业了,长大了,我们看海去。”——在这个人看来,长大了就是要读书,要到外面更广阔的天地去闯。而爸爸不把“我”当小孩看,更是独特,他是让“我”独自去做一件理应大人做的事,“寄钱给在日本读书的陈叔叔”,他鼓励“我”:“不要怕,英子,你要学做许多事,将来好帮着你妈妈。你最大。”——在爸爸看来,“长大”了,就应该帮着妈妈做事,同时也暗含着爸爸的良苦用心,他知道他可能活不久了。“我”就是在这些人的叮咛和离去中长大成人的。

标签:;  ;  ;  ;  

乱七八糟的“花”正变得痴迷:“爸爸的花不见了”,准备教材_爸爸的花儿落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