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1979-1998)

福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1979-1998)

夏维奇[1]2001年在《福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1979-1998)》文中提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是当代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本文以中国改革开放廿年福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这一重大实践活动为研究对象,着重对其发生发展的背景、进程、特征、动因、影响及局限等方面作较为深入的探讨,揭示出福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福建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本文认为:改革开放廿年福建准确把握历史机遇,充分发挥现存优势,努力克服自身局限,有效地利用了外商直接投资,成功地探索出走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道路。这对经济落后区域如何寻求适合自身特点的经济发展战略模式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夏维奇[2]2003年在《福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局限、成因及对策》文中研究指明利用外资,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合作,走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是当代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立足省情,抓住机遇,解放思想,大担提出利用外资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探索外向型经济发展道路。20年来取得巨大成就。但由于一系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福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亦存在较大局限,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防碍其对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的充分发挥。及时探讨福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中的局限及成因,并提出相应对策,这在我国经济建设重心战略大转移及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尤显必要且紧迫。

尤惠[3]2003年在《论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选择》文中指出一、写作目的自改革开放之初正式确立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思路,我国吸收外资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其走势的政策导向性清晰可见。同时,当前西方直接投资理论的着眼点多是从作为主要投资国的发达国家的利益和决策出发,而吸收外资的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政策选择很少提及。因此,文章试图在建立兼顾投资方与引资方的优势互补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从投资系统要素的角度,分析我国利用外资的政策选择及其效应,并作出预测与建议。二、主题思想作为处于经济转轨时期的发展中大国,政策选择在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过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必须保持其指导思想的前瞻性;同时,外商直接投资带有很强的实践性与动态性,因而相应的外资政策有必要不断完善,在发展过程中及时解决发展所引起的政策“缺位”与“过位”问题。特别是在入世后,要保持现行外资政策宏观层面的相对稳定性、连续性、可预期性和微观层面的相机决策性、可操作性,使之既与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相配套,又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趋势相协调。叁、论文框架全文由前言及一至四章共五个部分构成,其框架为:引出问题(前言)——>理论构架(第一章)——>政策分析(第二、叁章)——>预测建议(第四章)四、内容概要第一章 理论构架:国际直接投资的优势互补理论第一节——西方国际投资理论分析。西方投资理论多局限于研究投资方优势与投资领域,只能称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直接投资是投资方与引资方两个主体双向行为合一的现象,只有<WP=3>在兼顾双方利益的基础上同时协调双方投资与引资的原因、条件及对象等问题,才能使之有效实现。第二节——优势互补理论的提出。借鉴西方投资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的合理内核,指出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内容应包括投资有效发生的原因、条件、环境,其总体框架是兼顾投引资双方的,由组合系统、运行系统、环境系统叁部分紧密构成的模型体系。同时,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我们发现优势要素的研究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系统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构成企业优势的要素相应可分为叁大类:组合优势要素、运行优势要素、环境优势要素。因此,优势互补理论应是涉及具有目标差异和要素差异的投资方与引资方双方投(引)资原因、条件和环境并成功关联的,以优势要素为内容的系统。这一系统使投资企业取得新组合的竞争优势,并通过双方共同管理协调和外部环境适应配合使组合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作用。第叁节——国际直接投资优势互补设计思路。在叁个系统和优势要素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势互补理论应用的思路和原则设计。对我国来说,吸收外资是为了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生产、营销等方面的优势要素以增强竞争优势,优势互补理论可以作为引进外资工作的一条指导原则和检验标准,从宏观上和微观上加以引导和衡量。特别是从宏观层面来讲,国家优势最终可体现为政府行为特征(主要是外资政策)的直接效应以及国家发展过程中政府行为对其他环境要素的间接效应,协调合理的配套政策可以给我国带来一整套有形(产业升级、出口加强、税收增长等)和无形(规模经济、技术扩散、人力资源开发等)的效益。第二章 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演变及理论分析第一节——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演变。中国自改革开放至中美入世谈判协议达成,引进外资政策经历了几个大的转变,对投资方式、产业结构、地区分布的政策调整均由低级向高级转变,也就是优势互补系统中以政府行为要素和市场要素为主的环境优势要素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渐进过程。此过程中,整套外资政策体现出鲜明的出口导向和技术导向,但技术导向的政策效果不如出口导向明显。<WP=4>第二节——“出口导向”、“技术导向”的理论分析。引用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来说明一个国家通过制定、调整、完善相关的产业政策,并辅之配套的外贸、外资政策,以调整产业结构,可以加速生产力发展水平,提高竞争力。就我国的外贸政策而言,带有极强的幼稚产业保护色彩。文章通过对幼稚产业保护和战略性贸易政策进行分析比较,来说明现行贸易政策的产业政策实质。就我国的外资政策而言,一方面,其技术导向使外资流入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体制的转型、管理水平的提高和技术的进步;另一方面,其出口导向使外资不仅带来贸易量的净增,而且利于优化出口结构,间接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第叁节——外资与贸易内在联系的理论分析。外资对贸易存在替代效应、创造效应、补充效应和市场扩张四重影响。对东道国来说,政策引导下的外资不仅可以直接和间接地带动出口规模的扩大,促进出口额的净增,而且还会对出口结构的优化产生积极影响。第四节——外资对中国出口贸易的影响。外资通过多种渠道影响着我国的出口绩效,从而对进口替代、产业转换和产品出口升级等产生积极作用。第叁章 入世后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选择中美入世协议达成后,我国调整了利用外资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对利用外资的法律、领域、方式、税收等政策措施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变动,以逐渐同国际投资规则接轨。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外商也因此调整

滕家国[4]2000年在《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及其主要特点》文中指出利用外资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外开放国策的基本内容,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一。1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方针政策指导下,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大规模发展和质量与效益的不断

吴永红[5]2002年在《跨国公司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文中认为当今世界,跨国公司在经济全球化中发挥着原动力和加速器的作用,跨国公司投资对东道国及其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凸现。跨国公司的本质特征是跨国直接投资,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是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之间的双向互动行为。跨国公司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东道国产业结构的演进和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通过对东道国区域经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的影响,进而促进东道国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我国“西部大开发”中,大力引进和有效利用跨国公司投资,是促进西部地区跨越式发展,缩小东西部差距,实现区域经济非均衡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从梳理跨国公司投资理论和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入手,对跨国公司投资的概念进行了阐释,分析了跨国公司投资在东道国的区域经济效应,总结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投资的新特点,以及对中国投资的战略调整,针对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变化,探讨利用跨国公司投资调整我国产业结构和经济空间结构的主要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入WTO后我国扩大引进跨国公司投资的对策措施。

郑宇植[6]2001年在《中国环境污染与投资、贸易、GDP的关系》文中研究表明环境问题与经济水平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即与工业化水平、人均GDP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在前工业化时期,以农牧业为主,故工业污染少。但由于经济不发达,人均GDP低,往往由于不合理耕作、过度的放牧和砍伐,从而造成生态平衡的破坏。进入工业化初期,由于技术落后,原料和能源的消耗大,人均GDP尚低,环保意识也差,这时一方面工业污染物质排放量很大,另一方面防止和治理的能力却很低,故其后果是污染严重,环保问题突出。当工业化日益发展趋向成熟,特别是进入了后工业化社会,不仅产业结构得到提升,而且采用清洁技术、信息技术,故工业排放量减少。随着人均GDP的上升,居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日高,社会舆论强调保护环境,政府财政预算用于环保的开支增加,故对污染的监测和环境的保护能力都提高了。由此可见,环境污染与经济水平(以人均GDP为主要标志)有着倒置的“U”字形(inverted-U)关系。 但是仅仅一般地了解“U”字形的关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深入了解各个地区各种污染物质的排放与人均GDP(即经济增长水平)之间的具体的数量关系,确定其曲线的具体形式和转移点的位置,即工业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人均GDP上升到一定的高度,随后工业污染反而转向减少,出现环境质量转向改善的趋势。确定上述的数量关系、曲线形式和转移点,对制订治理环境的政策措施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借鉴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在EKC(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理论的基础上,加入贸易和外国直接投两个独立变量建立叁个模型(0、Ⅰ、Ⅱ)。然后再在上述叁个模型中,分别用废水、废气、二氧化硫、固体废物作为依存变量,反映四者的排放与经济增长水平(人均GDP)的关系。 按东、中、西叁大地区的人均GDP来说,东部为10000元以上,西部为5000元以下,中部则介于二者之间。它们的Ekins环境评价相对值是中部既低于东部,也低于西部。东部工业发达,污染物质的排放量比中部和西部都高,有的甚至高出很多,但是东部居民的环保意识相当高,而且,由于经济上比较富裕,投入环保治污的费用也很大,故Ekins环境评价相对值也较高。西部地区人均GDP虽然低,但是,工业化也相对落后,故绝对的排污量也较低,结果Ekins环境相对评价值仍高于中部。至于中部,它们的工业不及东部发达,但近年来发展较快,而且,其中有不少污染严重的工业,结果虽然人均GDP高于西部,而Ekins环境评价相对值却比西部还低。为了改善环境质量,东、中、西部都必须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环保投入,而对中部地区来说更为迫切,要在继续发展工业化,不断增强环保意识的基础上,采取更合适的的政策,扭转环境恶化的趋势。 关于废气、二氧化硫的模型:北京、上海、广州的人均册P与废气、二氧化硫排放量之间的关系表现为“inverted-U”字形曲线,但其它地区却表现为“J”字形曲线。原因是中国制成品出口增长很快,刺澈了加工制造业迅速发展,而环保治理却跟不上,结果空气污染严重。这说明贸易变量在模型中具有负面的彤响。外商投资变量与污染物排放除山东、江苏少数省份外,在大部分地区也有显着的相关性。二氧化硫与人均GDP之间有“inverted-U”的曲线形式,而且,空气污染物质与人均GDP曲线的转移点位置比其它曲线要高,这意味着空气污染物质和二氧化硫要在人均GDP很高时才会开始转向减少。 关于废水、固体废物的模型:大部分地区人均GDP与废水、固体废物排放有显着的相关性。但东南沿梅和西部地区的相关程度要低一些。 政策建议:(止)制定适合中国的环保政策:目前所使用的环保政策本身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由于发达地区城市化和产业发展较快,除了已实施的政策以外,还应加强二氧化硫收费政策等和排污交易、保险、责任赔偿等间接政策。对于中部地区和不发达地区,不但要加强直接政策,还要加强征收生态环境补偿费等的间接政策2(2)在积极引入外商投资时,要考虑环保政策,使各个地区建立有特色的产业结构:东部地区应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坚诀淘汰一批技术落后、环境污染、浪费资源的生产设备,以大中城市和现有经济开发区为依托,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精深加工制造业以及高附加值的出口产业。中部地区和环渤海、东南沿海的落后地区在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以及能源、原材料基地建设的基础上,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加强对区内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西部地区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切入点,不断加强改革开放的步伐,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科技和救育,全面改善劳动者素质,稳步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步伐;(3)考虑加工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环渤海、东甫沿海的发达地区和长江叁角洲地区的环境不但受出口变量的正面影响,受进口变量的正面影响。其它地区的污染受到进口变量的负面影响。所以,要进一步调整外商投资领域的产业结构与地区导向;禁止引进严重污染环境又缺乏有效治理?

刘振聚[7]2003年在《中国利用外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1978年以来,中国政府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利用外资的方针政策,逐步完善外资政策体系,扩大开放领域,吸引外资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鉴于外资已经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探讨中国的外资政策及应对战略便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中国利用外资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中国利用外资的历史分析,对中国利用外资及外资法律体系的形成进行了历史阶段划分,阐述了目前中国利用外资的主要特征,研究了外资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分析了中国成功利用外资的原因和入世后所面临的挑战。全面研究了中国利用外资的法律政策体系,对中国入世前的外资法律政策体系进行了概要论述,并着重阐述了中国迎接入世所做的政策调整。分析了中国入世涉外经济制度改革对外资企业投资活动的影响,总结了企业对“入世”以来中国改革效果的评价,对中国吸收外资的增长趋势进行了展望,并且指出了外资企业投资活动的新特点。最后,对新世纪中国的利用外资政策进行了展望,对中国政府利用外资发展战略提出了政策建议,并且对新世纪中国利用外资政策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和预测。

胡日东[8]2000年在《福建省外商投资的经济效果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研究福建省外商投资的经济效果问题,基本思路是利用相关统计数据,分别从外资对GDP增长的直接和间接贡献两个方面并结合经济计量模型对福建省改革开放以来外商投资的整体状况进行评价。研究结果显示:福建省外资投资是有效的、作用是明显的,外资投资有利于福建社会经济的发展。

丁振强[9]2003年在《闽台区域农业交流与合作研究(1979—2001)》文中研究说明2001年11月11日中国大陆与台湾先后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由此两岸农业都将面对国际农业的激烈竞争。现今两岸农业发展处于不同的层次,农业资源禀赋差异很大,大陆拥有丰富农业资源和相对低廉农业劳力,而台湾农业在资金、技术、市场制度面上都比大陆略胜一筹,这使海峡两岸农业具备广阔的合作空间。 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不论是在深度上亦或广度上都已取得很大的发展,农业合作带给双方的经济实效令人鼓舞。尤其福建地区长期以来一直是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的重镇,福建在对台农业科技交流、农业经贸合作,以及两岸农业学术交流和人员互访等方面,其规模、层次、水平都跃居于大陆各省前列。为此,系统回顾与总结过去二十多年闽台农业交流与合作的历史活动与内在规律,在当前WTO框架下对两岸如何更好地实现农业合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论文的研究是建立在《福建农业引进二十年(1979—1998)》一书中对台统计数据的权威、系统、全面的基础上,并尽可能详细地收集各方面相关信息,包括地方志、调研报告、内部文献、学术论文集等。在回顾历史上两岸农业往来的基础上,力争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地描述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闽台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的历史事实,并从海峡两岸政治现实出发,借鉴有关经济学和博弈论等学科的基本理论,运用实际统计数据进行严密规范的实证分析,以便更客观地反映出闽台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的变动趋势,及其对两岸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影响。全文共分八章: 第一章是导言。阐述本论文研究的意义、方法和研究重点,并介绍相关研究动态。 第二章是回顾历史上海峡两岸农业传播与交往,包括大陆先进农业科技向台湾地区传播以及两岸农业经贸往来。综述海峡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的历史过程和渊源关系,旨在更清晰地说明和透析当前闽台两岸农业合作的历史动因。 第叁章和第四章是把20世纪70年代末至2001年的当代历史时期划分两个时段,分别描述闽台农业交流与合作历史事实及分析其内在规律。内容包括叁部分:1.农业科技交流——福建对台农业品种、农业设备和技术的引进;2.农业经贸合作——闽台农业贸易、台湾对闽农业投资;3.闽台两岸农业学术交流和人员互访。 第五章是对福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包括福州试验区和漳州试验区的建设现状、成效、动因和存在问题进行论述和分析。 第六章是建立在前述内容的基础上,总结二十多年来闽台农业交流与合作的成效,并深入分析其动因与制约因素。 第七章是论述wTO对l阂台两岸农业发展的影响,以及两岸农业合作对海峡经济区一体化进程的影响,并提出在wTO框架下如何更好地实现j*1台区域农业合作的博弈思考. 第八章是全文的结论,总结二十多年来闺台农业交流与合作的特征,并提出作者的观点.

韩继云[10]2000年在《1989~1998:中国资本外逃实证分析》文中指出近几年资本外逃的规模急剧扩大 ,已严重威胁到中国经济的安全与发展。运用国际理论界对资本外逃所给出的定义与测算模型 ,测算 1989年~ 1998年中国资本外逃的总量 ,对此作出细致、必要的分析比较 ,对中国资本外逃的成因与负面影响进行讨论 :中国资本大规模外逃已形成巨大隐患 ,不能排除它在某些时候恶化的可能 ;不消除外汇黑市和骗汇、逃汇、套汇 ,中国资本大规模外逃就不可能被杜绝。由此战略性提出对策措施

参考文献:

[1]. 福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1979-1998)[D]. 夏维奇. 福建师范大学. 2001

[2]. 福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局限、成因及对策[J]. 夏维奇.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3

[3]. 论我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政策选择[D]. 尤惠. 西南财经大学. 2003

[4]. 外商对华直接投资的发展及其主要特点[J]. 滕家国. 经济评论. 2000

[5]. 跨国公司投资与区域经济发展[D]. 吴永红. 四川大学. 2002

[6]. 中国环境污染与投资、贸易、GDP的关系[D]. 郑宇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01

[7]. 中国利用外资研究[D]. 刘振聚. 北京化工大学. 2003

[8]. 福建省外商投资的经济效果评价[J]. 胡日东. 黎明职业大学学报. 2000

[9]. 闽台区域农业交流与合作研究(1979—2001)[D]. 丁振强. 南京农业大学. 2003

[10]. 1989~1998:中国资本外逃实证分析[J]. 韩继云. 经济经纬. 2000

标签:;  ;  ;  ;  ;  ;  ;  ;  ;  ;  

福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1979-1998)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