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物教学的主要灵感来源_dna论文

论生物教学的主要灵感来源_dna论文

试论生物学教学灵感产生的主要来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生物学论文,试论论文,灵感论文,来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件编号:1003-7586(2008)12-0011-02

众所周知,一位教师在不同的平行班级讲授同一个课时内容,往往出现不同的教学场景,这是为什么?

备课时所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时与课堂上实际教学活动大相径庭,这又是为什么?

此外,同样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流程,让不同的教师去执教,也存在高低之分,教学效果昭然有别。那又是为什么?

我想这三个问题都与不同的教学环境有关,而教师处于不同的教学环境所迸发出的教学灵感是不同的。

所谓教学灵感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各种异乎寻常的偶发事件,敏感地洞察学生的思维,快速调整教学方案,采取新的教学措施,灵活而巧妙地驾驭课堂教学进程的能力。教学灵感也是教师观察的敏锐性、思想的深刻性和灵活性及意志的果断性有机结合时的所作所为。这种灵感不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更不是神赐天赋,而是在长期的寻求探索中“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那么,教学灵感是从哪里来的?对于这个问题,有不少文章里谈到了,它来源于教师的文化底蕴、长期教学经验的沉积、爱心的奉献精神等。下面仅从生物教学的角度去思考教学灵感产生的主要来源。

1 营造紧张而又激情的教学氛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者一腔热血,满怀豪情,听者津津乐道、全神贯注,教学双边活动和谐协调,课堂气氛融洽。在这种教学环境中师生的思维达到最佳状态,教学灵感油然而生。

例如,有一次,我在讲授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多媒体屏幕上一步一步地重复着科学家的实验过程,正当师生共同分享孟德尔重大成果发现的喜悦之际,提问:“F[,2]中有哪些类型是亲代具有的?”学生齐答:“绿色皱粒和黄色圆粒。”“哪些类型是亲代不具有的?”学生齐答:“绿色圆粒和黄色皱粒。”这时有个学生感到困惑,立即站起来问:“既然生物的特征和性状是可以遗传的,豌豆的性状也就应当表现出前后代相同或相似,为什么这里前后代的性状又出现如此不同呢?”。此时此刻,我始料未及,忽然灵机一动,充满激情地说:“大自然就是这样奇妙啊!遗传中有变异,变异中有遗传,生物正处于这一对矛盾之中不断向前发展。”

又一次,我利用发现法讲基因与性状的关系时,学生神情专注,兴趣盎然。讲完之后,学生仍然余兴未尽,此时此刻,我的情绪高涨,思维进一步升华,临场尽情发挥,就补充说“任何物种的遗传体系都含有许多基因,在个体发育过程中,这些基因真正处于工作状态的占极少数,其余大部分处于关闭状态。特定发育阶段将开启特定的基因,由它们施展影响,并关掉不相干的基因。正是由于不同基因顺序开启和关闭,才使得个体发育按照慎之又慎的程序进行,有条不紊,并最后得到完美无缺的生命整体。那么,在此过程中,究竟是谁在指挥着这个繁琐的程序呢?这些都是分子生物学家尚待揭开的秘密。一旦开启和关闭的技术掌握在人类手中,将会导致生命科学的真正革命。譬如说,如果将某人在青年阶段的发展进程减缓下来,于是该人将会在这一时期停留较长时间。也就是说那人将在青年时代尽情享受青春之美,过着健康、活泼、奋发、有为的日子,不知道衰老为何物,这将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呀!”此时,观察学生脸部表情,个个喜形于色,兴奋不已。

因此,在紧张、突发的情况面前,教师可以急中生智,及时改变教学手段,使教学推向新的高潮。

2 吟诵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

生物学虽然是一门自然科学,但是各种生物的生命活动所表现出来的形形色色的奇妙现象,却早已被许多文人墨客所歌咏、所称赞,给人们留下了许多不朽的作品。教师如能熟记成诵这些名言(诗、文)、警句、谚语、格言、朗朗上口的对联、佳句等,在课堂上讲到精彩处自然会浮想联翩,增加人文气息,陶冶学生情操。例如,讲根吸收水和无机盐时,当吟:“小孩无奶不胖,庄稼缺肥不壮;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还有“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这样让学生在欢笑中领悟到施肥的重要性。讲条件反射时,教师会想到“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望梅止渴”、“画饼充饥”、“谈虎色变”。

在谈到生命起源时,教师联系到“腐草化萤”、“朽木化蝉”、“白石化羊”、“泥土变蝉”、“腐肉生蛆”等自生论说法,“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弱肉强食”、“物竞天择”也是符合达尔文自然选择的基本原理的。

讲无性生殖时,常引用“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里插柳和连理枝都属于营养生殖。

讲保护色时,何尝不想到“两个儿童追黄蝶,飞入菜花不见寻”。讲食物链时,又怎能不想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情境。

讲保护鸟类时,教师不妨声情并茂地吟咏“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这样就能大大激发学生爱鸟护鸟的深深情怀。

3 自编自导童话小故事

拟人法是文学创作的常用方法,但是生物教学也往往离不开它,因为运用这种方法可以生动活泼地描绘许多奇趣的生命现象。

例如,我讲癞蛤蟆的食性时曾幽默地说:“‘癞蛤蟆想吃天鹅肉’,这其实是一千古奇冤,癞蛤蟆不但没有吃过天鹅肉,压根儿也没有想过,它和青蛙一样,格外偏爱吃农业害虫,只是胃口比蛙大2倍,可见,它纵然很丑,但很温柔。”学生听后大笑。

青少年好奇心强,对童话情由独钟,教师可把生物学知识中枯燥乏味的、比较难记的内容编成小故事、童话等形式有利于他们的记忆。譬如,好多学生记不住植物分类单位,我编了一个小故事:界祖宗一进门就发现,门旁有一缸(纲),又目睹磕(科)瓜子的老鼠(属),禁不住骂了一句:“坏种”。学生笑声一片。

4 恰当运用比喻和想象

生物学知识既需要理解,又需要记忆。中学生物学知识比较零散,系统性不强,对记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通过比喻、想象等手段激发学生的灵感,往往能使他们记得牢。

例如,在体液免疫中,效应B细胞能产生抗体,抗体与抗原发生斗争。在细胞免疫中,效应T细胞可直接与靶细胞接触,使靶细胞裂解死亡。学生在记忆上最容易混淆的有两点:①抗体究竟是效应B细胞还是效应T细胞产生?②抗体与抗原发生反应是属于体液免疫还是细胞免疫?学生屡考屡错,在这种情形之下,我突发奇想,何不把英文字母“B”看成中文“日”字。这样一来,记忆就显得容易了,“抗日”战争。即转记为抗体是由效应B细胞产生的。由于抗体存在于血浆、淋巴、组织液中,这些液体都属于体液,所以抗体与抗原的反应当然称为体液免疫了。

再如,不少学生对构成DNA的四种碱基中文名称与英文字母不能一一对应,教师可用想象法帮助学生解决这种记忆上的困难,问学生:“U”象不象尿盂?念“G”时象不象鸟发出来的“叽叽”的声音?“T”象不象胸部的十字架?腺苷三磷酸(ATP)有没有“A”?学生从笑声中记住了:U代表尿嘧啶,G为鸟嘌呤,T是胸腺嘧啶,A为腺嘌呤。

诸如此类的有:把人体内的记忆细胞说成“卧薪尝胆、潜伏待命”,把DNA复制比喻为“依样画葫芦”,把人类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致病的根本原因喻为“细微差错,抱恨终生”,把DNA载体比喻为“诺亚方舟”,把细胞分化看作“同出一辙,分道扬镳”,将肺炎双球菌的转化试验当作“借尸还魂”,把植物的传粉比喻成“彩球传情”……

5 挖掘教材中生物学之美

世界上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生物课堂教学无处不弥漫着美的气息,教师只要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挖掘美的内涵,指导学生细细品味,引导他们从中探幽寻美,步入美的意境,开启美的心灵之窗,即可把生物教学与美育融为一体。在此美境下教学灵感何愁不出来?我想只要美一旦被挖掘,教学灵感必将喷雾而出。

譬如,讲DNA分子时,可挖掘出它的数字美:若把人体一个细胞中的DNA分子首尾相接,长度可达2m,把一个人的全部细胞中DNA首尾相连,等于地球达到太阳的距离,DNA分子是非常纤细的,其宽度仅200A,为头发丝的5万分之一。一个豆粒大小的DNA中所容纳的信息,相当于世界上所有图书馆存储的资料信息。这难道不是潜在的美吗?

标签:;  

论生物教学的主要灵感来源_dna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