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建设与河道综合治理的结合应用论文_宋鲁

海绵城市建设与河道综合治理的结合应用论文_宋鲁

中建八局第一建设有限公司 山东济南 250100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济南市兴济河(张庄路—小清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景观设计的分析,探讨海绵城市建设与河道综合治理的结合应用,望对业内人士有所帮助。

关键词:海绵城市;河道;生态治理

1 引言

目前,城市水安全中普遍存在城市河湖、湿地萎缩,河湖水生态空间被严重挤占,水生态恶化,水灾害加剧等问题。

本文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及其河流治理目标,以济南市兴济河(张庄路—小清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河道设计为案例,阐述城市河流治理的具体设计思路、方法及方案,为城市河道治理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2 海绵城市理念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建设应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

3 城市河流综合治理是关键

作为城市内天然水资源的最终流向,海绵城市的建设中,河道治理工程显得尤为关键。河流治理规划设计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出发,抓住城市河流面临的关键问题,因地制宜提出解决方案,实现多目标控制、多专业协调,发挥河流综合效益。

4 案例分析

以济南市兴济河(张庄路—小清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为具体案例,分析海绵城市建设中河道综合治理内容和模式。

4.1 项目概况

兴济河(张庄路-小清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为新建工程,位于济南市城区西北的兴济河最下游。河道两岸多为居住和汽修、家电等商业用地,此段地理位置重要,随着周边新兴小区和商业陆续建设,河道的现状情况与周边环境不相协调,因此需要对该段河道进行景观工程的整治和提升,打造滨水景观绿化带,为两岸提供休闲和亲水空间,同时对河道进行生态环境修复。

河道存在的主要问题,现状河道规模小、岸坡破损、河床淤积,河道的蓄泄能力不足,影响兴济河的泄洪需求和防汛安全;河道内水体浑浊,下游直接流入小清河,造成小清河水质污染,与济南市环境保护的要求不相适应。针对上述问题,将通过河道综合生态综合治理,提高防洪排涝能力,达到改善当地生态环境。

4.2 河道综合治理目标

该工程综合治理目标主要为保障防汛安全,改善河流水质,新建景观及绿化,满足河流的自身功能又满足景观、生态功能的要求。

1)规划景观定位:形成平原水岸,滨水休闲区。

2)防洪:张庄路-小清河段规划河道断面为50米。北园大街至小清河段满足规划河道断面,100年一遇行洪标准;张庄路至北园大街段满足50年一遇行洪标准。

4.3 总体布局

项目位于济南市槐荫区的核心区域,生态景观要求较高,河道布局需在河流生态学理论基础上,按照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满足河道防洪除涝标准的前提下,将河道设计成自然生态及人文景观结合的河道。

4.4 设计立意:一脉相承,多彩兴济。

脉:岁月传递,游赏休闲,此理念意在打造多彩济南—“流动的生命”为特色的河道景观。以“河道”为载体,以“色彩”为基调,打造富有生命力、色彩斑斓的城市河道景观。

多彩:即“多彩交织”,由丰富色相季相变化的种植、蓝色水系岸边的亲水廊道、暖色地面铺装的休闲廊道、分层叠加打造多彩之河的景观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4.5 设计原则

1)保护和恢复河流形态的多样性,尽量保持河原有形态,依托现状地形因地制宜的布置栈道、亲水平台、游路、海绵设施;2)通过河道整治为植物生长和动物栖息创造条件,重点在水域和水陆交错带的生态建设;3)充分考虑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和自我净化功能;4)营造一种人与自然亲近的环境,保留河道天然的美学价值。

4.6 典型断面设计

河道断面首先满足行洪要求,局部区域通过地形改造适当布置栈道、观水平台、游步路、生物滞留带、雨水滞留池、水生植物槽等景观设施,形成海绵城市雨水收集再利用系统和雨水滞留景观效果;丰富河道及河岸的绿化种类,为生物多样化创造良好的生存条件,充分保证水生植物和陆域植物相互呼应的效果,达到水、岸、陆三位一体的效果。

4.7 水闸蓄水设计

为保证河道景观效果,河道内每隔750m设置一处水闸,同时为确保河道泄洪要求,水闸形式设计为底横轴驱动式双向挡水翻转闸门。水闸设采用启闭机快速开启,1~2分钟完成启闭,能够满足汛期闸体开启频繁快速要求,汛期时闸门关闭,整个闸板平卧至现状河床以下,与河床底平齐,同时由于钢坝闸开启装置设置于现状河道挡墙外侧,因此设置钢坝闸作为蓄水闸门不会对现状河道行洪能力产生影响。钢坝闸没有底门槽和侧门槽,是门叶围绕地轴心旋转的结构,不会造成河道淤积情况。

4.8 景观绿化

景观设计秉承“生态兴济、人文兴济”原则,考虑此处人文活动较为密集,河边及河内间隔设计亲水游步路、防腐木栈道及亲水平台、透水平台,增加人与水的互动,营造出健康向上的城市氛围。整个沿河范围将形成一个巨大的城市绿肺,不同树形、季相、色彩的品种错落布置,以形成颜色丰富的彩叶林。

1)苗木种植原则

河道绿化尽量保留原生树种,选择乡土物种形成绿化基底;水生植物带是由种植于内河湿地的水生植物构成,多集中于节点附近,故选择观赏性强的湿地植物;沿河林带,尽量多种植乔木,结合河道形成滨河林带;节点绿化,在重要路口、景观节点处选择多品种的植物,形成层次丰富,季相变化鲜明的绿化景观

2)苗木选择

基底树,以垂柳、白蜡为主要树种;观景平台,选择利于林下活动,观赏性强的开花及色叶树种如国槐、五角枫、西府海棠等;滨河植物,结合沿线节点增设的水生植物种植槽,选择芦苇、香蒲、水葱、黄菖蒲、芦竹、千屈菜、美人蕉等。

3)河道挡墙处理:以绿化为主,岸墙种植悬垂植物。

4.9生态修复方案

1)河道生境改造

河道生境改造主要是营造适宜水生生物生长的环境。通过对现有河道的疏拓及实地段河道的开挖,河底形态设计和微地形改造,满足种植不同水生植物的适宜水深。岸坡设置透水结构,如生态石笼、生态植物槽、植被型生态岸墙等,形成适宜不同水生动、植物生存的连续而又富于变化的生境基底。

2)生物多样性构建

河道的生态建设。在改善及优化的河道生境及护岸改造的基础上,构建较为完整的水生植物系统和滨湖的湿生、陆生乔灌草系统,以及滨岸带及河道主槽的生物配置及恢复,形成一个完整有序、自然过渡的河道生态系统。

5 结束语

河道生态治理需建立在对河道生态现状全面调研、监测和深人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水利工程学、环境工程学、生态工程学和景观园林工程学等原理和方法,结合海绵城市措施,充分体现河道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特点开展设计。

参考文献:

[1]莫琳、俞孔坚:《构建城市绿色海绵——生态雨洪调蓄系统规划研究》(城市发展研究)2012年05期。

[2]赵晶、李迪华:《城市化背景下的雨洪管理途径——基于低影响发展的视角》(城市问题)2011年09期。

[3]刘小梅:《现代城市河道生态修复方法与实践》(山西水利科技)2010年04期。

[4]陈利顶、齐鑫、李芬、杨丽蓉:《城市化过程对河道系统的干扰与生态修复原则和方法》(生态学杂志)2010年04期。

论文作者:宋鲁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7

标签:;  ;  ;  ;  ;  ;  ;  ;  

海绵城市建设与河道综合治理的结合应用论文_宋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