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审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解题过程中关键的第一步,它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具有长远的意义。
良好的审题习惯,可以使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发展,从而实现数学素养的提升。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呢?在教学中从读、说、画、分、查五个方面科学引领学生审题。
一、读题训练,审题的前提
1.读题方法指导。
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时刻提醒学生养成审题习惯,遏制不好的毛病,要求做到“口到、眼到、手到、心到”,读题时要做到不添字、不漏字,把题目读顺、读通。首先是解决读音和字义,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教师要带领学生认读,对学生不理解的生字和词语适当进行解释,其次是认真仔细,读准。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用手指读、轻读后再默看题,详细理解题目的意思,做到“字字出声读题慢”,逐步提高读题能力。
2.细读关键字词。
在初读题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细读。细读就是要对题目中的关键字、词或句子仔细推敲,准确理解其表达的意义。比如:比……多、比……少,贵、便宜,往返、节余,增产、减产等关键字词。学生一旦能在读题的过程中能找到重点词和关键句,并能在此处仔细研读、认真思考,对解决问题有决定性作用。
二、说题训练,审题的提高
学生“数学语言”的特点及掌握数学术语的水平,是智力发展和接受能力的重要指标,数学语言发展水平低的学生理解能力差,理解问题常常发生困难和错误。因此,在学生读题后要重视数学的表达,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通过有声语言活动,使学生对题目的结构意义达到正确完整的理解。
如:游乐场上午有30人来游玩,中午有10人离开,下午又有15人来游玩,求现在游乐场有多少人?经过前面粗读、细读后,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让学生自己说出“离开”人数会减少要用减法计算,15人又来游玩人数会增加要用加法计算,说题训练能使学生解题思路更清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画图训练,审题的突破
在《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把解决问题作为重要的课程目标:要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学生在稍复杂的分数应用题中,很难找准对应的量与率,因为有时“量”是隐蔽条件,有时“率”是隐蔽条件,也有时“量”与“率”都是隐蔽条件。因此,解答此类题目,就必须建立在清晰、明确的量与率对应的前提下。画图策略是众多的解题策略中最基本的、也是一个很重要的策略。
数形结合可以借助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所作的示意图,促进学生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协调发展,把文字转换成相应图形,探寻数量关系。这一系列的活动都是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而且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思维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
画图训练,为学生解决抽象的数学问题搭好了桥,帮助学生化抽象为直观,揭示概念本质;化复杂为简单,呈现数量关系;化隐性为显性,再现想象模型;化无序为有序,梳理事件规律等,从而使学生能从图中理解题意,寻找解决问题的突破口,从而形成解题的思路。
四、分类训练、审题的升华
学生在审题过程中容易受相似题型混淆,特别是有些表述语言容易给学生制造认识上的误区,要有意识地把相关联的新旧知识,相似的题型表述进行比较,以突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如小学阶段的计算题和应用题可以进行专题的分类教学,在教学中渗透分类的思想。引导学生观察题型,进行比较、归类、补充,有利于增强学生在审题过程中的判断能力和辨别能力,能有效防止思维定势的不良影响。
同时还要经常变换练习形式,运用变式的规律组织学习,避免刻板、机械、单一的练习,拓宽灵活解题的思路训练,把抽象知识和具体事物统一起来,把握知识迁移转化和课题类化的规律。
五、检查训练,审题的良药
有些学生不良审题习惯是盲目答题,未审题先下笔,书写潦草,未能仔细地读题,分析题意。“病症”有:0和6,1和7、4和9书写潦草,不规范易混淆出错;有的学生不看清楚单位;还有的学生一目十行,错行抄写。这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认真看清题目数字、运算符号,规范书写等。强化检查的习惯,避免失误,并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奖励与惩罚,养成检查的习惯,让学生体会到检查的好处。
审题归属学生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范畴,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学生终身发展的必备能力。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使学生逐步掌握审题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数学意识,确保学生能够准确理解数学题目,运用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在实施新课改的进程中,不仅为解决数学问题打下基础,也促进了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发展。
论文作者:罗文兰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22
标签:学生论文; 数学论文; 能力论文; 题目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过程中论文; 习惯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74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