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作文教学,教师头大,学生头痛,这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教师难教,学生难写。作文的教学内容浩如烟海,往往花时较多,而收效甚微,教师找不到好的方法,学生提不起写作的兴趣。
我相信大多语文老师都在努力地探索着提升作文教学实效的方法,据我所知比较普遍的是每周布置随笔的写作。然而传统的随笔写作也存在一些弊端,一是教师的反馈不及时,二是缺乏动力。随笔的作者是自己、读者是老师,交流方式单一,时间长了,双方都会难免产生厌倦情绪,有一种完成任务交差的心理,实际效果自然要大打折扣。
由此笔者对随笔形式进行了改良,既发挥了随笔的练笔作用,也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即“漂流随笔”。顾名思义,“漂流随笔”就是流动的随笔。怎么流动呢?方法很简单,即把全班学生平均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个随笔本,每天由本组的同学轮流写,当天交给老师批阅。老师批阅完毕,写上适当的评语,并打上分数,当天发还给本人,和本人进行面对面交流,让本人知道自己随笔的得失,然后由该同学将随笔本传给下一个同学。然后周而复始,依次轮流下去。待本组的同学都轮流写完了,老师就进行小结,对本轮随笔的写作进行点评。各组之间的本子再进行一次轮换,新的写作周期又开始了。
“漂流随笔”相比传统的写作模式呈现出以下几个优势:
一、学习性。“漂流随笔”与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以前学生写出来的随笔只有老师能够评判,自己看不到别人的随笔,别人也无法看到自己的随笔,相互之间缺乏交流与学习。而“漂流随笔”则不然,因为本子是公共的,每个人的随笔本组同学都能阅读、评判与借鉴。同时由于一个周期写完之后,本子在组与组之间流动,所以学习范围就不仅仅局限于本组同学了,而是扩大到了全班同学范围。
二、竞争性。“漂流随笔”一个最大的魅力就是它的竞争性。由于进行了分组,这个分组基本是按照写作能力好中差的标准进行随机组合,在分数的刺激下,小组内部各位同学有了分数的竞争,组与组之间也有了总体分数的竞争。有了竞争,每个同学在拿到本子写作之前往往都要翻阅前面同学的随笔,看看人家是怎么写的,然后思考如何构思出一篇超越前面同学的随笔。初中生的好胜心都比较强,不甘落后于别人,有了竞争,大家你追我赶,慎重对待每一次随笔,这样学生写作的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写作就再也不是一件难事了,写作水平的提高难道不是水到渠成的事吗?
三、亲和性。经过实践,“漂流随笔”实施一段时间以后,学生经历了一个不想写、不敢写,到最后每天期盼写随笔、读随笔的阶段。
四、及时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初中生的一个缺点是兴趣缺乏持续性,容易三分钟热度,所以对于学生的任何反馈都要做到及时。“漂流随笔”的一整套模式恰好符合及时性的特征。每天早上随笔本收上来,由于数量不多,老师很快就可以批阅好,马上发还到学生手中。学生这么快就拿到了老师批阅好的随笔,及时从老师的评语中找到自己写作的得失,对写作兴趣是一个刺激,对写作提高是一个帮助。形成良性循环以后,我们会发现每天学生都满怀希望地把随笔本交上来,然后急切地等待着老师把本子发还。
五、轻负高质。“漂流随笔”首先减轻了学生的写作负担,尤其是心理负担,学生再也不必每到双休日面对空洞的随笔本绞尽脑汁、搜索枯肠,到星期一交出一篇自己都难以卒读的随笔。学生面对随笔的写作,显得更加自信和期待,往往是灵感不断,下笔千言而不觉倦怠。其次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以往老师每周要面对大量的随笔批阅任务,精神倦怠,一拖再拖,苦不堪言。而采用“漂流随笔”以后,老师每天只批阅几本,不但批阅负担减轻了,同时批阅质量也提高了。
当然任何事情都不是十全十美,尽管“漂流随笔”在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提升写作能力方面作用显著,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会产生一些弊端需要加以克服。如部分学生为了追求高分,喜欢标新立异,写一些低俗性的内容来哗众取宠;还有的学生片面理解“漂流随笔”的功能,在写作上随意性比较严重。这些弊端是需要老师多加指导并克服的。
那么,老师在“随笔漂流”的过程中就要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规范要求,如格式与字数,书写与选材等。由于随笔不是在课堂现场写的,学生难免认为不是正规的写作,所以在态度上就会有些敷衍。基于此,老师在布置学生动手写作之前,就必须规范基本要求,确保学生交上来的随笔质量。
二是向学生建议写作题材。初中生的学习生活相对比较单调,基本上每天都是被作业所包围,经历的事情无非就是家庭到学校,几乎很少有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学生会觉得没有什么内容可写。所以在随笔写作的初期阶段,老师可以每天向学生建议写作题材,引导学生关注和感悟生活,只要用心观察,其实每天的学习生活都不一样,学生自然就有话可说了。
三是写作方法的指导。随笔的写作决非是随意的,虽然写什么学生可以自由选择,但是怎么写还是需要老师进行方法指导。随笔随笔,虽然是有感而发,写作自由,但是每一篇随笔也必须有一个中心,选材与抒情必须是真实可靠,而不是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觉愁”。
四是奖惩与激励。漂流随笔既然有竞争性的存在,那么老师制定相应的奖惩与激励就很有必要了。奖励分成组内和组外两种形式,组内一轮写完以后,可以评出每组最佳随笔予以表彰;组外根据每位同学的写作质量,综合评出最佳小组予以表彰。
如此,通过撰写“漂流随笔”,一定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论文作者:陈成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7
标签:随笔论文; 学生论文; 老师论文; 同学论文; 兴趣论文; 本子论文; 是一个论文; 《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