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学精神促进社会公共文化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化建设论文,社会公共论文,精神论文,大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大学是什么”是个古老而崭新的命题。现代社会,大学与社会经济的合作不断深化,大学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器。然而,人们在肯定大学与社会经济联系加强的同时,也担心这可能导致弱化大学的文化功能。正是在此背景下,关于大学精神与社会公共文化建设的讨论也就具有了新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大学精神与社会公共文化的概念
1.大学精神及其内涵
所谓大学精神是指一所大学在长期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追求、文化传统和行为准则。作为大学文化的支柱和灵魂,大学精神决定着大学的办学模式和管理制度,同时也影响着“大学人”的行为方式。
大学精神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独立自由精神。真正的大学首先需要具备一种独立的品格,既不作政治的附庸也不为财富而折腰。浸染于这种文化中的“大学人”才会具备独立人格,而独立人格是纯洁学术、自由学术的基础和支柱。②求真质疑精神。大学本质上是一个探索真理、传播知识并造育人才的专门机构。大学教师以其志在追求真理的严谨、踏实的作风和敢于质疑一切的理性、客观的精神感染并哺育着青年学子,使他们成为具有科学精神的人。③人文关怀精神。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认为,“知识人”除了献身于专业工作以外,还必须具备超越个人私利之上的公共关怀意识。大学是“知识人”集中的地方,是整个社会中人文精神最为浓厚的场所,人的价值、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是其终极关怀。
2.社会公共文化及其特点
所谓社会公共文化,是指依托大众媒体、图书馆等公共文化资源,由公众参与、共享,反映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体现群体认同和社会归属感的观念、制度和文化活动的总和。社会公共文化不仅是社会成员彼此认同的基本尺度,还是维系良好社会秩序的精神纽带。
社会公共文化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①主体的广泛性。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文化才是社会公共文化,文化主体为少数人的文化不能称之为社会公共文化。②价值的公共性。任何社会都有一套关于美与丑、好与坏、善良与邪恶、公正与不公等公认的价值判断标准,并且这一价值体系是社会主流的价值标准。公共价值是社会公共文化的灵魂,也是社会公共文化发展的内在根据。③结构的层次性。社会公共文化在结构上具有层次性,根据社会公共文化的存在形态,可以分为核心层次的公共价值观念,中间层次的文化、教育制度,表层的文化设施、文化消费及文化娱乐活动等;根据公共文化影响的区域范围可以分为机关、学校等企事业单位的行业性公共文化、地区性公共文化、全国性公共文化;根据公共文化活动的主题可以分为体现文化习俗的节假日公共文化、宗教风情文化、重大的主题性社会文化(如奥运文化)等。
大学精神使大学不仅传承着文明,还守望并推动着社会公共文化的健康发展。而社会公共文化是大学精神赖以产生的土壤,大学精神是对一定时代社会公共文化的集中总结和高度概括,没有社会公共文化的进步,即使有大学精神的萌芽,也难以在社会中茁壮生长。
二、大学精神在推进社会公共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虽然大学文化只是社会文化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门,但大学在人类文化演进中的崇高地位和重要作用无可替代。
1.大学学术至上和学术自由的精神,能促进社会公共文化的推陈出新
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现代社会,都需要建立一个专门机构“传递深奥的知识,分析、批判现存的知识,并探索新的学问领域”(美国教育学家布鲁贝克语)。不管传递知识还是研究学问,高深学问都是大学存在的逻辑起点。高深学问只忠实于真理,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为了保证高深学问的准确与正确,学者的活动必须只服从真理的客观标准,而不受任何外界压力或经济利益的影响。学术自由既是追求知识或真理的先决条件,又是大学改良和创造新文化的重要前提。
①学术自由精神能使大学不断为社会文化提供新思想、新理论。只有在不受外在约束和物质诱惑的学术环境中,学者们才能自由发挥各自的个性和特长,创造性地产生与众不同的新思想、新理论,推动社会公共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②学术自由精神能革新生活方式。在自由的学术环境中,学者们探索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能得到充分释放,诺贝尔奖获得者大多出自有学术自由传统的著名大学就是明证。这不仅有利于推动科技进步,甚至还能直接为社会创造新产业、催生新职业,促进生活方式的变革。
③学术自由精神能改善社会制度。现代社会所面临的发展形势日趋复杂,在一些重大现实问题面前,学术自由能使学者们超脱地审视、自由地发掘社会问题的症结所在,深入、透彻地发表各自独到的见解和意见,保证重大社会决策科学可行、社会制度不断进步。
2.大学求真质疑的精神是促进社会公共文化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
人体的健康需要医疗技术的呵护,社会的健康发展也需要“病床边的医生”。批判精神是学者承担“社会医生”职责的重要思想工具。
①批判精神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前提。批判不仅仅意味着对某一事物进行单纯的谴责或否定,而是本着理性的精神,不满足于不假思索、只凭习惯而接受传统观念或流行观点,旨在追求真理的努力。标新立异的前提是对已有的定论、权威、固有的思维方式进行质疑和批判,批判是形成和创立新理论的前提,创新不过是批判的果实。社会文化就是在理论、观念、权威的否定之否定中,在观念、理论的新旧更替中不断向前发展。如果一个社会丧失了批判精神,社会文化将变得迷信、僵化、固步自封。批判精神是大学精神的重要内容,如果在一所大学里听不到与众不同的意见,那么可以说这所大学没有尽到它的职责。
②批判精神是培养公民文化自觉的必要条件。批判是理性的自觉,具有理性自觉的人,对于前人的文化成果,无论是固有的生活方式,还是流行的价值观念,都不会盲目接受,更不会不加批判地效仿,而是自觉、主动地参与文化创新。普遍的文化自觉,是社会公共文化健康、理性发展的重要基础。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理性自觉和文化自觉的合格公民,是大学造育人才的题中应有之义。
③批判精神能促进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与推广。任何时期,任何社会价值体系都是多元且易变的。任何严肃、深刻的社会批判都必须以高深的知识为基础。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殿堂,也是新思想、新观念的交汇处。批判精神可以使不同的学术思想和价值观念相互争鸣、相互碰撞,这不仅有利于学者们摆脱短期的功利与偏狭,更加全面地反思与评论社会现实,还能深刻批判各种错误思潮,深入制衡社会负面价值观的蔓延,促进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形成与推广。也因此,知识分子被称为“社会的良心”,大学被视为“社会之灯塔”“天下之公器”。
3.大学人文关怀的精神是促进社会公共文化和谐发展的价值尺度
大学是思想家云集的地方,对人类文明和社会价值进行深层次的探究是大学教授们的天职,因而人文精神是大学的悠久传统。人文关怀精神是社会公共文化健康发展的引导者,是社会良知的发动机。
①人文关怀精神能促进人自身的和谐统一。人文精神的根本在于以人为目的,把人作为出发点,关怀人的价值与尊严,尊重人的理想、信仰、情感、心灵等精神需要,滋养着人们的理想与人格,使人们在精神与物质的统一中和谐发展。
②人文关怀精神能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文关怀精神以人为出发点,关怀人与人的关系,探究社会责任与永恒的道德精神,关切社会的全面发展,关心社会为个性发展与人生价值实现所提供的机会与保障,其自由、公平、正义的视野,能为现实政治、经济、法律以及社会管理制度的和谐发展提供价值尺度,对于克服片面的社会发展倾向具有重要意义。
③人文关怀精神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如果说科学精神旨在求真,那么人文精神旨在求善与美,二者结合才是真善美的统一。人文关怀精神能促进科技理性整合价值理性,修正为满足人的物质欲望而不断掠夺自然的社会发展观,确立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发展和谐统一的社会发展观,根本改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等人类发展困境。
总之,大学精神能使大学当之无愧地成为社会的文化高地,在推进社会公共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然而,在现实中,不少大学丧失了大学精神,未能发挥出引领社会公共文化进步的功能。究其原因,学术自由的精神被行政化的大学管理体制和数字化的评价体系所挤压,人文关怀和批判精神被片面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等功利主义的指导思想所消解,造育人才的功能被市场化的实用主义办学理念所扭曲。事实上,当前中国大学丧失大学精神的现象已久被诟病。
三、塑造大学精神的基本途径
塑造大学精神是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面设计,配套实施。篇幅所限,本文仅就塑造大学精神的基本途径进行探讨。
以弘扬学术精神为旨归,加强大学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改革。既然传授和研究高深学问是大学的逻辑起点,而高深学问的深奥性和复杂性只有专业学者才能理解,那么对学术的管理自然只有学者才能胜任。因此大学应以弘扬学术精神为宗旨,大力改革过于行政化的现行管理体制:①选举产生学术委员会,赋予其学术评价、教师聘任、职称评定和教学评价等权力,改变行政机构控制学术资源和学术权力的管理方式。这是基于学术评价应由学术权威做出的基本原理,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对学术自由的侵害。②设立终身教职。对达到一定学术水准的教授和副教授授予终身教职,既有利于合理竞争,实现优胜劣汰;还能增强教授们的独立性,使他们自主开展长期学术研究计划,安心学术积累,提升学术品位;还有利于发扬批判精神,使教授们大胆地对学校和社会不合理现象进行批评、指正。
以倡导人文精神为目的,对大学专业设置和课程结构进行改革。大学要重拾人文关怀的精神,就要改变过分取悦社会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办学模式,就要大力推进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改革:①大幅提高通识课程、人文课程的比例,提升通识课和人文课的质量,加强人文教育。目的在于改革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让学生了解他们身处社会的历史、文化、政治、科学等各方面的基本知识,把学生培养成具有人文关怀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的人”。②根据学科发展规律和自身特色改革专业设置,改变根据市场热点和就业情况设置专业的短视化倾向,保护基础研究和冷门学科的生存空间,防止市场对学科发展的过分牵制。功利化的价值取向既不利于人文精神和批判精神的弘扬,也不利于形成自身的特色和传统。
以培养优秀公民为宗旨,促进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培养制度改革。大学的首要使命在于“育人”,一批又一批的青年学子如果都能在毕业时把求真质疑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带到社会,并代代传承下去,从长远来说,这是大学对社会发展的最大贡献。为此,大学要在学生培养制度等方面进行改革:①营造浓郁的求真质疑、人文关怀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校园文化活动和教师教学、科研活动的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②严格学位管理,改变“严进宽出”的人才培育模式,从本科到博士学位均实行淘汰制。只有执行严格的人才培养标准,才能根本整顿学风,才能培养学生尊重知识、尊重理性的意识。③培养学生的公共理性。全面推行学生社区和学生社团自治,把传统的管教式、维稳式的管理转变为大学生维护大学生活共同体的民主、开放的自我管理……通过学生对学校公共生活的参与,培养他们的公共意识和公共关怀精神。
以文化建设为本位,为弘扬大学精神打造健康的文化环境。社会公共文化是大学精神赖以确立的外部条件。因此,大学体制改革应与塑造健康的社会公共文化同步进行:①转变功利主义的文化价值观,遵循以文化为本的公共文化建设原则。文化建设不能围绕着外在的功利性目的开展,要按照文化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基本规律进行。一些以谋利为目的的公共文化活动,不仅无益于公共文化环境的根本改善,也难以真正发挥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促进功能。②进行全社会的文化启蒙,培养公民普遍意义上的文化自觉。所谓文化自觉,费孝通认为,就是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明白其文化的来历、特色及发展趋向。譬如,在当今中国,科学提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并将其有效融入公共文化生活,就是文化自觉的重大课题。培养文化自觉,政府应负起主导责任,知识分子、大众传媒等都应该积极参与。③加大经费投入,推出大批弘扬社会核心价值和优秀文化的文化产品,满足广大公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总之,有了高扬的大学精神,有了健康的公共文化环境,有了具有文化自觉和公共关怀意识的合格公民,才能支撑起堪称伟大的大学。“细听蝉翼寂,遥感雁来声。”——大学精神是嘹唳秋空万里的雁阵,引领着社会公共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本文是2012年教育部规划基金项目“消费主义普遍化与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边缘化关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