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回归论文_张丽贞

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回归论文_张丽贞

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葛石镇夏庄小学 271400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品德与社会》教师用书明确指出:在新的课程结构中,“品德与社会”是小学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树立一种“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观念,既要让教学走进儿童的生活,又要让生活走进成长中的儿童。通过教学,要把儿童与其真实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有意识地把儿童带回到真实生活中去观察、感受、体验、分析、反思他们的生活,使人们的品德教学能更加贴近儿童的生活,体现回归生活,实现品德教育的生活化。而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在回归生活、亲近社会的过程中进行品德自主建构,促进他们品德与社会性素养的不断生成,成了当前品德与社会教学的重点任务。

结合平时教学实际,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将课堂内容与生活经验挂钩

如在教学《与家人和谐相处》时,我先通过课件展示了两个家庭的实际情况,让学生说说“自己喜欢什么样的家庭,为什么”。然后,通过让学生根据教材中提供的几个事例,结合平时的实际进行演出,最后出示事例,让学生开动大脑,帮故事中的主人翁出谋划策,找到解决与家人出现矛盾的方法。让鲜活的生活现实与教科书结合成一体,引出了教学主题。再让学生在小组中分别介绍一件自己与家人相处过程中出现的小矛盾、小摩擦。从一个个真实的故事中学生体会到父母在养育子女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从而让他们在心中油然升起对家长的爱,理解父母,并且能充分认识到:在父母与自己发生矛盾时,自己应多些理解,多些体谅。这些事例有很大一部分是班上学生真实生活的写照,表演起来入情入境,对学生的触动很大。这样的角色扮演,不仅使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获得了体验,而且还为师生、生生对话搭建了舞台。表演之后,学生对“与家人和谐相处”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感悟。

二、将课堂模式与生活相交相融

如在教学《保护环境》时,我组织学生进行了课前调查。而在调查时学生发现从镇子上到学校那条路旁边的小河污染特别严重:河两岸村民都把垃圾倒在河沿上;河水中不时可以看到死猪、死狗等正在腐烂的动物尸体;河水呈暗黑色,散发着臭味……要改变这些现状,靠我们的孩子是力所不能及的,怎样才能让学生所掌握的观点不是纸上谈兵呢?我带学生开展了“实地调查”行动,带领着学生再次实地考察从镇子上到学校这条路旁边河面污染的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探寻导致河面污染的各种原因;想想提高水质的方法,并设计出实施方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后来在交流中,我发现了各种方案:有的在村里设置宣传窗口,有的一起合作写了倡议书,有建议在附近设立公共垃圾池……正是在这富含生活性的情境引导下,学生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三、将课堂教学方式生活化

如在《粒粒皆辛苦》的教学中,我根据学生提出的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将吃剩的饭菜倒掉”、“外出吃饭时,有许多饭菜吃不完就扔掉了”等现象让学生通过开辩论会的方式,从正反两方面多角度地剖析问题,辨析是非,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培养了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

如在《日新月异话交通》的教学时,我为学生创设了两种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尝试着解决虚拟生活中的问题。第一个情景是:“青藏铁路开通后,有人就《坐着火车去拉萨》(播放MTV),你也肯定非常想去美丽的青藏高原和布达拉宫吧?那你准备如何去?理由是什么?”第二个情景是:“2008年8月8日第29届奥运会在咱们的首都北京举行时,美丽的鸟巢让全世界的人们为之惊叹,那你想不想和家人也去北京看看鸟巢?如果你想去,你会怎样去?你能设计一个路线吗?”显然,这两个情景对于大多数同学来说短期内是很难实现的,他们却在这虚拟的生活中实现了愿望,放飞了梦想,感受到了现代交通的方便,激发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不记得从哪本书中看到过赞可夫说的一句话:“掌握知识,与其说是靠多次重复,不如说是靠理解、靠内部的诱因、靠学生情绪状态而达到。”是啊,讲了又讲,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不如创设一个丰富多彩、富有启发性、具有开放性的环境,让孩子们在真实的环境中去体验、去感悟、去获取。

如在教学《生活中的规则》时,我让学生通过模拟自己课前收集到的具体事例,让他们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体验感知规则对生活的作用,并让他们自己说说在活动中发现的各种规则,然后让学生进行“反向体验”,从而更进一步地认识规则。尽管学生在活动过程中都曾经失败过,但学生们在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充分体验了生活中的各种规则给人们带来的益处,还对社会各行各业的各种规则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验,获得了主动学习、探究的宝贵经验,创造潜能得到了开发。

又如教学《交通规则要遵守》时,我让学生在校园内模拟人行横道和红绿灯的场景,让学生真实地体验应该如何遵守交通规则、怎样才是真正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为。在课堂上的回归生活使学生能在情绪上受到感染,情感上产生共鸣,从而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发了学生的体验。

总之,儿童期是品德与社会性发展的启蒙阶段,儿童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基础。因此教学中,我们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生活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实现教育生活化。

论文作者:张丽贞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6年1月总第17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3/14

标签:;  ;  ;  ;  ;  ;  ;  ;  

品德课堂教学中的回归论文_张丽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