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三位一体”定位测量法审计违规填海造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巧用论文,测量论文,填海造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随着国家把沿海省份的一系列区域发展规划上升到国家发展战略,沿海各地大举实施围填海工程,临海产业迅速发展。在积极拉动地方经济的同时,部分违规围填海工程非法占用自然海岸线、海湾、河口和滩涂湿地,严重威胁海洋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进一步加剧海洋环境污染。最近,审计署沈阳特派办在对辽宁省填海造地情况审计中,将海洋部门的海洋动态检测系统、GPS全球定位技术、Google Earth“时间倒流”技术有效整合,创造性地利用“三位一体”定位测量技术开展审计工作,让违规填海造地行为无法隐藏,极大地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
使用海洋动态监测系统发现疑点。审计初始阶段,审计人员将海洋动态监测系统提供的辽宁省2011年卫星遥感影像、辽宁省海岸线分布图、围填海审批权属数据分布图等3张电子图像叠加,综合基础地理数据、海洋功能区划数据等资料,重点审核在卫星遥感影像上显示为陆地,又在海岸线向海一侧,同时又不在围填海审批权属数据分布图中的区域,此外还要判断填海区域是否符合海洋功能区划、坐标是否正确、与周边已设置使用权的海域是否有交叉重叠等。利用遥感影像提取近岸海域开发利用现状,并与权属数据对照,最终得到海域使用疑点疑区信息。
利用GPS全球定位技术核查疑点。得到海域使用疑点疑区信息表后,按照疑点疑区信息表上的经纬度坐标点,审计人员马上到现场实地查看。重点对围填海项目的用海位置、用海面积、施工方式、实际用途、施工进展以及对周边海域影响等进行监测。利用GPS全球定位技术,将疑点疑区的海岸线重新测点定位并输入到海洋动态监测系统中,把多个GPS信息点连接成线,与海洋动态监测系统提供的海岸线相比较,判断疑点疑区是否越过海岸线。此外,该技术还可以将多个GPS信息点连接成整片区域,利用海洋动态监测系统中面积测量工具计算出填海面积,与国家审批面积相比较,判断是否存在超填现象。
巧用Google Earth“时间倒流”技术落实疑点。在基本判断疑点疑区填海的事实后,需要进一步确认围海造地的真实性。审计人员使用Google Earth地图找到指定的审计项目区域,把软件的时间卡尺调到最近拍摄的卫星图片,如果图片显示审计项目区域全部为黄褐色,即为陆地,表示已经完成填海造地。随后,在Google Earth地图中把时间卡尺调到几年前拍摄的卫星图片,审计项目区域地图如果显示该区域全部为蓝色,即为养殖池或海水,为海洋属性,表示该区域曾经是海洋。前后航拍照片的对比使填海造地的事实得以确认。最后,审计人员根据地图上所标明的坐标位置,对照海洋动态监测系统,查找该块区域是否取得各级政府的海域使用批复手续,从而进一步判断该地块是否属于违规填海造地。
“三位一体”的审计方法有效提升了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投入极少的人力和时间,就已经发现该省违规围填海项目16个,违规围填海面积近60平方公里。辽宁省政府高度重视审计发现的问题,目前已下发文件检查全省范围违规围填海“百日行动”计划。这种“三位一体”的审计方法具有较大的推广价值,必将有力推进对海洋、国土等部门的审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