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小品文亲密接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小品文论文,亲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执教/卞国湘 评析/岳乃红 幼时记趣(节选)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提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湖心亭看雪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据年段特点,文言文教学可定位为“接触古代语言文化”。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大学是“学会”,中学是“能懂”,小学只是“语言接触”。可是现状却是小学花了很大力气在做中学、大学的事情,“语言接触”的事情却做得很少,或者不知道该如何做。再加上目前的文言文教学及考试的过高要求,使得多数小学生苦不堪言,一线教师也很困惑。所以我们得牢牢把握年段任务,不盲目拔高,不过分拓展,不刻意深挖。学生觉得文言文有意思、好玩,即可。 要让学生觉得文言文有意思、好玩,首先选择的文本要经典性、文学性和儿童性完美地统一。每一个文本都应该是有光泽、有质感的,而且是让学生读了感觉兴致盎然的。本单元所选的三篇文章都是小品文。它的基本特征是篇幅短小,浅显易懂,精美隽永。好的小品文饱含真情,读之,令人感叹不已。 作者沈复在《幼时记趣》中记叙了“观蚊成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字里行间表现出了怡然称快、怡然自得的童趣。《湖心亭看雪》用清新淡雅的笔墨,描绘了雪后西湖的奇景和游西湖人的雅趣。这篇山水小品文,有人物,有对话,叙事、写景、抒情熔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洋溢着浓郁的诗意,而全文仅100多字,精炼含蓄,令人惊叹!“痴”是全文的文眼。他痴迷于天地人的合一,痴迷于山水之乐,痴迷于世欲之外的闲情雅趣。张岱笔下的雪景有着别样的情怀。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84字,却描绘出了一幅清静皎洁的月夜美景,传达出作者当时微妙的心境。作者寥寥数语,以水作喻,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为我们营造了一个水晶宫般的世界。本单元所选三位作家的小品,语言凝练典雅,内涵丰富,堪称中华优秀经典、诗文中的经典,是引导学生运用一定的方法学习文言文、感受艺术魅力、受到传统文化熏陶的典范之作,都值得一读再读。 王荣生教授说过:“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对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的学生,选择有意思的文言文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本单元选择的三篇小品文,让学生接触这种语言,进而对中国古代的优秀文化产生一种奇妙的亲近感。在他们的心田上,我们可以埋下一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然后守望它生根发芽。 《亲近母语·我的母语课》将这三篇文章组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主题阅读单元《趣人·痴人·闲人》。作为一个“古代散文独特文体——小品文”主题,三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表现了小品文的基本特征,同时展现了三位作家的真性情。正如著名学者钟敬文在《试谈小品文》中所写:“我以为做小品文,有两个主要的元素,便是情绪与智慧。它需要湛醇的情绪和超越的智慧。”三篇小品文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文学家必不可少的精神元素。让孩子去阅读这些文本,去接触古代语言文化,你就会感觉到,我们不能低估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同时应相信经典的文学文本的力量。 文言文作为古代书面语言,记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古人表达思想感情的技巧。但文言文毕竟是一种历史的语言,与现代生活距离甚远。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首要解决的问题。因为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学生才会认真去学。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好之、乐之,才能有主动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阅读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的心理成分,它推动学生产生自主探究知识的内驱力,产生进一步的学习需要和求知欲”。皮亚杰也说过:“学习必须是一种主动过程。”所以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我们接触古代语言文化,目标是接触,不是能懂,也不是学会,更不是会用,只是接触而已,其着眼点在兴趣,着手也在兴趣。必须回归到常识,遵守两个基本原则:有趣和有效。其中,趣是基础,是前提;效是目的,是追求。 那么,如何进行有趣有效的文言文教学呢?我力求做到三点: 一、充分地朗读 语文学科的课堂特点之一就是书声琅琅。朗读是文言文教学的基本手段,只有通过入情入味的朗读,才能“整体感知”语言材料和文本,才能体悟作者,并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在朗朗念诵、慢慢涵泳之间,汉语言的独特意蕴和个性魅力才会彰显。学生在朗读中,建立与文字之间的联系;在声音中,消融孩子与作品之间的距离。教师通畅自如、声情并茂的范读,用声音来带动古典文学的阅读,对于没有接触过这三篇小品文的学生来说,在聆听中感受作品的节奏、音韵、气息与情感,这是最恰当的方式。 二、浅显地理解 学习文言文,一味单独地解词释句,字字落实,句句清楚,只能引发学生在课堂上的倦怠,让本来充满灵性诗意的文言课堂变得干瘪枯燥,从而失去了学习古文的兴趣。因此,在本单元的教学中,教师以今文作拐杖辅助学生学习,古今文对照学习,相信在学生心中留下的不仅是古文的意蕴,还有古文中一缕浓浓的情味。 三、简单地表达 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遵循“整体性原则”,抓住三篇小品文的“文眼”——《幼时记趣》中的“趣”,《湖心亭看雪》中的“痴”,《记承天寺夜游》中的“闲”,展开主题交流,将作者的写作意图与教材的编辑意图融合,以单元主题为“魂”,紧扣主题进行整体设计。同时,进行比较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阅读。学生在比较阅读三篇小品文的同与不同中,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所表现出来的情趣,并且学习表达情感的方式。 怎样让儿童体会中国古典文学的魅力?从儿童的情趣和母语学习的能力出发,通过主题单元的形式,让儿童与文言文握握手、碰碰面,在认识中感受趣味,在对比阅读中产生新的意味,对文学有更深的感悟和体验,同时,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母语的音韵和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学目标】 1.朗读本单元的三篇文言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2.接触古代语言文化,了解小品文的特点,体会作者字里行间所表现出来的情趣,并且学习表达情感的方式。 【教学对象】 江苏扬州市维扬实验小学六(5)班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置身文化背景 导语:同学们,中华民族悠悠5000年,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文化瑰宝。让我们一起朗诵古诗词。 学生朗诵古诗后引出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单元主题) 二、单元导读:揭示文章主题 1.指名朗读“单元导读”内容。 出示“单元导读”内容: 在我国长长的历史中,有许多可爱、可亲、可敬的人。他们虽已远去,但他们至情至性的文字却留了下来,读其文,可以想见其人。 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深情与真气是一个真正的文学家必不可少的精神元素。你,也一样可以拥有! 2.理解“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1)介绍“张岱”: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最擅长写散文。 (2)出示这句话中关键词的解释: “无癖”“无疵”是指一个人没有什么个性; “深情”“真气”是指一个人的真性情。 连起来的意思是一个人如果没有什么个性,那这个人也就没什么真性情。 3.结合单元主题:这个单元中的趣人、痴人、闲人是谁?他们有着怎样的真性情呢?文章又是怎么来表现这个真性情的? (板书:真性情) 三、主题阅读:接触古代语言 ◆学习《幼时记趣》(节选) 1.理解题目:记录童年的趣事。根据题目提问:记录了童年哪些好玩的事情呢? 2.听教师第一遍朗读,注意:听清每个字的读音,适当标注读音。 3.听教师第二遍朗读,注意节奏、停顿。 4.学生自己朗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第二遍对照今文,即翻译的文字材料,边读边想:这篇文章写了哪几件趣事?(出示:学习要求) 5.齐读文章内容。 6.交流:《幼时记趣》这篇文章记录了作者童年时哪些有趣的事情? 7.读了这几件趣事,你觉得作者沈复是个什么样的人?(点明主题中的“趣人”) 追问:这样的一种“有趣”,你是怎么感受到的?或者说作者是怎么写出童年生活的情趣?(这样的真性情是在叙事中表现出来的,通过叙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板书:藏于叙事之中) 8.我们再来看看:这篇文章节选自清代文学家沈复写的著作《浮生六记》,这是一部自传体作品,是沈复的回忆录。课后,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找来这本书,尝试读一读。 9.人们常说:“插上想象的翅膀”,读了文章,你有没有得到启发啊?在你的童年记忆里,有没有类似的经历呢?(请学生分享童年趣事,突出“趣”。) ◆学习《湖心亭看雪》 1.这个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是——《湖心亭看雪》 2.请看大屏幕,这就是湖心亭,是西湖中的三岛之一,也是观赏西湖风景的好地方。我们一起来欣赏一组湖心亭雪景图。(出示湖心亭图片,欣赏西湖湖心亭雪景图。) 接下来,我们一起随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 3.这次教师只朗读一遍,请注意字音和节奏,适当标注。 4.学生继续读两遍,要求和第一篇学习的一样:第一遍读要读准字音,把握节奏。第二遍读对照今文,即翻译的文字材料,揣摩文章的意思。 5.大家读通读顺了吗?谁愿意读给大家听听?(吐字很清晰,节奏把握得很准确,读得通顺、流利。) 6.紧扣主题进行交流。 (1)读了这篇文章,你认为去湖心亭看雪的作者属于主题中的哪一类人?(痴人)你从哪里发现的?(读结尾船夫的话) (2)理解船夫的话:“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①相公指的是谁?相公“痴”在哪儿? (是指作者张岱,痴迷于雪景的美,高雅、雅致的情趣。) ②结合学生发言:你从哪些词句看出雪很大?(指名多个学生读“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读着读着,你发现这些词句有什么特点?(排比写法,量词运用,语言简练,形象生动地表现雪很大、很美。) ③你觉得这里的“痴”和我们平时所说的“痴”有什么不一样? 7.这是一群痴人,真性情的人,上一篇作者将真性情藏于叙事之中,这一篇作者是如何表现真性情的?(板书:巧借他人之口)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 1.这个单元的最后一篇是——《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大家有印象吗?(《亲近母语·日有所诵》第13单元已经学过)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重温苏轼的经典之作。 2.很明显,承天寺夜游的苏轼和张怀民都是哪一类人?(闲人) 3.小组讨论:你从哪里感受到他俩的“清闲、悠闲”的?作者苏轼又是如何表现“闲”的? 4.交流: (1)刚刚在你们的交流中,我发现第一个问题大家都能解决,都找到了点明“闲”的中心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齐读中心句) (2)第二个问题好像有点难度,有的同学意见也不一致,我们一起来分享大家的想法,谁第一个表达? (通过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月夜处处都有,却是只有情趣高雅的人能欣赏的,有了人的欣赏才有美,只有此时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为有情趣高雅的人来欣赏它。) (板书:直抒胸臆) 5.其实,作者苏轼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苏轼甘心做这样的“闲人”吗?他真的“闲”吗?课后可以查阅资料,老师在这里推荐大家阅读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或者可以读一读康震教授写的《唐宋八大家之苏东坡传》,去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和文字中流淌的真性情,你会对这篇文章有更深的体会。 四、文体介绍:了解小品文特征 1.今天我们学的三篇文章,都是小品文。(出示介绍) 小品文: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独特文体,它的基本特征是篇幅短小、精美隽永。好的小品文,均饱含着真情。我们读了三篇小品文,从不同的小品文中读出了作者不同的真性情,也学到了作者不同的表达情感的方式,今天我们的收获可真大。 2.最后让我们带着满满的收获结束本节课的学习。 幼时记趣 趣人 藏在叙事中 湖心亭看雪 痴人 巧借他人之口 记承天寺夜游 闲人 直抒胸臆 一提到文言文教学,相信很多小学生甚至小学老师都会觉得是一种挑战,因为古文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毕竟有一段“距离”,存在一定的阅读障碍。由于历史文化背景的差异,由于古今语言表达方式和表达习惯的差别,大家对学习文言文难免会产生畏难情绪。因此对于文本的理解、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细化都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当然,面对本单元三篇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更有一种驱动力,想去走进经典文本,亲近文学大师,想对中国悠久的文化历史有更多的接触,想把好的作品带给孩子们,想帮助孩子们扫除心理障碍,增强学习文言文的信心。 教完本单元,我发现我在努力达成上述的教学设想,也特别钦佩孩子们,他们给了我信心和惊喜。课堂上,孩子们的兴致是高昂的,思维是活跃的,课堂的效率是高效的,语文的味道是鲜活的。 说到“语文味”,王崧舟老师告诉我们:课堂的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品词析句、咬文嚼字的“品味”。确实,好文章是读出来的,好文字是品出来的。课堂上,孩子们的朗读逐层深入,由浅阅读到深阅读,由粗阅读到细阅读,由慢阅读到快阅读,这个过程伴随着孩子们对文本的理解和情感体验的逐步亲近,孩子们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作家的内心世界,达到了情感共振。而把作者叙述语言当作了读者的叙述语言,入境移情,这时的朗读就成为自我心灵的倾诉。与此同时,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和学生的理解越深入,言语的滋味就会更浓郁、更鲜明、更个性,就会使课堂产生极大的感染力和教学效果。整堂课,孩子们不仅读出了三篇小品文流淌着的“真性情”,还读出了小品文的独特魅力,更了解到了作者表达情感的叙述方式。 叶澜老师说过:“要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课改的宗旨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真正的教学成果诞生在教学现场中;最大的成功应当是教学现场中孩子的真实学习和真正发展。在这节课上,分明看到了孩子们在慢慢地发展,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感受到的是他们在课堂上情感的流淌、智慧的生成和真诚的表达。 最后,我想说:“只要我们好好定位,选择适合孩子们的教学内容,在课前精心设计,在课堂上给足时间让孩子们与文本进行亲密接触,让师生全身心地沉浸在优美的语言文字中,沉浸在人物的美好情感中,沉浸在有趣的故事情境中,那我们平常的语文课也能上出精彩!”当然,只有将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唤醒,将他们的求知欲点燃,将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全部调动起来,将他们最佳的心理状态激发出来,才能真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质量,才能开拓出文言文教学的新天地。 卞老师执教的主题阅读单元《趣人·痴人·闲人》,让我改变了对文言文教学固有的看法。原来,文言文教学可以是激励生命、飞扬心灵的过程;可以是探究合作、生动高效的活动;更可以让有温度的文字拨动孩子心灵,让我们爱上充满迷人魅力的中国文字。 一、激活文本的意境,让文字温馨可人 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获取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本单元三篇文质兼美的小品文,尤其是文中那细致入微的细节描写,往往给人以唯美的享受。“入境始与亲”,带着孩子走进那意境,感受如画的文字,会让他们深切体会到文字的温馨可人,产生对母语的惊叹和热爱。 在《湖心亭看雪》这篇小品文的教学中,卞老师试图通过一组西湖雪景图的情境创设和一段描绘幽静深远、洁白广阔的雪景句式的朗读指导,让孩子们体会到,意境的美是需要有魅力的文字来支撑的。在一番对比和感情朗读中,他们走进了西湖美丽的雪景,感受到游西湖人的雅趣,情感被有效激发,文字内在的韵味回荡在每个人的心里。 二、引发学生的联想,让文字魅力无限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说:“在我们这个世界上,严格地说没有谁可以教会任何东西,所有的教会,从本质上说都是学生自己学会的。”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便是将学生引向值得关注的地方,自我发现,自我感悟,在享受文字魅力的同时提高语用技能。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卞老师深谙此道。在教学《幼时记趣》这篇小品文时,了解了作者沈复记录的由室内到室外、逐步加深的三件趣事后,卞老师引发孩子们联想到记录这三件趣事的作者是什么样的人,更是从阅读文字到联想自己的现实生活,学生在尽情的联想中经营着属于自己的语言,对文字的表现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三、联系作者的经历,让文字充满张力 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是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能力并形成良好语感的基础。课堂上,卞老师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中,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将抒发自我独特体验的权利交给学生,让他们在议论纷纷、各抒己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这一过程获得的就不仅仅是对文字的深刻感悟,还有对文字无限生命张力的惊叹。这时候,他们对文本不仅仅停留在信息表层的感知,还有心灵的共振、审美的追求。 文字是心灵的倾诉,只有读得懂它的人,才能从心底泛起阵阵涟漪,引起琴瑟共鸣。带着孩子流连在字里行间,去品味,去想象,将能让他们感受到:文字也和摄像机一样具有优秀的记录功能!教学的最后,卞老师的一句追问:“其实,作者苏轼在政治上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被一贬再贬,流落黄州,在内心深处,苏轼甘心做这样的‘闲人’吗?他真的‘闲’吗?”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同时推荐孩子们去阅读大文豪苏轼的人物传记,也让孩子们知道联系作者的人生经历会对作者所写的文字有更深入的体味。而学生细细玩味,其间与文字亲密接触的过程,就是彰显生命活力的过程。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汉语言文化,字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传统文化好比高处灯塔,儿童文学好比近处灯塔,它们照耀着儿童,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养料,最终会化作儿童血液中的文化基因。教师是媒人,需要“打开一扇窗”,把好的作品带给学生。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卞老师抓住主问题之魂,选择范读自读策略,有的放矢地进行合作学习,读一读、聊一聊,让文言文教学很轻松,还很有意思,让孩子们享受到了一顿精神大餐、文化大餐。标签:湖心亭看雪论文; 小品文论文; 记承天寺夜游论文; 文学论文; 读书论文; 幼时记趣论文; 苏轼论文; 张岱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