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高师公共教育教学加强高师学生课堂教学行为的培养_课堂教学论文

改革高师公共教育学科教学,强化高师学生课堂执教行为训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师论文,学科教学论文,课堂论文,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高师在培养合格师资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受到重视。但是,近年来,高师培养质量却出现滑坡现象,特别是为数不少的高师毕业生课堂执教水平差,难以很好适应中小学教育改革的需要,这一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如何改革高师的教育教学,提高培养质量,已成为高师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高师学生课堂教学能力差的原因

高师的培养目标是为基础教育培养合格的教师,合格教师最直接的表现是有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但目前不少的高师毕业生不适应基础教育,教学能力、教育管理能力差,给素质教育的实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究其原因,主要有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客观方面是前些年,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造成高师生源不理想,使培养质量受影响。这一方面的问题已随着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和经济的发展得到明显的改善。主观方面是高师自身在办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办学指导思想上没有处理好学术性与师范性的关系。

高师在办学指导思想上是强调学术性还是强调师范性一直存在争议,目前,我国高师的课程设置在整体上仍是偏重学术性,对学生的评价也是如此,缺乏师范特性。在课程设置上与普通高等院校同专业的课程基本没有区别。事实上,高等师范教育应该培养进行专业教育的人而不是进行专业研究的人,这一点是师范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所在。因此,应该明确培养目标,端正指导思想,处理好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关系,将两者统一到为基础教育服务,培养合格教师这一前提上。重视师范特性,切实加强对高师学生的师范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如若一味强调学术性,削弱师范性,那么高师将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2、课程设置不合理且结构不完善。

课程是教学系统中的实质性因素,直接制约着培养目标的达成。高师学生师范素质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相应课程的学习和训练。现行高师教育课程设置上的不完善是导致高师学生未能达成培养目标,成为合格教师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般来说,高师学生胜任教学必须掌握两种知识和一种技能,两种知识是指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科学基础知识,一种技能是指顺利完成教学活动所必需的操作性和系统化的行为方式和实践技能。这两方面缺一不可,无论缺哪一方面都会造成教学的困难,影响教学质量。但目前高师课程设置并不能为这两种知识的掌握和一种技能的形成提供保证。从知识结构和课程性质上看,高师学生所需的基础知识,其一是专业基础知识,这基本上可从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得到保证。其二是教育科学基础知识,这在高师主要是由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三门课的教学来保证。但这三门课基本上都是属于知识性课程,偏重于理论的传授,实践应用性差,无法满足教学技能形成的需要。教育实践虽然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的活动,但由于时间很短也无法达到最终目标。我们认为,高师教育学科课程较为完善的结构应该由知识性课程、操作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三个层次构成,知识性课程为操作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提供知识背景和理论指导,操作性课程则为实践活动提供一整套正确的行为规范和活动方式,实践性课程则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来深化对理论的理解及应证理论,形成教育能力。但现行的课程体系中却只有知识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没有操作性课程,这必然造成学生无法形成必要的教学技能,使理论和实践脱节,并直接影响其师范素质的形成。

3、内容体系不全面。

一直以来,高师的公共课教育学科课程的内容体系都不甚合理,教学内容倾向于理论性,应用性差,与实践缺乏联系,而且课程间必然的、内在的联系也没有反映出来。所以,学生掌握的都是一些孤立的、缺乏应用性的知识,解决不了实践中碰到的问题,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也直接影响了学生教学技能的形成和教育能力的发展。教育学科课程内容的安排应该服务于培养目标的要求,服务于基础教育的需要。因此,以教育学、心理学为例,教育学的内容应包括:1

教育的基本规律、教育发展的历史过程、教育方针及其贯彻实施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观念。2 教学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 使学生掌握一整套教学操作的基本规范和行为方式,并能解决实践中碰到的问题。3 班级学生教育管理的基本原理及其方式方法, 使学生了解中小学班级教育管理的基本规律、特点、内容及方法、途径等,为操作性课程进行技能训练奠定基础。在进行教学中,应糅合教育史、比较教育、教育生态学、教育人类学、教育技术学、学校卫生学等多方面的知识,重构内容体系,吸收新的研究成果,开阔学生的视野。心理学的内容应包括:1 普通心理学的基本原理。2 教育心理学、教学心理学的基本原理。了解在教育教学中如何运用心理学原理来指导具体的实践,优化教育教学效果。3 社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等。 使学生懂得运用社会心理学和管理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来进行班级的教育管理。从而增强心理学的应用性,发挥其对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4

心理辅导与教育的知识,以此作为基础教育中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培养所必须的知识储备与方法指导。

4、教学缺乏示范性。

长期以来,高师教学的示范性一直被师生所忽视,教师囿于传统教学方式,习惯于用传授——接授的模式进行教学,使教学显得沉闷,缺乏生机。从教的方面看,存在两个问题,一缺乏对教学的研究,特别是专业课的教师,更缺乏这种意识。将教学局限于传授知识,提高研究水平,满足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二是缺乏教学的示范意识,忽视通过自身教学的示范性给学生有益的启示,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学会如何进行教学。从学的方面看,也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学生缺乏主体精神和探究意识,被动学习。二是缺乏教师角色的自我培养意识。学生仅从学的角度来接受教育,很少从教的角度有意识地吸收教师成熟的教学经验,丰富自己的感性认识,从教学中挖掘出“教”的学习因素转化为自我认识提高的内容。高师课堂教学这一丰富的教育示范资源还远远未被开发,学生这种在课堂中既要学知识又要学教学的意识也还远远未被唤醒。因此,加强高师教学的示范性,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角色意识,对高师学生的师范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5、教学评价要求偏低,内容片面,形式单一。

教学评价是教学系统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检查教学效果、衡量学生发展情况的基本手段。同时,也是检查培养目标达成与否的重要依据。如何评价实质是对学生的一种导向。为此,教学评价必须全面系统,才能具有指导性。但是,高师现行的评价基本上偏重于知识的掌握,而对技能技巧的评价却几乎完全没有。这一方面造成了教师无法对学生的教学技能发展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另方面也不利于引导学生有意识培养教学技能。因此,必须加强教学评价的全面性,既要考察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情况,又有考察学生技能发展的情况,采用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强化技能训练的评价和指导,保证技能训练的落实。

二、实验课堂执教行为训练的基本设想

基于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根据高师的培养目标,针对存在的问题,为了使高师学生能通过几年的学习,成长为一个合格的教师,必须对现行的高师教育学科教学进行改革。而最能产生直接效果的就是加强教学技能的培养和训练。为此,我们准备进行高师学生课堂执教行为训练的实验研究,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

1、改革课程体系,完善课程结构

根据对课堂结构三层次(如下图所示)的认识,开设专门的教学技能训练课。形成由知识性课程、操作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构成的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填补高师没有教学技能训练课的空白,改变理论脱离实践的局面。

教学技能训练课是以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为背景,以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规范和操作程序为依据而设计的一整套训练步骤。目的是帮助学生了解课堂教学的制约因素及其调控方法,掌握教师从备课到上课、作业、评价等环节的一般操作程序及其要求,将理论知识运用于指导具体的教学行为,并形成相应的教学技能和角色心理。因此,教学技能训练课程就应体现实用性和操作性特点。所谓实用性,就是要求该课程的内容必须是反映课堂教学各环节的具体要求,让学生学习以后就能马上用于指导实践活动。如备课的方法、步骤、要求及格式,组织课堂的方式方法、一般要求,课堂上语言的运用、板书的设计等。所谓操作性,就是要求该课程无论从教学内容到教学的方式方法都可通过具体的行动反映出来。并且使学生依据操作步骤可以进行模仿和练习,一步一步由不熟练到熟练,最终形成教学技能。总之,就是要将课堂教学操作规程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可操作的、可模仿的、可练习的行为步骤,便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模仿和训练来达到教学目的。

2、优选训练题目,形成合理的内容体系。

如上所述,教学技能训练课程是为学生教学技能的形成而设计的课程,因此,该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就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来确定。我们认为,高师学生要掌握一整套教学规程及其要求,必须进行九个方面的专题训练。第一,备课:包括制定教学目标、分析处理教材、了解学生、制定教学策略、编写教案等等;第二,授课意识:包括课前的心理准备、角色心理调整、注意的分配、课后信息的反馈与行为的调控等等;第三,课堂的组织与管理:包括学生注意与心向的引导、班级心理气氛的调控、课堂情景的应变等等;第四,教学仪态:包括教师的课堂体态与情绪感染等;第五,教学语言:包括教学语言的意义及运用要求等;第六,教学举例:包括例证与教学主题的关系、举例的原则与方法等;第七,内容呈现:包括教学导入方式的类型与程序及其要求、板书的设计及要求、演示的程序及要求等;第八,教学设问:包括教学设问的类型、设计要求等;第九,成绩考评,包括考评的方式方法及要求等。安排这些内容,使高师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对课堂教学有一个较为具体的了解,并熟悉基本的要求和行为模式,形成教学基本技能,以及教师的角色意识和课堂教学的相关的心理品质,为进一步的教育实习作好准备。

3、改变课堂教学结构,实现重心的转变。

一直以来,高师课堂教学都是以教师为主、讲授为主、理论为主的模式,这种模式对学生教学技能的形成和发展非常不利,而且很容易造成学生依赖教师的习惯,不利于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因此,进行课堂执教行为训练就必须打破传统模式的束缚,建立一种以学生为主、训练为主、应用为主的模式,实现重心的转移。以学生为主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自主性的发挥,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进行操作训练,而不是被动接受知识。以训练为主,则是要求教师从系统的理论讲授为主,转变为根据教学技能训练课的内容安排,以示范指导为主。即是说,教师只是讲授简要的知识和训练要点、操作步骤,然后示范指导学生开展练习,再根据练习的情况组织必要的讨论或评点,让学生在掌握必要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操作训练,从而形成相应的技能。以应用为主就是要求进行教学技能训练的内容应该是课堂教学中必须的、而且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技能。因此,课堂教学技能训练课的教学应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即是根据知识讲授——示范指导——模仿演练——评点纠正——强化提高的程序进行教学,并在教学中体现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示范与模仿交互进行,练习与评点及时反馈的特点,保证教学技能训练的实效。

4、改革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效果。

教学技能训练课由于是着眼于教学技能的形成,强调操作性和应用性。因此,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方法必须彻底改变。一方面,可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多媒体教学,把教师示范教学、学生课堂教学模拟、学生专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有机组合,从而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加深学生的印象,便于学生的模仿和练习。同时,也可通过组织微型教学,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积累教学经验,帮助他们更好地形成教学技能。另一方面,变教师的专任制为多任制,即是说改变过去某门课由一个教师单独承担的状况,由多位教师共同承担一门课,每个教师都发挥自己的专长,给学生以教学示范,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学到教学的方法,发挥教学本身的示范功能。这种教学模式的转变,既利用了高师课堂教学的示范性资源,又唤醒高师学生的角色意识,对高师学生的师范素质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5、改革评价方式,发挥评价的调控作用。

如上所述,教学评价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又是衡量教学是否达成目标的重要依据。它对高师学生的学习具有导向作用。因此,原来仅仅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价学生是很片面的,很容易使学生单纯靠背书来取得高分,而实际上其教学基本技能的训练却得不到保证。所以,只有改革评价方式,建立单项评价与综合评价相结合,知识评价与技能评价并重的评价体系,才能有效地转变学生不重视技能训练的状况,提高高师学生教学技能发展水平,从而保证高师培养目标的达成。单项评价可以由各个教学技能训练专题的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训练情况作出评价,以此作为一个评价指标。综合评价可以是由学生完成该门课程的学习后,按照教学要求完成一个教学设计或者进行一次课堂教学模拟,再由教师根据其表现作出综合评价。把单项评价和综合评价结合起来,体现了教学评价的全面性,也有助于高师学生注意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提高教学的实效。

综上所述,解决高师教育质量下降,学生教学技能差的问题,应该对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有正确的认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解决问题。通过开设教学技能训练课程,采用新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解决理论与实践脱节,知识无法转化为能力的问题,这对保证高师培养目标的实现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

标签:;  ;  ;  ;  ;  ;  ;  ;  ;  ;  ;  

改革高师公共教育教学加强高师学生课堂教学行为的培养_课堂教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