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市场不完全、政府干预与失业率_失业率论文

不完全劳动市场、政府干预与失业率,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失业率论文,不完全论文,政府干预论文,市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政府对劳动市场的歧视性干预是我国劳动市场的基本特征。根据我国劳动市场的这一基本特点,本文建立了一个短视—搜寻模型以解释政府对劳动市场歧视性干预的后果。搜寻与配对(search and matching )模型是现代宏观经济学中解释失业现象的重要理论。搜寻与配对模型强调工人与岗位的异质性(heterogeneous), 在这种条件下,不存在统一的劳动市场,就业人数与工资水平不能由市场供给与需求来决定,而是在企业与工人相互搜寻与配对的过程中决定。这个搜寻与配对过程需要时间,因此可能会存在失业人口。本文在McCall搜寻模型的基础上引入了能够较好地描述我国劳动市场不完善性和劳动者短视特征的假定,证明了:第一,虽然政府直接干预下的就业率高于无政府干预的劳动市场的均衡就业率,但是后者的社会总福利水平高于前者,而且,无政府干预情形下失业者的福利水平不会低于政府干预时在低工资岗位上的就业者的福利水平。这说明政府直接干预劳动市场虽然有可能降低失业率,但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福利损失,也不利于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福利水平。第二,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以及地方保护政策妨碍城乡劳动力自由流动,造成城市居民一般占据了工资较高的岗位,农村居民一般只能找到工资较低的岗位。这种匹配过程达到的劳动市场均衡,虽然有可能最大限度降低城镇失业率,但不是使得全国总失业率最低的均衡。

文章将劳动市场均衡分为三类:

第一类均衡:机会成本较低的个人找到工资较高的岗位,即,如果用w[,0]和w[,1]分别表示机会成本为c[,0]和c[,1]的个人找到的岗位的工资,则w[,0]≥w[,1]。

第二类均衡:机会成本较高的个人找到工资较高的岗位,即,如果用w[,0]和w[,1]分别表示机会成本为c[,0]和c[,1]的个人找到的岗位的工资,则w[,0]≤w[,1]。

第三类均衡:将既不是第一类均衡也不是第二类均衡的其它均衡统称第三类均衡。

文章命题3和命题4为:

命题3 用n[,1]表示在第一类均衡条件下的失业率。

可以用命题3与4来分析我国的劳动市场。我国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建立,但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刚刚起步,因此,一般来说,城镇居民工作的机会成本高于农村居民工作的机会成本。用c[,1]和c[,0]分别代表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工作的机会成本,c[,1]>c[,0]。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就业仍受社会保障制度、户籍制度以及地方保护政策等许多不合理的限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2002年名义上的差距达3.09倍。由于农村居民基本上不享受社会福利,而城镇居民享受各种社会福利和补贴,实际差距更大。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我国高工资的岗位基本上被城镇居民占有,我国劳动市场可能达到的均衡是F((c[,1]))>θ时的第二类均衡。因为我国城镇失业率较高,2002年对城镇失业登记人口的统计,我国公布的失业率为3.8%,而世界银行计算我国城镇人口的失业率在10%左右。 因此,可以假设我国劳动市场的均衡是F((c[,1]))>θ时的第二类均衡,即存在一些城镇居民在达到第二类均衡时处于失业状态。显然,在所有的各类均衡中,第二类均衡是机会成本为c[,1]的劳动者就业率最高的均衡,也就是说是城镇劳动者就业率最高的均衡。这说明一些城镇采取的歧视性就业政策对于缓解城镇就业压力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由于我国的就业形势严峻,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机会成本较低的个人都愿意工作,而且即使市场达到第一类均衡也有一部分机会成本较低的人无法找到工作,即θ>1-F((c[,0]))。由命题3和4,如果劳动市场上的均衡是第一类均衡,则当θ>1-F((c[,0]))时,劳动市场的失业率n[,1]不会超过F((c[,0]))。如果劳动市场上的均衡是第二类均衡,则当F((c[,1]))>θ时,劳动市场的失业率n[,2]=F((c[,0]))+F((c[,1]))-θ。显然,n[,1]<n[,2]。这说明我国现行的使劳动市场达到第二类均衡的就业政策,虽然有可能使城市的失业率最低,但不是使全国的失业率最低的就业政策。

标签:;  ;  ;  

劳动力市场不完全、政府干预与失业率_失业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