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化”的偏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育教学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多年来,小学体育教学存在“模式化”的偏向,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
“模式化”主要是指有些老师把五十年代开始的苏联四段教学法,做为衡量一节课好坏的模式。谁也不能越雷池一步,形成了四十年一贯制。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了“模式化”的弊病,做了些改革的尝试。
一、场地器材队形三固定,改变教学中形式主义的偏向
场地固定,是指上课的场地要固定。熟悉的场地环境能稳定学生的情绪。场地如何使用也要固定,比如,起跑的位置、投掷的位置、跳长绳的位置,都把它固定下来,只要告诉学生练什么内容,学生就知道站在什么位置上。
队形固定,是指结合场地位置的固定,让学生知道练什么内容站成什么队形。比如,徒手操用什么队形、投掷用什么队形等,都把它固定下来。这样既可省时间,又可使内容衔接紧凑,避免学生精神涣散,能很快地进入练习。
器材安放固定,是指在场地固定、队形固定的前提下,器材安放位置也固定下来。数量多的器材如实心球、体操棒、短绳等都放在固定位置上,排放整齐,怎么取、怎么放,都有一定的要求,并形成常规。体积大的器材,如垫子、跳箱等,场地大的可事先安放好,用时把队伍带过来。场地小的可在安放位置划好标志,用时便于安放。
这三个固定,可以增加课的练习密度,减少课的非锻炼时间。
二、用“放”和“收”的练习形式,代替传统形式。
“放”是指给学生规定一定的活动范围、练习内容、练习要求(数量、质量),让学生自己去练。老师可巡回指导,个别问题个别指导,带有共性的问题,统一讲解,补充示范(或学生表演),把教师的指导位置转移到学生中间去。
“收”是指放开学生自己练,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能再统一到老师的指挥之下,做到令行禁止。
三、尊重科学,不拘一格
体育教学必须合乎科学规律,但采取什么形式,应该不拘一格。四段教学法的开始部分,一般安排队列练习。我试把游戏放在课的开始。实践证明,只要是方法简单,时间不长,运动量不大的小游戏,完全可以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比如“摸脚尖”、“踩人影”、“人、枪、虎”、“锤子、剪子、布”等,都是两人一组的小游戏。教师提要求,学生自选场地,自己练习,时间可长可短,运动量也不大,很快地就把学生吸引住了。这节课,就会获得一个好的开始。
四、巧用教具,提高课堂效率
体育课是讲究身体全面发展的,锻炼内容不能单一。因此,一节课往往准备多种器材,特别是型小量多的器材,如沙包、实心球等,课上收、发、放、取既占用时间又影响课堂气氛。为了加大课的密度,减少非锻炼时间,如实心球本是力量性器材,可做推掷练习,发展腹腰和上肢力量,但又可以两人一个球互相传接,做为准备活动的一般练习;把它等距离地放置在地上,能做跨步跑曲线跑等练习;还可做接力传球、胯下传球等竞赛性游戏。又如短绳,可以在一节课里安排短绳操、跳短绳;或将绳等距离或平行放在地上,做“高频跑”,“窄道跑”等练习。在中小型场地可采用“一线多用”。如利用篮球场的两条边线,将学生分两组对面散开站好,可做相对推实心球的练习,还可做折回跑的折线。“一线多用”避免了繁琐的调队和频繁的转移场地,取得了增加学生练习时间,加大练习密度的效果。
五、培养学生独立锻炼能力
独立锻炼能力是指学生能够把在体育课中学到的知识技能运用到生活中去的能力。
一般体育课上的锻炼活动,练习的内容、手段、要求都由教师提出来。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本来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活动能力,懂得了一些体育基本知识,掌握了一般的锻炼手段,但没有机会运用这些去独立地锻炼。
有一节六年级的课,主教材是耐久跑。我先简单地讲了这节课的任务,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做十分钟的准备活动。我在一边观察,然后出发做耐久跑,跑后我又观察学生自己做整理活动,最后小结。
通过试验,我发现大部分学生懂得在耐久跑之前要活动一下关节、韧带及各个肌肉群,再慢跑几圈使内脏器官也活动起来。也懂得在跑后做放松跑或放松走。
标签:升学考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