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员干部自信心的研究_基本经济制度论文

坚定党员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党员干部论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坚定论文,自信论文,制度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党的十八大对党员干部提出的明确要求。关于制度自信问题,其实质是政治认同问题,属于政治心理范畴。对于制度自信问题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主体的认同度,因而有必要对党员干部自信度进行调查评估,并据此提出增强制度自信的对策。本课题组于2013年4月至6月,分别在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及部分市委党校的在校学员中进行了问卷调查,还召开了两场座谈会,共发放调查问卷1406份,回收1342份,回收率为95.4%。其中,有效问卷1336份,有效率为95.0%。在被调查的对象中,县处级干部336人,占25.2%;科级干部593人,占44.4%;一般干部345人,占25.8%;在问卷中身份不明确的有62人,占4.6%。本文主要根据问卷调查资料,对该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现状评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又由根本政治制度、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构成。为了更好地把握当前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状况,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制度与原则、根本政治制度、基本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基本经济制度和法律体系)等相关问题分别提出观点,每个观点均设置五个选项,即“同意”“基本同意”“一般”“不太同意”“不同意”。具体调查结果统计如下表:

      

      对表1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对总体制度及其原则的评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形象表达。因而,对于中国必须“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的观点是否认同,其意义重大。从调查情况看,绝大多数的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充满自信的。

      这种自信来自哪里?从相关问题的调查情况看,一是来自对这一制度的作用即“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障”的认可;二是来自对我国政治制度建设必须遵循的原则的认可,即调查对象认可“我国政治制度建设要‘积极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绝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的观点。

      (二)对根本制度的评价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作用发挥得如何,是制度自信的重要参照,调查对象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发挥了‘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意志’的作用”的评价不是很高,这说明对根本制度的自信度比对总体制度的自信度要低一些。

      (三)对基本制度的评价

      1.对基本政治制度的评价

      “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不能搞西方的多党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我国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广大城乡地区的运行效果良好”三个观点的设置,实质上是对中国应当实行什么样的政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否符合我国国情,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效果如何三个问题的回答,也是从制度价值与效果的角度调查分析三项基本政治制度。调查结果表明,调查对象对我国的政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认同度比较接近,评价较高,制度自信程度也较高;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评价相对低一些,制度自信度也相应低一些。

      2.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评价

      基本经济制度反映了社会制度的性质,我国改革所确立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否保持了社会主义性质呢?调查对象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的今天,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仍然保持了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观点的评价,表明大多数人对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在维护社会主义性质方面的作用还是基本认可的,这也说明对基本经济制度的自信度较高。

      3.对法律体系的评价

      法律体系是否健全反映了制度建设水平的高低。调查对象对“到201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观点的认同度较低,这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实体制度的认同,进而影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鉴于以上分析,对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同层面制度的自信度,我们的基本判断是:调查对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制度的自信度很高,对基本政治制度的自信度次之,对基本经济制度和根本政治制度的自信度相对低些,对文本形态的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自信度最低。

      二、原因分析

      影响党员干部制度自信的原因是什么?本课题组就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缺乏信心的原因进行了调查。

      (一)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的主要原因

      问卷设置问题:“一些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您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并提供6个选项(可多选)。按调查对象的选择率由高到低排序:“一些制度存在缺陷”占86.7%、“制度执行不力”占76.1%、“思想认识模糊”占49.7%、“政策有偏差”占45.6%、“社会主义优越性未充分发挥”占44.8%、“其他”占5.9%。(见图1)

      

      从调查对象的选择情况看,选择意向有所不同,但相对比较集中。总的来讲,选择结果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制度本身方面的问题,即认为最为突出的原因是“一些制度存在缺陷”,接近九成;二是制度执行及其成效的问题,即认为是“制度执行不力”的占七成多,认为是“社会主义优越性未充分发挥”的超过四成;三是主观因素,即认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存在“思想认识模糊”导致自信不足的约五成,认为“政策有偏差”的占四成半。可见,在调查对象看来,一些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缺乏信心的最主要原因是一些制度存在缺陷以及制度执行不力。

      (二)当前,一些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不足的主要原因

      问卷设置问题:“一些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不足,您认为在制度方面的主要原因是”,并提供6个选项(可多选)。按调查对象的选择率由高到低排序:“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占78.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潜在优势未能充分发挥”占63.8%、“各项具体制度存在缺陷”占61.9%、“基本政治制度还不够完善”占54.5%、“经济政策有偏差”占39.0%、“其他”占5.8%。(见图2)

      

      从调查对象的选择情况看,一些党员干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不足的原因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制度执行及制度绩效存在问题,即“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占近八成),此现象反映的是制度文本得不到严格执行,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潜在优势未能充分发挥”(超过六成),反映的是制度绩效问题,即尽管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是好的,但是未能得到有效执行,绩效不明显,这说明制度实效对制度自信带来的影响;二是基本制度和具体制度本身存在问题,即各项具体制度存在缺陷,基本政治制度也存在不够完善之处,这说明制度本身对制度自信带来的影响;三是政策层面,即认为“经济政策有偏差”(占近四成),这说明经济政策对基本经济制度自信带来的影响。

      三、路径选择

      影响制度自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还是制度本身的问题,其中又可分为不同的情况,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构成看,有根本制度方面的问题,有基本制度方面的问题,还有具体制度方面的问题;从制度运行看,有制度体系不够完整的问题,有制度执行不力的问题,还有制度运行环境的问题。因而,增强制度自信,也要从多方面完善制度,提高制度执行力和制度绩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套制度体系,包括几个层面。本文主要从这几个层面分别分析它们对制度自信的影响程度,并据此提出提高自信的对策。

      (一)制度自信源于现有制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项要素的制度体系。各项要素的制度在各自领域发挥了作用,从而形成了制度的整体作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与我国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性质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从根本上保证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明确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由此决定了我国政治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政治协商制度保障了社会各界、各民主党派的参政权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地方的自治与国家的统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保障了我国政治现实的民主路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既能提高市场经济的效率,又规范着市场经济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有效调整现阶段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制度基础;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是制度体制实现的具体形式,为制度的实现提供了体制和机制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规范表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法理支持。以上各项要素的制度是当前我国发展的制度支撑,决定着我国发展道路的社会主义方向,它们既对各自领域发挥作用,又相互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进步。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仅体现了科学社会主义原则,在理论上是科学的,而且在中国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实践上是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所具有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制度自信的根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之一,来之不易,弥足珍贵,值得珍惜,值得自信。固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还存在不完善之处,具体表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还不够健全,基本制度还不够完善,具体制度还存在着弊端。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制度潜在优越性的发挥,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制度自信。但是,决不能因此而放弃自信,更不能让它成为悲观的理由,否则就会失去自信的根基。为此,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动摇,并从现实条件出发,着眼于如何提高社会主义制度绩效,使人们从社会主义制度所产生的实实在在的成效中看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中增强制度自信。

      (二)坚持和发展根本制度,以增强制度自信

      “如何坚持和发展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提高党员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呢?”问卷调查结果是(按选择率的高低排序):“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为66.5%,“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为65.4%,“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为64.6%,“改革代表提名制度”为59.5%,“充分发挥国家机关作用”为37.0%,其他为5.1%。从该项调查结果看,前三项的选择率相当,说明在调查对象看来这些因素对增强制度自信的作用大体相当,而这三项内容基本上涵盖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主要部分,可见,提高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自信,必须全面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好、完善好、发展好。

      首先,切实履行好立法权,在代表人民意志中增强自信。立法是人民代表大会的一项首要职权。从调查问卷看,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及相关判断的诸多评价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认同度是最低的,据此,我们认为有必要从中国实际出发,进一步加强立法工作,切实履行好立法权。实践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只有充分行使好立法权,才能从根本上保证人民当家做主,也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赢得人民代表大会这一根本政治制度的公信力,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

      其次,依法行使好监督权,在发挥监督效能中增强制度自信。监督权与立法权密切相关,没有监督或监督不力,立法权也落实不了。正如威尔逊指出的:“一个有效率的,被赋予权力的代议机构,应该不只是像国会那样,仅限于表达全国民众的意志,还应该领导民众最终实现其目的,做民众意见的代言人,并且做民众的眼睛,对政府的所作所为进行监督。”[1]我国人大不只要履行好立法权,代表人民意志,也要“做民众的眼睛”,行使好监督权。人大的监督权最主要体现在对它选举产生的政府机关和司法机关及其领导人员的监督,也就是依法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对政府进行监督,主要是监督政府依法执政,保证政府行使权力不能违背人民的意志,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从而建立起一个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对“两院”(法院、检察院)的监督,其实质是对法律实施的监督,以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司法公正是社会主义制度正义的保证,因而也是制度自信不可或缺的因素。

      再次,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在提高代表威望中增强自信。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是履行好人大职能的前提条件。充分发挥人大代表的主体作用,一方面,要完善代表制度,让代表能够充分发挥代表应有的作用,尤其是要注重制度机制建设,在制度设计上要体现坚持和尊重代表主体地位的价值理念;另一方面,有必要改革代表提名制度,改善代表的结构,降低党政领导干部代表的比例,提高基层人大代表尤其是一线工人、农民及知识分子代表的比例。总之,让人大代表真正发挥作用,让党员群众信任人大制度的力量。提高代表履职效能,就是提高制度执行力,就有可能提高制度自信度。

      (三)坚持和发展基本制度,以增强制度自信

      “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以增强党员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问卷调查结果是(按选择率的高低排序):“切实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85.5%,“提高现有制度的执行力”为72.9%,“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58.6%,“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为53.1%,“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39.3%,“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为32.3%,“其他”为4.3%。

      在这些选项中,第一项反映的是法治程度,第二项反映的是基本政治制度的实际执行效果,后面几项为基本政治制度的具体构成。从调查情况看,调查对象更注重法治和政治制度的执行效果,或者说,政治制度固有的潜在优越性没能通过制度执行得到充分体现。我们认为这是符合实际的,值得我们在进行制度自信路径的选择时借鉴。

      首先,坚持依法治国,在建设法治国家中增强制度自信。法律是人民意志的体现,制度如何反映民意,民意如何得到贯彻,也就是如何科学立法和执法的问题。如前所述,除了人大通过科学立法解决制度反映民意问题,还必须解决如何执法问题,也就是通过基本制度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做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这样,法律的价值或人民的意志才能得到实现,才能真正体现制度的价值,人们对制度才有自信。

      其次,提高制度执行力,在取得制度实效中增强制度自信。在调查对象看来,制度的执行力对于增强制度自信的作用,仅次于对制度的敬重,高于各项基本制度的发展完善。换言之,也就是说对现有制度的执行效果比现有制度本身产生的影响还差。从中给我们的启示是,要把提高制度执行力放在更加重要和紧迫的位置上。

      再次,进一步完善各项基本制度,在建立科学管用的制度过程中提高制度自信。一是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要坚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保持和发展与多党派的关系;按照“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要求,加强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制度建设,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二是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要以扩大人民群众有序参与、推进信息公开、加强议事协商、强化权力监督为重点,推进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建设。三是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既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推行公有制多种实现形式,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又要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四是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形势下,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必须正确处理好统一和自治的关系:一方面必须充分保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所赋予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权,制定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的繁荣发展;另一方面,民族自治地方在用好自治权、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同时,要充分履行宪法和其他法律规定的各项义务。

      (四)改革和完善各项具体制度以增强制度自信

      “改革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具体制度,以增强党员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最重要的是改革什么?”调查对象的看法是(按选择率高低排序):“改革政治体制”为75.9%,“改革社会管理体制”为74.2%,“提高现有制度的执行力”为68.7%,“经济体制”为50.5%,“改革文化体制”为33.2%,“其他”为4.2%。

      从调查对象的选择看,提高现有制度的执行力,仍然占有很大比重,与基本制度中的“提高制度执行力”受到的重视程度相当,因此,在改革和完善具体制度的同时,不应忽视对制度的执行。

      在现阶段,我国的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和文化体制还存在着缺陷和弊端,与基本制度的耦合度还不太高,甚至还存在一些掣肘的现象,严重地制约着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价值的实现,因此,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为此,必须对各项体制进行改革,使之适应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的要求。

      在推进改革过程中,要注重具体制度的改革创新,“制定新的制度,完善已有的制度,废止不适用的制度”,“制度一经形成,就要严格遵守,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执行制度没有例外”[2],努力提高制度的执行力,以各项具体制度改革取得的实效增强制度自信。

      一是改革和完善政治体制。政治体制是政治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它决定于基本政治制度并服务于基本政治制度。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既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又要积极稳妥推进。一方面,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做到“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不可动摇,不可偏废;另一方面,“以增强党和国家活力、调动人民积极性为目标”[3],着力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以实现人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效能,增强制度自信。

      二是改革和完善社会管理体制。社会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要按照党的十八大报告和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要求,推进社会治理领域制度改革创新,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体制;加快形成政府主导、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形成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体制;加快形成源头治理、动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社会管理机制。通过改革,以科学的社会管理机制提升制度化水平和社会治理能力,增强制度自信。

      三是改革和完善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党的十四大上确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在哪里?就在四个坚持”[4](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笔者注)。为此,要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坚持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优越性。一方面,要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也就是说,我们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不能脱离或摆脱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另一方面,要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中坚持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进一步增强市场的活力和创造力,以经济发展的显著成果增强制度自信。

      四是改革和完善文化体制。文化体制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提供基本价值支持,进而为增强制度自信奠定基础。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就是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建立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增强制度自信。

      综上所述,调查对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信任度,在价值观上是认同的,在根本制度和基本制度上也是基本认同的,在具体制度上认同度略低于前者。因此,对坚定党员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要有信心,同时,要通过改革,不断完善具体制度,不断提高制度的执行力,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以不断增强党员干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

标签:;  ;  ;  ;  ;  ;  

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员干部自信心的研究_基本经济制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