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发展战略与时俱进的新发展——访中央对外联络部研究员肖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央对外联络部论文,与时俱进论文,研究员论文,发展战略论文,新发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962(2003)07-0005-06
记者:科学社会主义自诞生以来,就强调社会主义的“统一性”和“国际联合”,而 现在则强调社会主义的“民族特色”和“独立自主”。如何理解这一重大变化?
肖枫:我认为应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待这一变化。这是社会主义 从强调“统一性”和“国际联合”的传统战略,向强调“民族特色”和“独立自主”的 新战略的一次历史性的转变。
传统的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实际上是奉行以“一条道路、一种模式、一个中心、一个 阶段”为特征的发展战略。所谓“一条道路”就是暴力革命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所谓 “一种模式”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或斯大林模式,所谓“一个中心”就是认为 社会主义似乎总要有个“头”,或至少在思想上和政治上要有条共同的“国际总路线” ,以保持行动上的协调一致,所谓“一个阶段”就是忽视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发展的不 同的阶段性,似乎各国都处在同一发展阶段上,都要实行大体相同的政策和措施,采取 大体一致的搞法。这虽然并不是马克思的本意,并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但在 长期实践中,各国共产党人大体上都是这么理解,并且是这么做的。
在“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主题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国际 共运正反历史经验的基础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已发生了强调 “民族特色”和“独立自主”的重大转变,从而形成了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战略。
这条新战略,一是不再强调各国社会主义的“统一性”,而是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 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发展道路,独立自主地选择各自走 向社会主义的道路,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建设各具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二是不再把实 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看成是“一次简单的突然袭击”,而强调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是 一个“长期曲折的历史过程”,从根本上扭转了“超越阶段、急于求成”的倾向。三是 克服对资本主义的片面性认识,全面地认识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存在矛盾和斗争的 一面,又存在继承、借鉴和合作的一面,强调社会主义要实行对外开放,与资本主义既 竞争又合作,确立了“利用资本主义来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思路。四是社会主义国家 改变了靠“支援世界革命”去“推翻”现存资本主义制度的传统战略思路,而强调社会 主义国家要集中精力发展自己,靠成功的事实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以促 进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
与此相适应,共产党人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在认识上取得了重大进 步。这表现在:一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在实现的时间上“由近变远”、“由短变长” 了;二是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更符合实际,“由高变低”、“由虚变实”了;三 是指导思想和发展模式上摆脱了“统一模式”,而强调从本国实际出发,探索适合本国 民族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四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深化了,懂得贫穷不是社会 主义,必须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最终达到共同富 裕;五是不同程度地认识到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有的已明确提 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越南等),有的仍坚持计划经济体制但也主张要 “利用市场”(古巴);六是不搞西方式的多党制,但强调要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 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人权状况获得空前进步;七是摆脱了资本主义和 社会主义“两个平行市场”的束缚,懂得了社会主义不能“关门”搞建设,在“一球两 制”将长期存在的情况下,要科学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妥善处理同外部世界、特别是同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既要对内改革,又要对外开放。如此等等。总之,一种不同 于“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正在逐步形成。20多年来,中国在这一体制下所取得 的举世注目的成就证明,这种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是富有生命力的,是优越于资本 主义的。
虽然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在历史上经历过多次调整和发展,但这次的战略转变是以 往任何一次都无法比拟的,因此称得上是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历史性转变。正是因为有 这一转变,世界社会主义在遭受苏东剧变的“大挫折”之后,又出现了柳暗花明的“新 局面”。如果还是强调世界社会主义的“统一性”和“国际联合”,就不会有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就不会有社会主义的这套新体制,那社会主义的前途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这 一历史性转变的意义是极其深远的。
记者: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社会主义是国际性的事业,因此很强调社会主义事业的 “国际性”,而新战略强调的是“民族特色”,要集中精力搞好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那么,应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国际性”?
肖枫:《共产党宣言》虽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斗争“首先是一国范围内的斗争”, 但当时突出强调的还是其“国际性”。恩格斯曾设想“共产主义革命将不仅仅是一个国 家的革命,而将在一切文明国家里,即至少在英国、美国、法国、德国同时发生。”( 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1卷,第241页。)1893年他在致法国社会主义者拉法 格的信中说“无产阶级的解放只能是国际的事业。如果你们想把它变成只是法国人的事 业,那你们就会使它成为做不到的事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87页 ,第35卷第261页,第39卷第84页,第33卷第644页,第22卷第479—480页。)因此,一 百多年来国际共运的传统口号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列宁从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出发,提出革命将在帝国主义统治最薄弱的环节上 首先发生并取得胜利,实际上将“数国同时革命论”更改为“一国首先革命论”,这是 列宁的伟大历史功绩,否则就不会有十月革命的胜利。列宁的这一思想,对恩格斯的“ 数国同时革命论”来说,是一个历史性的飞跃,但这一飞跃并没有超出传统战略的范围 。因为列宁仍然从无产阶级革命的“国际性”出发,强调先胜利的国家的“最后胜利” 取决于世界革命高潮的到来和其他国家革命的发展。因此他主张应尽力去“发展、援助 和激起世界各国的革命”。斯大林强调列宁的革命论同时也是“世界革命发展论”,先 胜利的国家应成为加速世界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助力”、“工具”和“根据地”。中 国共产党60年代以前实行的“支左反修”、“支援世界革命”的路线也是这一思想的延 续和发展。与此相适应,党与党之间的关系非常紧密,国际活动和会议相当频繁。总之 ,过去国际共运的“国际性”是十分明显的。
但是,在20世纪下半期,特别是80年代以来,国际形势和历史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 一是60年代殖民体系崩溃之后,新独立国家第一位的任务是发展民族经济;二是70年代 美国从越南败退,后来亚非拉急风暴雨式的斗争转入“沉寂”阶段;三是发达资本主义 国家由于通过“体制改革”缓解了“制度危机”,社会阶级矛盾有所缓和,已不具革命 形势;四是社会主义国家要改变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状况,急需发展经济,增强 综合国力。这些因素综合起来,使“和平与发展”成了世界潮流。正是在这种情况下, 邓小平深刻洞察了国际形势及时提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 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 第105页。)这就是说,“时代的本质”虽没有变,但“时代的主题”已不是“战争与革命”而是“和平与发展”了。另一方面,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经过60年代的“大论战” 之后,各党独立自主的倾向迅速发展,原来那种强调“国际联合”的国际共运也已不复 存在了。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认识社会主义事业的“国际性”呢?这里必须提到24年前时任中联 部部长的李一氓同志提出的一个重要思想和观点。1979年10月,他在中央党校做国际共 运形势报告时,曾说:“‘国际共运’应该有一个共同的组织,共同的纲领,共同的行 动,好像从前第三国际时代,或者后来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时代。现在这些都没 有了,还提‘国际共运’就很难说了。现在提‘国际共运’,只能是个因袭下来的提法 ,真正说起来,这个‘国际共运’是不存在的”。因此他把中联部的刊物《国际共运》 改题为《世界共运》。他解释说,“国际共运是有各方面内部联系的,现在这个联系没 有了,用世界共运这个名词可能好一点”。李一氓同志的这个报告冲击了传统观念,引 起了强烈反响,有赞成的,也有不赞成的。我赞成李一氓同志这一思想,但觉得在提法 上需要再斟酌一下,以免引起误解。
李一氓同志做这个报告过去10年之后,即1979年5月,我循着李一氓同志的思路,在《 国际内参》上发表了《对国际共运形势的几点看法》,提出“共运原来意义上的‘国际 性’已不复存在了”。请注意,我在“国际性”前面特意加上了限定词“原来意义上的 ”几个词。我当时认为,国际共运正处于新的“历史性转折时期”。所谓“历史性转折 ”,简单地说,就是共运由过去强调“国际领导中心”,后来又强调国际统一行动,转 向各党“独立自主”地发展;由过去强调必须遵循“共同规律”,从而形成单一的社会 主义模式,转向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相结合,形成“各具民族特色” 的、多样化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由过去强调国际援助、“支援世界革命”, 转向“立足国内把本国的事情办好”,以此来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增加社会主义在 世界人民中的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各党“独立自主”,既有利于各党自身的发展, 也有利于整个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和共产主义事业。这是共运趋向成熟的表现,是共运历 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新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随即将此文转送李一氓同志,想听听他的意见。一个月后,当时正在病中的一氓同 志还是给我回了信。他说:“自八二年离部以后,转而搞点古籍整理出版的规划,就渐 渐地不大关心国际形势,包含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内。由于你来信提到这个问题,我又 重新把我那个报告翻来看了一下。自己觉得,虽然隔多少年了,我那些论点还是站得住 脚的。现在的情况比起我作那个报告的时候还更进一步。要我再说什么,我是很惶惑的 了。”从李一氓同志的回信看,他始终认为“国际共运不存在了”,共运已谈不上“国 际性”了,但对我说的“共运原来意义上的‘国际性’已不复存在了”也没有表示不同 意见。我之所以强调共运“原来意义上的”国际性已不复存在了,为的是不致造成“彻 底否定社会主义事业国际性”的误解。我的意思是,社会主义事业不是一国范围内的事 情,仍然有其“国际性”,至于如何理解、如何解释其“国际性”那是另一回事。因此 ,多年来我一直坚持使用这一提法。
现在又过去十多年了,苏联解体东欧也发生了剧变,形势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在世界 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跌入了空前低潮的形势下,为数不多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顶住 了压力,各自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正在探索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在的问 题是,强调“独立自主”地从本国实际情况出发,走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发展道路,集 中精力发展自己,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是否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国际性 ”已不复存在了?
我认为,社会主义的新战略虽然不再强调原来那种“国际性”,也不再搞原来那种“ 国际联合”,并且不再以推动“世界革命”作为对外战略目标,但是这并未彻底否定社 会主义事业的“国际性”。恰好相反,因为它强调要实行对外开放,认为社会主义的发 展离不开世界,离不开广泛的国际交流和合作,离不开广泛的国际同情和支持,从而使 社会主义获得了更大的国际舞台,具有更深远的国际意义。同时,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 发展,与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利益是一致的。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的:“只要中国社会 主义不倒,社会主义在世界将始终站得住。”“到下世纪中叶中国真正发展起来了,不 但是给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 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在当前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出现严重曲折的形 势下,中国坚持韬光养晦,埋头苦干,不扛大旗不当头,扎扎实实地抓好经济建设,这 是坚持了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原则立场。有5000年文明史、6000多万共产党员 、13亿人口的中国,继续坚持社会主义并把自己的事情办好,这本身就是最大最好的国 际主义。
因此我认为,新战略是传统战略在新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 进的理论品质的具体体现。就总体而言,150多年来的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虽然强 调点不同,但都是民族性与国际性相统一的战略。新战略强调“民族特色”和“独立自 主”,但并未完全否定其国际性,它是传统战略在新历史条件下的继续和发展,是更好 地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新战略。
记者:马克思主义是与时俱进的理论,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不可能一成不变,它必须 随着客观情况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和发展,您能否具体谈谈是什么原因促使社 会主义的传统战略发生这么大的转变?
肖枫:这首先是因为“时代的本质”虽然没变但“时代的主题”已转换了,即不是“ 战争与革命”而是“和平与发展”了。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的变化,是社会主义发展战 略必须转变的大历史背景。
传统的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基本思路是“危机和战争必然引起革命”。这一思路在“ 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已一再为历史事实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在19世纪,无产阶级及其 政党利用危机和战争造成的形势,参与或领导了两次大行动,一次是欧洲1848—1849年 革命,另一次是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前一次革命是因1847年欧洲经济危机而触发的, 但工人并未夺得政权就失败了。后一次革命是利用1870年普法战争造成的革命形势而爆 发的,但革命政权只坚持了72天就失败了。历史进入20世纪后,列宁在第一次世界大战 中,利用俄罗斯在战争中所形成的革命危机,领导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并取得了胜利。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东欧和亚洲出现了一大批人民民主国家,它们 后来相继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后来,毛泽东继承并发展了“危机和战争必然引起革命 ”发展思路,在50至70年代前后提出“不是战争引起革命,就是革命制止战争”的著名 论断。1957年他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提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以 后,出了一个苏联,两亿人口。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出了个社会主义阵营,一共九亿 人口。如果帝国主义者一定要发动第三次世界大战,可以断定,其结果必定又要有多少 亿人口转到社会主义方面,帝国主义剩下的地盘就不多了,也有可能整个帝国主义制度 全部崩溃。”(注:《毛泽东文集》第7卷,第238—239页。)如果世界仍然是帝国主义 “战争与革命”年代那样的形势,毛泽东所预见的那种革命形势不是不可能出现的。所 以“危机和战争引起革命”的思路本身并没有错。
然而问题的关键却在于,后来的世界形势和历史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和平与 发展”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要实行世界社会主 义的传统战略,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原来的战略不进行调整并提出新的战略 ,不仅不能发展世界社会主义,而且连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被葬送。而邓小平正是在这 样的历史条件下,就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调整和改革,从而形成了新 的发展战略。可以说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转变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必然 要求。
记者:马克思主义很强调“国际主义”,在国际共运“大论战”时期,我们还曾强调 “放弃国际主义就意味着背叛”。请问: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教训,对“国际主义”究 竟应怎么理解?
肖枫:这方面的教训是很深刻的,过去对国际主义的一些曲解和误解必须清除。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强调“国际联合”,但并不否定各国党的“独立自主”。 他们认为这种联合应当以“独立的民族组织”为基础,“国际合作只有在平等者之间才 有可能”(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87页,第35卷第261页,第39卷第84页, 第33卷第644页,第22卷第479—480页。)。“自主和独立也就包括在国际主义这一概念 本身之中”(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87页,第35卷第261页,第39卷第84页 ,第33卷第644页,第22卷第479—480页。)。但共产党人长期以来将“国际联合”神圣 化了,从而夸大了“国际联合”的作用,不同程度地忽视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决定 性作用。国际共运的实践表明,十月革命、中国革命都不是在国际组织的指导下而是在 原有的国际组织已瓦解或解散的情况下取得胜利的。历史经验说明,任何一个国家的工 人运动、革命斗争虽然都离不开国际上的同情和支持,但是它首先是在一国范围内进行 的运动,革命之所以能够胜利,胜利后能保住成果,自身的艰苦斗争是主要的、决定性 的。正如邓小平所强调指出的:“国际共运历史的根本经验教训就是,各国党要根据自 己的实际,决定自己的政策,才能取得成功。”所以强调各党“独立自主”,实际上是 根据历史经验、从长期的曲解和误解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虽然强调“国际联合”,但认为联合的形式和方式并不是凝固 不变的。他们认为,国际联合的程度、形式和活动方式,取决于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客观 的实际需要与可能。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恩格斯曾创立了第一国际,但在巴黎公社失 败之后,特别是世界工人运动蓬勃发展起来之后,恩格斯认为,“无产阶级的世界太大 、太广了”,任何想使国际“重新获得新生命的进一步的努力,都会是愚蠢而徒劳的。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9卷第87页,第35卷第261页,第39卷第84页,第33卷 第644页,第22卷第479—480页。)国内外学术界长期来存在的“第二国际是恩格斯领导 创立的”这一提法是不准确的。因为实际情况是,后来恩格斯一直是不赞成恢复旧国际 ,也不同意成立新国际的。1889年恩格斯支持并指导马克思主义者筹备国际代表大会, 是因为英国工联和法国可能派等机会主义派别力图抢先召开国际代表大会,以求宣布成 立新的国际并操纵其领导权,为挫败他们的企图,恩格斯才改变了态度。尽管这次大会 后来被认为是“第二国际”的成立大会,但恩格斯支持召开这次大会,完全是受形势所 “逼”,而且并没有任何想恢复旧国际或成立新国际组织的意图。1893年恩格斯被不由 自主地请到苏黎世去参加那次国际工人代表大会时,他在致辞中仍强调各国的无产阶级 及其政党要“独立自主”地发展,要“自由联合”、“自愿联系”,不搞固定的国际组 织。他说在“国际停止以旧形式进行活动”之后,“每个国家的无产阶级得到机会以独 立自主的形式组织起来”,“现在国际要比从前强大得多了”(注:《马克思恩格斯全 集》第39卷第87页,第35卷第261页,第39卷第84页,第33卷第644页,第22卷第479—4 80页。)。所以,新的工人国际(即后来所说的“第二国际”)开始时既没有正式的名称 ,也不曾发表过成立宣言或共同纲领。在恩格斯去世后,新国际才于1900年设立一个国 际常设机构——社会党国际局和书记处,1907年才自称为“第二国际”,以区别于第一 国际。可见,无产阶级需要国际联合,但不能将国际联合的形式绝对化、凝固化;国际 联合的程度和方式,要看客观形势的需要和可能,以及对无产阶级的斗争事业是否有利 。
再者,“国际主义”是国际共运的传统口号,但过去对其也存在曲解和误解。某些附 加到“国际主义”名义下的错误做法更是严重损害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对此也需要进 行调整和转变。列宁对“国际主义”做过重要的论述,但对此要进行具体分析。十月革 命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人运动和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革命运动一度十分高涨。在这种 形势下,列宁认为“真正的国际主义只有一种,就是进行忘我的工作来发展本国的革命 运动和革命斗争,毫无例外地支持(用宣传、同情和物质支持)无一例外的所有国家的同 样的斗争、同样的路线,而且只支持这种斗争、这种路线”(注:《列宁选集》新版第3 卷,第54页,第423页,第424页,第4卷第119页。),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的历史条件下,不能再实行这样的“国际主义”。这不仅是因为世界不具备革命形势, 而且是因为这会影响社会主义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国家关系,并使受援国的国内斗争变得 国际化和复杂化,反而不利于世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因此决不能将列宁的论述绝对 化、凝固化。实际情况是,早在列宁还健在时,由于世界革命高潮没有如期到来,他就 及时调整了苏维埃国家的对外政策和策略。当时俄共党内有人主张“为了国际革命的利 益,即使本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失败,也要援助国际范围的社会主义革命”,列宁将其斥 之为“奇谈怪论”。列宁说:这些人以为“国际革命的利益要求强行推动国际革命,… …这种‘理论’那是完全违背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从来都否认‘强行推动’革命 ,因为革命是随着产生革命的阶级矛盾的日趋尖锐而发展起来的。”(注:《列宁选集 》新版第3卷,第54页,第423页,第424页,第4卷第119页。)“我们‘作好可能丧失苏 维埃政权的准备’,显然也不能帮助德国革命的成熟,反而会妨碍它。我们这样做只会 帮助德国反动势力,为他们效劳,给德国社会主义运动造成困难。”(注:《列宁选集 》新版第3卷,第54页,第423页,第424页,第4卷第119页。)列宁后来主张“我们在国 际政策上要尽可能地机动灵活”(注:《列宁选集》新版第3卷,第54页,第423页,第4 24页,第4卷第119页。)。他还“希望同各国人民和平相处,把自己的全部力量用来进 行国内建设”(注:《列宁全集》新版第37卷第354页。),并认为对外援助应“量力而 定”(注:《列宁选集》新版第3卷,第54页,第423页,第424页,第4卷第119页。)。 总之,列宁的基本思想是,执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要看客观条件、需要和可能 ,否则会帮助反动派,损害革命运动的整体利益。
记者:我注意到您在国际共运“大论战”问题上的一些观点,您认为“大论战”实际 上包括了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一个是党和国家关系上反对“老子党”和“指挥棒”的 问题,一个是意识形态上的争论问题。在前一个问题上,总的说来我们是对的;在后一 个问题上,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今后不能再搞了。那么,如果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 战略的角度来看,这场论战对战略转变有何影响?
肖枫: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角度来看国际共运大论战,我认为它表明传统战略 已面临着“危机”,不转变没有出路。再搞“国际联合”已不可能,最好的解决办法只 能是“独立自主”。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发展很快, 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如战争与和平问题,核武器对战争和世界形势的影响问题 ,发达国家的革命道路问题,对帝国主义特别是对美国的战略策略问题,国内革命和建 设中要不要改革以及如何改革的问题等等。在这些问题上,丢掉“老祖宗”当然不行, 但照搬“老祖宗”也解决不了问题。由于各国党处境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对马克 思主义的理解不同、对国际形势的分析和估计不同,必然会在认识上出现分歧,在这种 情况下要强调“思想统一”、“行动一致”已很困难,国际共运要有一条统一的“国际 共运总路线”已经变得不可能了。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到这一阶段,最好的解决办法不是 像过去那样强调思想上的统一和行动上的一致,而应强调各党“独立自主”,各自从本 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本国实际情况相结合。因此,强调“国 际联合”的社会主义传统战略,发展到这个时候就必须进行调整和转变。所以说,社会 主义发展战略的这一转变,既是国际共运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也是新形势“逼迫”的 历史必然,它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前进 的客观需要。
记者:最后还想提个问题,您认为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来,中国 共产党人在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问题上有哪些创新?
肖枫:我认为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的角度 看,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所开辟的社会主 义发展的新战略,是新战略在新世纪的新发展。所谓“新发展”,新在四个方面。
第一,既没丢“老祖宗”,又讲了言简意赅的新话。长期以来,在什么是共产主义、 如何实现共产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存在着超越阶段急于求成的倾向,以及某些不切实际的空想。江泽民同志在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坚定 地指出:我们坚信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这一基本原理。共产主义 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 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必须看到,实 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过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比较肤浅、简单 。经过这么多年的实践,现在,我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要全面和深刻得多了。我国现在 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级阶段。这些思想为正确地制定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提供了 实事求是的认识依据。
第二,以更广阔的“世界眼光”来看待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的发展。江泽民同志近年 来的讲话,不是孤立地看待社会主义的发展,而是将社会主义放在“人类文明发展”的 历史长河中去谋求发展。强调不仅要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 认识,而且要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这就为社会主义实行更加开 放的政策,全面认识和借鉴人类社会一切先进的文明成果,积极迎接经济全球化、世界 多极化的新趋势,提供了更广泛的理论基础。
第三,在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上提出了新思路。江泽民同志的讲话既坚定地指 出人类社会“必然走向”共产主义,又跳出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共戴天”的传统 思想的束缚,明确提出了“世界各种文明和社会制度”(当然也包括了社会主义和资本 主义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应长期共存”,“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 中共同发展”的新思路。这就为社会主义的中国在“一球两制”将长期存在的世界上, 正确处理同资本主义的“国家关系”提供了总的指导原则和方针。
第四,把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同人类文明、时代潮流、世界未来紧密结合在一起 。强调社会主义中国没有脱离人类前途命运的特殊战略目标,中国的国际战略目标是“ 继续同各国人民一道,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与普遍繁荣的世界而努力”。社会主义国际 战略与时代潮流、世界人民的普遍愿望的一致性和共同性,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更 广泛的、真正的国际主义的具体体现。这种把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同人类文明、时 代潮流、世界未来紧密结合在一起的社会主义发展战略,反映了社会主义的发展是人类 社会“自然发展”的历史过程的规律性,更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巩固和发展,是社会主义 发展战略在新世纪的伟大创新。
标签:恩格斯论文; 世界主义论文; 无产阶级政党论文; 世界历史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国家社会主义论文; 社会主义阵营论文; 历史主义论文; 民族社会主义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