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理论的使命与定位_艺术论文

艺术理论的使命与定位_艺术论文

艺术学理论的使命与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使命论文,地位论文,学理论论文,艺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JO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104(2011)04-0023-04

2011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公布的《关于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的通知》(学位[2011]11号),该通知已正式把艺术学列为一个独立的门类,学科代码为13,下设5个一级学科: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可授艺术学、工学学位)。艺术学理论在原文学门类下的艺术学一级学科中与艺术学二级学科相对应,本次学科目录调整中直升为一级学科,代码为1301。

艺术学升级为门类之事自2002年起就由时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的中央音乐学院前院长于润洋先生所倡导。但因艺术学学科传统地位的不高以及人们对艺术学学科理解的不足,故直到2011年才得以实现。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也是艺术学科不断与其他学科进行碰撞的过程。在艺术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碰撞过程中,艺术学科内部的碰撞也时而发生。其中艺术学理论应否存在就是一个关键的问题。

就艺术学理论这个学科而言,在学科顶层设计的分歧让从事艺术学理论的学者忧心忡忡。因此,一部分学者就在关键时刻思考艺术学理论的价值。在此过程中,于润洋先生、张道一先生、叶朗先生、仲呈祥先生、凌继尧先生、彭吉象先生、李心峰先生、陈池瑜先生、黄惇先生等学者起到了关键作用。由于工作原因,本人亲历过部分关于艺术学理论的论证过程,并受中央音乐学院丁凡教授委托,在艺术学升级为门类的过程中为艺术学理论学科设置撰写了说明,故在本文中想就艺术学理论的使命与地位提出自己的点滴看法。

一、艺术学理论的使命

笔者在研习艺术学理论的过程中曾撰写多篇文章,都涉及艺术学理论的使命问题。这次是在新的语境中讨论同样的问题,也想谈一点新的感受。

新的语境体现在学科变化当中。自2010年年初起,艺术学学科升级为门类问题进入关键时段。这个时段可以说是艺术学理论“生存还是毁灭”的时段。面对艺术学理论当否设置,学者们的可爱体现在无论是反对,还是赞同,大家都自觉而审慎地考量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作为问题,那就是艺术学理论可以做什么?有没有其他学科可以替代艺术学理论?

有学者认为,西方没有这个学科,学科要与国际接轨,就不必设立这个学科;有学者则认为,西方没有并不意味着中国不能设立。况且这个学科起自德国,并在俄罗斯、日本、中国都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认为,每一个艺术门类都有自己的历史与理论,没有必要设一个凌驾于各艺术门类史论之上的“空洞”的学科;有学者则认为,恰恰是艺术门类之间的壁垒、艺术各学科之间的壁垒影响了我们对于艺术问题判断的准确性,艺术学理论可以为打破这种壁垒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学者认为,艺术学理论缺乏明确的研究对象,在人才培养中,无法找到恰当的选题做学位论文;有学者则认为,艺术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很实在,人才培养中学位论文的选题当或不当,主要在于人们对于学科的理解足与不足,与学科自身没有关系。这三大问题是人们针对艺术学理论学科的主要争议。

但无论如何,艺术学理论作为一个一级学科在艺术学学科门类中出现了。它的出现意味着从国家的立场对于原先仅仅作为一个二级学科的艺术学的学科地位的肯定。

那么,艺术学理论到底可以做什么事情呢?笔者受仲呈祥先生和凌继尧先生委托,在为艺术学理论一级学科撰写学科简介之时,吸收前辈和同行学者的观点表述如下:

艺术学理论旨在打通各门艺术之间的壁垒,通过各门类艺术之间的关联,构建涵盖各门艺术的普遍规律的宏观理论体系。……本学科的研究对象为各类艺术现象,旨在从各类艺术现象中探寻艺术的普遍规律。艺术现象是指发生在历史或当下、发生于不同艺术门类中的各类艺术事象。本学科力图在不同艺术门类当中寻找制约艺术现象的普遍规律。

这种表述已表明了艺术学理论的基本使命,也是近二十多年来我国从事艺术学理论学者的共识。

那么,为何要打通各门艺术之间的壁垒呢?我们国家长期以来形成的以门类为行业的体制制约了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往来与沟通。譬如,中国文联下设的各个艺术协会,基本上是按门类组成的。书法家协会、美术家协会、音乐家协会、舞蹈家协会、戏剧家协会、电影家协会、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各个协会各有组织,各自活动,各成体系。因此,我们经常发现书法家不理会画家,音乐家不了解舞蹈家,戏剧家对电影家很陌生,如此等等,都影响了艺术之间的相互吸收、相互借鉴,从而造成了我国的艺术形式墨守成规、驻足不前的僵化局面。而在中国古代,书画一理,乐舞融合,一位书法家可能集诗、书、画各种技能于一身。一位戏剧家可能借助诗、书、画来丰富自己的戏剧语言。正是这种情形,激发出一代又一代精湛的艺术。在发达国家,艺术门类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被打破,新的艺术语言不断产生,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艺术流派层出不穷,艺术创作呈现出一种难得的活力。如果说在一个信息相对封闭、媒介较为单一的社会,艺术门类之间的互不往来还可维持的话,那么在当今信息发达、媒介不断涌现、跨界意识十分明显的全球化社会当中,艺术仍然各自为政,那就不利于新的艺术形式的产生。而就我们的传统学科而言,音乐专业毕业的学生可能是一个画盲,美术专业毕业的学生可能是一个乐盲,戏剧专业毕业的学生对于电影可能一无所知,电影专业毕业的学生对于戏剧知之甚少。如此情况,就导致从宏观上了解不同艺术门类的人才的匮乏。这种情形严重影响到我们对自己国家或民族的艺术的总体特征的表述与呈现,也严重妨碍到新的艺术语言的产生。因此,打通各门艺术之间的壁垒是必要的。

那么,如何打通各门艺术之间的壁垒呢?有人说,一位理论家或艺术家一辈子精通一门艺术已然困难,遑论精通所有的艺术门类。这种看法对艺术学理论是一种误读。学科之间各有分工,各显所为。从理论上而言,精通不同的艺术门类是可能的,但从事实上而言,要求每位理论家或艺术家精通所有的艺术门类是不可能的。艺术学理论需要追究的是艺术的最基本的规律。换句话说,艺术学理论需要在各门艺术之间寻找艺术之所以为艺术的根本规律。因此,艺术学理论需要借助门类艺术学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寻找规律性的认知。而不需要把所有的艺术门类从头到尾都统统研究一遍,然后得出一个死的结论。因此,艺术学理论总是从大处着眼,梳理出艺术的普遍规律。而对于门类艺术学而言,要着眼于该学科的精微之处,该门类历史发展的关键之处、每一位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家、每一部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都需要入其微而细致研究。因此,相对艺术学理论而言,门类艺术学则从小处着眼,梳理出该门类艺术的独特规律。相对而言,艺术学理论“为大不为小”。也就是说,艺术学理论须从大处着眼,要借助门类艺术学的基本成果(而不是代替门类艺术学),通过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比较,以发现适于不同艺术门类的普遍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构建出自己的理论体系。在业已出现的艺术学理论著作当中,亚里士多德的《诗学》、莱辛的《拉奥孔》、苏珊·朗格的《艺术问题》、卡冈的《艺术形态学》、科林伍德的《艺术原理》等都是从大处着眼,在宏观层面阐述艺术规律的杰作。而门类艺术学“为小不为大”,从该门类的每一个细微的材料和环节出发,以发现本门类艺术的独特规律。

我们说艺术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为各类艺术现象。那么什么是艺术现象呢?笔者认为:“艺术现象是指发生在历史或当下、发生于不同艺术门类中的各类艺术事象”。艺术现象形形色色,以具体的形式呈现在各个时代。譬如意大利的文艺复兴就是一种现象,这种现象不止于一个艺术门类,而体现在文学、绘画、建筑、音乐、戏剧等多个领域,并以意大利为中心向整个欧洲扩展,从而形成了影响16世纪西方艺术观念和创作的文艺运动。这种现象就是艺术学理论应当关注的对象。假若只局限于一个艺术门类,就难以看清文艺复兴在整个艺术中的地位和影响。又譬如,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的第三次技术革命所导致的艺术创作手段和艺术观念的变化也是一种值得关注的艺术现象。在新技术的支配下,艺术创作手段的变化催生了新的艺术形式的诞生,艺术观念的变化导致经典艺术的被颠覆。这些都是艺术学理论应当密切关注的问题。如果说文艺复兴和技术支配下的艺术的变化都属于具有全面影响的艺术现象的话,那么,在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或不同领域所发生的艺术现象也是值得关注的。譬如,中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由于“文革”影响而涌现的、反映在各个艺术门类中的“红色艺术”;中国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出现的由“伤痕文学”引发的“伤痕电影”、“伤痕绘画”;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因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和对西方艺术创作手法的吸收而导致的“新潮艺术”等均属于富有局部影响的艺术现象。因此,艺术现象既可从全局来寻找,又可从局部来发现。这些现象都绝非只了解一个艺术门类的专家所能把握得了的。

艺术现象是在各种因素的支配下发生的。但艺术现象的构成及其发生、发展均很复杂。寻找支配艺术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探索艺术现象发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对我们从宏观上更加准确地理解艺术规律均有帮助,也是艺术学理论的基本使命。

二、艺术学理论的地位

艺术学理论作为艺术学门类下的一个一级学科,对于其地位的考量需要从如下两方面入手:第一,从与艺术学门类下其他4个一级学科的比较中考量;第二,从该学科在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来考量。

学科是对特定的研究对象而言的钥匙。针对特定的研究对象,就需要特定的学科去研究。而就艺术学学科门类来说,5个一级学科的设置因数量的限制而使部分门类被归并为一个一级学科,实属无奈。但经过多轮的讨论,目前这个结果也是在妥协当中寻找到的最理想的结果。其中,音乐与舞蹈、戏剧与影视均因研究对象接近或关联性较强而被分别归为一类。其他3个一级学科的研究对象较为单纯,故直升为一级学科。

艺术学理论的研究对象就是发生在各个艺术门类中的各类艺术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不止于一个艺术门类,因而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艺术现象。这种普遍性的艺术现象作为艺术学理论的研究对象使其自身区别于单个艺术门类的研究对象。研究对象的独立决定着学科的基本地位。因此,不能简单地把艺术学理论说成是“空洞”的学科,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说明艺术学其他4个一级学科可以替代艺术学理论。

艺术学理论虽然在研究对象上统摄各个艺术门类,但也不能说该学科的地位高于其他一级学科。因为就学术研究而言,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何况艺术学理论对于其他4个一级学科具有较强的依赖性。笔者在艺术学理论学科简介中将本学科与其他4个一级学科之间的关系表述如下:

本学科与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密切相关。

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分别是对各相近艺术形态的研究。本学科与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的关系为普遍与特殊的关系。相比较而言,本学科着眼于宏观层面,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着眼于微观层面。本学科从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中获得经验与实证基础,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从本学科获得原理与方法论等方面的理论支撑。本学科关注不同艺术门类之间的相互关联,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则专注于各自门类内部的基本历史、理论与批评。

本学科与美学、音乐舞蹈艺术学、戏剧影视艺术学、美术学、设计学等学科既各自独立,又互相关联、互为补充。

这种表述较为清楚地体现了艺术学理论的基本地位,那就是“着眼于宏观层面”,为其他学科提供“原理与方法论等方面的理论支撑”。在研究过程中,艺术学理论与其他4个一级学科“既各自独立,又互相关联、互为补充”。因此,艺术学理论与其他4个一级学科的地位是平等的,这种平等关系是在“互相关联、互为补充”的情形中体现出来的。有的学者质疑,艺术学理论的成果能否从原理和方法方面为其他4个一级学科提供理论支撑呢?笔者认为,这种质疑也是不必要的。如果我们回顾一下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对我们认识每个艺术门类特点的理论支撑就不难发现这一点。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最核心的理论就是摹仿学说,而以摹仿为基准,指出不同的摹仿媒介手段导致了不同艺术门类的出现,为我们理解不同艺术门类各自的特点提供了一个重要参照。而前苏联艺术理论家卡冈在他的《艺术形态学》一书中提出的从原始艺术的混合性到艺术的现代系统的形成脉络、艺术史过程的整合力对我们理解不同门类的艺术史及其特点也深有启发。

从艺术学理论在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中的作用而言,艺术学理论可以从总体上与其他意识形态进行对话。譬如,艺术与政治、哲学、宗教等方面的对话,如果缺乏对艺术总体特征的认识,就很难使艺术与这些形态进行对话。而这些对话在国家建设或对外交流中经常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意识形态乃是经国之大略。中国儒家提倡的礼乐治国,究其实就是要在理性与感性的有机融合中创造一种和谐的秩序。《礼记·乐记》云:“礼节民心,乐和民声。”“礼”强调的是秩序、法则,如果不用“礼”把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区别开来,那么社会就不会有良好的秩序;“乐”强调的是人的情感的快乐,如果不用“乐”使人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那么社会就会发生动荡。“礼”、“乐”相得益彰,社会才能兴旺发达。后来,《礼记》中有关音乐的主张被扩大到其他艺术门类当中,从而形成儒家针对艺术的基本态度。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儒家在经国策略上对于艺术与礼制对话的重视。

而就一个国家关于艺术政策的制定来说,也需要艺术理论家从总体上认知艺术的社会地位,从而为国家政策的制定提供咨询。张道一先生在《应该建立“艺术学”》一文曾说:“艺术理论的任务是研究艺术的原理,探讨艺术的规律,说明艺术的特点,解释艺术现象。国家可以据此制定法规,艺术家可以借此提高认识,得到启发。”① 国家对于艺术的政策标志着国家对于艺术的基本态度。1942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衡量文艺的两个标准:政治标准和艺术标准,并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这种观点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长期被当作国家制定文艺政策的依据。在这种观点支配下,艺术在建国之后的近30年间都被纳入政治的范畴,从而直接影响了体现在各个艺术门类中的“红色经典”艺术的产生。我们暂且不论这些经典的是与非,单从艺术理论转化为国家政策之后对于艺术的影响,就不难看出理论的力量。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无疑可以被纳入艺术学理论学科的成果,因为这篇讲话所涉及的范围不局限于任何一个艺术门类。我们由此也可看出艺术学理论作为一个一级学科的重要地位。

总之,艺术学理论无论是在艺术学门类所辖的一级学科中,还是在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中的地位都是难以否定的。

三、结语

艺术学理论由一个二级学科升级为一级学科,是该学科历史上一个难得的机遇。在这种机遇中,艺术学理论可全面迎接质疑、检讨自身,以寻求更大的发展。艺术学理论不仅面临着其他学科的质疑,也应从自身进行检讨。笔者曾经说过,由于各种原因,艺术学理论仍然处在年轻状态,与艺术学其他一级学科相比,不成熟之处依然很多。但一个学科的成长必须要面临来自外部的质疑和内部的检讨。外部的质疑更多表现在上文提到的艺术学理论可以做什么?国外为何没有该学科的独立设置?艺术学理论如何寻找自己的研究对象?自身的检讨也应围绕学科自身的宗旨、方法和效力来思考。无视宗旨就等于自毁学科;缺乏恰当的方法,就会把自身的研究与艺术学其他学科混同起来;而缺乏研究效力,则无以证明学科存在的必要性。如果艺术学理论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有效地践行自己的宗旨,那么就可以在面对质疑和自身检讨中推进学科的发展。

注释:

① 张道一《应该建立“艺术学”》,《艺术学研究》第1集,江苏美术出版社,1995年版。

标签:;  ;  ;  ;  ;  

艺术理论的使命与定位_艺术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