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四川九绵高速工程水牛家隧道工点项目为依托,介绍处于深切沟谷区隧道洞口仰坡失稳处治方案设计,包括深切沟谷地区公路设计介绍,仰坡失稳原因分析,失稳后的处治方案选择,沟谷区桥梁改为路基方案的探讨。希望对深切沟谷区地形的公路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帮助。
关键词:高速公路、深切沟谷区、仰坡失稳处治、桥改路基
深切沟谷区建设的公路隧道,容易发生隧道洞口仰坡失稳、隧道洞内塌方等安全事故,而且治理起来难度较大。四川九绵高速水牛家隧道工点位于典型的深切沟谷区,公路在此处以隧道+桥梁+隧道的形式穿过,隧道洞口仰坡在施工期间出现了失稳情况,隧道洞内也出现塌方,洞外地表发生裂缝,亟需进行科学合理的处治方案。
1概述
深切沟谷位于梅家沟,高速公路穿越此沟原设计通过梅家沟隧道、梅家沟大桥和水牛家隧道完成,沟谷左侧坡高265m,右侧坡高170m。
梅家沟沟谷示意图
其中梅家沟大桥,全长106m,孔跨布置为 30+40+30m 简支结构,桥面连续预应力 T 梁桥。水牛家隧道全长6058m,隧道进口段位于此沟谷斜坡上,梅家沟隧道全长2425m,隧道出口段位于此沟谷斜坡上。斜坡自然坡度30~45°,坡体植被茂盛,斜坡现状稳定。表层薄层碎石土覆盖,出露基岩为上古生界泥盆系中统三河口组板岩,基岩表层节理裂隙发育,岩体相对破碎,呈镶嵌碎裂结构,岩体稳定性较差。
水牛家隧道洞口全貌照片
左、右线洞身段洞室围岩由泥盆系中统三河口组炭质板岩及板岩组成,炭质板岩为较软岩,泥质胶结,岩体破碎~较破碎,围岩稳定性一般,围岩级别为Ⅳ~Ⅴ级。板岩为较软岩,泥质胶结,岩体破碎~较破碎,围岩基本稳定,围岩级别为Ⅳ级。
水牛家隧道施工期间出现坍塌,洞顶距洞口 50m 处地表发现横向裂缝,错台最高20cm,洞顶地表距洞口 100m 处出现多条横向裂缝,分析原因主要为洞顶产生不稳定斜坡体失稳所致。
2失稳情况介绍
水牛家隧道进口左线于2018 年8月5日开始进洞施工。
2019 年 1月 5 号下午已施工完仰拱(ZK68+890)前方左侧突发坍塌(ZK68+890~+905 段),长约 15m,洞顶距洞口 50m 处地表发现横向裂缝,裂缝错台达15cm,洞顶截水沟纵向裂缝加大(9 月 11 日地表截水沟已发现纵向裂缝)。
2019年1月16日,洞内施作第二板二衬钢筋时(ZK68+842~+854),洞内 ZK68+890~+870 段左侧,纵向20m 再次发生塌方,下午 17:00 左右洞内塌方持续扩展至 ZK68+860 段(护拱施作段),洞顶地表距洞口 100m 处新增多条横向裂缝,50m 段横向裂缝开裂加剧,约 20cm 错台,且洞口仰坡段及洞外地表段形成横向贯通裂缝,洞口新增临时支撑拱架 纵向连接筋直接拉裂,竖向支撑造成严重扭曲,洞内防排水台架造成严重变形。
3仰坡失稳原因分析
从现场围岩结构产状看,不具备形成滑坡的地质条件,无外倾结构面,同时现场未发现滑坡形成的主要特征,此仰坡主要是洞口有限范围内岩土变形体失稳所致。
隧道仰坡开挖后,由于该隧道进出口上方坡度较陡,地层主要为碎石、全-中风化炭质板岩,属于土、岩组合边坡。坡体中碎石、强风化岩石厚度较大,遇水易崩解、软化,自稳能力差。随着桥台附近土体开挖,整个坡面临空面进一步扩大,整个坡面开挖高度约25m,坡面无临时支挡措施,随着时间的推移及车辆荷载(运输渣土及材料)的反复作用,坡面土体产生失稳变形,导致出现较大的位移。
洞口仰坡坡体开裂图
根据《土力学》及水牛家隧道左线洞口仰坡现场实际失稳情况,地表开裂为洞口向大桩号方向50m左右,结合物探勘察资料,通过理论分析,可初步判断洞口仰坡土体失稳破裂面,与水平面角度约为56°。失稳土体主要为强风化炭质板岩,内摩擦角φ=27°,饱和状态下内摩擦角约为φ‘=24°,计算失稳破裂角Φ=45°+1/2φ‘=45°+24°/2=57°,与通过现场开裂情况推断的破裂角度基本一致。
隧道洞口失稳破裂面图
同时由于隧道口位于明显的深切河谷地形,此地形的地应力分布存在应力分区现象,即岸坡存在应力变动区(应力降低区和应力增高区)和原岩应力区,河谷谷底存在应力集中区(高应力区),隧道的修建加剧了河谷应力场演化过程,致使软弱岩体发生水平蠕变,导致地表裂缝产生。
深切河谷地应力分区图
3.1方案设计
根据分析结果,拟定处治方案:采用一排抗滑桩布置于水牛家隧道入口洞门附近,对仰坡进行支挡处治,并且将梅家沟大桥变更为路基填筑方案,起到对隧道洞口土体的反压作用,以提高稳定性。同时延长明洞后进行反压回填,加固洞顶范围内的土体,确保隧道仰坡的稳定。
桥改路基方案处治示意图
3.2稳定性计算
岩土体力学参数,根据室内外试验值按《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公路路基设计规范》,结合《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13〕综合确定,本路段各地基岩土层承载力基本容许值[fa0]、各边坡岩土体粘聚力C(kPa)、内摩擦角φ(°) 开挖等级及边坡坡率推荐值见下表。
岩土层设计参数
饱水重度增加2KN/m3,中风化不折减。
稳定性计算计算方法采用不平衡推力法(隐式解),也叫传递系数法。
采用GEO5-2019软件进行边坡稳定性计算,在不进行支护的情况下,对原始边坡进行计算,计算结果汇总见下表:
不支护情况下边坡稳定性计算汇总表
通过计算分析可知,原始边坡不支护情况下,在天然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在连续强降雨下处于不稳定状态,地震作用下处于不稳定状态。需进行必要的支护处理,才能满足安全性。
支护方式初拟采用抗滑桩,增设一排抗滑桩。增设支护后进行稳定性计算和抗滑桩设计。
支护后稳定性计算结果汇总表
根据滑坡剩余推力大小分别进行抗滑桩内力和配筋计算,采用最不利情况,一般为滑坡剩余下滑力最大的工况,按照地震工况进行抗滑桩设计。
平面布置图
4方案设计
采用一排抗滑桩布置于水牛家隧道入口洞门附近,对仰坡进行支挡处治,将K68+725 右线梅家沟大桥和ZK68+742左线梅家沟大桥变更为路基,变更后路基长度约110m,采用分离式路基。取消K68+725 右线梅家沟大桥和ZK68+742左线梅家沟大桥,拟定增加两座钢波纹管涵(永久)满足排水、泄洪和通行要求。变更后路基为填方路基,最高填方高度28.5m,采用三级边坡设计,坡率分别为1:1.5、1:1.75和1:2,每级边坡高度8m,并设置2m宽平台,坡面防护采用拱形防护,坡脚设置护脚墙、衡重式挡土墙进行支挡防护。
抗滑桩共计8根,采用方桩形式,编号为A1~A8,其中A4~A5之间间距为14.26m,其他间距均为5m。桩径采用2.0m×2.5m,桩长设计长度为25m,实际根据开挖地层和原地面标高情况进行动态调整。
桥改路基段采用四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设计速度80km/h,分离式路基单幅宽度采用12.75m,其中行车道宽2×3.75m,左侧硬路肩0.75m,右侧硬路肩宽3.0m(含右侧路缘带0.5m),土路肩宽2×0.75m。
分离式路段平面设计点位于左侧路基边缘,纵向设计点及超高旋转轴位于距左侧(行车道前进方向)路基边缘1.00m处的硬路肩上。
路基填方来自于隧道洞渣,填料合格方可用于路基填筑。由于本路段为高填方,必须按照下述要求严格控制施工工艺。
由于路基土方对隧道洞口坡体起到反压的作用,路基填筑顺序优先进行大桩号侧的填筑,靠近大桩号侧填筑到路床顶标高长度至少达到30m后,方可进行抗滑桩的施工。项目填土路基填筑材料采用碎石土为主,在填筑时,要求上、下路床(0~80cm)范围内最大粒径不得大于10cm;路堤(80cm以下)范围内最大粒径不大于15cm。
处治方案安全性强,对桥台和周围土体的加固效果好,也有利于在隧道口设置连接通道,进一步完善应急功能,造价适当,同时,路基形成的反压体对隧道洞口坡体稳定提供了有利条件。
5结语
深切沟谷区的公路设计多以隧道+桥梁的形式通过,由于沟谷区地应力集中往往导致隧道洞口仰坡失稳或坍塌危害,应当提前做好预防处治措施,提高安全防范。对于已经发生的失稳破坏,本文采用抗滑桩和桥改路基的方案,对其进行有效的处治,取得了良好效果。
参考文献
[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S].人民交通出版社,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有限公司主编,2015
[2]公路滑坡防治设计规范[S].人民交通出版社,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有限公司主编,2019
[3]端木杰超,深切河谷地应力场分析研究[D]. 长江科学院,湖北,2014
论文作者:王晓斌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2
标签:隧道论文; 路基论文; 洞口论文; 水牛论文; 应力论文; 深切论文; 裂缝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