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思想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思想_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邓小平理论论文,思想论文,代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总结我们党80年来历史经验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为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所作的重要论述。从事关党和国家命运的大局出发,高层建瓴地回答了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三个代表”思想与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的论述一脉相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邓小平理论的科学继承和重大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精神

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邓小平理论中,一以贯之的基本精神主要有:重视实践、重视生产力、重视群众创造性,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解放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与关心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统一。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仅构成了邓小平观察和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价值取向,而且体现了其理论的方法论特色和实践品格。

第一,尊重实践的权威,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认真解决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不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的前提和基础,是贯穿这一理论内容的精髓,也是邓小平一贯坚持的一个基本思想。早在五十年代中期,邓小平就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也有一个能否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本国实际结合得好的问题,强调必须面对国家与现实,研究本国特点,反对“离开本国的特点去硬搬外国的东西”[1]的教条主义。六十年代初,针对刚刚出现的把毛泽东思想庸俗化、把毛泽东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割裂开来的错误倾向,他旗帜鲜明地支持要“正确地宣传毛泽东思想”[2]的观点。七十年代中期,他又尖锐地揭露了林彪、“四人帮”要篡改毛泽东思想的罪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他反复强调要解放思想,提倡实事求是,反对本本主义,坚持把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事求是地审视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破除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束缚,从中国实际出发去探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应该说,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确实是邓小平的一个基本思想。强调要尊重实践,坚持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把实事求是看作是一个解放思想的过程,把解放思想作为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前提,把二者看作思想路线的两个互相联系和渗透的基本观点,这就为我们把对社会主义基本问题的认识置于科学的基础之上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第二,重视生产力,把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联系起来,强调要通过改革开放去实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既是邓小平建构崭新的科学社会主义观的理论基础,也是他独具特色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思想。1956年党的八大后不久,邓小平就明确指出:“今后的重要任务是搞建设。”[3]早在六十年代,他就明确提出应该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来确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的观点,即所谓“猫论”的那段话。[4]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邓小平果断提出停止“以阶级斗争为纲”这一不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口号,逐步制定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特别是在1992年初的视察南方谈话中,他更明确的指出,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提出要坚持以生产力标准为核心的“三个有利于”标准。

邓小平正是凭借重视生产力,坚持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统一的基本观点,才澄清了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上的种种不科学的乃至错误的认识,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为新的社会主义观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精神与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基于对国内外形势,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和党自身建设实际的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从事关党和国家命运的大局出发,高层建瓴地回答了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第一,“三个代表”思想与毛泽东、邓小平关于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的论述一脉相承,是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邓小平理论中,一以贯之的基本精神主要有:重视实践、重视生产力、重视群众创造性,以及与之相联系的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统一,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的统一,解放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与关心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统一。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不仅构成了邓小平观察和解决当代中国社会主义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价值取向,而且体现了其理论的方法论特色和实践品格。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党的先进性的全面、深刻的科学概括和总结,是对过去已有概括的重要补充。实际上,这种情况在历史上很多。比如,党章中规定党的性质、任务、宗旨是从最根本的、终极的意义上规定的。但是,由于不同时期的任务不同,对党章规定的党的性质、宗旨、任务都要作出适当的补充,都要反映那个阶段的要求和特点。准确地说,“三个代表”就是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任务,对党的性质、宗旨和任务所作的补充。这种新补充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

建国后,党的主要任务已经由领导革命战争转到和平建设上来。无论从理论还是从实践上看,发展生产力、壮大我国社会主义的综合国力,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最为重要的中心工作。而在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国际环境下,我们正面临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当前的国际形势又明确告诉我们,能否把经济尽快发展上去,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同时,两个文明共同发展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而与敌对势力的斗争主要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就其斗争的尖锐性、严重性和复杂性来讲,我们正在进行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人民群众的需要也早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当家作主、粗茶淡饭的温饱阶段,而是在进一步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基础上日益迫切地表现出对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更高、更新的需求和满足,这正是历史发展的真正的动力和源泉。

“三个代表”的概括精辟地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问题,更好地体现了站在时代潮流前列的中国共产党的本质属性,使全党对当前和今后所承担的任务和责任更加明确。“三个代表”思想昭示我们,检验和鉴定一个政党是否具有先进性,只能看它是否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是否是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这三个代表是鉴别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标准和尺度。在当代中国,只有共产党才能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从历史、现实和未来的统一上具有这种代表性。江泽民的重要论述从前瞻性、先导性与全面性、整体性的有机统一上揭示了我们党的先进性。前瞻性、先导性是先进性的基础,先进性是前瞻性、先导性的必然发展趋势,体现了无产阶级政党的阶级纯洁性和自身发展规律的内在逻辑。这种代表性,体现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一切领域、一切方面,反映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代表着整个社会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失去这种代表性,先进性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成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空洞的东西。“三个代表”思想,是对邓小平党建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第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深刻阐发和理论升华。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不仅是党的任务的集中概括,同时也是体现党的先进性和实现党的领导的基本保障。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为重要的内容。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立足于新的实践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作为党的基本路线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展开,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定了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三个代表”思想沿着这个思路,又对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作了深入全面的阐发,同时增添了新的内容,使之更加丰满,在理论上更加精湛。把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摆在首位,旨在进一步强调和巩固党的基本路线所规定的经济建设在全局中的中心地位,也与党的基本纲领中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逻辑定位保持一致。发展先进的生产力不仅是整个社会结构体系的根基,而且首先是经济建设的核心内容。全部经济活动只有围绕着发展先进生产力这个核心来运转才能达到真正持久的繁荣。“三个代表”思想中强调的党所代表的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既有当代世界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共性的要求,也有中国国情的独特要求。

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正是通过革除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的陈旧过时的东西,理顺国内国外各方面的关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我们党所代表的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基本内容,首先是指引和确定这一文化发展的先进方向的邓小平理论,同时还包括体现当代人类最高认识和思维水平的高新科学知识和技术,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它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同时又是先进生产力的灵魂,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广大人民群众,既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目的和归宿,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根本上讲来源于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成果。总之,“三个代表”思想,对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内涵作了深层阐发,又从纵横结合上作了全面科学的理论概括。

江泽民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对于邓小平党的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是多方面的。如同我们党在社会实践中的核心地位一样,党的建设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整个体系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可以预言,“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必将以发展党的建设思想为契机,为新世纪整个邓小平理论新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和腾飞作出自己的独特的贡献。这正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巨大理论和实践意义之所在。

“三个代表”思想言简意赅,内涵深刻,要真正领会、把握“三个代表”重要的精神实质,关键在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三个代表”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在此基础上又有新的发展。可以说,它本身就是解放思想的产物,要弄懂弄通它,首先要解放思想。在实践中自觉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是坚持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思想的内在统一,反对把二者割裂开来的错误思想倾向。在“三个代表”的贯彻实践过程中,有这样一种倾向值得注意,就是把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思想对立起来,要么强调邓小平理论的重要性,就不接受新观点、认为三个代表是“老观点、新提法”,要么就是只看到“三个代表”而忽视了它与邓小平理论的血肉联系。这两种观点实际上都是思想僵化的表现。诚然,从“三个代表”的内容看,它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党所面临的新任务的情况下,在继承传统理论,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对党的性质、纲领、宗旨、历史任务的认识升华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是一种推进。但“三个代表”思想体现的基本内涵和本质含义与邓小平理论是一致的,是继承和发展,因此,决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如果把二者割裂开来,就会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重大的损失。

二是坚持代表工人阶级与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统一,反对把二者对立起来。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生产力的发展,我国工人阶级的构成和社会各阶层情况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现在,有人怀疑,由于科技的发展和知识经济的出现,工人阶级还是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国有企业在改革中遇到了困难,原来同现代工业和社会大生产相联系的职工群众大批轮岗、下岗,工人阶级还能不能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谁是社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如此等等。

近年来,工人阶级队伍迅速扩大,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普遍提高,不断增加的知识分子已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新一代高素质的工人大量成长起来,工人阶级内部构成及劳动方式等都跟过去有很大不同。由于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的调整,拥有知识的生产者必将成为生产力的主体和社会的主体,出现了知识分子产业化和产业工人知识化的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江泽民正是着眼于时代的这一发展趋势,作出了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论述。在改革过程中,某些不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行业逐步被淘汰,而那些符合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行业则进一步发展。在这样的变化过程中,职工队伍的某些部分难免要遇到暂时困难、付出代价,但是工人阶级的整体素质和整体优势则正进一步提高起来。

至于中国知识分子,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所以,从总体上来讲,我国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带来的各种变化,使工人阶级本身也在经历深刻的改造,而这当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工人阶级的阶级本质和历史使命,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工人阶级是先进社会生产力代表的历史定位。

三是正确认识“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社会主义社会作为人类历史上崭新的社会形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和全面发展的要求。我们贯彻“三个代表”的精神也有一个思想方法问题,是全面贯彻还是只取一点不及其余,关系到是否能够真正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实到党的全部工作中去,关系到是否能够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前进。这就要求我们在坚持“三个代表”的过程中,掌握辩证法,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能力,防止片面性和绝对化。真正把“三个代表”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标签:;  ;  ;  ;  ;  ;  ;  

邓小平理论与“三个代表”思想_邓小平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