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脑梗塞后抑郁患者的疗效分析论文_甘心灵,周菊,黄坤秀

(德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 四川 德阳 618000)

【摘要】目的:探讨脑梗塞后抑郁(PSD)患者的临床心理特点,分析心理干预对患者心理问题恢复的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12月本院90例神经内科的脑梗塞患者,分为心理干预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各45例,常规护理组行常规护理,心理护理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辅以心理干预。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匹兹堡睡眠质量量表(PSQI)、社会支持量表(SSRS)来分别测定两组患者心理测评得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抑郁负性情绪,经过心理干预的患者心理状态改善程度较传统治疗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塞后大部分出现抑郁障碍,心理干预能有效改善PSD患者心理问题,提高疗效。

【关键词】脑梗塞后抑郁;心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5-0067-02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psyc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atients with post cerebral infarction depression (PSD), and to analyze the significance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the recovery of pati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Method Select 2012.5—2013.12 in the patients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in our hospital 90 cases of Neurology, divided into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group and routine nursing group, 4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routine nursing group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care, psychological care and routine care on the basis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The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the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scale (PSQI) and the social support scale (SSRS) were used to measure the scores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 Two groups of patients before treatment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negative emotions of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after the psychological state of patient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reatment (P<0.05). Conclusion Most of the patients with depression after cerebral infarct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patients with PSD, improve the efficacy.

【Key words】Post cerebral infarction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脑梗塞是我国中老年人群中的常见病,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本病患者除有躯体症状外,常伴有心理障碍,其中脑梗塞后抑郁(PSD)较常见,患病率高达40%~50%[1],严重影响PSD患者的生存质量,本科通过心理干预明显提高其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5月—2013年12月首次发病在本院神经内科,无其它器质性病变、精神障碍及阳性家族史的脑梗塞患者90例。入组条件:入院患者随机按男单双号分成两组。心理干预组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45~73岁,平均61.3岁;常规护理组45例,男27例,女18例,年龄44~75岁,平均年龄63.2岁。文化程度高中及高中以上41例,初中及初中以下49例。①诊断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关于脑卒中诊断标准[2];②抑郁障碍发病在脑梗塞后,且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3版(CCMD-3)关于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3];③经CT或MRI确诊均为脑梗塞患者;④神志清楚,查体合作,能充分交流;⑤既往无精神障碍史及家族史;⑥两组在文化、年龄、性别等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可比性(P>0.05)

1.2 心理干预方法

1.2.1常规护理 ①注意观察患者的意识、生命体征变化、语言及肢体活动能力。②创造优美环境,保持病室整洁、安静、空气清新。③改善不良的生活方式,以低脂、低胆固醇、低糖、高维生素饮食为宜,忌烟酒。④教会患者及家属翻身技巧,指导患者及家属主动和被动活动肢体,保持患肢各关节的功能位。

1.2.2心理干预 对心理干预组安排责任护士,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主要方式:①评估:全面收集资料,注意与他们的感情沟通,根据职业给予恰当的称呼,因脑梗塞患者抑郁的发生与医务人员的态度,环境的改变有一定关系的[4]。②给予足够支持:家庭支持,尤其是配偶,要多关心患者。单位、同事、亲朋好友支持,送去温暖,消除其孤独感。医务人员积极倾听患者以理解安慰的话语,减轻其的悲伤低落情绪;主动关心患者,有效沟通可帮助患者和促进康复,而护士在医患沟通中起主导作用[5]。利用巡视病房、床旁交接班、晨晚间护理、治疗等各种护理操作时间与患者融洽交流,让其感到温暖,有依靠,有存在感,增加其依从性,从而提高其康复的信心;③积极心态:主要针对患者的负性认知,采取一对一交谈、小组交谈、多层次、多角度看问题,忌转牛角尖。④替代疗法:听听音乐、画下画、读读报、做做操等等文体活动转移其注意力。

1.3 分析标准

二组患者由心理测评师依据Hamilton(抑郁量表24项)PSQI[6]、SSRS[6]量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评分。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t检验,以P<0.05据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心理干预组及常规护理组脑梗塞后抑郁患者HAMD评分结果

二组患者分别在入院时及入院8周后进行HAMD量表评分(表1),结果表明对二组脑梗塞后抑郁患者进行HAMD评分比较,入院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5,P>0.05),而在8周后心理护理组患者HAMD评分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差据有统计学意义(t=1.85,P<0.05)。表明早期心理干预对PSD患者的情绪障碍改善是积极有效的,并促进其早日回归社会及家庭。

3.讨论

3.1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的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脑梗塞后的致残及致死率很高,对患者心理状态造成很大的影响,PSD后心境障碍以持续两周或两周以上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精神活动迟滞为核心症状、严重时有自杀观念甚至自杀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脑梗塞后 的病死率、致残率,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给患者、家庭、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7]P2955。

3.2 目前PSD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认为与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有关。(1)生物学机制 ①VATAJA等[8]通过对109例PSD患者颅脑MRI研究表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及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HPT)与PSD发生有密切关系。②神经递质学说认为;脑梗塞后脑组织受损,破坏了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多巴胺能神经元、5-羟色胺能神经元及其通路,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水平下降,患者出现抑郁。(2)反应性机制。该学说认为生理、个人、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作用导致脑梗塞后生理、心理失衡而产生反应性抑郁[9]。(3)社会心理学机制[10]该学说认为患者的性格特征,脑梗塞后导致工作、生活能力缺失、社会或家庭角色、地位、经济条件改变,使患者产生抑郁情绪。

3.3 对PSD患者除给予规范的药物抗抑郁外,还应因人而异采取相应的心理干预支持治疗[7]。本分析探讨了心理干预明显改善PSD患者的临床症状和抑郁情绪。故在PSD治疗过程中应同步启用心理干预,给予积极的心理支持、积极心态、替代疗法等改善其心理状态,促进其渡过心理危机,提高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提高其临床疗效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pohjavaara T,Leppavuori A,Siira I,et al.Frequency and clinical determinants of Post-stroke depression[J].Stroke,1998,29:2311-2317.

[2]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脑血管病诊断标准[S].中华神经内科杂志,1996,29(6):379.

[3]中国精神科学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9.

[4]夏虹,王虹,刘晓蒙.脑卒中后抑郁的临床及护理[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3,20(6):489-490.

[5]刘玲,刘均蛾.临床护理交流的原则和技巧[J].中华护理杂志,2001,36(11):873.

[6]赵立荣,吴晞颖.脑梗死患者失眠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实用医药,2010,(10).

[7]张志珺.卒中后抑郁[J].中国卒中杂志,2007,2(11):885-887.

[8] Vataja R,Pohjasvaara T,Leppavuori A,et al.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correlates of depression after ischem icstroke [J].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2001,58:925-931.

[9]张威,丁素菊.卒中后抑郁[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8,8(4):312-314.

[10] Gainotti G,Azzoni A,Marra C.Frequency,phenomenology and anatomical-clinicai correlates of major post-stroke depression[J]. Br J Psychiatry,1999,175:163-167.

论文作者:甘心灵,周菊,黄坤秀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7年5月第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27

标签:;  ;  ;  ;  ;  ;  ;  ;  

心理干预对脑梗塞后抑郁患者的疗效分析论文_甘心灵,周菊,黄坤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