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关系,新营销时代:谁是谁的关系,如何搞好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关系论文,谁是论文,谁的论文,时代论文,新营销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中国的文字中,“关系”是一个很微妙的词:很重要,却经常带着一丝负面。 “湿时代”下,已经形成了新关系形态。鉴于大部分读者都已经达成如下共识: √互联网正在改变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形态; √互联网正在改变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形态; √互联网正在改变企业之间的关系形态; √互联网甚至也在改变营销人与营销人之间的关系形态; 让我们尽量简化理论,更多的探讨方法:找寻——应对现在这个时代的“新关系学”,研究新营销时代,如何“搞好关系”。 在新的营销环境下,无论企业,还是个人,你用什么样的视角审视“关系”,决定了你的行动,也由此决定了你付出与回报的性价比,最终定性你能走多远。 这个世界有点不一样了? ——是你与其他蚂蚁的关系变了 美国创意商业人士简·麦戈尼格尔在《游戏改变世界》一书中提到:“一群有着共同利益的人开始互动以促进这一利益时,社群就出现了。” 在六年前也就是2009年,我们预测出未来成功的品牌营销方式,一定是“湿”的:借由互联网上的社会性软件聚合某个群体,并以温和的方式将其转化为品牌的追随者,赋予消费者力量,鼓励他们以创造性的方式贡献和分享内容,从而影响商家的新产品开发、市场调研、品牌管理等营销新战略。 现在,六年过去,预测的一切趋势(粉丝、社区)均已实现,并演变千变万化的案例。 销售:从基于事物模式到基于关系模式 一些有趣的事情正在发生:全球最大的出租车公司Uber没有一辆出租车;全球最热门的媒体Facebook没有一个内容制作人;全球市值最高的零售商阿里巴巴没有一件商品库存;全球最大的住宿服务提供商Airbnb没有任何房产……如何与用户建立联系,并且靠一定诉求维持这种关系,成了新商业世界的制胜之道。 在这种情况下,就出现了一种观点:优秀的产品应该由功能性变为服务型。 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学院营销学教授大卫·艾克认为,一个客户体验产品或服务有三个层面:第一是功能性,客户如何使用你的产品,想从中得到什么;第二是清晰性,即你的产品和服务能给他或者她提供什么样的感觉;第三是自我表达,你的产品和服务能够使他或者她成为什么。 罗永浩发布会说故事,罗振宇喊着伟大商业模式试验,我们可以称之为“情怀营销”;但是通过已有的关系来售卖产品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如果说以前的售卖,是以产品售卖出去为结束;那么现在的售卖,则是以产品售卖出去为一段关系的开始——而后者将成为目前最高级的一种商业模式和营销手段。 而这段关系的开始,并不仅仅是你知道消费者的各种信息。“如果用户感觉不好,虽然拿到钱但我们终将会失去这个客户。有些人会说,我们很重视客户关系,我们有建立CRM系统,但很多企业的CRM系统仅仅是记录了客户的基本信息、姓名、电话、出生年月日。实际上更重要的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关系。因为有了移动端,客户的各种行为更容易被记录,有了更多的数据对这种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因为销售产品,开始有了关系;因为经营关系,明白他到底要什么,这样后面的决策和经营都有了依据。”品途网创始人兼CEO刘宛岚表示。 一个特别要强调的是:优秀的产品依然不会被否定。它本身就是客户关系的强连接点。“雷军今天最大的危险在于,这个生态链是由产品自动生长出来的,而不是那个产品本身。”李善友表示。 组织:从机器化组织转变为生态化组织 传统工业化时代,几乎所有的公司组织都是科层制或者官僚化组织,大家就像是螺丝钉和齿轮,被严丝合缝地整合进一部运转的机器。 如果在一个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下,这部机器将会无往不利。但是互联网打破了这种确定性,销售从产品本身转向了维护客户关系本人,而这些必须要求企业与客户的深度互动与随机应变才能完成,机器化组织只能解决既定问题,但无法应对当下的变化。于是,在互联网程度较深的领域,新兴的组织形态出现了,在这类组织中,每一个小团队或者员工都是独立的个体,对外部环境自行做出最优的判断,不断地改变自身适应环境,最终整个系统在渐进式的进化中,去应对不确定性的外部影响。这种类似于自然界生态系统的组织形态,我们叫它生态化组织。当机器化组织的一个零部件出现问题的时候,往往导致整个机器停止运转。但生态化组织中每个个体都是一个自组织,能够有充分的资源去及时响应外界的变化要求。 人才:由专家式人才转变为跨界式人才 互联网让信息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流动起来,看似厚实的行业壁垒在信息洪流之下也变得脆弱不堪,于是行业融合,领域交互成为了新趋势。一批在甲行业深耕的商人,转眼间跑到乙行业兴风作浪,玩起了颠覆。最典型莫过于手机行业,早前的乔布斯,后来的雷军,到最近的罗永浩,本都是手机外行人;当然,作为最具扩散性的群体,互联网人才也开始向传统行业渗透,最早的电子商务、网络游戏,到后来的互联网金融、互联网电视、互联网餐饮、互联网汽车等等。 跨界人才的热潮出现,说明了我们自身的学习和社交模式已经发生了改变。首先,互联网让信息的传播更加便捷,无线通信和智能终端让信息的接收也实现随时随地,我们能够及时、广泛、无边界的接触信息,由此各类专业知识也脱离了学校课件设置和课堂容量限制,能够实现在线传播。像MOOC在线课堂、slideshare等分享网站的普及,使得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基本的通才。其次,信息的传递和分享也成为互联网流量的最主要来源,过去只限于家庭、组织内部的知识传递,变成了无国界的网络社交互动,文化交流由地域封闭性、内容局部性,变成更加开放、互通、全面和及时,教育与社交的结合,带来了新的学习模式,也方便了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在学科边缘,行业边界之上不断地摩擦出创新的火花。 而作为在市场最前端的营销人,如果敞开心胸,无论对于学习还是关系都有更加开放的态度,那么无论在品牌的跨界合作与个人的跨界能力上,均会比其他岗位更有机会。 [企业之间的关系] 合作将成为比以往更为重要的关键词。对于企业而言,发现共同的“利益点”,就有了合作的基础,而这个“利益点”,可以是基于共同的粉丝群,也可以因为同处于一条产业链上,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对手之间也可以“握手言和”。 ——没有永远的敌人,更多是如何团结朋友 “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广泛流传的话,也适用于当下企业之间的跨界合作。对于企业而言,发现共同的“利益点”,就有了合作的基础,而这个“利益点”,可以是基于共同的粉丝群,也可以因为同处于一条产业链上,甚至,在某些情况下,对手之间也可以“握手言和”。 基于粉丝的连接 很多时候,一些看似不相关的产品,背后却有着相似的粉丝群,例如,喜欢某品牌饮料的消费者,也同时是某种零食的爱好者。在这种情况下,两个看似不相关的品牌,可以基于共同的消费者群,联手合作。这种做法的好处,是双方可以较少的费用获得较大的营销效果。 雀巢集团旗下巧克力品牌“奇巧”近期与Google视频网站YouTube联手推出一个营销活动,将600000块奇巧巧克力的外包装“改装”成“YouTube Break”,它的广告语也随之变成了“YouTube my break”。不仅如此,智能手机用户在手机中搜索“KitKat YouTube myBreak”,将看到一个YouTube上最受欢迎的四个KitKat视频单子。据称,这种新包装的巧克力仅在英国和爱尔兰有售。 享受休闲时光,就成了奇巧和YouTube联合活动的主题,一边吃着奇巧,一边在YouTube看视频,成了许多消费者打发休闲时光的方式。 该活动赢得了大量的关注。雀巢与YouTube名人Marcus Bulter合作的一个视频,仅5月19日一天就有9万次观看,Twitter上有475次转发。而据Lisa May的介绍,自今年2月奇巧推出“celebrate the breakers' break”活动以来,奇巧的市场份额提高了20%。 竞品合作:相逢一笑泯恩仇 基于共同消费者群的品牌合作,满足了同一个消费者群的不同需求,这是品牌能够联手的基础。而实际上,在这个越来越开放的时代,即便是在市场上针锋相对的品牌,在某些特殊的时刻,也有联手的可能。 2014年6月16日,世界杯正酣之际,德系豪车品牌宝马和奔驰上演了一出“出轨”事件,在德国队和葡萄牙队交锋前夕,在微博牵手亮相,相约在各自的官微上晒出了几近相同的海报,为德国队助威。海报上,一辆宝马车和奔驰车一起驻守在球门前,各自的文字略有不同。宝马写的是:“敬友谊,为悍将,齐喝彩。”奔驰则写的是:“共把盏,齐上阵,同进退”,主题是“We are one team”,一直以来的竞争对手,在这一刻站到了一起。 跨界不仅仅是两个品牌、两家公司之间的一次简单的联手,而是两者的结合,能够产生火花,引爆消费者。这就意味着在合作伙伴以及引爆点的选择上,有一定的技巧。 关联度。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一般情况下,关联度越高,它们之间合作的可能性也越大,例如“Got Milk?”的案例中,合作的产品,在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中是有很高的关联度的,这类产品“捆绑”在一起,长远来看,能够互相带动销售。另一方面,如果行业跨度大,关联度低,可以造成轰动,短时间引发高关注度,但无法形成长期效应。 企业量级。越是行业重量级企业之间的合作,引发的关注度越高,带来“1+1>2”的效应。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说,选择与自己量级相当的企业,既不会因对手太强大被淹没,也不会因为与量级太小的企业合作,而自降身价。 引爆点。并非说,量级不同的企业就没有合作的可能,引爆点也十分重要。当不同的公司在某个点上,都能给消费者带来共同的体验时,它们之间就有了合作的基础。 在德国队以4:0横扫葡萄牙队之后,第二天上午,宝马、奔驰再次相约一起发微博为德国队庆功,海报内容与之前如出一辙,不同的是,两台车从严阵以待变成了潇洒立场的姿态。 在热火朝天的世界杯期间,几乎所有要做世界杯营销的企业都面临着一个难题:面对话题同质化严重、竞争对手重量级且数量众多的热点事件营销,如何吸引眼球?正是在这个背景下,宝马和奔驰被形势逼着创新,最终想到了联合对手的创意。 结果,这个“We are one team”的主题活动,在铺天盖地的世界杯营销中脱颖而出,引发众多汽车媒体和营销媒体的报道。 整合产业链 在消费者的消费习惯中,通常有一些产品是配套使用的,例如吃燕麦,会用牛奶来泡;喝牛奶,配一个甜甜圈。正如买了一件衣服,就需要买新的包和鞋子来搭配一样,当消费者购买一件产品的时候,会习惯性地购买其他的产品一起使用,这无形中就为这些同处在一个链条上的品牌提供了一个合作的机会。 最近,美国加州乳品工业协会将它那句家喻户晓的广告语“Got milk?”授权给其他包装零食品牌,包括小点心、饼干、华夫饼、麦片等。目前已有三家公司经授权可以使用这条广告语,包括Melville Candy公司,该公司主要生产一系列各种热巧克力调味勺;第二家公司Got Snacks?,主要销售“Got Milk?”牌子的饼干、燕麦卷、零食等;第三家合作伙伴是Diversified Flavor,主要销售各种牛奶吸管。 据欧睿国际预测,从2014年到2019年,新鲜牛奶的销量会下降10.8%。据该协会介绍,创立于1993年的“Got milk?”这句广告语在全国的认知度超过90%,几乎每一个美国人都有所耳闻,协会执行董事W.Stephen James表示,希望通过这种合作,让人们在购买其他产品时,勾起他们购买牛奶的欲望。 而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根据法律,该协会的广告宣传必须限定在加州范围内,而随着将它授权给其他公司,“Got Milk”依然可以通过其他公司的广告宣传,传到全国人们的耳中。 [企业与消费者关系] 企业与消费者、媒体之间的边际愈加模糊。企业要考虑的更多是如何利用媒体建立与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并不断激发与媒体、消费者关系之间的活跃度。 愈加模糊的消费者、媒体与企业的界限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7254b92a23873a15b3c1c8d9.jpg)
●消费者不再是营销想法的被动接收器。他们在帮助企业共同创造营销想法,通过社交渠道和游戏扩大他们的信息传递范畴。这种情况带来不好的一面就是,如果你的想法不能在集思广益中幸存,消费者就会“枪毙”你的创意。 ●品牌意识转变为服务意识。过去是品牌商操纵消费者,让他们购买产品;现在的情况截然不同。企业应该思考这一问题:我的产品如何帮助消费者实现他们的目标?营销中的噱头少了,真实性和实用性多了。品牌也成为了数据的源头。 ●媒体成了付费媒体,媒体和自有媒体的融合。三者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三者的发展也呈现共同进行的趋势。 ●一个非常重要的营销公式必须重新校准:有计划的调研+广告机构创意一新广告;应该修改为:原始数据+开放的API+集体创作力=新品牌体验。 ●怎样对待社交媒体:将社交媒体看成一个平台,而不是推送品牌信息的大箱子! ●消费者不会反感频繁创新,他们反感的是线上线下体验的不一致性。 摘自《大融合》——互联网时代的商业模式(人民邮电出版社) 企业与消费者的新关系 在今天,品牌要关注怎么帮助消费者与他的朋友互动,而不是品牌怎么跟消费者互动。 朋友圈相当于每个消费者自己的媒体,除了在朋友圈里看看其他好友的内容外,自己也得放点东西好让朋友们羡慕嫉妒恨来互动互动。但现实生活中,哪那么多话好说?如果品牌在朋友圈所举办的互动,所发布的内容能够引来消费者的好友们一句玩笑、一语碎聊、一个点赞,消费者就会有动机转发品牌内容。 广告,变成了对消费者与其他朋友们互动的工具。 看看这几批在朋友圈曝光的官方广告,广告内容既不炫也不会飞,更谈不上触动人心。但是广告下方的评论区,同个朋友圈里的消费者们你一言我一语的好不热闹!每回复一次其他消费者的评论就与品牌产生一次关系。再看看朋友圈里近一年来被刷屏的几个热门H5互动,之所以被刷屏,也不是因为内容多美,互动多炫,而是能让消费者有分享的动机,能帮助消费者在社交圈中与其他朋友们互动起来。品牌与消费者的新关系,将不再是品牌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关系。传播层面,关键在于品牌能不能帮助消费者与他的圈子互动,决定了品牌对消费者有没有用! 仅仅为了“性价比”而购买产品的消费者,一定不能算作企业的“忠诚粉丝”。 忠粉的炼成 ●周伟婷 史亚娟 康迪 每个品牌都希望自己成为目标消费者心目中有点特别的那一个,“美誉度”这个词已经被更为时髦的“忠诚粉丝”所替代。坦率来讲,这个粉丝的确和普通消费者有点不一样:他们参与这个品牌企业行为更深入,而不仅仅停留在购买。另外,仅仅为了“性价比”而购买产品的消费者,一定不能算作企业的“忠诚粉丝”。 就像恋爱一样,获得“忠粉”有许多方式,可以像海底捞那样,掏心窝子对顾客好、像想自己男/女朋友那样去了解自己的顾客从而感动顾客成为忠粉;也可以像大名鼎鼎的小米一样什么事情都带着TA玩儿、“参与感”加深自然离不开你。恋爱千百招,你是哪一招? 互联网品牌:不得不说的小米粉丝 2010年8月,MIUI刚发布时只有100个用户。2015年2月,小米宣布MIUI系统联网激活用户已超过1亿。小米还曾拍摄了一支《100个梦想的赞助商》微电影,以感谢MIUI最早的100个用户。 小米的快速崛起与上位,与其开创的“新用户关系”直接相连。据说,在雷军手机通讯录里,有1000多名小米粉丝的电话。小米认为,企业与用户是像朋友一样的强关系,而非以往的弱关系。 小米的粉丝经营不仅引来各行各业的模仿,更引起我们对用户“新关系”的重新思考。如果总结小米的“新用户”关系,借助“口碑为王的互联网思维”搞定第一个100万用户、“参与感”实现口碑在社会化媒体的迅速引爆、先做忠诚度再做知名度,这三个关键方法则至为重要。 传统企业:海底捞用数字了解消费者 2011年,一本《海底捞你学不会》让海底捞成为每个商家学习的对象,这家自成立以来就没有营销部和市场部的传统餐饮企业,从始至终都凭借贴心的服务和不折不扣的菜品质量建立口碑。 “海底捞目前自有APP已有40~50万的用户下载量,公众账号大约有260万的忠实粉丝。其目前网上订单(含微信、支付宝公众账号、百度知道号、官网、App、贴吧等所有线上渠道)占订单总笔数的10%。”海底捞CIO施琦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谈到海底捞如何打造“忠粉”极致用餐体验时,施琦表示,最理想的状态是,根据每位顾客的需要为他们打造专属服务。如何把用户行为数据化,唯一的做法是建立会员体系。2014年,海底捞开始有了会员制,只有让每位顾客都有了这个体系里的身份,实体店在服务过程中才能把他们识别出来。 然而,很多企业认为获取用户数据后,要做的是对用户进行精准营销,对此施琦并不赞同:“传统登记、发卡、积分、赠礼、打折、营销六步式会员制服务,对追求极致服务体验的年轻顾客缺少吸引力。” 海底捞推出会员制服务的初衷不是为了营销,因为常规会员制在以上六招打完后对提升服务并无多大作用。海底捞很多顾客都是回头客,从进店到离开的这两个小时里,服务员在与顾客互动中,会记下很多顾客的个性化需求,但这些信息只是记录在优秀服务员的脑子里。而个性化服务的前提是记下每位顾客的行为与喜好,你点过哪些菜会在pad上显示,上次已筛选了一遍的菜单可为这次做参考。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30d66ab7be5028a775eacee4.jpg)
与传统餐饮企业O2O不同,海底捞选择自建O2O平台,提供诸如订餐、排队、客服、点餐、外卖、CRM、POS系统、pad点餐系统、社交系统等内容。 顾客无论选择从线上哪个渠道进入,都会享受海底捞相同的UI(界面)和流程,提供一致的服务顾客不会感到混乱。此外,自建O2O也有利于打通线上和线下,如原本订餐的顾客来到店里后发现餐位已满,就可被系统自动推荐到附近海底捞门店,或被推荐选择外卖服务和本店网上排号服务,而这些记录也将一并进入海底捞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达到一定条件的顾客还会有海底捞客服人员为其提供升级服务。 海底捞还把近距离社交作为2015年重点推广的一项数字化服务,广大忠粉可通过二维码、WIFI门户、微信摇一摇、pad个人中心灵活进入海底捞最新店面H5主页,主页上游戏、SNS、美图打印、美甲、O2O服务、排队提醒、预点餐等实体店娱乐项目一目了然。 [企业内部关系] 营销所处的环境和工作的内容已经彻底改变,随之而来的,对内,企业的架构正在发生变化,辅以新的组织结构和工作方式;在产业内部,原来存在于创意、数字、媒介等领域之间的界限被不断解放,品牌与代理机构持续探索新的合作模式。 重塑,企业内部的关系 ●谢园 康迪 对于广告主来讲,CEO真正开始用新视角审核“新关系”与“新营销”,才会开始进行战略层面的大改革——组织架构调整,特别是营销部门组织架构调整。当企业过分追求效率、组织简化和权责制度,人为设置并固化了组织内部的联合障碍,这些障碍将成为阻碍合作的竖井,进而导致各自为政、拖延及不和的局面。而这种局面最终影响的是品牌与消费者的关系。 1、除去竖井。当企业过分追求效率、组织简化和权责制度,人为设置并固化了组织内部的联合障碍,这些障碍将成为阻碍合作的竖井,进而导致各自为政、拖延及不和的局面。当企业管理者意识到营销、科技和创意不再是互不相干的问题后,融合型企业正在为部门间能够更好地合作而努力。 2、建立合作的文化,跨部门团队将成为常态,鼓励跨部门的进步。技术部门不再仅仅是支持部门,营销部门也不再只是专注于举办活动的部门。组织中有了一些新的高级职位,例如,首席数据官、首席营销技术官,整个组织中还应当有能够进行创意和促进合作的专家。内部客户管理理念得到推广,营销人员可以清楚了解营销与技术间的关联,IT人员也能够了解技术与营销间的关联。 3、让评估系统相对开放、透明,鼓励员工团结在共同的目标周围,而不是部门目标周围。改变薪酬体系,让新的薪酬体系反映工作事物方面的本质变化。 4、在营销部门与IT部门设立新的职位,连接两大部门的合作。两大部门可以帮助彼此成为更聪明的“采购者”。 在华通明略Vermeer公司首席营销官Marc de Swaan Arons组织的《2020市场营销》研究中,他发现,问题并不是大家没有意识到改变的迫切程度,而真正让CMO感到棘手的问题是:如何绘制新的组织架构图? ●建立平台化组织,将营销人融入商业战略。 一般情况下,营销处于产品商业链的末端,而现在,营销人对消费者数据的把握与洞察,导致营销可以在商业战略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营销人员在产品开发与设计的初期就参与进来,在充足的消费者洞察和技术洞察之上,共同制订从产品策略到营销策略,确保所有工作都是以战略为支撑。 联想集团平板电脑总经理兼副总裁、联想集团全球营销主席Jeff Meredith要求自己部门里的营销人员在产品开发与设计的初期就参与进来,在充足的消费者洞察和技术洞察之上,与其他部门同事共同制订产品策略、营销策略,确保所有工作都是以战略为支撑。这在联想YOGA与好莱坞明星Ashton Kutcher(阿什顿·库彻)合作的一系列营销活动中有明显体现——从消费者获得他们关于产品的独特意见,获得市场的需求,将这些消费者洞察融入商业,改善产品设计理念,制订营销策略。借助数据和洞察,营销人能够从战略角度而非战术角度思考营销。 ●连接营销与销售,朝着一个共同的目标而运作,知晓共用的衡量标准和资源。 当“融合营销与销售”之势进入B2B行业时,摩托罗拉系统快速反应,于2012年末打造了一个IT平台,在内部连接营销与销售部门人员的工作,追踪品牌所有营销活动的销售结果。当客户看到摩托罗拉系统的广告而采取动作,例如搜索关键词、拨打热线、参加促销等,营销部门会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到这些动作,并将这些数据录入系统。同时,这个系统与公司的网站相连,在符合法律的范围内采集用户在网站上的基本行为。 基于这些数据,系统会自动比对并分析采集到的客户/潜在客户的动作,就像拼图游戏一样,所有这些数据碎片被智能地拼合成一个图景。这个图景告诉品牌:客户想要什么,想做什么。营销人员根据这些数据碎片分析得出客户是一个有价值的销售机会,便会把所有的信息转交给销售业务团队。营销团队帮助业务团队筛选有效机会,让销售漏斗更加有效通畅的进行。 换言之,这个系统实现了营销自动化,更重要的是,它在营销和销售团队之中形成了营销闭环:达到销售标准的数据自动传递给业务团队,并与公司内部的辅助销售系统相连;没有达到销售机会标准的数据,则会引导至营销部门的数据库,营销部门将针对这些潜在客户进行销售机会的多轮培养。 ●组织单元变小,以项目制模式工作,更加扁平化,更加靠近客户、接近生意,了解消费者、了解市场。 过去消费者接受信息的方式是线性的。但是现在,随着数字化,社会化媒体平台的蓬勃发展,消费者接受信息的方式已经由按部就班的线性模式变为矩阵式、跳跃式,呈现出碎片化的特质。为了应对这一变化,这些细分领域的营销人会因为具体的项目而集合在一起,快速反应、决策、执行,协同作战。把组织单元变小,贴近市场,结构与效率匹配。 过去几年中,可口可乐的“昵称瓶”和“歌词瓶”项目、耐克在伦敦奥运会期间推出的“活出你的伟大(Find Your Greatness)”传播项目给消费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收获口碑与销量的同时,也为品牌的市场团队赢得了业内多项大奖和普遍好评。 回顾这两个品牌的案例,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策略和落地执行上的一些共同元素——团队结构与分工方式。在项目的策划与执行过程中,来自品牌部、整合营销部、媒介部、公关部、社交媒体中心、数字营销部,创意策略部,合作伙伴等多方的人员临时组队,跨部门,甚至是跨系统的人,为了同一个项目而聚集,快速反应、决策、执行。设定一位项目的负责人,从全部门去推动这个项目,围绕项目的目标来组织“Review meeting(绩效评审会)”,项目组成员彼此之间不再有严格的创意、媒介、互动之分,对市场和消费者意见进行快速反馈,快速审核传播素材、实时决策。人员配备和工作流程的建立,从机制上保证了营销人在当前一天24小时、一周7天、一年52周始终“在线”营销的可能。 营销人的“勾搭” 对于站在市场前沿的营销人们,几个职业现象近些年特别明显: 营销人职业流动频繁:尽管作为一个站在市场前沿的群体,营销人(市场、品牌、公关等)的压力及流动率相对企业其他岗位一直相对较高,但是随着互联网化更多的新岗位被创造出来(数字营销经理、大数据分析等等),传统行业新的品牌及新的行业的突起(互联网品牌公司如小米、互联网手机品牌、P2P金融公司),新的机会给予了年轻的营销人不断超速上升的可能,跳槽率也进一步提升。 跨行业跳槽频繁:如果说本行业跳槽是营销人一种职业常态,我们近期看到的是饮料快消跳槽到服装行业、快消跳槽到3C乃至奢侈品行业,并且更多是传统企业广告主跳槽到互联网企业。跨行跳槽的频率与职位高度在以往是不可想象的。这个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营销被互联网颠覆,无论是品牌传播、公关整合及电商渠道等等,拥有“互联网思维”的营销人有了更多一招鲜吃遍天的可能,行业与行业的界限较以往更为模糊。 工作关联密切:跨行业的品牌联合营销、产业上下游之间的跨界乃至同行业竞品之间的联合营销大大增加,这就造成了营销人之间拥有了更多形成“弱关系”的机会。 最终,结果就是不同的营销人之间形成巨大的“弱关系”乃至“强关系”网络。而拥有自己强大关系网络的营销人,有了更多跨界合作的品牌机会与资源的重整和释放。 在这种前提下,如何完成“营销人间的勾搭”就有一些方式方法可以探讨。 传统方式:求学、形成强关系,线下活动、联合会形成弱关系。过往,读MBA、EMBA是职业人扩充自己人脉资源、打造强关系的方式——毕竟大家为了一个单纯的目标周期性碰面、成为朋友,这对于职场人来说非常难得;另外,参加一些不同主题的线下活动,例如媒体组织的营销品牌会议、同行业研讨会等,就是跳跃性搭建人脉的传统方式,还有联合会例如一些行业联合会、同地区人才联合会和同事与前同事组成的联合会(宝洁校友会)等等。 新方式:微群。除了传统方式,微信这种相对私密的“朋友圈”的产生,将以前QQ群、BBS版主这种志同道合者的集合发挥到了更高层次。而营销人、企业人群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微信群,许多人从未见面,却已经达成了千万元费用的品牌联合促销活动,例如由汤臣倍健公共事务总监陈特军所创建的“蓝莓会”。 移动互联端营销人的联合与合作 记者:在你眼中,营销人的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陈特军:不确定性增大了。相较于以往稳定的关系,现在上下左右及类与类都有可能发生变化。营销人的关系发生了重构。 而移动互联网也提升了营销人建立关系的效率。这个效率指的是速度,同时也是质量。我们可以通过标签迅速找到和我们亲近的人。以前可能只是通过一个职业标签,但是现在可以通过朋友圈快速清楚的知道他是什么样的人、是否脾气相合,不见面也可以形成关系。 记者:你认为蓝莓会诞生与成长的先决条件是? 陈特军:基于一个前提,新关系的“无界”。这种“无界”源于几个方面:第一是企业内部与外部的无界:原来的企业是内外分明的,现在即使是你的员工也会是你的消费者,而消费者可能会成为志愿员工,帮助企业完成调研、传播等等;第二是线上线下的模糊,聚焦到蓝莓会就是即使仅仅是线上认识,我们翻一翻他/她的朋友圈,也会对这个人有个深入的了解,从而建立弱关系;第三是企业与企业的边界会模糊,我们可以用外包与众包的方式完成很多项目。同时,一个企业也可以是媒体,企业跟企业之间都可以做到资源置换,彼此为对方传播。
![](/public/uploads/article/2019/12/19/fe03011b8fd928cec165ba80.jpg)
记者:现在蓝莓会主要项目有两个:跨界合作与定期的营销人经验分享(主题演讲),目前跨界合作的经验是? 陈特军:我们组织的企业跨界合作,目前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是企业间的联合促销。这是基于相同的品牌调性、粉丝互补的基础、时间点。例如春节的时候,蓝莓会中汤臣倍健、神州租车、尚品宅配、克徕帝珠宝定制等十个在各细分领域的品牌跨界合作,互为其他九家企业提供礼品,发起了“蓝莓跨界送豪礼”活动,同时十家企业自媒体矩阵联合推广该活动自发报名,从策划到实施只用了一周。 这种跨界营销的优势是:第一,性价比高,例如我们的春节联合营销在各家企业投入约十几万的前提下,效果不错;第二,效果加倍。 但是跨界营销也有前提:合作企业之间必须体量大体相当,同时各自的决策机制相对比较灵活。 另外一种跨界,是我们未来想做的——打造企业营销上下游的跨界合作。例如一个企业提出一个比较大的构想,预算有5000万,单独的一个乙方很难全面完成;我们可以组织各种擅长趋势的乙方,例如数字营销公司+公关传播公司+活动公司等,甚至用一些领域的专家个人,临时组成项目组,共同为这家公司来服务。这种跨界随着“空间、时间”被互联网工作平台打破,成为可能。 记者:蓝莓会另外一个项目是营销人之间的经验分享,会有营销人每周定期给大家在线分享、回复大家提问,这个思想的火花碰撞也很有意思。 陈特军:这正是基于新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变得不确定。实际上蓝莓大讲堂和蓝莓群访,它都是一个新型的学习方式,大家彼此同学,互为老师。每个人分享是能产生价值的,这个价值体现对分享者来讲,第一个是个人深度提升,第二个背后业务的推广,其实都是潜移默化的。 记者:这种高质量人群的群是否有人数上限? 陈特军:在我们的实践中这种微信群,突破到100个人是一个坎:40个人可以接近于有效沟通,超过100个人,群就很难有效深度沟通了。所以我们用不同的标签再建立一些子群,例如地区、玩乐等等,大家通过子群完成深度沟通的目的。同时,群主的精力投入也十分重要。 记者:蓝莓会在运行中会有怎样的挑战? 陈特军:最大挑战是信息的对称问题和线上线下的这种融合问题。 信息不对称会导致你的交流无效,因此我们想通过不同的子群及标签让大家的关系由弱及强。同时,我始终认为,线上都是没有温度的,大家要把弱关系转化成强关系,还是需要见面。我们蓝莓会现在的合作还是仅限于促销层面,如何进行更为深度的合作,必须加强关系的深度。
标签:市场营销论文; 大数据营销论文; 互联网营销论文; 新营销论文; 粉丝营销论文; 小米营销论文;
新关系、新营销时代:谁是关系,如何做好人际关系_市场营销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