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在化学教学中的实施与实施_化学论文

“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在化学教学中的实施与实施_化学论文

“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在化学教学中的贯彻与实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以人为本论文,思想论文,化学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教育部新颁布并正在试点实验的各科课程标准,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等方面全面体现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功能,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为贯彻实施新的课程标准,落实其精神实质,教师也必须改革教学的方式与方法,实现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

一、打破“学科本位”,树立学科兼容观

自然界本是一体的、开放的、交错与兼容的大系统,为研究方便而人为划分的学科并不能割裂事物间固有的相互联系与交叉。但我国的学科教育却过分注重学科自身的系统性和知识的逻辑性,对与其他学科的交叉和渗透重视不够,结果导致学生的知识面过于狭窄,不利于他们的后续教育和能力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克服学科本位主义思想,打破学科自身系统性和逻辑性的局限,树立学科兼容观[1]。一是要加强学科知识的交叉意识,把化学与其他学科的知识联系起来,在更加广阔的背景下学习化学,以更加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二是重视学科间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把其他学科的问题解决方法移植或嫁接到化学中来。如借助于数列极限的方法解决NO[,2]与HNO[,3]的定量转化关系问题,用力的合成来解释极性键分子的极性与非极性问题,用建筑学原理解释分子结构的稳定性问题等。三是加强教师自身能力的培养,在知识结构方面既要是“专才”,又需是“通才”,在融会化学知识的基础上,还需知晓数学、物理、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经济等相关的基础知识,这样才有能力打破学科教学封闭的旧局面,实现学科渗透、文理兼容的教育新格局。

二、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重视学生的知识与技能之外,还必须同时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道德生活与人格的形成。这可以通过以下几条途径来实现:一是教学过程中将教师和教材的情感因素与学生的学习情趣融为一体,彼此敞开和接纳对方的思想,努力创建一种平等与对话的新型师生关系,使教学过程能够成为学生一种愉悦的情绪生活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二是加强实践学习活动,如通过社会观察、调查研究、主题讨论,辩论、科普活动等,让学生感受化学知识对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增强其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其化学学习的兴趣。三是通过介绍我国化学科学领域的巨大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美好情操。四是让学生充分了解合理运用化学知识的重要性。如通过介绍环境污染对人类生活的严重影响,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社会公德,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通过介绍我国化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现状,提高学生的资源危机意识,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勤俭节约的美德。五是重视化学知识中所蕴含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重视学生的学习行为,关注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的提高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过多地关注自身的教学过程,关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主导作用,而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主体作用重视不够。结果是学生被动学习、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不能得到根本转变,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不到有效培养。要解决这一问题,根本的一条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这可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一是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增强其“学习的主人”意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如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获取知识的关键,是内因,学习资料和他人的帮助是外因,它需要通过学生本身这个内因起作用。二是要激发兴趣,激起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兴趣是一个人活动的内在动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如直观操作、观察比较、组织讨论、设疑质疑、趣味练习、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唤起学生求知的强烈欲望。三是要创设机会,给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条件。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提供充足、典型、完整的学习材料和适当的时间与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眼、鼻、耳、手、口、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在此基础上,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想说”,恰当表扬,鼓励学生“敢说”,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四是加强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兴趣固然是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动力,但要保持这种动力的持久性,关键还要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因此,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的意义建构,而不是简单地复制知识。如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独立地认识,学会操作,学会实验;独立地思考,学会发现并提出问题;尝试应用实验探究、资料查询、调查访问、收集和处理信息等手段,学会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这样学生才会逐步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由重视结论的教学转向与过程的教学并重

由《化学课程标准》的第二部分我们可以看出,教师对知识与技能的传授,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同时更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使学生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学会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比较、分类、归纳、概括和信息加工的能力。

“应试教育”中,教师传授知识是始点,学生获取知识则是终点,教学中存在着重结果、轻过程,重分数、轻能力的现象,使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结果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高分低能”的学生。素质教育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因此需要教师精心设计教学方案,有意识地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把握知识的来龙去脉。要实现这一教学目标,一是要选择学生熟悉的、与化学相关的生活和生产实例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建立概念、总结规律奠定基础;二是要选择典型实例进行剖析,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共性,把科学研究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三是要适当设计一些情境展现的问题,引导学生把化学概念和规律同具体情境联系起来,以便于抽象、概括和归纳,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体现对学生科学方法的教育;四是及时进行教学信息的收集与反馈,根据学生知识基础、理解水平以及接受能力的差异,适时地调整教学的内容、方式和进程,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五、由重视知识积累转向与科学探究并重

《课程标准》要求化学教学工作要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使学生获得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所需要的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正是为了适应当今社会的需求而确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因为在知识爆炸的今天,传承与发展人类文明仅靠知识积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掌握获取新知识的方法与技能,科学探究就是其有效途径之一。为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在教学实践中我们首先应该更新教学理念,把科学探究引进课堂,以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载体,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实际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以及应用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二是要注意为学生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体验探究的乐趣,培养探究精神,增强其探究意识。三是把课题探究的评价重点放在探究过程上,通过评价使学生了解探究过程中的得与失,获得探究的经验与方法,调动学生参与科学探究的积极性。

六、学生评价由单一的结果评价转向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单一的结果评价不仅不能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也是造成“高分低能”的原因之一。因此,《课程标准》中提出“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评价方式,既考核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又注重评价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还要关注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发展”。也就是说评价体系要实行多元化,为此,在教学实践中首先要改变教育评价理念,淡化其甄别与选拔功能,重视其发展与教育功能,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2]。二是从过分关注学业成绩转向对综合素质的考评,由单纯的知识与能力的评价转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综合评价,并在此基础上,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三是从过分强调量化转向关注质的分析与把握,重视质性评价,实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丰富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如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验、行为观察和开放性考试等)。评价结果不片面追求整齐划一的等级划分,注重评价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四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评价,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五是从过分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重视学生在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的学习行为表现,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六是重视学生对化学在生活中渗透的理解与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标签:;  ;  ;  ;  ;  

“以人为本”教育思想在化学教学中的实施与实施_化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